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水平絕高的一首詩,短短二十字,句句寫秋風卻句句別有深意

大唐“詩豪”劉禹錫出生的時候,“安史之亂”已結束近十年,生於內憂外患、世風日下的中唐時期,劉禹錫內心有強烈的中興大唐之志。21歲時劉禹錫考中進士,此後一路升遷,飛揚得意。三十歲時劉禹錫已升至監察御史,唐朝時的”監察御史“品階雖不高但權限很大,也就是說劉禹錫的官職已是離權力的中心越來越近了,看起來離中興大唐的抱負也近了許多。

然,劉禹錫有詩《秋風引》,這是他眾多表達寥落思鄉的詩作之一。

劉禹錫水平絕高的一首詩,短短二十字,句句寫秋風卻句句別有深意

《秋風引》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瑟瑟的秋風裡思念著遠鄉,不知何時能有盡頭的寂寥失意,正是源於那場“永貞革新”。805年,唐德宗駕崩,太子李誦即位,是為唐順宗,“永貞革新”開始了,劉禹錫和柳宗元、王叔文、王伾成為了改革集團的中堅力量。此次改革旨在推行開明去弊的新制度欲重振大唐,但是此時的唐朝已是毒入骨髓,革新措施觸犯了官僚及宦官的利益,在守舊派勢力的反擊下,僅進行146天的改革失敗了。

劉禹錫水平絕高的一首詩,短短二十字,句句寫秋風卻句句別有深意

唐順宗因遭幾大利益集團的逼迫立李純為太子,幾個月後禪位於太子,是為唐憲宗。而參與改革的朝臣則賜死的賜死,被貶的被貶,劉禹錫自然在其列,從此,開始了他漫長的貶謫生涯。劉禹錫的人生似乎也是從此時開始轉折,即便十年之後奉詔回京,也在次年再次遭貶。

這首《秋風引》便是劉禹錫在數年貶居南方的生涯中所作,具體是哪一次貶謫調任,是何地,並沒有詳細記載,但是其中的感發意味,巧妙深厚。

劉禹錫水平絕高的一首詩,短短二十字,句句寫秋風卻句句別有深意

秋風蕭瑟

首句說不知秋風從何處而來,蕭蕭地送來大雁群群。秋風本無形無狀,只是季節到了,風起時一群群的大雁南歸了,大雁自然是本與風無關,是因季節的變化而遷徙。在此詩中偏以風送雁群,就將秋風起時的悲秋之感,以雁群為縮影將秋風來時自然的規律變化都寫了出來。另一方面,雁能隨著季節北去南歸,而詩人這樣對比之下,只有望著家鄉的方向苦苦哀嘆,竟是連那大雁也不如的。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早晨秋風吹入了庭院中的樹上,孤獨的異鄉之客最先聽到了那秋風之音。秋風可送雁群,也可入庭樹,雁群在那遼闊的天上,只可遠遠望見,匆匆一見,而入這庭樹則是已在眼前了,木葉被風所吹髮出的“沙沙”聲正是秋風入庭樹的形象表達,無形的秋風有了生動的具象感。

劉禹錫水平絕高的一首詩,短短二十字,句句寫秋風卻句句別有深意

秋風蕭瑟

風的來去由外物感知,這是每個人都可以感受的,詩人寫道:“孤客最先聞。”短短一句,卻值得細細品之。客居他鄉的遊子因為常年離家思鄉,對歲月的流逝、季節的交替格外敏感;秋天本就是個容易引人思鄉的季節,蕭蕭而下的落葉,萬物凋敝的清冷,悽悽寒意的秋風,總是容易令人感傷,對離家遙遙的遊子來說,秋天更是容易令人傷懷思歸的季節。

全詩短短的四句,通篇只寫秋風,不寫其他,以“送雁群”、“入庭樹”將秋風形象化,雖然秋風還是不見其形,但人總覺得秋風似乎已是可見的風景。含蓄地表達,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效果,那孤獨寥落的思鄉情感也自然而然地展露無遺。

劉禹錫水平絕高的一首詩,短短二十字,句句寫秋風卻句句別有深意

風起葉落,遊子難歸,浩渺天際,徒羨雁群。寶曆二年(826年),劉禹錫奉詔調回東都洛陽,自此,伴隨他二十多年的貶謫生涯才算結束。又一個夏去秋又至,還好,遊子已北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