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閒聊:強悍或自謙的父母,都可能把孩子的自信聊丟了

有句話叫“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這句話放在早期教育中來解讀,可以理解為:父母是權威,孩子信權威。


可怕的閒聊:強悍或自謙的父母,都可能把孩子的自信聊丟了

生活案例

一天晚上,我帶著孩子在校園散步,與另兩位帶著孩子的媽媽不約而同地走到了一起。於是大家自然而然地談起了孩子。

A媽媽說:“我兒子都4歲了,5加3還算不對,真有點笨,不開竅喲。”說完眼睛瞄向孩子。

孩子立即回應:“你才笨呢,爸爸說的,你小時候數學很不好!”大家被這孩子的話逗樂了。

這時,牽著女兒小手的B媽媽也說:“我女兒也是,一見到算術題,她心裡就發怵。”

A媽媽說:“但你女兒能認這麼多字,真聰明。”B媽媽又說:“嗨,不就那麼點字嘛,這算什麼呀,人家認的字更多呢。”

接著B媽媽轉而問我:“你兒子很聰明喲。他才3歲多,怎麼說話這麼老成,講話有條有理,口齒伶俐。”

這時,我兒子聽到阿姨誇他,轉過小腦袋睜大眼睛望著她。我用手撫摸兒子的頭,對B媽媽說:“是的,我這小傢伙確實不錯,經常會冒出很多我們想不到的新詞呢!還很會講故事。”我又把目光轉向了兒子:“你今後還會給我們講更多的精彩故事,是不是?”

兒子聽了我的表揚,臉開成一朵花:“是的,媽媽,我今天晚上就給你講一個最新的故事!是我編的。”“太好了,我一定要聽!”……(選自中華家庭教育網醉梅家庭教育工作室博客)

可怕的閒聊:強悍或自謙的父母,都可能把孩子的自信聊丟了

行為分析

媽媽們聚在一起隨意閒聊的場景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包括筆者在內的三位媽媽的行為和心理:

A媽媽責備自己的兒子“真有點笨”,顯然媽媽是恨鐵不成鋼。

孩子已知道媽媽嫌他笨,於是用話回擊媽媽。大家覺得這孩子天真可愛,卻沒有去深想,這種暗示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播下什麼樣的種子,是自信的種子還是自卑的種子?

B媽媽聽了A媽媽的敘說後,立即有了認同感,或許是覺得找到了共同語言,好一起和A媽媽探討原因,尋找教子經驗,所以跟著附和,也說自己女兒這方面的不是。

B媽媽說到了“發怵”一詞,而孩子就在身邊,等於是暗示她的女兒:“今後一見到算術題,我就會發怵,害怕。”

此外,當B媽媽聽了A媽媽誇獎自己的孩子時,很謙虛地表示自己的孩子很一般,言下之意是不如你家的孩子聰明。

在表達謙虛的態度時,並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當然,也有可能是B媽媽怕孩子驕傲自滿,故意要用“打擊”的話鼓勵孩子一番,希望今後更努力。

而筆者用的是表揚、肯定和期望。在人前表揚自己的孩子——“確實不錯”;並肯定他現有的“成績”——會說很多新詞,會講故事;給孩子期望——“你還會講更多的故事”。

這是積極的暗示,讓孩子更想朝媽媽期望的方向去努力和發展。

可怕的閒聊:強悍或自謙的父母,都可能把孩子的自信聊丟了

消極影響

三個媽媽談孩子,三個孩子就在大人身邊。有孩子在場,這樣的閒聊會有什麼負面影響呢?

1、父母的暗示讓孩子內心不自信。

不要以為只有在直接批評教育孩子時說負面的話才會起到暗示作用,在閒聊的場合,語言也同樣有巨大的暗示性,這比直接批評、正式教育來得更隱蔽,因為它不容易被人們察覺其中的問題,也不容易引起人們的重視。

但是不要忘了,教育,往往是體現在細節中;語言,不分場合地具有暗示性。

雖然,我們不能預期案例中的孩子們今後是否會如媽媽們所說的那樣,但是,對孩子的心理影響肯定是極大的。

孩子年齡雖小,卻也聽得懂大人對他的評價:原來在媽媽的眼裡,自己是不優秀的,不行的。

2、父母的自謙讓孩子自我評價失真。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謙虛是美德”一說,這種觀念要看用在什麼場合,什麼對象身上。

中國的父母喜歡在人前自謙,不好意思說一些驕傲的話,哪怕孩子很優秀,自己也認可,也不敢當眾人面表揚孩子,反而要表達出“不,孩子不優秀,還差得遠呢”這樣一種態度,以表示自己做人謙虛,教子有方。

之所以會這樣,這是因為家長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說孩子等於說自己是差不多的。

這種做法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如果是大孩子,懂得這是父母的為人處世之道也罷了,但問題是,象案例中只有幾歲的幼兒,當然不懂父母的那一套交際策略。

因為幼兒由於生活經驗缺乏,認知有限,思想單純,還不具備甄別能力,他不會理解大人話中的其他涵義,不會體察大人的複雜心理。他只會被動接收,全盤吸納。

幼兒期的自我評價體系還不完善,需要仰賴他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評價自我。所以你說什麼,他就信什麼。你說他不夠聰明,他就認為自己不夠聰明;你說他不行,他就認為自己不行。

有句話叫“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這句話放在早期教育中來解讀,可以理解為:父母是權威,孩子信權威。

因為在幼兒的眼裡,父母是強大的,有權威的。

而權威的父母卻說著不謹慎的話,不經意間給孩子消極的暗示,使孩子對自我評價失去真實性和客觀性。

可怕的閒聊:強悍或自謙的父母,都可能把孩子的自信聊丟了

溫馨建議

1、抓住時機及時欣賞孩子。

欣賞、表揚孩子也需要時機。每個孩子都希望在眾人面前表現出色,喜歡聽他人讚美。

小學生很聽老師的話,就是希望得到老師的認可、表揚。

同樣的,孩子也喜歡得到社會上更多的人認可、表揚。所以,公眾場合欣賞、表揚孩子,給孩子正面暗示,孩子就更願意表現得更好。

這個案例中的筆者就做得很好。

A媽媽也可以做好。比如當A媽媽誇B媽媽的孩子認字多時,B媽媽可利用旁人的表揚,可及時地給孩子添一把“柴”——以賞識的態度、讚美的肯定性語言作為正面暗示,來強化這種良性信息。

孩子有了點滴成績,最渴望得到的是讚美,有了讚美才有更濃的興趣以及學習的動力。

2、人前“誇張”評價孩子。

家長在人前喜歡說謙虛的話,只是迎合了中國式的交際習俗,照顧了自己的面子,卻讓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失去了真實性,同時也失去了自信。

所以,家長要明白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教育無小事,細節之中顯對錯。在孩子還不懂成人的“謙虛”時,千萬不要那樣說。

給孩子一個客觀真實的評價,甚至是略帶誇張的評價,會讓孩子更有信心和動力。

有位媽媽就做得很好,有個朋友到她家小坐,朋友看到主人的女兒牆壁上掛了不少作文競賽的獎狀,就嘖嘖稱讚:“小珠,你的作文真棒啊,這麼多獎狀!”

小珠聽了卻把羞怯地把頭埋了下去,難為情地悄悄對媽媽說:“可我沒得過一等獎。”這時小珠媽媽立即對朋友說:“是啊,我也覺得我家小珠很棒,我小時候,連一張作文競賽獎狀都沒有呢!”

接著又補充:“我家小珠很有上進心,她對自己要求高著呢,要爭取拿一等獎呢!是吧?”

這位媽媽用正面的語言即評價了孩子的優秀,又給了孩子學習的動力和下一步目標。

這是值得效仿的。

(作者:練麗丹,中國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好父母會遊戲》一書作者。中華家庭親子研究中心首席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