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工作4年,年終獎卻不及96年小夥一半

每年年底,都是多事之秋,對於職場,更是如此。

年底辭職拿不到年終獎的,項目獎金被剋扣的,工資被拖欠的,甚至公司倒閉了的…

常年沉寂的微信群,這時候都炸開了鍋。

這不,今天早晨,就炸出了一個消息。

大學同學小D, 昨晚拿了年終獎,開心了一宿,今天最後一天上班,想來也算是一個稱心如意的收尾。

不料,這年終獎還沒捂熱呢,就被一大早得到的消息澆寒了心。

我工作4年,年終獎卻不及96年小夥一半

同部門有個96年的小夥子,今年6月份剛畢業,來公司不過半年時間,可人家的年終獎居然是小D的兩倍之多。

小D做為公司四年的老員工,思來想去,怎麼都不是滋味,終於敲開了經理的辦公室。

小D憤懣不平:“我在公司四年了,從沒有犯過什麼大錯,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年終獎為何連那半年經驗的新人都不如?”

經理悠悠地說:“你是沒有犯過大錯,卻也沒什麼大貢獻,業績平平。你進公司四年了,卻從來沒有獨立完成過一個項目。他雖然是新人,但是短短半年,就已經獨攬兩個項目,業績考核部門前三。“

三兩句話,讓小D徹底無話可說。

我工作4年,年終獎卻不及96年小夥一半


【1】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職場不認這一套!

渾身是戲的著名演員何冰,談到有些導演拍爛片時,他說:

許多前期工作,咱們在房間裡,喝著茶,抽著煙,吃著零食,吹著空調就能把事情給解決了。不,大家非要到現場去,點燈熬油餓著肚子颳著風。

有時候老偷換一個概念,就是把這辛苦當創作了,創作是辛苦的,但辛苦可不是創作。

我工作4年,年終獎卻不及96年小夥一半

其實,拍戲是這樣,職場上更是這樣,許多人以為我加班加點熬著耗著,辛苦疲憊,這就是好員工,值得嘉獎。

但職場,是創收,是衡量社會價值的平臺,不要試圖在職場裡賣苦情,找人情味。

什麼樣的人,在什麼時候會嘗試找這樣的人情味?

那些消磨了很多時間,卻創造不出價值的人,最喜歡用”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來討那一份不應得的報酬。

但是他們很快就會發現,職場不認這一套,職場規則就是業績和價值

企業為什麼支付薪酬?沒有企業的快速發展和高額利潤,就不會有豐厚的薪水,只有企業賺了錢,才可能支付你薪水,從這個角度來說,為企業帶來價值的人,才是企業值得支付豐厚薪水的人。

所以,你有苦勞沒有功勞,報酬沒有別人高,一點也不冤。

沒有業績,卻強調努力和勞苦的人,一次兩次,領導認為你態度端正,是個潛力股。

三次五次以後,你其實是在告訴企業,我不能勝任。

身在職場,就要遵循職場的玩法,別再動不動把”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掛在嘴邊,綁架別人,也荼毒自己。

我工作4年,年終獎卻不及96年小夥一半


【2】偽勤奮的人,如何一步步熬到中年危機

2019年年底,互聯網巨頭迎來了裁員潮,網上開始風靡調侃各家裁員說辭:

華為:我們放棄平庸的員工。

騰訊:結構性優化。

阿里:未來每年將向社會輸出1000名,在阿里工作10年以上的人才。

不管各大巨頭用什麼樣的措辭,平庸也罷,10年工作經驗也罷,其實裁的都是同一類人:業績與待遇不匹配的人。就是拿了錢,沒產生價值的人。

我工作4年,年終獎卻不及96年小夥一半

那首當其衝的這批人究竟是如何一步步熬成被裁對象的呢?

大部分職場新人,對職場都有一個誤解:老闆和領導喜歡努力加班的人。

於是渾身是勁沒處使的年輕人開始有事沒事加班,工作還是那些工作,時間拉長了,效率自然就下降了。

等到真正有好項目讓你參與,讓你負責的時候,你會發現,慣出壞毛病的你已經沒有能力勝任了,於是機會流失了,從此以後重要的工作都繞開了你。

隨著職場生涯邊緣化,你的工作年限在增長,可是工作經驗和項目密度卻都非常不夠。人已然到了中年,卻一直和最基礎的員工做著同樣的事。

當新生力量源源不斷出現的時候,你心性高,體力精力差,熱情低,自然就成了首先出現在裁員名單上的人。

我工作4年,年終獎卻不及96年小夥一半


【3】加班文化,其實是鼓勵員工剝削公司利益

《奇葩說》裡有一個辯題:喜歡的工作總是996,我要不要886 (拜拜了)?

最後這道辯題以正方(要886)獲勝收尾,也就是說大部分人都在摒棄996,同時痛斥這是資本家的剝削,為老闆圓夢。

薛兆豐教授,從博弈論的角度思考了這個問題,他說:

你以為一個老闆讓你996你就能996嗎?不是的,是因為還有其他的員工願意996。

經濟學中有一句話叫做,買家和賣家之間從來是不競爭的,競爭永遠是在買家和買家之間或者在賣家和賣家之間展開的。老闆的出現,永遠是給你多一份工作的選擇,你的競爭對手不是老闆,而是跟你一樣的其他員工。

資本密集的地方,勞動力的價值高。在那些資本多,變化大,機會特別多的工作崗位,對勞動力時間的付費就更高,人們就越來越願意多付時間去工作,這是人們願意996的原因。

我工作4年,年終獎卻不及96年小夥一半

所以,對於有償加班的公司,那正如薛教授所說,”資本密集的地方,勞動力價值高,為勞動力時間付費也高,人們就願意996“,人們不僅願意加班,甚至為了加班而加班,以獲取高額回報,這其實是企業默許員工剝削企業利益的做法。

而對於無償加班的公司,低能力者,一邊不認同公司,滿腹抱怨,一邊也只能妥協。高能力者同時也有高議價權,往往辭職去了更好的公司。這種無償加班的公司文化,就像一副篩子,把那部分高精尖人才都篩走了。

我工作4年,年終獎卻不及96年小夥一半

不管有有償還是無償加班,不管員工是自願還是妥協,企業如果宣揚加班文化,同樣的工作量,本來週五可以做好,但一想到週六要加班,打心底裡就把這工作拆成了兩天來做。

大家都在加班拿高額加班費,我不加班,同樣的工作量我的收入就比別人低;大家都被要求無償加班,我效率高完成了工作,那加班的時候就沒事可做。

所以,宣揚加班,其實是對工作效率的一種打擊,正如奇葩說辯題了大部分人選擇886一樣,即使是喜歡的工作,在總是加班的文化之下,員工也會毅然辭職。

不管是996,007,還是5+2,白+黑,與其說是資本家單方面的剝削,不如說是在加班文化渲染下,一批偽勤奮者的自相殘殺!

我工作4年,年終獎卻不及96年小夥一半


【4】如何擺脫加班陷阱?

如果你和大部分職場新人一樣,以為強行加班,營造戰術上的努力,就能規避戰略上的懶惰,贏得領導的好感,那你不過是拿自己寶貴的時間做著錯誤的試探。

你以為領導喜歡努力加班的人,真相是,自始至終,老闆和企業認可的都是創造業績和價值的人。

為了不落入加班陷阱,我們可以怎麼做?

  • 效率第一

與其用20%的工作效率,花80%的時間來加班,不如想辦法把效率提升到80%,在下班之前把工作做好,享受家庭和休閒時光。

每天列出最重要的幾件事,每件事規定好截止日期,拒絕拖延。

我工作4年,年終獎卻不及96年小夥一半

  • 工作密度比工作年限更重要

一個人能不能勝任一份工作,和他的工作年限還真沒有必然聯繫,而是取決於他有多少實際的經驗,比如經手的案例,負責的項目,談過的客戶,策劃過的活動,也就是他的工作密度。

所以,在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經手的每個項目都做好,然後贏得更多機會,提升自己的工作密度。

我工作4年,年終獎卻不及96年小夥一半

裁員,尤其在競爭激烈的互聯網科技公司,是必然而且必要的。

大浪淘沙,沙裡淘金,一輪又一輪的洗牌過後,職場還有沒有你的一席之地?

葉小魚跑跑跑:《文案變現》《新媒體文案創作與傳播》作者,在這個賬號上,由她和她的文案訓練營的小夥伴為大家寫作。歡迎關注賬號,瞭解更多職場成長乾貨。

本文作者:Y點點,葉小魚文案訓練營6期優秀學員,靜能碼字,動能暴走的非標準“工科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