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縣趙杲觀

趙杲觀,位於距代縣城23公里處的天台山溝掌裡,歷史上也曾稱天台寺,佛道二教都曾在此活動過。

代縣趙杲觀

天台山趙杲觀是由一段歷史傳說演變而來的一處古蹟。

相傳春秋時代王內弟趙襄子為了掠取代國領地,又騙姐夫代王在雁門山上會盟赴宴,在慷慨激昂的盟誓背後,藏下了可謂手足相殘的殺機。在宴席上,趙襄子密令廚子乘服侍代王進食時,用長柄銅鬥將代王打死,緊接著大舉發兵攻佔了代國。代王的夫人趙子卿—趙襄子的親姐姐,是一位非常剛烈的女性,得知丈夫遇害後,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女子沒有慌亂,沒有哭泣也沒有說一句話,面對“以夫怨弟非仁也,以弟怨夫非義也”的兩難抉擇,她只是拔下頭上的發笄找了塊石頭磨起來,然後猛然向自己的咽喉刺去。因她生前輔政愛民,代國人為了永久地紀念她,把磨笄的殉難之地起名為磨笄山。

代王死後,身為丞相的趙杲深知大難臨頭,為了保全王室後代幸兔於難,置個人安危於度外,連夜引護宮中倖存眷屬逃出都城。來到天台山,看到這裡風光秀麗,與世隔絕,是避難修行的好處所,便隱居於石洞中,過起射耕穴居、潛心修道的生活。在隱居天台山期間,趙杲由高居紅塵的丞相到草履為民的隱士。後人感念他的忠義,在天台山內築洞供奉,取名為趙杲觀。

據《代州志》載,趙杲觀創建於北魏太延年間,即公元435年到440年之間,歷代均有修葺擴建,現存大部分建築均為明代重修。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台山山勢陡峭,峰巒競秀,古樹參天,綠蔭深谷間,隱藏著大大小小的天然石洞,自古為隱逸之士棲居之所。趙杲觀建在天台山峽谷深處,利用天然石洞建成,分南北兩部分,即北洞、南洞,北洞以道教為主,南洞以佛教為主,主要建築群在北洞。

代縣趙杲觀

院落東南角的朝圓洞是北洞的一大景觀,可謂是趙杲觀最獨特的建築。其整體上下七層,底部兩層磚砌窯洞為樓體基臺,上面五層木樓,依山就勢,逐層縮小,形成密簷式的木構寶塔,整體鑲在峭壁之上一道直豎的天然大石縫中,樓脊上摩擦懸崖,造型格外獨特優美,與整個山體融為一體,如高壁懷珠,玲瓏別透。站在頂層,極目雲山蒼茫,近觀勝景優雅,頗有身臨蓬萊,超凡脫俗之感。古碑雲:“山根至頂數十餘丈,上下系鐵索兩根,遠面望之,不連天,不著地,如懸空。然登而臨之,超萬峰,俯雲霞,倡飛仙。然命曰:‘天台境,誠然天台境也’。”

代縣趙杲觀

九仙洞在朝圓洞東北側,洞裡分內洞和箭閣兩部分。內洞塑有九位仙女,各執樂器,琵琶琴簫樣樣俱全。據說,曾有洞外留宿者,夜間聽到洞中歌聲,又婉柔又縹緲,似傾訴久困的寂寞。傳聞這就是代王的九個女兒,避難於凌空絕壁的洞穴中,長女不甘寂寞,思凡心切,想重溫昔日榮華富貴重返人間。趙杲怕觸動其餘幾位女兒的思歸之心,最後逃離下山惹出禍端,終日坐在洞口嚴加看守,洞外箭閣那位老成持重,官宦裝束的泥塑老翁即是趙杲其人。看這尊道骨仙風的泥塑,形單影孤,悲痛欲絕,展現的是一腔孤忠者的形象。因距窟頂僅餘二指半,故有“趙杲觀離天二指半”之說。洞摩天凌空閣嵌穴窩,紅牆彩牖上與天接,抬頭仰望令人驚歎。

代縣趙杲觀

三清洞位於九仙洞西北側,一眼望去,高閣懸空,上峭崖、下絕壁,左右山石如刀削,上下左右根本無路可通。這般難攀,曾於觀中修行的紫霞道人,卻每天都要手託香燭上樓做功課,由於心誠志篤得以修道成佛坐化洞中,所留包骨真身彩塑為像。藥王洞在九仙洞北側洞口古松嘯吟,內清涼剔透,聞藥香飄渺,去昏聵聰目明。人們所熟知的藥王爺孫思邈,曾寓居風凰觀和趙杲觀,白天背笥採藥親嘗,晚上挑燈苦修,遂得醫道真諦。

代縣趙杲觀

南洞建築群中最負盛名的是古南洞。古南洞又名三聖殿,三間禪房依山建造,室內開門窗,穿石洞向上到達自在庵,南臺觀音洞疊居禪房之上,是古南洞的主殿。“三大士像居於正面,中為慈航大士觀世音菩薩,左為文殊師利菩薩,右為大行普賢菩薩,周圍是十八羅漢及護法使者,散居在沿壁兩側的自然臺坎上,有執卷誦經者,有切珠唸佛者,或秉缽或舉棋,各具神態,惟妙惟肖。進門兩壁繪觀音救難圖,左右各4幅,均為琅嵌壁畫,至為珍貴,極具研究價值。觀音洞南側有個挑水僧廟,所供奉的是擔水和尚。據說他姓李,是五六百年前從北京而來,坐化時只有36歲。當年修建南洞時,他負責從水簾洞往工地上挑水,盡職盡責,即使肩膀被磨破生蛆也不歇腳,甚至連掉在地上的蛆還要再檢起來放在肩上供養。一次小憩池邊,託著水桶傾身圓寂在此處。

代縣趙杲觀

這些天然洞窟有著許多動人的故事,處靜而觀之,彷彿如是尊者就在我們身邊,傾頹而簡陋的寶剎廟宇,峻峭的石壁微妙變化,顯現出隱士文化對中國人的深層哲學含義。風清雲淡的生活只是隱士的一種表層現象,精神內裡即是一種沉靜,也是諸多激盪後的沉澱。正如《易》中所言:“天地閉、賢人隱”。又如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類能夠超越功利與得失,懂得悲憫、敬重與寬容。反觀今人,有多少早已丟棄或遺忘了這將天下大隱於心底的胸懷,失去了心靈的內在安寧,以至那個我們稱之為“生命”的東西開始被不斷蠶食。當社會上的外部壓力愈發強大時,在心底埋下哪怕一小段隱逸思想,為自己在精神層面開個天窗,成為一種對日漸沉重的物慾世界的反彈,也是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