提升教師職稱,需要一大把硬件,如什麼縣級市級表彰、在名師工作室上過課,這科學嗎?

feilaidemengzhi鴿


科不科學,咱一般老師說了也不算呀。

當過老師的都明白,這些榮譽是最不具價值的東西,可職稱的評委們看中的恰恰是這些東西。為什麼呢?原因其實很簡單。

第一:縣級表彰,名師工作室本身就是一個地方的最高榮譽。

比如我們縣一年的教師節表彰,最高榮譽就是縣級表彰。所以評委也會認為這些榮譽一定是給了每個學校最優秀的教師。

但學校的評定很多時候真沒那麼公平。

遇到好校長可能還行,如果遇到一些品行不端的校長,這些榮譽可能都給了自己的親信和親屬,或者不上課的老師的證書比班主任還多,這些情況在很多學校都存在。這種情況下,這些證書又能說明什麼?

第二:評委不想 深入下邊調查,不看榮譽看啥。

現在評職稱為什麼要那麼多的材料和各種榮譽證書呢?很簡單,就是讓你證明你是誰。

評委們不想深入一線調查落實。那怎麼證明你的身份呢?就是你提供的材料。

各種教案就是你要證明,你是一名一線教師;

各種榮譽就是要你證明,你確實很優秀。

但問題是,這些都是可以作假的呀!

不上課的老師,也可以自己打印教案呀;不上課的老師,榮譽證書怎麼可能就一定沒有。

可評委不管,就看材料和證書。

第三:評委也可以一手遮天,也不全是那麼公平。

職稱評委的標準就是最正確的嗎?評委就不可能腐敗嗎?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這裡幾乎每個老師評職稱都得花錢,花多少按自己的門路了。

不花錢想順利過關真的很難很難。因為職稱也有過關率,就算大家都很優秀,也要讓一部分過不了的。

就是這麼殘酷無情。

只要是人為操作的東西,在中國這個人情社會必然有不公正的地方。

各種榮譽證書就是如此,但目前的職稱看中的恰恰就是這個。這也是大多數人一直極力反對職稱的一個重要原因。

取消職稱吧,別折磨教師了,也別禍害教育了。

大家說呢?


人生如夢LLH


目前,廣大一線教師提升教師職稱無路可走,正是因為職稱評審和各種名目眾多的獎勵證書有關,例如縣級、市級表彰、優質課等級證書等,而這些證書的獲取渠道並不能被廣大一線教師廣泛、公平參與,這實則造成廣大一線教師無法公平參與獲取各種證書的競爭,也就失去了提升教師職稱的機會,因此,將各種名目的證書同職稱評定相掛鉤,既不公平也不科學,早就該廢除。

教師職稱制度於1986年建立,33年來,職稱建立的目的是為了打破“吃大鍋飯”、鼓勵大多數教師參與教學方法及課堂實效上的公平競爭,提升個人教學水平,提高工作積極性,憑能力去爭取更高的職稱待遇。

起初的教師職稱評定中,教齡的高低佔重要位置,一般到符合要求的工作年限和評選條件後,即可以將個人審核資料上交有關部門審核批准,有關部門會對每個教師的審核資料進行篩選,選出更優秀的教師給予評審合格並實現教師職稱晉級。

那時的評定職稱需要的硬件還很簡單,大家只要達到劃定的條件即可參與評審,所以二三十年前的教師晉升二級教師只是準備1篇論文就可以了,晉升一級的教師只要準備2篇論文就可以了。那時也沒有發表論文必須交“版面費”一說,更沒有必須三大網站可查一說,大家憑真本事,在各種刑物上發表一兩篇論文,就有了評選的資格,所以那時候的職稱評聘,雖沒有名目眾多的硬件要求,但老師們卻一心一意搞教學,寫論文,能者上,庸者下,相對公平,大家也沒有怨言。

但是現在的職稱評定的一系列要達標的條件早已脫離了公平競爭的範疇,一旦失去了公平競爭的土壤,教師的教學水平就無從體現,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也就倍受打擊,教師職稱評定也就失去了它的效力。不但不會提升教師工作積極性,反而還降低了教師工作積極性,這顯然是不科學的。原因如下:

一、教師職稱必備的論文一旦淪落到交“版面費”才能發表的地步,論文的質量已然不能證明教師的教學能力。

所謂的論文發表“版面費”實則就是交錢才給發論文,不交錢論文寫的再好,再有價值,出版部門也不會給你發,只要你交了錢,即使你論文寫的很一般,出版編輯也會給你修改好再發布,這跟買論文沒有多大的區別。

以前,評職稱只要一兩篇論文即可,大家都精心準備幾年來打磨一篇論文,憑論文實力投稿發表,而現在有些地方的論文上不封頂,而每篇國家級論文都可以加3-5分,這相當於普通一線教師,幹4-6年工作的教齡加分分值,於是為了評職稱,大家不得不粗略濫造一些論文,並交鉅額的版面費來發表,試想這樣為評職稱加分而花錢“買”來的論文,真的能體現教師的教學水平嗎?當然不能!

二、教師職稱評定所需要的各項縣級、市級榮譽證書,普遍一線教師根本無緣參與公平競爭,只是小範圍評比,證書最終落入誰之手大家也心知肚明,這種教學類比賽寒了絕大多數普通教師的心,降低了教師工作積極性。

剛入職的年輕教師一腔熱血,很熱衷類似“優質課評比”一類的教學大賽,但是幾輪比賽下來,發現自己認真打磨的課程被個別LD批得一無是處,最終證書落到了教學特色和能力並不突出的人手中,才明白這教學評比的水有多深,幾次下來就再也沒有參與競爭並一比高下的勁頭了,這種打擊可能影響一生的教學積極性。

三、各種名目的教學評比,並不能體現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在課堂實際教學中也沒有實操性。

就拿“優質課評比”來說,老師們為了打造一堂優質課,要傾全校之力,上十次的重複講、修、再講、再修,直到把這堂課修改到全校老師都覺得沒有問題了以後,再去參加評比,因此這個課的高度並不能代表教師個人的實際教學水平,而且耗盡巨大精力,根本不適合平時的教學應用,因此這種優質課評比一般就跟“演戲”一樣,被老師們戲稱為“演課”,無法應用於實際課堂,也不能體現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

四、獲得“縣級優秀教師稱號”榮譽稱號的,一個縣上千名教師中也就三五名,可謂鳳毛麟角,“市級優秀教師稱號”的老師全縣也就一兩個,這對大多數普通教師來說實在是“望塵莫及”,根本無法帶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總之,一些脫離教師課堂教學,教師在實際工作中所付出的勞動相脫節的教學評比或者名目繁多的獎項,實則是滋生腐敗的土壤,極大的影響了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無法實現選拔優秀教師的目的,更起不到激勵廣大教師努力工作,提高教學水平的作用。

那麼,什麼樣的職稱評選活動才能從根本上起到激勵教師提高自身教學水平,提高個人鑽研教學的能力呢?

小徐老師認為:一、不得脫離課堂教學,那種經過多個教師提意見,經過上百次打磨修改打磨出來的優質課根本無法體現教師的實際水平。

二、教學評比也好,論文評選也好,公開、透明、沒有權錢交易的評比評選活動,沒有人情關係的評比、評選活動才能真正激勵老師們的廣泛參與。

僅以上兩點,相信操作起來也很難實現,所以小徐老師覺得職稱評定只要廣大教師在工作沒有有違師德,沒有誤人子弟的行為還是憑工作年限自然晉級比較好,人為地劃定一些界限,將本不教學水平不相上下的廣大教師分為三六九等,拿著因職稱不同而差距很大的工資,實在令廣大教師覺得不公平,影響教師職業體驗,無法提高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更不能提高教師職業的吸引力。

當然,以上教師職稱評審條件中一系列不合理的地方僅是小徐老師根據我們本地的實際情況而發表的看法,相信全國還有一些地方的職稱評定條件和方法都是相對公平的,對於教師職稱評定與各項名目繁多的榮譽證書和稱號等相掛鉤,大家所在區域是怎樣操作的呢,是否公平合理呢,歡迎大家補充交流。


指尖教育帝國


中高級職稱,必須縣級以上公開課五次,兩次一等獎,中級評完以後重新開始。以高中數學為例,我們縣裡四所高中,共有數學教師老中青近200人,每年都有約40人要評職稱,公開課的機會一般是一年一次,每個學生允許一到兩人參加,一等獎不超過兩人。每個人都需要四次拿一等獎的機會,哪裡來?


再也不胖


據透露,今年廣西副高評分細則教齡每年只有0.2分,25年工齡者比不上上一次獲獎教研課,令人大跌眼鏡。


成人自我


很不好!這種現象對教育工作者的導向只有副作用!

作為教師,就是專職教育,應該把精力放在如何教育好下一代,教育出優秀的學生,才是教師正兒八經的勞動!如同農民種地,只關心農田裡莊稼的長勢好壞,期盼豐收時,能收穫更多的糧食一樣。


九月花開101


確實是需要這些硬件!因為有職稱就會有高工資的。

我們這目前存在的表彰有區優秀德育工作者,區優秀青年教師,區優秀班主任等,和老師相關的,還有區優秀班集體。


上述獎項必須是近幾年之內能夠獲得其中一個。

近幾年必須有支教經歷,現在支教比較簡單,不像以前需要扎堆一學期或者一學年!

同時要求近三年的年終考核為優秀,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評優秀都是為那些需要評職稱的讓路,讓他們先評優秀。

關於名師工作室上課,我們這裡倒沒有強制要求,如果有的話更好,或者一些論文獲獎,賽課得獎。

總之如果你要參與職稱評審的話,你整理的資料必須製作成一本書一樣,沒有200頁左右可能都不好意思拿出手來。


不管科不科學,但是就是需要這些材料而印證你的教學能力,你的管理能力等等各方面能力。但是作為教育行業的話,除了這些能夠印證你的能力的話,你還能用其他什麼來證明你的能力呢?


楊鍋來了


職稱本來就是專業技術職務,總是需要有過硬的技術才能評上。如果不看硬件,只憑和領導關係就能評上,那樣反而更不公平。

你說的那些可能是中小學的職稱,我來說說大學裡的職稱是如何評的。

1、看教學工作要達標

副教授要求每年至少260課時工作量,教授要求每年至少200教學工作量,並且教學評價至少有1個優秀。

2、看論文數量是否達標

副教授至少需要提交5篇論文,教授職稱需要提交8篇論文。論文要達到Ei或者SCi檢索,也就是要達到一定級別才可以,級別越高,分數越高。

3、看科研項目

晉升副教授至少要有省級科研項目,並且經費要達到10萬元以上。教授要有國家級別項目,經費要達到30萬以上

4、獎勵或者其他

上面三個條件是必須滿足的,滿足以後,就達到了基本晉升條件,否則就不能申報晉升職稱。如果還有其他的獲獎或者發明專利等等,可以作為額外的加分條件。

從上面職稱晉升條件可以看出,大學裡面最看重的是科研成果,如果科研硬件不行,評職稱幾乎沒有機會。這也造成了部分老師把大量精力放到科研上,影響了教學水平的提升。

目前,最重要的是改革職稱評審制度,加大教學能力在職稱晉升的比例,鼓勵教師把精力放到教學上,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小馬老師說


大家都清楚,教師職稱對教師非常重要,因為教師所拿的工資多少直接與所聘任的職稱有關,職稱等級越高,所拿的工資就越高。所以大家都關注教師職稱,採取措施手段,希望評聘到高一級別的職稱。



教師要晉升高一級別的職稱,就有條件規定,要求必須有相關的業績成果,有硬件。題主所問的要這些硬件是否科學?筆者認為,從職稱條件設計的目的要求來看,應該是比較科學的。

因為設計的職稱條件目的是要激勵大家認真努力工作,幹出好的成績,從大多數教師中擇選優秀的部份。而為了擇優時易把握,具有鋼性,能對號入座。減少彈性選擇,杜絕人為因素干擾評聘公正性。體現公平。



因為高級別的職稱比例指標少,

中學高級職稱佔專任教師總數一般在25%左右。中級職稱一般在45%左右。

小學高級職稱佔專任教師總數一般在10%左右。中級職稱在20%左右。

正高級職稱高中只有3%,初中只有2%,小學只有1%。

所以競爭大,評定難,要挑選成績突出的,貢獻大的教師作為一級教師,副高級教師,高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怎樣從多數教師中擇其優秀的部份或極少數教師,只有用鋼性的硬件來衡量才沒有彈性,才便於擇優把握,才能體現公平合理。



比如有的省區規定,晉升中級職稱,業績成果硬件要求<其中有2個硬件>。

1,縣鄉鎮教師參加優質課比賽,要獲得地(州市)三等獎以上,或縣級二等獎以上。

2,班主任老師,要獲得鄉鎮政府表彰優秀班主任,或所帶班級獲鄉鎮表彰先進班集體。

3,獲鄉鎮黨委政府表彰,或縣級教育部門表彰2次。

4,指導學生參加教育教學競賽,2人次獲縣級一等獎。

5,在農村學校從事教學工作15年以上。



晉升高級職稱,取得業績成果要求〈其中2項硬件〉

1,優質課競賽獲得省級三等獎,或地州市二等獎,或縣級一等獎。

2,獲縣級優秀班主任,或所帶班級獲縣級先進班集體。

3,獲縣政府表彰,或地州市教育部門表彰2次。

4,指導學生參加教育教學競賽2人次獲地州市一等獎,或省級二等獎,或國家級三等獎。

5,獲得頒發25年,或30年省,國家級榮譽證書。

這些都是硬件,是鋼性的,叫對號人座。



但確有許多教師對職稱評聘有意見?原因又在哪裡?

一,在科學的制度都是要人為的來操作執行,在實際的執行中,有把關不嚴,弄虛作假行為,存在不公正現象。

二,原設計的職稱條件存在結合實際不夠,要求科研成果,課題研究成果,論文論著等。脫離多數教師工作實際。

三,中高級指標少,條件要求高。

崗位比例設置太死。如規定中級崗位比例3:4:3,意思是10箇中級職稱,八級崗位3人,九級崗位4人,十級崗位3人。

四,職稱評聘不夠正常,沒有嚴格按每年一清理,3年聘期一調整。使有的教師在一個崗位上十年八年都沒有變化,而使崗位工資也無變化。



近年來各地方對教師職稱加大了改革調整,比如論文論著不作硬要求,淡化教育科研成果條件,職稱評審權利下移。(正高級省級評定,報教育部備案,高級職稱地州市評審,報省級備案,中級職稱縣級評審報地州市備案。

增加中高級指標,放寬評定條件,職稱評審實行責任倒查制,一票否決制,有舉報必查,誰推薦,誰認定誰負責。實行分類評定。

如寧夏規定,連續在農村中小學工作15年,25年且仍在崗的教師,不設門檻和職位限制,直接評聘中級,高級職稱。


洪爺33344611


職稱晉升意味著工資增長,意味著對教學的肯定,所以職稱問題是老師繞不開的話題。

教師職稱評聘,一直以來是老師比較關心的問題,因為對老師而言,職稱晉升意味著工資的增長,從另一個層面來說,職稱也是對老師工作能力的一種評價和肯定。在很多人看來,職稱高就意味著教學能力強,所以才會在教師簡歷中標明“XX高級老師”,一看就覺得素質很高的那種。



既然職稱對老師那麼重要,誰評誰不評,誰先評誰後評,按照什麼樣的標準來評就是老師們時刻關注的事了。各地職稱評聘的辦法各有不同,但是大同小異,基本都是按照一些所謂的“硬件”打分,分高者優先評聘。“硬件”包括:論文發表,優質課,說課競賽,區級以上榮譽,指導學生獲獎等等。

按照“硬件”加分的辦法評聘職稱公平嗎?科學嗎?

正如很多人詬病高考不夠科學,不夠公平一樣,職稱評聘的這種“硬件”加分的評聘辦法也一直受到廣大老師質疑,認為不夠公平科學。但是也正如高考一直被詬病,從未被改變一樣,這種評聘方法也在質疑中一路走來。為什麼呢?因為找不到比這更科學,公平的方法來代替它。



我們都知道,所謂“硬件”水分不少,什麼省級論文發表,不過是老師們花錢養活一些野雞出版社而已,只要交錢,論文都不用寫,自然就有署著你的大名的論文在某個不知名的省級期刊發表;而什麼區級以上榮譽稱號,一年才那麼一兩個指標,普通老師不知道輪到何時才能輪上;還有優質課比賽,哪一堂課不是提前一個多月準備,哪一堂課不是反覆試教十幾遍,最後倒背如流?……

但是,不按照“硬件”加分的辦法評聘,又能按照什麼呢?很多老師,家長可能認為按照教學成績打分是最公平的。但是長期從教的老師都知道,教學成績除了跟老師的教學能力有很大關係以外,和學生的基礎,學校的學風,家長的支持都有很大的關係,其中偶然的因素也不少。也就是說,即便是優秀老師,也不能保證自己每個學期所任教的班級都名列前茅。所以按照教學成績打分也並不是絕對公平。



總結語:職稱評聘應該以什麼為標準?目前大多數地方實施的以“硬件”加分為標準的評聘辦法是否科學合理?在沒有更好的辦法之前,只怕這種評聘還是要延續下去的。要想評聘“高級”,老師們只能在論文發表,優質課,指導學生獲獎等方面想想辦法了!


周老師教育談


職稱為什麼不講業績,優質公開課能比業績重要嗎?所以職稱是腐敗的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