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傳承千年,未完待續的故事……

罅隙流逝間,滄海幻桑田。多少善,多少悟,多少輪迴,被記載?

歲月已逝,珍貴猶在。看似簡單的唐卡,蘊含著萬千故事。它從久遠的佛像中走來,帶著柔軟而又充滿力量的光芒。

噶瑪嘎孜唐卡 | 一段傳承千年,未完待續的故事……

《佛本生轉如意藤》組畫之六 朗卡傑繪於17世紀 現收藏於甘孜東谷寺

藏族唐卡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它作為藏傳佛教特有的一種繪畫藝術形式和宗教用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文化色彩和獨特的地域藝術風格特色。其流佈之廣、數量之多、影響之大,優於壁畫、雕塑,在藏區社會上的應用極為廣泛。在藏區各地大大小小寺院的每座殿堂,唐卡更是必備的進行宗教佛事儀禮陳列供奉、持修觀想、頂禮膜拜、對世人進行教化的莊嚴之具,並常以成千上萬卷之巨數而成為一地寺院興盛發展珍藏的重要精神財富標誌和鎮寺之寶。

唐卡藝術經歷了從吐魯番時期的萌生,佛教後弘時期的初興,薩迦時期的融匯,帕木竹巴時期的發展,至甘丹頗章時期成熟為象徵藏傳佛教藝術頂峰而著稱的“黃金”時代,出現眾多藝術風格流派,成就了唐卡藝術百花齊放、興盛發展的局面。

噶瑪嘎孜唐卡 | 一段傳承千年,未完待續的故事……

《綠度母》唐卡 現收藏於紐約魯賓藝術博物館

今天,我們就來掰掰藏區唐卡三大畫派之一的,噶瑪嘎孜畫派。

起源發展

公元16世紀,被稱為第八世噶瑪巴·彌覺多吉“化身”的南喀扎西從師於勉塘派畫師貢卻班德的門下,然後又得到了第五世夏瑪·貢卻延列和四世傑曹活佛扎巴頓珠的指導。後來,南喀扎西曾多次到漢地訪學,從漢族工筆畫的技法中受到啟發,寫出了《太陽鏡》畫技專著,創立了噶孜畫派。繼南喀扎西之後,他的得意門生曲扎西、尕學噶瑪扎巴、扎西扎巴、彌覺多吉等繼承了先師的事業,特別是彌覺多吉以先師理論為基礎,結合實踐,撰寫了《線準太陽明鏡》美術專著,為噶孜派形成系統的繪畫理論作出了重大貢獻。

其後,十世噶瑪巴曲英多吉從一套羅漢絲絹唐卡中發現了漢族界畫和青綠山水技法的妙處,開始以工筆重彩繪制唐卡,作品具有濃重的漢族風格,有別於衛藏地區的勉唐、欽則兩大畫派。在南喀扎西之後,又有兩名畫師繼承了噶孜派畫風,一是卻吉扎西,以青綠設色著稱;一是噶旭噶瑪扎西,以獨創出新著稱。他們與南喀扎西一道,被譽為"噶孜三紮西"。

噶瑪嘎孜唐卡 | 一段傳承千年,未完待續的故事……

《帝洛巴》壁畫 南喀扎西繪於16世紀中葉 現收藏於昌都噶瑪寺

其後,噶舉派黑帽系第十世噶瑪巴·卻英多吉繼承了噶孜畫派的藝術風格,並有所創新發展,形成了吸納漢地工筆重彩特色,深化藏族傳統繪畫技藝,並強調錶現康區自然生態人文精神內涵特色的新“噶瑪嘎孜”畫派。所以,在18世紀以前的噶孜畫派,人們習慣上稱之為“舊噶孜派”或者“噶魯派”。

自八邦寺重建後,噶孜畫派名師輩出,除司徒·卻吉迥乃外,代表性傳承人物還有恩噶瑪格勒、恩噶瑪登真(兩位畫師均為司徒·卻吉迥乃親兄弟)、八邦寺第十一世司徒活佛白瑪翁秋傑波、麥貢扎夏、呷珠,其後的當代著名畫師通拉澤翁和四郎尼瑪等也是其傑出代表。

噶瑪嘎孜唐卡 | 一段傳承千年,未完待續的故事……

《蓮師八變》繪於公元17世紀 現收藏於民間

藝術風格特色

1、噶瑪嘎孜畫派的藝術風格特色

(1)在佛像型制方面保持了印度——尼泊爾樣式的基本特徵,並吸收了勉塘畫派的造型特點。神像的情態面部表情以逼真傳神見長,人物造型上更加強調個性特徵。

(2)構圖一改傳統以主尊人物為中心的正面端莊像,而將主尊人物繪於畫面偏左或偏右,且人物面部取四分之三側面描繪;眾弟子從上至下於一邊呈弧形拱圍;本尊神像則於左或右供奉於主尊頭上方呼應,構成變化巧妙,生動活潑。

(3)設色強調冷暖對比,富麗典雅、清麗空靈並重。主體人物多用濃烈之暖色,以大面積金線勾勒裝飾;器物建築則用中性色過渡;自然背景則偏重青綠色調,雅逸清麗。尤其是背景的表現是體現噶孜畫派藝術特徵的重要環節,即畫面中的風景多以自然主義的方式來表現,喜取中近景(勉塘畫派多采用遠景或中景的散點透視,而早期後藏地區的繪製則多采用二維平面空間的處理方法),有一定的透視關係,表現手法與藏族傳統繪畫和中原漢地都有所不同:講究點染功夫,天地用淡彩渲染,自然過渡,很少平塗。喜用清薄的透明色表現雲霧水氣,尤其是佛像的頭光身光的透明表現成為“噶瑪嘎孜”畫派的一大特色。自然而寫實的清雅之境,加上表現生動的神佛、羅漢、高僧大德,使畫面產生一種美麗而神奇的宗教與世俗融合的意境,給人以親切美妙的自然享受,這是該派藝術表現最為成功之處。

(4)用線剛勁有力、乾淨流暢,人物及坐床多用鐵線描勾物,衣紋花草則以蘭葉描成,山石崖洞則兼工帶寫,強調不同質感的再現。

(5)黃金的運用是“噶瑪嘎孜”畫派的一大特色。“噶瑪嘎孜”畫派有一套研製金汁及塗金、磨金、勾金線、刻金、染金的絕技,可將金色分成多種冷暖變化,可在黑底上用金線細畫十幾種不同的層次,還可在大片塗金的地方用九眼石製成的筆摁出各種線條(俗稱“寶石線”)。

(6)在數百年中逐漸形成一套顏料製作與使用的特殊技法。創作中以白、紅、黃、藍、綠為母色,能調出9大支32中支進而變化出158小支諸種色相。

(7)最大的貢獻在於將本土本教文化自然崇拜、萬物有靈追求和諧的審美理念,吸納漢地的繪畫語言,與藏地的繪畫藝術形式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充分體現出了藏民族傳統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特徵。八邦寺藏《十六羅漢像》《噶舉金蔓》組畫彩唐及司徒·卻吉迥乃自畫像唐卡是此派的經典作品。

噶瑪嘎孜唐卡 | 一段傳承千年,未完待續的故事……

《噶舉金鬘》系列39幅唐卡之卷首 • 《帝洛巴》 20世紀初葉 • 現存於德格八蚌寺

2、“噶瑪嘎孜”畫派中的漢風特色

“噶瑪嘎孜”畫派在發展過程中,由於生存地域與中原漢地相連,在文化上的交往也相對頻繁,尤其在繪畫方面,多受漢地明代以後工筆重彩畫的影響;美學思想較為自由活潑,允許個人風格的發揮,主張面對自然、“師法造化”的寫實主義法度;內容素材多從生活中提煉,強調情節;技法豐富,講究功力;畫面構圖自由多變,主尊突出,不苛求對稱,而重意境;造型注意人物的神情和個性的刻畫,神態生動真切,比例準確。此畫派勾勒多用鐵線描,線條柔美流暢,衣紋勾勒繁密緊湊,服飾飄逸瀟灑;設色淡雅柔和,偏重青綠色調,雅逸清麗,尤其是背景的描繪更是體現“噶瑪嘎孜”畫派藝術特徵的重要方面,風景多以寫實的自然主義手法刻畫,神佛肖像也常以風景為背景,穿插有致,以景傳情,以景託人。

“噶瑪嘎孜”畫派的總體風格形成有別於衛藏地區勉塘、欽則兩大畫派的獨特面貌,佛像造型多為南亞梵式風格,畫面主體人物的色彩、技法為本土格調,背景山水風景、花卉草木又多為漢式趣味的新畫風,故又俗稱為漢風畫派。

中原風格早期以盛唐的雄健恢宏風格由北方一路傳人藏區,與吐蕃前的本土美術水乳交融的結合,到中期也未曾中斷。盛唐雄風的審美氣質長期影響著藏族美術;後期以明清時代的清麗嫵媚風格由山南一路傳入藏區,極大地豐富了全面成長中的藏族美術。其間,工筆重彩、金碧山水、界畫樓臺、卷草圖案等技法和壽字紋、萬字紋、龍鳳圖樣、四季花卉、梅蘭竹菊、琴棋書畫、五嶽風光、泉石禽獸等素材以及四大天王、十六羅漢等完整粉本,天衣無縫地被藏族唐卡、壁畫優化吸納並取得了審美的一致。佛和菩薩像接受了中原豐滿圓潤之軀、清秀含蓄之容、安詳寧和之情、雍容大度之態的形制。歷史人物為題材的作品比神佛性的造型更能充分地體現中原風格。尤其是色彩應用華麗濃豔、線條處理婉轉飛揚、造型設計優雅生動,構圖安排嚴謹充實。形成了“噶瑪嘎孜”,這一風格特徵,其特點是華麗、風采、恢宏、飽滿。藏區東部四川德格、青海五屯、雲南迪慶等地大量美術作品都呈現著這一風格特點。

噶瑪嘎孜唐卡 | 一段傳承千年,未完待續的故事……

《薩迦貢嘎寧布》唐卡 司徒班欽 • 卻吉迥乃繪於18世紀初頁 現收藏於紐約喜馬拉雅博物館

文化傳承

噶瑪嘎孜畫派在經歷了近五個世紀的傳承發展後,進入當代時期,其美術風格也表現出在傳統風格引領下與時俱進的近現代特徵:宗教以外的各類題材被廣泛開拓,美學價值、審美意義、社會效益並重;並以其不同的形式類別、不同的地方性流派風格特色、不同的審美追求理念延續著藏族美術寺院傳承、民間家族傳承、師徒傳承、畫院傳承、社會作坊式傳承和當代新生的學校教育的傳承方式。

噶瑪嘎孜唐卡 | 一段傳承千年,未完待續的故事……

《海生金剛》當代創新唐卡範本

昔日藏民,騎馬牧羊,逐草而居,一卷唐卡,承載心之所向。

今日我們,吃喝玩樂,安居樂業,一卷唐卡,走進千年故事。

歡迎下載宿緣APP,發現生活中文化!

噶瑪嘎孜唐卡 | 一段傳承千年,未完待續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