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力量有多大?白居易寫了一首詩,致使一寡婦絕食自盡

文字是有力量的,它可以傳承文化,正是從古人們留下的詩句中,我們才可以感受到對酒當歌的美好,文字可以傳遞情感,年少的我們沒有勇氣表達自己的心意,只能用青澀的情書來表述自己的相思之苦,但文字有的時候也可以殺人於無形,就如同白居易,寫了一首詩,讓一個為夫守節十年的女子自盡了。

關盼盼,和白居易生於一個時代,她原本也是書香世界的小姐,生活無憂無慮,但後來家道中落,無奈之下被賣到了青樓做歌女,她曾經和白居易有過一面之緣,白居易讚揚她:““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唐人愛牡丹,以牡丹來比喻關盼盼的容貌,足以見得這是一位明豔美貌的女子。

文字的力量有多大?白居易寫了一首詩,致使一寡婦絕食自盡

唐朝的青樓和妓院是有區別的,妓院是做皮肉買賣的地方,充滿著腐朽的氣息,但青樓女子,大多能歌善舞,有的甚至還在詩詞上有很高的造詣,關盼盼就屬於這一類,她通曉詩文,可以流利的背誦出白居易的《長恨歌》,和楊貴妃一樣,她也非常會跳“霓裳羽衣舞”,清麗的歌喉配上動人的外貌,關盼盼引得無數公子望眼欲穿。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關盼盼轉眼也到了嫁人的年齡,徐州守帥張愔相中了關盼盼,用重金納關盼盼為妾,雖然張愔家中妻妾成群,他也只是一介武夫,用現在的話來說算是典型的直男癌,但是他心中也有一個文藝青年的夢想,對詩詞歌賦很感興趣,對關盼盼,自然要比對家中其他女人好很多,這倆人雖然年齡上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婚後的感情一直很不錯。

但紅顏命薄,在歷史上留下名聲的美人們,很少有善終的,關盼盼也沒有逃脫這樣的命運,婚後的幸福生活沒有持續太久,關盼盼的命運就又一次迎來了轉折,兩年以後,張愔去世,樹倒猢猻散,張愔家中的其他妻妾紛紛離開,只剩了一個年輕的關盼盼,誓為丈夫守節。

文字的力量有多大?白居易寫了一首詩,致使一寡婦絕食自盡

張愔死後,張府易主,關盼盼搬到了徐州城郊雲龍山麓的燕子樓,這是張愔為關盼盼修建的一次別苑,樓前有不少柳樹,有一條清澈的河流,倒也算是個清靜的居所,昔日裡,張愔經常在這裡陪著關盼盼一起欣賞日落美景,但到了今朝,美景依舊,身邊人卻不復存在了,這樣的對比,相信就是看客心中也不會好受,關盼盼漸漸的贏得了周圍人的讚譽。

和人們的固有印象不同,其實古時候女子也是可以改嫁的,唐朝時期國力強盛,人們的思想更為開放,改嫁的女子有很多,唐朝改嫁過的公主有23人之多,後來有的官員覺得自己的女兒婚姻不幸福,也會主動要求改嫁,甚至可以和平離婚,馬伊琍和文章離婚時發的“一別兩寬,各生歡喜”,就出自於唐人的離婚書,在這樣的環境下,關盼盼沒有選擇改嫁,而是為了丈夫守節,更顯得可貴。

不過人生總是一波三折的,關盼盼居住在燕子樓時,身邊只有一個年邁的僕人相隨,只有詩詞可以幫助她打發無聊的時光。

文字的力量有多大?白居易寫了一首詩,致使一寡婦絕食自盡

張愔昔日有個任職多年的手下叫做張仲素,他對關盼盼非常敬佩,又仰慕白居易的才華,去拜訪白居易的時候,帶了關盼盼所寫的詩,讓白居易鑑賞,關盼盼在詩中描繪了對亡夫的思念之苦,心境是萬念俱灰,白居易看了以後很是感動,回了關盼盼三首詩。

不過詩人的腦回路有的時候是我們這種常人無法理解的,白居易轉念一想:昔日見到關盼盼夫婦的時候,他們琴瑟和鳴,恩愛有加,關盼盼穿著豔麗色彩的舞服跳舞的場景還印刻在白居易的腦海中,那一刻他或許覺得關盼盼就是自己《長恨歌》中寫的楊貴妃的轉世,但是現如今呢?關盼盼寡居多年,不施粉黛,面容憔悴,舞衣也疊放在了箱子裡,或許再也不會穿上了,對於追求浪漫的詩人們來說,這種對比會顯得很是悲涼,那關盼盼何不隨了丈夫離去,在地下做一對鴛鴦呢?不比活著受相思之苦好得多?於是他送給了關盼盼一首七言絕句:

黃金不惜買娥眉,揀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

文字的力量有多大?白居易寫了一首詩,致使一寡婦絕食自盡

張仲素回到燕子樓時,把白居易為關盼盼所寫的四首詩也帶了回去,關盼盼看到前三首詩的時候,心中肯定是高興的,畢竟白居易也是紅遍了大唐的名人,能夠得到這種才子的回應,那是何等的殊榮啊,但是看到最後一首詩時,她的心涼了下來:白居易的言詞也太過苛刻,自己為丈夫守節十年,他竟然讓自己去死?

關盼盼告訴張仲素,自己守了十年寡,從未有過再嫁的想法,活著還是死去,其實沒有多大的區別,自己之所以沒有殉情而死,是因為怕後人說丈夫太過自私,死的時候還要求年輕的妻子陪葬,如今竟然被白居易這麼評價?說完關盼盼哭了很久,哭自己命運的悽苦,也哭生活的不公,張仲素看到這個場景,也哭了起來。

文字的力量有多大?白居易寫了一首詩,致使一寡婦絕食自盡

張仲素離開燕子樓以後,關盼盼就開始絕食,身邊的老奴好生勸告,可一點用處也沒有,徐州周圍知情的文人們也紛紛來勸慰關盼盼,可是她已經鐵了心了,已經失去了存活的渴望了,在十天以後,她在燕子樓香消玉殞,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她提筆寫下了這樣一詩:

兒童不識沖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

這句話顯然是寫給白居易的,白居易或許只是想成全一段佳話,但他的詩句,無疑是把一顆千瘡百孔的心弄得更加破碎,有的時候,生存或許比死亡還要艱難很多,當摯愛之人離去的時候,這一點尤其明顯,死亡可以解決一切,讓煩惱不復存在,但是活著呢?活著要學會承受痛苦,要學會承受孤獨,白居易聽聞關盼盼的死訊後,也開始後悔,他年老的時候歸隱香山,遣散了身邊的小妾,害怕她們重蹈關盼盼的覆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