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57究竟是一款什麼樣的戰機?

利刃號


很強的戰機!這道題問的很刁鑽啊,Su-57有紅粉有黑粉,你叫W君怎麼答?

先說下,在W君的軍武數據庫排行榜內Su-57這架戰鬥機排名第二(綜合戰術得分:2225),略低於F-22的2271,高於F-35的2117、殲-20的2110。說明這四架戰機的整體實力相差並不多。

對於軍武數據庫中的綜合戰術得分有一個很重要的項目是技術成熟度得分,在這個的風項目中Su-57拿到了37分,是上述四家戰機裡面的最高分,對比殲-20卻只有12分。這也是為什麼殲-20在戰機排行榜內只能拿到第四名的一個重要因素。

咱們就從技術成熟度這點展開去說。

從技術上來看Su-57並不是一架嶄新的飛機,其中大量運用了已經存在的設計和製造技術,通過對老技術的有機組合和運用往往能在新戰機上發揮更大的優勢。畢竟戰機的舞臺是戰場而不是實驗室。

很多人詬病Su-57的隱身性能,其實說實在的隱身技術已經研究了將近50年的時間了,在這個時間段內如果各個國家沒有突破那麼就才真是見了鬼了。

從Su-57來看隱身技術做的也並不是不到位,雖然是直通的進氣道設計,但在其內部也有相關設施去保障隱身能力的實現。所以說隱身技術如果在20年前看起來高大上,到現在其實已經是成熟的技術了,並不是誰家的獨門秘籍。

同時在Su-57上繼續繼承了Su式戰機的高機動性特點。

甚至可以說已經達到了中央升力體設計的又一個巔峰。

最後可以說的是Su-57走的並不完全是按照美國規劃的科技樹,在Su-57上面我們可以看到蘇霍伊設計局對新一代戰機自己的理解,這點很可貴。

在Su-57機翼前緣延伸內集成了N036L-1-01 L波段收發器(機背尾部也有1臺L402 Himalayas感測陣列),除去敵我識別功能外;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供電子作戰功能。壓制敵方雷達搜索、對來襲導彈進行干擾、甚至可使用激光發射器反制紅外導引的空空格鬥導彈!從電子技術上看並不是落後於美系戰機的。

這些都是在傳統成熟技術上的一次升級。就技術成熟度運用上來說Su-57做得堪稱完美。

另外新的技術系統也在Su-57上使用:

Su-57是第一種裝備實用化微波光子雷達的戰機,W君得到的消息是Su-57完成體的雷達系統是一個具有光量子糾纏效果的雷達系統!

通過光量子糾纏效果製造的高分辨率雷達,可以在屏幕上看到這樣的景象。

早年間微波光子雷達都是幾層樓高的大傢伙,但是俄羅斯研究光子雷達的公司KRET成功的小型化。這是Su-57的一個重要對打五代機的高級手段,先發制敵。

有了這樣一款雷達系統,五代機的空中格鬥又回到了視距內機動格鬥的起跑線上。

這就是對戰機的理解了造成的科技樹不同點法了。這樣看來俄國人的解決問題方法更加直接一點。

但由於過於依賴成熟技術,導致Su-57運用新技術和新材料的不足,其最大的問題在於機身金屬加工工藝上面,最早推出的原型機上面還有大面積的鉚釘。

但這種原型機的加工方式在量產機上其實並不太會出現。所以在量產機上會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目前到不了洛克希德馬丁的水準)。

所以從Su-57來說,這是一架開了頭的戰機,按照蘇霍伊的設計方法來看,很可能在Su-57服役後繼續推出類似於Su-30之於Su-27的改進型號。這樣很多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被拍扁的蘇-27”這是很多人的感覺,然而感覺並不一定就是真相。之前黑蘇-57最多的就是“這飛機沒有彈艙”,然而俄軍在敘利亞強行一波開彈艙視頻讓許多人閉嘴。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從觀察角度看蘇-57的正面RCS要比F-22、J-20都大得多,但是具體大多少,對隱身能力的影響程度有多少,恐怕美國人也拿不到真實數據。所以沒有真實數據資料的臆測都是“耍流氓”。根據常識來看,蘇-57的確存在許多缺陷和不完善,但是客觀的講這已經是俄羅斯在現階段、在這樣的經濟技術條件下,可以拿出的最好五代機了。F-22不也因為開發太早,許多F-35上的黑科技都沒用上,我們的姬20現在的動力系統不仍然有點弱?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一款好飛機,因為好飛機就是在自己現實條件下拿出一款符合現階段軍方需求的飛機。

首先,蘇-57不會像大多數網絡評論的那樣不堪,因為可靠消息渠道和真實數據幾乎沒有,大部分論斷都是基於推論,除非這些推論者比俄羅斯軍方或者蘇霍伊的專家聰明。蘇-35怎麼樣,大家心裡有數,也沒人使勁黑這款飛機,那麼蘇-57各方面都是強於蘇-35的,還強的不是一點點,如果這樣子還是垃圾飛機的話,那麼蘇-35就不知道該稱為什麼了。

其次,蘇-57客觀存在缺點,比如說正面RCS過大,這點確實肉眼對比圖片都能看的出來。什麼機身接縫過寬、鉚釘外露、接口沒做成鋸齒狀、發動機尾噴口缺乏隱身修形、發動機還是用35的117S啥的,這些確實都存在。這些個缺陷,產生自俄式作風、技術底蘊、工藝狀況、經濟條件等等原因,但是就軍用航空整體而言,現階段俄羅斯仍是僅次於美國,與美國比當然一無是處,但是暫時還是能吊打其他國家。那麼我們過度黑化蘇-57,可能是我們自己嚴格要求、標準過高、任何裝備都要以美國為參照物產生的,可是目前地球上也就僅有一個美國,而蘇-57也不過就是一型飛機,就算佔用各種俄羅斯有限的經費和資源搞到F-22水平,恐怕也是得不償失,改變不了俄羅斯現在的處境,所以蘇-57對俄羅斯現階段來說夠用就成。

上圖,禮炮廠為蘇-57研製的新發動機“產品-30”,就在大家還黑著117發動機的時候,這款30發動機已經裝上蘇-57開始試飛了。又有人說,前段時間俄羅斯自己都承認不會大量列裝蘇-57,不如省下的經費去研製六代機。確實裝備117發動機的第一階段蘇-57確實不會大量列裝,因為還有裝備“產品-30”發動機和改進的第二階段蘇-57。第二點所謂俄羅斯的六代機,依然是從美國拿來的概念“有人機+一群無人機組合”,而這個有人機平臺還是要從蘇-57改進而來。

總後,一句話總結,蘇-57並非一無是處,相對而言仍是一款不錯的飛機,如果美軍遇到絕不可能像嘴上說的那麼不屑,還是會認真對待。你以為,真的是東西不行,為了面子硬拿蘇-57出來頂缸,俄羅斯這種國家會這麼幼稚?


軍武數據庫


蘇57戰鬥機,研製的時候被稱為T50,是俄羅斯蘇霍伊公司為俄羅斯空軍研製的一款單座雙發隱形多用途重型戰鬥機,是一款五代機。上世紀隨著美國開始了五代機的研製工作,作為當時超級大國的蘇聯也不該落後,開始了自已的五代機計劃,由蘇霍伊設計局和米格設計局發展了兩種試驗機型號,分別是蘇47和米格1.44。

隨著蘇聯的解體,俄羅斯無力承擔研製新一代戰鬥機的研發費用,蘇47和米格1.44也因此陷入停滯,隨著2005年美國F22戰機的服役。美國形成了對俄羅斯的先進一代戰機的壓力,F22一服役就開始對F35戰機的研製,那樣俄羅斯將面對美國盟友的裝備壓制,而當時印度希望從俄羅斯獲得五代機的製造技術,因此俄印兩國共同投資研製五代機。




在對新一代戰機的競標中,由蘇霍伊得到了五代機的研製合同,發動機由土星科研生產聯合體研製。蘇57採用了常規氣動佈局,同上一代戰機蘇27一樣的中升升力體,因此被網友們戲稱為拍扁的蘇27。蘇57採用的氣動上是優秀的,這也是蘇式戰機的優點。

俄羅斯蘇57的航電系統上採用季米赫米洛夫研究所設計的N036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位於機頭位置的X波段主火控雷達,,位於進氣道前方的X波側視雷達,幼和位於機翼上的lL波段襟翼雷達,就是在單體性能不如美國我就做大點,以達到F22雷雷達的效果並超越。




發動機在試飛時用的發動機為F117S發動機,屬於對AL-31發動機的深度改進型號,最大推力14噸,推重比8,可以在緊急情況下擁有14.4噸推力,但用一會發動機就需要大修。真正為蘇57準備的發動機為產品30發動機,最大推力18噸,推重比為10,採用三維矢量噴管。可以讓蘇57進行超音速巡航。

蘇57的隱身能力是所有五代機中最差的,比如說機身外表太多鉚釘,雖然說對機頭,機艙,進氣道都做了隱形設計,但其發動機裸露在外面就是巨大的雷達反射源,而且講氣道也不如殲20和F35上所用的Dls進氣道。其掛載能力10噸,內部彈艙掛載不明。



總體來說蘇57是符合俄羅斯國情的一款戰機,俄羅斯現在是國土防空,對其隱形性並不看重,除了隱身性其它的發動機,航電,外形都是符合五代機的標準,而且隱形性能如果有需要可以改進的,俄羅斯蘇57對F22的作戰方式就是採用不同的雷達波段破掉F22的隱身,然後對其空戰,俄羅斯蘇57就是根據F22的性能而專門剋制的。F22很出色,但作戰要靠體系埔助,而蘇57更像行俠,單機作戰完成任務。


墨天工


首先筆者必須澄清兩點,從現有的情況來看,蘇-57戰鬥機遠遠不是某些軍迷講的那樣一塌糊塗、費拉不堪。

有相當一部分軍迷乃至媒體在提到蘇-57戰鬥機的時候,往往把黑點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沒彈艙;二,不隱身;三,發動機不行。

這三個方面的問題如果放在3到4年前來看,差不多每一條都能對的上。但是如果放在2018年的時間節點來看,起碼有兩條已經開始有逐步改進的跡象了:

蘇-57的研發計劃在2018年到2019年有了兩個重要的進步,一是實戰部署到敘利亞兩次(第一次部署到敘利亞呆了幾天,第二次目前只有衛星照片放出來),儘管可能只是試驗性質的部署,但是在第一次部署的過程中意外地放出了蘇-57戰鬥機打開主彈艙投放空對面攻擊彈藥的視頻,經過研判投放的應該是Kh-59電視制導空對面導彈的隱身改進型號Kh-59M2,如果這段視頻不是CG,起碼可以確認蘇-57之前被嘲諷為“薛定諤的彈艙”有了初步搞定的跡象(當然又有人認為投放條件不夠“實戰”,四平八穩地扔空對面武器不見得就能在大過載條件下扔R-77-1,這個咱們姑妄聽之),算是蘇-57研發過程中的一項重要進步。

二是新型的Project-30發動機(目前只有廠方研發代號,沒有俄軍給的正規代號)已經被裝在了蘇-57的052號原型機左發上機試飛了。這一進展的意義不亞於彈艙,畢竟蘇-57目前的技術狀態跟殲-20戰鬥機一樣,還是得靠第三代航空發動機的改進型頂上(現在裝在其它幾架蘇-57原型機上的是117S發動機,具體型號現在都不清楚,不知道到底是AL-37FS還是AL-41F;而裝在量產型殲-20戰鬥機上面的發動機都是AL-31FN-M1,由5719廠改進的特殊版本),在我軍的FWS-15發動機遙遙無期的情況下,Project-30是蘇-57比殲-20為數不多的領先的方面了。

但是,儘管蘇-57戰鬥機相比較三四年前的技術狀態有了較大改觀,可從本質上講,我國軍迷與媒體日常黑它的幾個因素中的隱身性能因素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見到明顯的改觀,且在軍迷日常不會注意到的問題上,蘇-57戰鬥機“依然還是那個樣子”:

咱們先說隱身問題,雖然軍圈黑話時常嘲諷“不要做目測RCS黨”,但是起碼到目前為止,蘇-57型戰鬥機還有很多的違背隱身設計原則的細節處理讓人看不懂。

殲-20項目總師楊偉在演講中曾經明確提到,“隱身戰機是從一顆螺絲釘開始設計的”,普通的航空器用抽芯鉚釘或者埋頭鉚釘都可能造成雷達波的漫反射,從而加大戰機的總體雷達反射面評價。中國空軍、美國空軍的第四代戰鬥機機體表面的鉚釘普遍使用了非常特殊的六角埋頭鉚釘,可謂“魔鬼埋在細節中”的例證。

同時,殲-20戰機與F-22型戰鬥機在大量的機體表面的接縫處都使用了特殊的吸波填縫劑或柔性材料予以密封,但是縱觀蘇-57戰鬥機表面沒有這種設計,大量的接縫或口蓋處理非常粗糙,以至於俄羅斯記者甚至直接敢在機身背部鑽孔安裝工業攝像頭拍攝素材(令人目瞪口呆的操作)。

這些細節雖然無法直接證明蘇-57的雷達反射總體評價,但是起碼可以側面證明兩個問題:要麼是蘇-57的隱身性能太好,用不著考慮這些小細節;要麼就是蘇-57的隱身性能確實沒有那麼好,索性乾脆放棄治療了。

除了隱身性能值得質疑,蘇-57型戰鬥機其實最值得懷疑的是它的航電系統。這些東西隱藏在機身內部,不實戰或者大規模軍演的話很難看出來,但是從一些細節或者宣傳資料裡還是能看出些許問題的。

蘇-57到目前為止沒有見到安裝被動探測系統(或者說全向被動探測系統)的跡象,頭部的光電球從外形來講與安裝在蘇-35S型戰鬥機上面的那套OLS-35型光電雷達極為相似,這套系統的前身在米格-29上的使用比較失敗,被北約軍方評價為並不適合實戰。不知道蘇-57的改進程度有多少。

同時蘇-57在大多數原型機上都沒有見到殲-20與F-35戰鬥機上作為標準配置的那套分佈式合成孔徑探測系統(著名的EODAS,美軍編號AN/AAQ-37),只有標準配置在蘇-35戰鬥機上的雙波段紅外/紫外導彈逼近告警探頭,俄軍編號KS-101-U-UV型MAWS;作為補償,蘇-57多安裝了2套雷達系統,除了作為主雷達存在的N036-1,還有作為2個側視陣列存在的N036B-1,2個機翼探測陣列的N036L-1。

其中主陣列和側視陣列使用X波段,雖然據稱具備探測隱身目標的能力,但是X波段雷達對優化的低可探測性目標的探測能力極差基本上是有目共睹的。機翼陣列則是L波段的,但是由於探測單元較少,實際探測效果如何未知。

此外筆者還要著重說一說蘇-35跟蘇-57型戰鬥機一脈相承的那套號稱是“第一套空戰AI”的“決鬥”系統,這套系統在很多自媒體上被吹的很神(例如有傳言說:中國空軍某航空兵旅的年輕飛行員駕駛蘇-35藉助“決鬥”系統可以直接跟駕駛殲-11B的金頭盔飛行員打個有來有回)。

事實上根據筆者瞭解到的情況,這套系統遠遠沒有這麼神——這麼說吧,你可以把它當做航炮射擊中的熱線或者對地攻擊時的投彈參考線來使用,在格鬥空戰中僅僅可以起個有限的輔助作用。當然所謂的“空戰AI”確實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但是蘇-35上面的這套系統距離真正的人工智能差的太遠了。

按照筆者一位空軍朋友的話說,人工智能這種東西,在空戰中實戰運用還早得很,因為目標機對你是黑箱狀態,狀態預估的計算量會非常巨大,搞不好就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因此,俄羅斯現在宣傳蘇-57的“人工智能”也要打個問號。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對蘇-57戰鬥機的現狀已經比較清楚了:相比較幾年前的技術狀態,有改進。但是改進了多少,不清楚。

除了改進的部分,還有更多的問題留待它去改進。對於這些改進我們可以持續予以關注,但是從現在的情況來講,蘇-57相對於俄羅斯空天軍確實不算一個成熟機型,或者說僅僅是發展規劃中的第一階段。

因此,它現在“猶抱琵琶半遮面”就不難理解了。


軍武次位面


蘇57戰鬥機,(設計代號:I-21/T-50),是俄羅斯空軍單座雙發多功能隱形重型戰鬥機,屬於第五代戰鬥。


蘇57戰鬥機最大起飛重量35000千克,超音速巡航速度可達1450千米/小時,最高時速2147—2600千米,作戰半徑1200千米,戰鬥載荷可達6噸,內置4個武器艙,能實現飛行性能和隱身性能的良好結合,具備空中格鬥和對地攻擊能力。具備隱身性能好、起降距離短、超機動性能、超音速巡航等特點。




蘇57的前身是T50戰鬥機,2010年1月29日首飛,從2010—2015年秋,T505架原型機共飛行700餘架次,其中多架原型機都經歷了長時間維修,2017年8月17日,正式命名為蘇57,
俄羅斯計劃用蘇57


戰鬥機,代替蘇27戰鬥機,與對抗美國F22戰鬥機,線下看來,蘇57進度太慢,和F22差距巨大,





HMSVICTORY


  蘇聯解體之後的俄羅斯軍工業好像一直沒有什麼大的突破,但是在2017年底,俄羅斯宣佈將會生產第五代戰鬥機,命名為蘇-57。首批生產的飛機將於2018年列裝部隊。飛機的生產研究機構為蘇霍航空集團,試驗階段時被稱為T-50,後正式命名為蘇-57。從2010年1月的首飛開始,第五代戰機蘇-57就經歷了很多次磨難,直至現在很多人還存疑。認為他名不副實,在試飛階段就發生過發動機起火的事故等。

  俄羅斯的一家媒體透露,蘇-57最大起飛重量是34噸,比著名的蘇-27還重了一噸。但是蘇-57比蘇-27有更遠的航程和更猛烈的打擊力。蘇-57繼承了蘇-27的外形特點,中間截面設計的非常薄,但是這樣就決定了他可能無法攜帶大型的彈倉,也會使得戰鬥效果不佳影響作戰水平。所以說俄羅斯的蘇-57可以說是經典戰機但這也只是當前局勢來看的。


一知


蘇57是隱形多功能重型雙發單座戰鬥機,它配備3o型發動機使蘇57的機動能力和超音速巡航能力大幅提升,是蘇制第五代戰機。原型機已完成首飛,計創19年交付部隊使用,界時將大大提升俄軍的空戰能力是F22對手和剋星。但有評論稱其隱身性能差。


行雲流水2371226


今年2月俄羅斯兩架蘇-57戰鬥機出人意料的亮相敘利亞赫梅明空軍基地。有點特別之處,就是該機型尚未通過國家測試,也沒有正式列裝俄軍作戰部隊,甚至尚處於科研試飛階段,就部署到了戰場。一方面進行了試飛,一方面向全世界展示了蘇57,還把美國的F22壓制了,可謂是一舉多得,更是顯現出了戰鬥民族的亮劍精神!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756f000433d7b44c73c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