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愛黃雨萱,卻忘了曾經有一刻自己也是陳韻如

《想見你》| 人人都愛黃雨萱,卻忘了曾經有一刻自己也是陳韻如


不知道你們中有多少人會像我一樣,把許光漢當作最近陰霾之下為數不多的那縷陽光。

是啊,誰不喜歡這個30歲了還依然少年感滿滿,穿著白襯衫在陽光下笑得如此治癒的大男孩呢?


《想見你》| 人人都愛黃雨萱,卻忘了曾經有一刻自己也是陳韻如


但當《想見你》完結的時候,我知道,留在我們心中的絕對不止許光漢帶給我們的李子維,也絕不止莫比烏斯環閉合穿越帶給我們的燒腦體驗。


它真正留下的,是那個拼命想要變成別人的陳韻如,和那個希望自己無論喜歡上誰都可以的王詮勝,以及一隻耳朵聽不見的莫俊傑。

黃雨萱和李子維,是一場過於美好的夢,而他們才是現實裡真正的主角。


《想見你》| 人人都愛黃雨萱,卻忘了曾經有一刻自己也是陳韻如


陳韻如式悲劇:“我在扮演自己的過程中,丟失了自己”


17歲的陳韻如和27歲的黃雨萱,一個自卑敏感,一個開朗勇敢。就像她們的背影一樣,一個微微蜷縮,將自己埋藏在耳機裡的那個世界;另一個挺拔輕盈眼神篤定,腳步堅定而有力。

而這個故事最大的悲劇其實是,黃雨萱不論是2019年還是1998年自始至終都是黃雨萱,而陳韻如,卻自始至終從未做過真正的陳韻如。

《想見你》| 人人都愛黃雨萱,卻忘了曾經有一刻自己也是陳韻如


記得開頭那幾集裡的陳韻如,除了有點沉悶、內向之外,其實是個懂事、乖巧的女孩子。但直到陳韻如被“黑化”的那一刻,我才明白,真正的她其實是陰暗的,自私的。

而這樣的性格,一定和她重男輕女、父母感情失和的原生家庭脫不開干係。她不喜歡這樣的自己,她默默地將自己得不到家人的愛歸因於此。

於是,她開始扮演另一個自己。

叫弟弟起床、給家人買早飯、考個好成績、把爛醉如泥的媽媽扶到床上、壓抑自己的需求,但這一切並非心甘情願,因為她明明就覺得弟弟很討厭、媽媽做陪酒很丟人,她只是想用“討好”和“犧牲”贏得關懷而已。


《想見你》| 人人都愛黃雨萱,卻忘了曾經有一刻自己也是陳韻如


但不管她怎樣努力地去扮演另一個陳韻如,依然會在和別人交往的時候,因為不知道該如何開口交談、不知道該如何相處而怯懦和不安。

她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自己已經變得不那麼像原本的那個陳韻如了,但大家卻依然漠視著她。

因為,她不明白,一個人可以在行為上拋棄原本的自己,卻無法在靈魂上改變自己。


《想見你》| 人人都愛黃雨萱,卻忘了曾經有一刻自己也是陳韻如


直到黃雨萱的出現,讓她擁有了改變靈魂的可能。

有了黃雨萱靈魂後的她,不再那麼溫吞、猶豫,而是變得有話直說、敢愛敢恨;她望向別人的眼神,也不再閃躲,而是坦然的直視;她的笑容不再是淺淺的、剋制的,而是開懷的、明快的。

所有的人,都喜歡住著黃雨萱靈魂的陳韻如。

而被“囚禁”的陳韻如,也親眼看到了黃雨萱輕而易舉的便擁有了自己一直想要的一切,家人的關心、同學的關注和喜歡的人的愛。


《想見你》| 人人都愛黃雨萱,卻忘了曾經有一刻自己也是陳韻如


陳韻如式的執念:“她的枕頭裡藏滿了發黴的夢,夢裡住滿了得不到的人。”


在靈魂被囚禁的日子裡,陳韻如的嫉妒裡有了腐爛的味道。當黃雨萱第三次魂穿失敗之後,陳韻如重新奪回了自己對身體的掌控權。

“如果做黃雨萱能擁有這一切,誰還要當陳韻如。”

正如陳韻如在日記中寫的那樣:“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是宇宙中最黯淡的那顆星,拼命地發光,想要有人發現我渺小的存在,可是最後等待我的,卻只有墜落。隕落的那刻,我知道,世界上沒有人記得我。”


《想見你》| 人人都愛黃雨萱,卻忘了曾經有一刻自己也是陳韻如


陳韻如討厭那個總是孤獨的自己,她用盡全部私心吶喊,只希望自己能被看見、被愛、被發現。

但她忘記了,即便她的演技再好騙過了所有人,她讓人記住的,永遠都只是黃雨萱,而並非陳韻如。這樣的卑微,只會襯得自己越發渺小。


《想見你》| 人人都愛黃雨萱,卻忘了曾經有一刻自己也是陳韻如


那時的陳韻如,還不能明白,那顆人生的解藥,並不是黃雨萱,而是她自己。


是李子維發現,她並不是真正的黃雨萱的那一刻,才讓她從自欺欺人的夢中醒來。

但很可惜,家人們、同學們,那一聲聲“你不要變回原來的陳韻如,原來的你好討厭。”將莫俊傑“你只要做你自己就好”的心聲淹沒了,夢醒之後的陳韻如並沒有解開心中的執念。


此時的她,想到了毀滅。

《想見你》| 人人都愛黃雨萱,卻忘了曾經有一刻自己也是陳韻如


其實,從本質上,她和謝芝齊都是一類人。謝芝齊用化學藥品做蝴蝶標本,想定格死亡來留住蝴蝶最美的時刻。陳韻如又何嘗不是?

成為黃雨萱,是她的人生高光。她要用被殺,凝固這高光,把曾經最好的一面留在人們心裡,被記住、惦念,然後拯救。

她寧願埋葬徒勞的一生,去換取片刻的溫暖。


《想見你》| 人人都愛黃雨萱,卻忘了曾經有一刻自己也是陳韻如


破局之匙:“以愛為迷,終須以愛為解”


如果上天給你一次機會,讓你可以變成想要成為的那個人,你會怎樣?


《想見你》| 人人都愛黃雨萱,卻忘了曾經有一刻自己也是陳韻如


我想,這部劇給了我們這個假設題最好的答案:

我們需要給成長留點時間。

回想自己的17歲,誰又不是迷茫的、懵懂的、惶恐的。那個時候的我們,總想成為任何一個人,除了我們自己。

很多人都覺得,性格決定命運。因此,認為陳韻如和黃雨萱的人生註定會不同。

但其實,我們在篤定性格論的時候,卻往往忽視了生命中的種種變量。

17歲的陳韻如和27歲的黃雨萱,她們相差的那十年的人生,並不僅僅是一個數字而已。

不僅僅是性格上的差異,更多的也許是這十年的經歷,塑造了那麼不一樣的黃雨萱。

這樣的改變,不僅僅是行動上的、著裝上的、語言上的,更是思維上的、心境上的。

我們把這個過程叫做成長

它是每一個想要成為更好自己的時刻累加在一起的過程,更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想見你》| 人人都愛黃雨萱,卻忘了曾經有一刻自己也是陳韻如


其實,在黃雨萱魂穿之前,陳韻如因為遇到了李子維和莫俊傑,已經開始有了主動的改變。

她學著與人交往、付出真心,也嘗試著變得勇敢,追求愛情。她已經按下了成長的按鈕。

也許如果沒有黃雨萱的突然魂穿,當陳韻如考上了大學、有了工作,很大概率她也會成為像我們一樣的普通人,再回看自己17歲的時候,會自嘲自己曾經的青澀與幼稚。

但一場穿越,讓陳韻如失去了這個慢慢成長的機會。被加速的成長,無疑是一場拔苗助長,只會讓人扭曲。因為提前預知的未來,會讓人太過著急,想要接近那個美好的目標,最終讓人在拙劣的模仿中丟失了自己。

陳韻如活在“有太多期待”的執念裡,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一場死循環。寫下“他就是王銓勝”召喚那顆最想成為的靈魂,用死亡換回一場永無止境的救贖和不被遺忘。

而修正錯誤、打破閉環的方法,編劇早就通過中年李子維之口道出:

也許我們都太想要改變。

什麼都不要做,只需要安安靜靜的讓陳韻如活過小年夜。”


《想見你》| 人人都愛黃雨萱,卻忘了曾經有一刻自己也是陳韻如


就像中年李子維在機場遇到年輕時的自己那樣,當他不再想著去改變一切的時候,他發現當年的自己心境上起了一絲變化。我想,那一定是在某一輪的穿越中,李子維所經歷的讓他有了改變。


這也是成長之於李子維的饋贈。


《想見你》| 人人都愛黃雨萱,卻忘了曾經有一刻自己也是陳韻如


沒有任何一段成長,是懷著一顆著急改變的心就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點等待,需要人們實實在在的經歷一番,再與自己和解。

它同樣需要一點時間,讓人們擁有被人討厭的勇氣。

“我於昨晚去世,走時心如止水;我於今早重生,來時心懷暖陽。”

好在,陳韻如從一場執念中醒來。她明白,要放下那過多得期待,要活在當下,而不是未來。


《想見你》| 人人都愛黃雨萱,卻忘了曾經有一刻自己也是陳韻如


當然,儘管我們理解陳韻如,但她的錯誤依然無法被洗白。並不是每一個內向型人,都是陳韻如。即便人生承載了再多的不幸,也有人依然選擇在自己的人生裡,善良的活著。但陳韻如不惜舍掉生命的奮力呼喊,也應該被聽到。

我們不必都成為帶來拯救的小太陽李子維,但我們卻可以成為生活中的寬容者,給內向性格的人自洽的空間和時間;可以成為鍵盤背後那個抬高一寸槍口的人,不要讓自己成為社會認同窠臼的推手;可以成為那個不必勉強他們再努力一點改變自己,而是鼓勵他們發現自己的那個人。


最最重要的是,當我們也成為父母時,要給予孩子更多的愛與時間。

給予他們更多更多的愛,為他們負擔一點社會刻板壓在他們身上的重擔,幫助他們建立起自我認同;給予他們更多更多的時間,讓他們慢慢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當我們不再去爭辯陳韻如的對錯,而是想辦法防止無數個陳韻如的悲劇成為整個社會的閉環時,這部劇才擁有了它的真正意義。

“成長是痛苦的,改變是痛苦的,但一直處於不合適自己的狀態,是最痛苦的。”

沒有一顆星是渺小的,它們在自己的軌道中,都是最閃亮的。我們自己,和孩子,也都是。


-END-


《想見你》| 人人都愛黃雨萱,卻忘了曾經有一刻自己也是陳韻如


小暖說


《想見你》這部劇,追到最後依然是大愛。過程中的多次燒腦就不提了,結局裡黃雨萱對陳韻如的“心靈救贖”也讓我特別感慨。

我們都喜歡明亮的善良的黃雨萱,但那個暗淡的、內向的、膽怯的、自卑的陳韻如,其實也需要許多的溫暖和關懷。編劇讓她倆擁有一樣的臉,是不是也在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兩面?所以,頂住壓力做自己,才能自在。

真想感嘆一下柯佳嬿的演技,遊走在這兩個完全不同性格與感覺的角色中卻那般遊刃有餘。再星星眼一下許光漢,那一身乾淨的大男孩氣息,太容易讓人回到青春歲月了。沒看的一定要去看。

“所以暫時將你眼睛閉了起來,黑暗之中漂浮我的期待……”這歌兒,真是魔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