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室閉關三年,那個18歲少年寫出了流傳千古的佳作

近期防控新冠肺炎,不少人在家裡憋壞了。禁足時節,有人連數草莓有幾顆籽的無聊事都幹了。卻罕有人說,終於讀完了平時沒時間讀的那些書。

重新閱讀《項脊軒志》,依然再次被感動。從15歲束髮時,歸有光就在10平米(室僅方丈)左右的破漏老舊小屋項脊軒“閉關”苦讀了。他經常足不出戶,連祖母也覺得他和女孩子一樣。

讀書不覺光陰短,三年的時光匆匆而逝,轉眼間歸有光18歲(1524年)了。這期間,他經歷了家族分家導致的各佔地盤,互相割據,親族失去核心的痛楚,也略帶欣慰地看到小屋多次遭到火災卻安然尚在。感慨之餘,他將萬千思緒融入筆端,寫下了《項脊軒志》一文。字裡行間,在濃濃的生活情趣之外充滿著世事變遷的莫名傷感。言有盡而意無窮,不言情而情無限。——即使15年不補寫後兩段,也依然是一篇至情至性的佳作。

斗室閉關三年,那個18歲少年寫出了流傳千古的佳作

歸有光像

初讀此文的高中學子和歸有光首寫《項脊軒志》時年紀相當,然而經歷、閱歷卻大不相同,好多人體會不了其中的深意。如讀至歸母聽到歸有光姐姐在乳母懷中“呱呱而泣”時,很多人不解,既是自己的女兒,為什麼不馬上抱過來安慰或餵奶?而僅僅是用手指輕輕敲門詢問孩子是否感覺冷,是否肚子餓,似乎有重男輕女的嫌疑。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回憶起這一幕,歸有光是淚眼婆娑而非一笑了之。

知人論世確實很重要。歸有光,明正德元年(1507年)出生在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崑山)宣化裡一個日趨衰敗的大族之中,其父歸正只是一個貧窮的縣學生。八歲時,歸有光母親就丟下三子兩女與世長辭,年僅二十五歲。也許就是這種情況,年輕的歸有光聽到母親才會傷心落淚。過早地經歷了人間憂難,為他的奮發攻讀增添了無窮的動力,也才成就了他在文壇上的一席之地。

我也是在第二次教到《項》文才真正產生了共鳴。其時自己也30多歲了,與歸有光第二次補寫時年紀差不多。所以有感而發,寫下了以下這段話。

生活,就是項脊軒中的桂影書香,雖平常但也平靜,平靜中自有珊珊可愛之處;生活,就是項脊軒中的凡人瑣事,多可喜亦多可悲,可悲中自有濃濃思念之情。——這就是生活。

後來,還將它改編寫了一道練習題讓學生做仿寫練習。2006年這道題發表在《考試報》上,2020年無意中發現此題就在學生手中的教輔書裡。——能得到發表,也能被收入教輔,對496年前那個寒窗苦讀的少年來說,也算一種安慰吧,畢竟芸芸讀者中又多了一個知音。

斗室閉關三年,那個18歲少年寫出了流傳千古的佳作

考試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