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觀濤 劉青峰:為什麼道家不能成為中國傳統的政治主流?

金觀濤 劉青峰:為什麼道家不能成為中國傳統的政治主流?

說到道家,首先就離不開老子。老子,姓李名耳,被尊為道家和道教思想始祖,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稱。關於老子有很多傳說與爭議。據《史記》記載,他母親益壽氏生他時168歲,而父親李敬已經658歲了。

孔子曾數次向老子問禮、求道,對老子大為讚佩。孔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網,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以“老子”為名的書,後來叫做《道德經》,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哲學著作。《道德經》譯著頗多,是全球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漢譯著作之一。20世紀60年代,英國搖滾樂隊披頭士也曾將《道德經》四十七章改編成歌曲《The Inner Light》。

老子之後,莊子作為道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更是締造了道家思想之新巔峰,世以“老莊”並稱。莊子以其非凡的想象力和文采,被稱作是中國古代哲人中絕無僅有的思想家兼文章家,成為中國曆代許多文人心中的圖騰。

但,如此受歡迎、影響力巨大的道家思想,為何沒能成為中國傳統的政治主流呢?這正是金觀濤、劉青峰兩位老師今天這篇文章所要解答的問題。

金觀濤 劉青峰:為什麼道家不能成為中國傳統的政治主流?

道家:對儒家價值的全盤否定


講先秦中國文化的超越突破,人從社會中走出來,追求不依賴於現世社會的終極價值,不能僅講儒家(關於儒家與中國的超越突破,請參見 ),道家亦是如此。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莊子的話是“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這表明儒道兩家的人生關懷都在現世,不以超現世的彼岸天國為思考人生意義的出發點。

道家和儒家一樣,高度重視個體的自覺,如何在現世實現人生價值,過好自己的一生。儒家強調,君子求諸己、反身而誠,追求道德完美,獲得樂莫大焉的生命意義。道家認為,人只要有足夠的智慧認識到天道即自然,就會自覺地選擇度過自己的順其自然、無掛慮、逍遙自在的人生。因此,從文化的超越視野上看,重現世和靠自己這兩點,儒道兩家是一樣的。

金觀濤 劉青峰:為什麼道家不能成為中國傳統的政治主流?

那麼,為什麼道家不能成為中國文化大傳統的政治主流呢?

對比分析儒道兩家的思想結構,可以看到道家主張全面否定儒家的價值。不要從《道德》的書名,就以為老子推崇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道德。二十世紀出土的《道德》也叫《德道》。“道”字的本義是通往某一目的地的道路;“德”字由心、行、直三字構成,意思是“心、行之所陟”。老子寫《道德》,是要告訴人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合於道之人生,這個道是否定儒家之道德追求的。

儒家的基本精神是個體意志指向善,善具有確定的價值,對應著一組禮儀規範,人追求道德目標就應該遵守這些規範。道家否定儒家,首先是根本否定任何確定的規範。《道德》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如果道是可以說出來的(第二個“道”字),就不是常道了,“常”也是指道。老子的知,不是孔子說的對禮義廉恥等道德的知,而是理解“常道”之明,即“知常曰明”。什麼是常道?老子說“反者,道之動”,道的本質內涵是“反”,即返,世界上哪有什麼固定的規則啊!常道是“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往復循環、流變著的,沒有規則、變化無常才是道。

依此,道家認為任何確定的規範都是沒有意義的。道家第一個觀點,可稱為反規範。

儒家認為普遍之好的善對應著確定的道德倫理規範,道家以順其自然來否定這種善。老子也講善,但對善的理解與儒家完全不同。在道家眼中,根本不存在什麼有確定內容的善,善是自以為聰明的人造出來的:“智慧出,有大偽”;儒家提倡的那些道德禮法,不過是因為“大道廢,有仁義”。

老子以水的品性來喻善,講何為道。他說,最高的善就如水那樣,水滋養萬物而不爭利,安處眾人討厭的低下地方,差不多可以說水接近於道吧。在老子看來,要做到善,應該如水那樣任其自然,而不必刻意探問追求什麼是代表普遍之“好”這個問題。任何價值都是人施於對象的主觀評判,因人因時而異,無所謂確定的好與壞。道家認為不存在確定的價值,因此,符合道的正確態度是聽任自然,它是什麼樣就怎麼樣,既不肯定,亦不否定。道家的第二個觀點可稱為自然。

儒家講的道德是向善的意志對應著一套行為規則,

道家先否定了善是具有確定內容的好和特定的行為規範,進一步還要否定對道德的理解,即所謂向善的意志及其指向。道家也講“德”,但道家的德必須符合變化無常、沒有形跡和具體規定性的道。因此,道家的德行是沒有確定指向、沒有具體內容,任其自然的“無為”。老子說:上德之人不以德為德,才是有德;那種德性差、害怕失去德而刻意追求德的人,才是無德;禮不過是因人的不忠不信而設立,是禍亂的開端。道家認為,符合老子所說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德,表現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家第三個重要觀點,是以“無為”來否定向善的意志。

道家這三個主要觀念,第一是反對既定規則,第二是價值的好壞會不斷向反面轉化,第三是無為,否定向善的意志,不要有任何執著,它們全是由否定儒家而來的。勞思光先生曾用“情意我”來概括道家所主張的個人精神追求,我認為非常準確。何為情意我?情意我是對儒家以道德為終極關懷的德性我的否定。道家對儒家的全盤否定,可以解放人的精神,使人由謹小慎微的德性我轉變為自得其樂的情意我。

但是,按照道家這些主張,除了有可能適應於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群居小社會外,顯然不能作為建立大而複雜的整全社會的理論基礎。因此,道家只能作為儒家的反思批判者而存在,而不能成為中國政治文化的正面價值和基礎。

金觀濤 劉青峰:為什麼道家不能成為中國傳統的政治主流?

《莊子》(明刊本)

老子開創道家,莊子進一步深化、拓展了老子思想。老子講“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到莊子看透世間一切,認為“物無非彼,物無非是”,演變成了齊物和齊論的論說,達到更加灑脫的逍遙境界。在莊子看來,任何生物,草木自然,大至鯤鵬小至螻蟻,貌如西施或醜八怪,有無形體,生與死,統統一樣,這叫齊物。因此,儒墨之徒那樣愛評論是非、好壞,正如同幼鳥鳴叫,沒有任何意義,這叫齊論。

莊子說,任何事物和言論都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莊子的意思很明確,就是要破除對有形體的事物、生死的執著,破除對言說正確與否的執著。這個很厲害啊。

那麼,莊子的自我是什麼呢?我覺得勞先生的總結非常之好,念一段他的話:“蓋自我觀賞流變之世界,既無所求,亦無所執;形軀固不為累,知識是非亦不繫於心,不唯覺時‘無憂’,寐時亦不夢矣。”這種達人,“並不求理分之完成,亦不作舍離之超越。不求事事如理,不覺一切法空。只是順物自物,觀賞自得”。因此,老莊與孔孟的根本差別在於:“此所以為‘情意我’之自由境界,而非‘德性我’所顯現之主體自由。”

講儒家和道家的關係,需要強調兩點。其一,從文化的超越視野來看,雖然道家主張的情意我是否定儒家的德性我,但其超越視野和儒家一致,仍然是個人在現世的精神追求。道家主張的無為、無執,物我兩相忘,是身處此世但不干預任何事物的觀賞逍遙,一旦道家講舍離世,就不是道家而是佛家了。

儒家作為正面的基本價值存在,道家作為否定儒家的價值存在,二者共生。有儒家,就一定有道家。全盤否定儒家一定是回到道家,這種共生現象貫穿在整個中國文化的傳統中。所以道家文化是作為儒家文化的補充,非常發達,也是中國人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智慧之源。

其二,在中國文化的演變中,道家作為否定儒家的存在,對儒家理論的提升、對融合外來文明——如印度佛教,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先秦道家否定儒家而主張的相反價值,主要有反規範、情意我、無為、自然和養身這五個方面。老子和莊子否定儒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老子強調無和無為,更多地表示否定本身,而莊子的自然則指向否定的結果。東漢末期由於對漢代儒學價值的逆反,道家價值成為新的道德追求,這是儒學演化的內在動力,演化正是沿著老子的無為與莊子的自然兩個不同方向展開的。當然,這也與魏晉玄學興起和印度佛教的傳入有關,另有文章展開討論。

從道家和儒家的關係可以看到,任何一種實現了超越突破的文化,給定一個明確的人生意義的價值取向後,批評和否定這個價值方向的主要思想,也屬於這個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道家是對孔孟儒學的全盤否定,給出另一種人生意義。如果不是全盤反對而是部分否定儒家者,便是我們今日所知諸子百家中的另一些流派,如名家、法家和墨家。

儘管儒家和道家各自主張的最高價值——道的內容正好相反,但兩家都承認存在超越個體生命的非功利的道,都強調只有依靠個體的覺醒去認識這個道,並以此為人生意義和追求,才能使自己的生命與天地溝通,即獲得永恆的天人之際的價值。由於儒家和否定儒家的道家都完成了超越突破,所以儒道兩家共同塑造著漢以後的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

相比之下,先秦的法家、墨家、名家和楊朱均沒有提出超越個體生命、不死的非功利的生命意義,所以漢以後他們或是消亡,或是被儒道兩家吸納為隱性成分保留下來。至於其中的具體原因,待我們下一篇文章展開。(徐潔/編輯)


本文編輯、改寫自金觀濤、劉青峰《中國思想史十講(上卷)》一書的部分章節,學術討論請以原書為準。配圖源於網絡,如有侵權還請聯繫刪除。

金觀濤 劉青峰:為什麼道家不能成為中國傳統的政治主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