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方而來、幾度東傳受阻,談談唐宋時期椅子的傳播發展史

自西方而來、幾度東傳受阻,談談唐宋時期椅子的傳播發展史

“幾回沾葉露,乘月坐胡床。”這是唐朝詩聖杜甫《樹間》一詩中的詩句,其中提到的“胡床”就是最初形式的椅子,就是流傳至今的馬紮,是一種可以摺疊的椅子。它所代表的高座傢俱對傳統低座傢俱產生了強力衝擊。自唐宋之後,中國古人的坐姿禮儀被重新定義,那麼,作為外來傢俱的椅子是如何在中原地區傳播和發展的呢?

唐宋時期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青壯年時期,在這一時期,古人創造出令後人為之自豪傾慕的文化,這是一個充滿自信且銳意進取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揚棄”的時代,發揚前人的輝煌,拋棄前朝的糟粕。在這一時期,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快加深,漢民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鴻溝逐漸被填平,唐宋去漢不遠,然而風俗已是另一番模樣了。在這樣的背景下,椅子的使用和推廣也就順理成章了。

一、唐代:自西方而來,自河北傳遍全國

我國的歷史研究學者楊泓先生曾說過:“自先秦至漢魏,中原地區人民生活習俗席地起居,室內鋪筵,其上再鋪席或低矮的床、榻,供人們日常白晝時坐臥和夜間安眠。正確的坐姿是跪坐,蹲坐、箕踞皆屬不恭,不合禮數……因此,通過絲路傳來的高足的域外傢俱,僅能在新疆地區的遺址尋到一些蹤跡,但無法通過傳統禮俗的關隘,東傳到中原地區。”

自西方而來的椅子,似乎與生俱來就與漢民族有著深厚的文化壁壘,難以打破。

自西方而來、幾度東傳受阻,談談唐宋時期椅子的傳播發展史

1、幾度東傳,奈何鴻溝難越

胡床(即椅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東漢,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胡床、胡服等也隨之傳入中國,據史書記載:“漢靈帝喜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但是這種喜好並沒有促進胡床在中國的推廣,反而被嘲笑,時人譏之為“服妖”,甚至認為東漢董卓擁胡入長安的暴亂也是因此而起,將戰亂歸咎於胡床等器具上,可見胡床在當時確實是極不受歡迎的。

魏晉以來,由於當時少數民族政權紛紛建立,與當時漢民族建立的政權彼此敵對,雙方之間戰亂不斷,硝煙四起,胡床這種帶著異族文化特色的傢俱也就受到了抵制。再加上當時門閥士族以自身傳承千年而不斷自傲,更為崇尚舊時的禮節-----跪坐,正如上文所述的,適合胡床的坐姿是蹲坐和箕踞,不合禮數,傳統世家的牴觸,使得追隨他們的民眾也紛紛抵制起了胡床。就這樣,椅子在中原腹地始終只是小範圍內傳播

,未得到大規模的推廣。

2、打破常規,進入河北地區的上流社會

眾所周知,李唐皇室以武起家,自恃實力雄厚,在唐朝前後兩百八十九年的歷史中,武將一直受到皇室的偏愛,少有打壓的。而椅子之所以能在唐朝的上流社會傳播開來,唐朝河北道的武將居功至偉。從目前掌握的考古資料來看,唐代的許多武將墓葬中都有椅子的存在,或是被繪在壁畫上,或是直接雕刻在墓壁上,其形式也接近現代的椅子造型。

如1988年在陝西西安發掘的明威將軍檢校左威衛將軍高元珪墓的北壁,就繪有死者坐在椅子上的壁畫。再如2001年在河北宣化發現的張慶宗墓,其墓葬的東南壁則雕刻了高檠臺、直欞窗、椅子和馬球杆等器具,“椅子呈立體式,將整個椅子的各個部位磨磚雕刻出來,施紅彩,位於壁面中央。”由此,我們知道了武將對於椅子的喜愛,他們不惜打破常規,也要使用對於時人來說不雅的椅子

自西方而來、幾度東傳受阻,談談唐宋時期椅子的傳播發展史

為什麼是武將率先對椅子產生興趣並將其推廣的呢?武官在我們的印象中一直是桀驁不馴的代名詞,甚至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說,這在皇權至高無上的封建社會是難以想象的。正是這樣對一個群體,才最容易掙脫傳統禮法的束縛,不顧世俗眼光,更兼之為了戶外活動的方便,敢為胡床這種高座傢俱正名,不斷衝擊著舊有的低座傢俱傳統。

而目前的考古資料證明,胡床這種高座傢俱最先是從河北地區傳播開來,最後輻射到中原地區的,以上舉例的兩名武將,張慶宗墓是在河北地區發現的,而晚唐發現的武將墓中也多發現了椅子的存在;而高元珪乃是太監高力士的兄長,目前尚沒有資料可以證明他曾去往河北道任職。

故此我們可以推斷,河北道的武將率先使用胡床這種傢俱,他們回京述職或者說被派遣別地之時,也把胡床這種傢俱帶往別處去了,由此促進了椅子在中原地區的傳播。椅子就這樣搭了武將的順風車,在唐朝上流社會中逐漸傳播開來。

二、宋代:時移世易,社會風俗改變

宋代是我國一個很特殊的朝代,在兩宋三百一十九年的歷史裡,它雖然“積貧積弱”,硝煙不斷,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宋代百姓生活之富庶,是中國曆代王朝中少有的。據西方學者統計,宋代百姓的人均收入一直佔據世界領先地位,同時期難逢敵手。

古話裡說道“飽暖思淫慾”,宋朝百姓生活富足,就開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推動了宋代社會風俗變革,也推動了文化的繁榮,怪不得陳寅恪先生感嘆曾為此盛讚道:“中華文化造極於趙宋之世。”在這一場風俗變革中,椅子應運而出,取代了舊式的低座傢俱。

自西方而來、幾度東傳受阻,談談唐宋時期椅子的傳播發展史

1、移風易俗,河北官員促進椅子的推廣

通過研究統計我們發現,以江南為代表的南方地區文風興盛,盛產文官;以河北地區為代表的北方地區則是彪悍成性,武將輩出。也有一句俗話:“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可見打天下還是要靠武將的。宋太祖趙匡胤憑藉強大的武力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世局面,統一了中原地區,而河北地區的官員在統一戰爭中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憑藉著統一戰爭中立下的汗馬功勞,在宋初的朝廷中有著舉重若輕的地位。

據譚凱先生統計:“在10世紀,北方的各個新朝代大多由來自河北或河東的將軍所建立,以至於宋初時高級文官階層裡原籍河北的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位於這個具有政治與文化權力的位置上,河北人顯然有助於改造政治核心區域的霸權文化。”

鄉音難改,故土難離,在汴京這座陌生的城市,河北官員也不改自己的生活習慣,拋棄跪坐,堅持使用椅子這種高座傢俱,並將其推廣開來。如1984年在河南發掘的宋太宗元德李後陵中,其墓室壁面就有椅子、桌等裝飾。

除此之外,描繪了北宋開封府風土人情的《東京夢華錄》也記載了當時的婚俗:“婿具公裳,花勝簇面,於中堂升一榻,上置椅子,謂之‘高坐’。”如此可知在宋代,椅子已是尋常百姓不可割捨的傢俱之一了。也正是因為長期的戰亂和科舉制的發展完善,門閥世家的實力已不如往昔,影響力更是一落千丈,世家風貌逐漸消失,椅子也就逐漸由以河北官員為首的精英階級推廣至民間。

自西方而來、幾度東傳受阻,談談唐宋時期椅子的傳播發展史

2、貪圖享樂,追求精神上的富裕

從史書中我們可以瞭解到,椅子等高座傢俱真正得到發展推廣還是在宋代,這與宋人貪圖享樂的性子是分不開的。宋代是一個文化高度繁榮的朝代,不僅創造出了宋詞這一輝煌的文化成果,培養了“三蘇”、“唐宋八大家”等這樣的優秀文壇巨匠,市井文化也是在這一時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宋代以前,坊市制度和宵禁制度的存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社會治安管理,但是也抑制了市井文化的發展,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缺少培育文化的溫床。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宋朝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富裕,他們在滿足了溫飽之後,對精神上的富裕也越來越迫切,在這一背景下,宋代打破了坊市之間的界限,取消了宵禁制度,汴京、開封更是成了“不夜城”。戲劇、雜耍等等藝術形式滿足了百姓的精神追求,椅子隨著戲劇的推廣也逐漸在百姓之間傳播開來。

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之下,加上世家風貌的逐漸消失,椅子不再是不和規矩禮儀的傢俱,人們被它的便利和舒適所征服。正是因為社會變遷,舊的風俗消失,新的禮儀出現,使得椅子得以進入尋常百姓家,不在只是貴族精英的擺設,成為了百姓的必需品。而椅子的形式也不再只是侷限於唐朝的樣式,宋人更具創新精神,將外來的物品椅子改造成符合國人審美的傢俱,演變成了後世的“繡墩”、“方凳”等樣式。

自西方而來、幾度東傳受阻,談談唐宋時期椅子的傳播發展史

三、總結

綜上所述,椅子在中原地區的傳播發展,雖然幾經波折,但是它最終取代了低座傢俱,成為中國的主流坐具,改變了中國人的坐姿禮儀,可謂是修成正果了。而椅子這種由胡床改造而來的傢俱,也是中古時期,民族大融和的一個有力的佐證。

自古以來,中國與匈奴、突厥、吐蕃等少數民族政權之間,偶爾是蜜月期,少部分是在冷戰,更多時候是在熱戰。但是在長期的摩擦之中,漢民族與少數民族之間逐漸融合,漢民族吸收了少數民族之間的優秀文化,少數民族也在學習漢文化,漢胡之間的界限早已模糊不清。而椅子在中原地區的傳播和推廣,也成為了中古時期民族融合的一大標誌。

參考文獻:

1、《中國古代設計中的“胡化”與漢胡融合現象研究》

2、《敦煌莫高窟第55窟研究》

3、《唐代傢俱及其文化價值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