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州的髻髻頂,古代有農民起義,近代有抗日戰爭

髻髻寨是明代農民領袖唐賽兒領導農民起義的地方。它是唐賽兒寨的最高峰。唐賽兒寨又名唐三寨、髻髻寨、卸石棚寨、卸石寨、石棚寨等,是明代農民領袖唐賽兒領導農民起義的地方。


唐賽兒寨位於青州市楊集鄉與上莊鄉交界處。1863年(清同治二年)《重修山寨碑》記載:“唐三寨由來久矣,自大明永樂十八年,蒲臺民林三之妻唐賽兒者創修此寨,而山因以名焉”。
唐賽兒寨由數座互相連接的山頭組成,最高峰海拔786米,面積1.5平方公里。山寨憑險而設,四周都是危崖絕壁,從崖底往上看,仰不見頂;從寨頂往下看,居高臨下,附近的山巒溝壑盡收眼底民房只有拳頭大。出入山寨只有兩條盤梯而降的小道,極為險要。寨頂的規模很大,一個大寨又分做東、西、南、北四個小寨,每個小寨中都有一個自然天成的制高點,四個制高點遙相呼應,而南寨最高,拔地而起,由山寨的領袖人物居住。橫臥寨頂的幾堵寨牆仍然依稀可辨,在寨牆根,有一道帶形平坡,數米寬,幾百米長,繞山而轉,這是當年起義軍將領操練戰馬的場地。山巔堅硬的岩石上還可找到當年插大旗的旗杆窩兒和舂米用的石臼。 明朝初年,駐兵北京的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與南京的建文帝爭奪皇位。山東是主戰場,人民承受著戰爭帶來的無盡災難。朱棣奪得皇位後,遷都北京,大興土木,建造宮殿,對山東人民橫徵暴斂,農民不堪忍受,怨聲載道,起義之勢如干柴烈火,一觸即發。


山東青州的髻髻頂,古代有農民起義,近代有抗日戰爭


山東青州的髻髻頂,古代有農民起義,近代有抗日戰爭


山東青州的髻髻頂,古代有農民起義,近代有抗日戰爭

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唐賽兒曾以此作為大本營,扯旗聚義,攻城除貪,震驚當朝,並留下諸多歷史遺蹟與優美傳說,後人遂稱“唐賽兒寨”。 唐賽兒寨寨頂有清同治二年殘碑記載“唐三寨由名已久矣,自大明永樂十八年,蒲臺民林三之妻唐賽兒者,創修此寨,而山因此名焉”。寨上有“跑馬場、跑馬夼、點將臺、金鑾殿、蓄水池、米臼、旗杆窩兒”。


山東青州的髻髻頂,古代有農民起義,近代有抗日戰爭


山東青州的髻髻頂,古代有農民起義,近代有抗日戰爭


髻髻頂不是什麼名山大川,只是一個面積不到1平方公里的小山頭。但是緊靠髻髻頂的一個小村莊——孫家嶺,卻是抗戰時期隸屬中共魯中區黨委,轄益都、臨朐、淄川、博山、昌樂、安丘、濰縣等縣黨組織的中共益臨工委建立建立的地方,也是青州西南山區抗日根據地抗日武裝——益都縣大隊駐紮過的地方。抗戰時期,我抗日武裝——益都縣大隊和日偽頑國民黨頑固派新四師吳化文部曾在這個小山頭上你來我往,互相攻擊。每次規模雖都不大,卻也打的難解難分,蕩氣迴腸。


山東青州的髻髻頂,古代有農民起義,近代有抗日戰爭


山東青州的髻髻頂,古代有農民起義,近代有抗日戰爭


山東青州的髻髻頂,古代有農民起義,近代有抗日戰爭

南北山寨一線約近10公里,北首滴滴寨與南首石棚寨和南寨合稱唐三寨,其中石棚寨是傳說中的唐賽兒駐紮的唐王寨。雖隔幾百年,但唐賽兒的事蹟一直在青州一帶傳誦,青州百姓為了紀念唐賽兒,將她當年曾戰鬥過的卸石棚東寨改名“唐賽兒寨”,西寨改叫“唐三寨”。


山東青州的髻髻頂,古代有農民起義,近代有抗日戰爭


山東青州的髻髻頂,古代有農民起義,近代有抗日戰爭


山東青州的髻髻頂,古代有農民起義,近代有抗日戰爭

滴滴寨的山洞是解放初期前蘇聯專家幫助我們修建的導彈工事,早已廢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