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工廠》:商業的角度看商業,發展的問題,就用發展解決

2020年第92屆奧斯卡獎落下帷幕,當人們把關注點都集中在破紀錄拿下4個獎項的韓國電影《寄生蟲》之外,另一部作品也值得關注,便是奈飛(Netflix)出品的最佳紀錄長片《美國工廠》。

《美國工廠》上映之初,一度引起了中美兩地各方面的爭議,且因為奧巴馬子公司的投資被質疑作為政治宣傳。

但是奧斯卡頒發的獎項,無疑給予了一定的肯定。

同時認真審視這部作品,也可以下定論:這是一部力圖保持客觀的紀錄片。


《美國工廠》:商業的角度看商業,發展的問題,就用發展解決


正是因為影片一定程度上的客觀,本身沒有給出觀眾自己的觀點,才能引發每一個觀眾的思考,導致爭論頗多。

也正是因為作為觀眾的我們,每一個人所處的立場,角度,思考方式的不同,才會產生不同的看法,這也是一部紀錄片的成功之處。

一個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美國工廠》這部影片,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下,無疑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其中的對於中美兩方的文化與制度的思考,也是全世界都在思考的問題。

美國夢的時代

為了更好的解讀這部紀錄片,歷史的背景非常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世界百廢待興,但是歐洲曾經的製造業大國如德國、英國、法國等等在戰爭的屠戮下已經滿目瘡痍,有大規模生產能力的只有美國一家。

美國也在二戰後通過“佈雷頓森林體系”取代了昔日霸主英國,奠定了新的國際經濟霸主地位。

全世界的戰後重建與經濟、生活迫切需要復甦產生了巨大的需求,很快大量的國際訂單飛向美國。

美國也正處在二次科技革命的紅利中,生產力的革命性突破也促使整體經濟處在良性循環當中,如:福特汽車公司的流水線,使得福特的年汽車產量在1927年突破1500萬,佔全世界68%。


《美國工廠》:商業的角度看商業,發展的問題,就用發展解決

福特流水線


1968年,美國的適齡失業率僅為3.4%,在這個經濟飛速增長的時代,一個人只要願意就能找到工作,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這就是“美國夢”。

在同時代的動畫片《辛普森一家》裡,主人公家庭便是一個單職工的藍領之家,可以靠一個工人的工資養活太太和三個孩子,買車買房,甚至能養寵物。


《美國工廠》:商業的角度看商業,發展的問題,就用發展解決


而在《美國工廠》裡,當地議員發表演講時便提到:“藍領與工人的待遇,才是美國偉大的最重要之處。”

但是時代的紅利不能永遠存在,從1980年開始,美國的經濟便受到衝擊,工人的失業率隨之開始下降,美國遇到的第一個挑戰對手,便是日本。

1979年石油危機造成的石油價格上漲,使得省油的日本車在世界大受歡迎,同時美聯儲為解決通脹的問題,提高利率,迫使美元升值。

造成日本的工業品在1986年之後,便宜了30%,大大提高了產品競爭力。

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號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而美國本土企業的競爭力下降,造成了很多工業公司的倒閉與裁員。

有錢的日本人,也考慮到美國投資,從1980年到1985年,日本在美國投資總額增加300%,投資總額約191億美元。

約500家日本公司在美國投資建廠,經營範圍都是汽車、家電、鍊鋼、通訊等製造行業。

所以《美國工廠》中所反映的東西方製造業的衝突,在上世紀便有了。1986年上映的喜劇電影《超級魔鬼幹部》,講述的便是日本企業在美國建廠發生的文化衝突。


《美國工廠》:商業的角度看商業,發展的問題,就用發展解決


這個時代的日本企業和《美國工廠》中的福耀很像,影片中日本管理人員帶領美國工人做集體操,工人們便十分不能理解,甚至覺得可笑。

但是《超級魔鬼幹部》是一部喜劇片,最終以比較荒謬的方式強行維持了“喜劇”式的完美結局,兩方的矛盾得以化解,在《美國工廠》中,則更為真實的還原了衝突化解的過程。

美國遇到的第二個挑戰對手,便是中國。在2000年以後,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便成為了全球工業體系的一員。

簡單說一下這個體系的分工:

  • 消費國-擁有高度發達的經濟環境與生活質量,比如歐洲高福利國家;
  • 製造國-負責生產,中國、美國、德國等等;
  • 原料提供國-提供工業原料,中東、非洲等等。

但是,這樣的分工並不是完全割裂的,這就是完整工業體系的問題,如果自身扮演的角色太過單一,則免不了在國際貿易中吃虧。

中國崛起

2000年以後的中國,憑藉著高效勤勞的生產工人,同時並不匱乏的資源,成為了頭號製造出口大國。

這裡也要提一句,只要不發生大型戰亂和生產方式時代性落後,歷史上中國一直都是製造出口大國,哪怕是在清政府時期。

在中國重新迴歸製造大國的過程中,發展是非常迅猛的,然而國際市場的供應量並沒有顯著提升,這就造成了美國在這塊蛋糕中開始失去自己的份額。

美國由中西部和五大湖地區組成的老工業區——鐵鏽區(Rust Belt),便隨著經濟的惡化,開始變得蕭條了起來。


《美國工廠》:商業的角度看商業,發展的問題,就用發展解決

鐵鏽區


《美國工廠》的一個背景就是,鐵鏽區的工人們不願意在總統選舉中投票給民主黨了,而投給了他們的競爭對手——共和黨(特朗普)。

這就是為什麼奧巴馬原因為這部記錄片投資的原因之一,但是他並沒有辦法掌控這部片子的表達。

《美國工廠》中的俄亥俄州的代頓便是鐵鏽區的代表地區,在次貸危機的影響後的十年,可以說是該地區就業率猛降的十年。2017年,俄亥俄州的人口約在1100萬,卻增加了50萬的失業人口。


《美國工廠》:商業的角度看商業,發展的問題,就用發展解決

俄亥俄州就業人數


影片中代頓的通用汽車倒閉,在開頭的採訪中很多人失去了自己的房子和車子,一個工人直言:

“我太想回到中產階級了。”

那麼曹德旺的福耀美國公司的開設,是什麼樣的動機呢?

在曹德旺美國投資之初,輿論議論紛紛,包括“曹德旺要跑”,“別讓曹德旺跑了”的質疑言論一直都鬧得沸沸揚揚。

而曹德旺本人的回覆很直接:“我算了一下,在美國辦廠我可以增加20-30%的利潤。”

在辦廠後的一段時間,收益沒有達到預期,曹德旺也曾經後悔“誰叫我們在這邊投資!投資完它就是不行。”


《美國工廠》:商業的角度看商業,發展的問題,就用發展解決


福耀美國在俄亥俄州的投資達到7.68億美元,是當地近十年最大的投資項目之一,獲得了15%的減稅,條件是必須解決800名以上的就業,年總工資在2019年達到3250萬美元。


《美國工廠》:商業的角度看商業,發展的問題,就用發展解決


這樣的條件,加上直接本土供貨的成本減少,可以說曹德旺的計算沒有問題。

矛盾的本質

但是,他還是低估了美國當地帶來的阻力。其實中美兩國在文化與生產製度的衝突,曹德旺不可能沒有想到。

在影片的一開頭,福耀美國要舉辦慶典,中國的負責人問他是否要在會客大廳放一張中國的代表畫比如長城,再放一張美國的。

曹德旺立刻就否決了,“不要,只放美國的就好,不要刺激他們。”


《美國工廠》:商業的角度看商業,發展的問題,就用發展解決


2017年,代頓的平均週薪為755美元,而福耀美國提供的週薪平均為480美元,同時保障8小時工作和雙休。

所以,福耀美國工廠中產生的一系列矛盾和衝突,並不僅是中美文化和制度帶來的,我們可以想一下,在高福利外企工作的人,是否有這樣的衝突?

本質上,是代頓區的工人們,無法適應經濟衰落所帶來的落差,所以這樣的矛盾被轉加到了投資方。

而“工會”或是“文化”,只是表達矛盾的一種手段。

曹德旺在代頓的投資,並不是慈善行為,而是純粹的商業行為。當有人提出要引入工會的時候,曹德旺當下便說:“工會進來,我就不幹了。”

那麼工會進來到底會帶來什麼?

可以說,對工會的看法,完全看個人所代表的立場,但是這種立場並不是僅是勞資雙方的簡單對立,工人之間一樣有對立。

UAW,全稱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成立於1935年,曾經和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等汽車公司都進行過罷工抗議,要求提高薪資福利。


《美國工廠》:商業的角度看商業,發展的問題,就用發展解決


但是工會並沒有字面看起來這麼簡單,工會本身需要收取工人的費用,同時保證的是一種“絕對公平”,不允許加班,不允許提早上班,甚至不允許幹得太快。

同時工會也要保障效率低下的員工不被開除,因為工會的員工都是交費的。

所以這一定會造成很多工人對工會不滿,因為一定是有人想要尋求進步,尋求職位的提高的,工會為了保障“所有人”的利益,是不會允許冒尖員工的出現的。

所以影片中很多員工本身就抵制工會的存在:

“工會只會留住壞員工,對於我這樣的優秀員工,它有什麼用。”


《美國工廠》:商業的角度看商業,發展的問題,就用發展解決


還有很多員工是擔心工會在重要時刻會發動罷工,這樣他們也就收不到薪水。

福耀對工會的擔心,最重要是擔心對方影響生產效率,而員工的訴求是提高自己的薪資待遇,福耀新的總經理劉道川深諳此道。

從劉道川出場時發表關於美國人的文化特性:overconfident(過於自信)便可以看出,他對處理美國問題有著一定的研究。

所以劉道川對付工會就用了兩招:

  1. 提高薪資待遇,時薪上漲。因為工會並不是工人訴求,提高待遇和保障才是訴求。
  2. 僱傭勞資關係研究所,專門應對工會的公司。在美國這樣的公司是完全合法的,而且是一門好生意,也不只福耀這麼做。


《美國工廠》:商業的角度看商業,發展的問題,就用發展解決


事實上,工會這一制度,在美國已經岌岌可危,美國勞工部的數據中:二十年來為工會人數已經下降了10.5%,這並不是福耀造成的。


《美國工廠》:商業的角度看商業,發展的問題,就用發展解決

美國勞工部數據:黃色實線為工會成員人數


最終工會沒有在福耀實行,但是工人的待遇普遍提高了,再一次說明,工會並不是必須的。當然,福耀的管理層在中間也進行了“不光彩”的操作:“有目的的解僱了一些工會支持者。”

紀錄片的製片方,在接受採訪的時候也說過,當把成片給福耀的管理層看的時候,他們的腿都在發抖。

但是最終,在劉道川的帶領下,福耀美國轉虧為盈利,2018年,福耀僱傭了2300名員工,在代頓2015年-2018年的製造業增長中,福耀貢獻了約10%,對於當地政府而言,這項招商引資,已經達到了與其目標。

同時從福耀公司的收入表現來看:

2018年福耀中國業務收入115.72億,基本持平;國外業務收入83.12億,同比增長25.59%,成為拉動收入增長的逐利。——鳳凰財經

所以對於福耀公司來說,美國工廠的投資無疑也是成功的,從商業上的考量來看,這個選擇也是正確的。

我們看商業行為,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不需要太多帶入主觀與感性因素。用《資本論》的話來說:

資本始終會流向最有利於它發展的地方。

結語

這部紀錄片在最後也有一個很值得玩味的地方,就是曹德旺在燒香以後,也自我產生了疑問,“這幾十年,我拼命造工廠,是否破壞了環境,我不知道自己是有功還是有罪的人。”


《美國工廠》:商業的角度看商業,發展的問題,就用發展解決


可能這樣在很多人看來會有一些虛偽,也質疑曹德旺在做了上百億的慈善後,為何不提升工人待遇,但是很多事情根據所處在的高度與角度不同,評判的結果也是不同的。

2月疫情高發時期,福耀公司董事長曹德旺在購買物資無門之後,選擇捐款1億,這已經是一個企業家力所能及的好事了。

《美國工廠》中的福耀美國,每一個矛盾都是在商業考量之上,關注的是企業的盈虧與工人保障之間的平衡,而福耀在美國的做法,也恰恰說明了,無論是在中國和美國,發展才是硬道理。

最終機械臂被引入工廠,這也預示了福耀的未來。

發展的問題,就讓發展來解決,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往任何方向踏出的一步,都是在相反方向的退後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