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如此強大的生命力說明了什麼


中醫學如此強大的生命力說明了什麼


相隔時間不長,兩大官媒出手,評價並呼籲:拯救中醫!人民日報網《給民間中醫留一條生路》,從中國中醫傳統優勢、發展及現狀進行了高度概括,有點有面,說理透徹,讓人口服心服。

又,新華時評以題為《讓祖國醫學的古樹更加生機勃勃》發文,高屋建瓴地倡導中華文化和中醫藥學要古樹開花,生機勃勃地發展。

如此高大上官媒齊齊發聲來拯救中國中醫實屬罕見。估計這樣的聲音也只是開始,媒體先聲奪人後,必有更大的官方動作和政策相伴隨。

官方媒體適時發言,並不是有什麼先見之明,而是此次重大疫情災難所催發的公共輿論之聲,彙集成一種心理趨向,反射到社會現象之中,讓官方震驚,讓官媒自省。

這不能不說是又一次中國社會自下而上的改革之聲。

中醫藥學在這一次疫情救助中顯現的巨大優勢,用實踐的力量向世界證明了中國文化所蘊藏的強大生命力。她既能讓國人為之振奮,也能讓世界為之矚目。同時,也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再次強大和復興帶來了巨大機遇。

病毒疫情帶給國家和人民的災難是難以估計的。痛定思痛,如果說此次疫情,讓國家從上至下都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和不朽的生命力,那麼說,獲得的現世財富和精神價值比疫情的損失更加不可估量。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靠的就是中國古聖先賢積澱遺留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她能為民族復興而奠基,為國家強大而能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為中國給世界人民提供福祉而開闢道路。

中醫學此次有作為、有擔當,成了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開路先鋒。妙在於危難的契機能讓國民更加清醒和認識。當然,在清醒的認識中,除了激動、歡呼、振奮、激勵與自信外,更要有對當下現狀的所存在的種種弊端、種種阻礙傳統文化發展的不合理的法律、條例及各種歪風邪氣進行清晰地把握和了解,否則,我們又會喪失機遇,悲劇還會一次又一次不停的上演。

人民日報網中談到:一個重要的理念是立法與道德的關係。

道德引領法律,法律捍衛道德。如果一部法律不但不維護道德,反而破壞道德,那麼這就是一部惡法。惡法帶來的後果,比無法還要壞。

非法行醫的法規是存在問題的,因為它不符合道德,不符合情理,不利於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故應廢除之。

由此理還可以推定:對國家或部門制定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條例,有哪些限制和障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發展?是不是需要應該仔細審查一下?

中醫藥學此次的危機所映射是全部的中華文化的危機,因為中醫學知識只是中國傳統文化魁寶中的一部分,我們不能顧此失彼。中醫與整個傳統文化是血脈相連的關係,是一個整體。古語云:"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中國傳統文化涉及的方方面面,概括的說,有詩、禮、樂、教等,有道統、教統和政統,細緻和諧統一,都是道德教化的國寶。她先於法律而存在,卻對國家法律具有引導、立標和校正的作用。因此,與提倡發展中醫原理一樣,同樣需要對各種限制和阻礙中國傳統文化的條條框框予以大力破除之。

此外,網文中還說:

古代民間中醫十分發達,哪裡需要什麼執照、學歷,能治病就行。他們的立足生存之道靠的就是療效和口碑。

文章狠批了唯身份論,唯學歷論。倡導:

破除學歷、職稱等僵化的、過高的門檻限制,解放思想,因勢利導,打開一個通道,只要確認其真能治病救人,就鼓勵扶持他們參與到中醫藥事業中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醫政部門以學歷、身份等外在條件把人家堵在合法大門之外,不讓人家合法,然後再以非法行醫的罪名來查處人家,這樣一來民間中醫就沒有任何出路。

由此可見,一條僵化的官僚法律可以讓閃閃發光的中醫藥學銷聲匿跡。那麼,推而廣之來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是心性修養覺悟的文化,"傳道、授業、解惑",要有勤懇老實的治學態度,堅定的心靈脩養,恆定追求真理的力量和弘道救人的奉獻精神,若要完成這樣的積累、過渡和昇華,沒有一定的人生經驗力量和問學力量是難以為繼的。正所謂"尊德性而道問學",外在的身份證明、學歷、職稱等都不是至關緊要的。

蔡元培先生治北大的理念可為範例,他廣攬天下英才,歸於一校,不論名聲身份和學歷,只憑真才實學,才成就了北京大學百年來的勃勃文化教育生機。

現在大學用人體制是,非名校博士不取,非外國學歷不用,沒有優秀成果論文不理等等。尤其是教師年輕化,用人標準一條紅槓。請問,除了高校猶如工業製造一樣,盛產博士碩士本科文憑外,這些年輕的學子有何社會閱歷?有什麼心境修養和道德精神,又如何能真正理解和實踐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德生命性知識完全不同於國外,猶如中醫不同於西醫一樣,不是知識的簡單堆積。沒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真實人生體驗,從一個懵懂的學生盲跳到教室的講臺,所能傳播的文化是可想而知的。這樣的學校用人體制,不是也應該檢查和改革一下嗎?

能真實傳承知識的除民間文化外,最為重要的就是大學和研究機構。那麼,為什麼不能網開一面,讓民間私立大學進行蓬勃發展呢?為什麼高校文化名人與民間文化學者有如此大的鴻溝,不能相互交流取長補短,相互為用呢?這不同樣是人民日報網文

所說的:

離開了民間中醫的肥沃土壤和勃勃生機的創造力,沒有了民間中醫對中醫知識的普及傳播,而只保留高高在上的廟堂,正是中醫走向衰微的重要原因。

其他中華傳統文化亦復如是,其心一,其理同。

新華時評所倡導的"讓祖國醫學的古樹更加生機勃勃"一樣,擴而大之,也應該讓中華傳統文化的古樹生出新芽,呈現出蓬勃興旺的局面。

中醫學從中國古代《易經》和《黃帝內經》發展而來,《易經》也是中國諸子百家文化的源頭,中醫藥學被新華時評定義為同世界其他醫學一樣的先進科學,"中華醫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文明的一個愧寶,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中國傳統儒、釋、道文化,也是道出同源,理出其心的,同樣也是先進的科學文化的一部分。

尤其是中國文化的精神層面的修養理念和超越人生世俗的精神觀念,以及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整體觀念,都遠勝於西方文化的功利主義、現實主義和局部利益。這從中醫藥學已得到鮮明的佐證,也從文化內核上得到了世界的認可。

中國文化的生命觀、道德觀、文化觀、教育觀、價值觀,不僅是中國人建設國家的航標,是立法的標杆,是國家和諧共生的基礎,同樣也能為世界人民帶來嶄新的生活價值觀念。因此,我們沒有什麼理由要將中國文化繼續潛藏或將她埋藏。這次中國疫情之後,也許國家最為重大的事情,就是要全面恢復和勃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全國民眾上下齊心,群策群力,來進行我們自己祖宗先賢文化復興、建設和發展,已刻不容緩!

(注:文中的黑體字皆為官媒網文裡的文字。)

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