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名將孟達是如何一戰斬殺徐晃的?歷史上的孟達最終結局如何?

歷史茶坊


孟達很有可能是唯一被三國兩位頂尖智囊算計的人物,反覆無常的孟達能夠死在兩位頂級牛人的手上,自然也能算的上名將了,而且蜀國在劉備的仁義感召下,向心力那可是很強的,孟達卻能讓手下這支軍隊只效忠於他,他說去魏國就跟著去魏國,說去蜀國就跟著去蜀國,這樣的人絕對不簡單。



五子良將之一的徐晃是如何死在孟達手上?

曹操的五子良將是曹魏勢力五位將軍,分別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陳壽在撰寫魏書時,將他們五人合傳,評論他們:

“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徐晃字公明,河東楊(今山西洪洞東南)人,最早是楊奉賬下騎都尉,楊奉被曹操打敗後徐晃轉投到曹操手下,成為曹操的一名忠實戰將,在曹操手下立下了不少功勳,參加了好幾次大戰役,被曹操讚歎說有西漢名將周亞夫之風。


關羽水淹七軍後,于禁投降、龐德被殺,威震華夏,關羽乘勝圍攻樊城,曹操一度想要遷都,司馬懿勸諫曹操並獻計利用孫劉矛盾,派人聯繫孫權,孫權因為荊州一事耿耿於懷,馬上同意派兵偷襲關羽,曹操又派徐晃救援樊城,徐晃以聲東擊西之計,揚言要攻圍頭,卻出其不意突擊四冢,關羽恐四冢有失,帶了五千步騎出戰,因為兩個是同鄉,關羽就和徐晃聊起了家常,沒想到徐晃突然下令部下出擊,兩軍混戰下,關羽被徐晃擊敗,退走營寨時,被徐晃趁亂攻入,關羽只好撤圍退走,樊城之圍得解。

徐晃被孟達所殺,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駐守上雍的孟達想要回歸蜀國,響應諸葛亮北伐,徐晃跟著司馬懿去討伐孟達,這次名將徐晃死的卻是有點虧,徐晃到了之後,騎著馬去叫陣,坐下馬收拾不住,直來到壕邊,徐晃就扯開嗓子喊:“反賊孟達,早早受降。”孟達卻張弓搭箭一箭射出,正中徐晃的額頭,被手下士兵救回營裡,當晚就死了,一代名將死得有點冤啊。


不過徐晃被孟達所殺是《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歷史上的徐晃是在公元227年就病死了,諸葛亮北伐則是在228年春開始,所以說孟達殺徐晃是羅貫中老先生安排的。

歷史上孟達結局如何?

歷史上的孟達結局跟三國演義倒是差不多,是被司馬懿賺了,孟達本來是劉璋的人,後來投靠了劉備,蜀平後為宜都太守。

關羽被圍樊城時,曾要求劉封、孟達派兵援助,遭到他們兩個拒絕,致使關羽戰敗,孟達因此害怕被劉備治罪,就帶著部曲四千餘家投降了曹魏。


孟達投降曹魏後,得到曹丕的重用,曹丕將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讓孟達當了新城太守,委以重任。等到曹睿繼位後,孟達嚐到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滋味,感到壓力非常大,就琢磨著迴歸蜀漢,諸葛亮覺得這小子靠不住,如此反覆無常的人回來了是個麻煩,可不讓回來又說不過去,很有可能就把消息透露出去了。

這消息被司馬懿得知,按說孟達反的話也應該是西線最高長官曹真負責,司馬懿為了要搶功勞,不通知曹真也不上奏魏明帝曹睿,擅自發兵,長途奔襲,為了防止孟達反的太快,被曹真佔了先手,司馬懿就寫了封信忽悠孟達:

“將軍昔棄劉備,託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場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切齒於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之耳。”

意思就是現在有人說將軍你要回蜀國,這麼大的事如果是真的,消息怎麼可能會走漏這麼快,這一定是諸葛亮的奸計。


孟達得信大喜,再加上司馬懿駐紮的地方離新城有一千二百里,如果算上要上報天子再來討伐他來回路程,至少要三十天時間,孟達就放緩了反叛的時間,沒料到司馬懿先斬後奏,又日夜兼程趕路,八天時間就到了,完全打亂了孟達的部署,司馬懿花了十六天時間攻城,孟達外甥鄧賢和部將李輔開城投降,司馬懿破城後殺了孟達,將孟達的首級送到了京師。

孟達能夠死在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兩個三國頂級牛人的手上,也算是牛人了。


歷史紅塵



答:孟達不是名將,徐晃才是。

徐晃和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在《三國志》裡面合為一傳,並有評論:“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因此,人們稱這五人為“五子良將”。

另外,蜀漢集團中的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在《三國志》裡面也合為一傳,是為“蜀漢五虎將”,與之遙相對應。

平心而論,“蜀漢五虎將”的武勇有餘,但用兵謀略卻是略遜於“五子良將”。

小說《三國演義》的人物設定、情節安排,也基本在這一原則上鋪開。

“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

“三國演義世界”裡武力指數最高的七人,除了呂布和典韋,剩下的五人全是“蜀漢五虎將”。

張遼、張郃和徐晃排到了十三、十四和十五,樂進和于禁不入二十四名將中。至於孟達,屬於首鼠兩端的小人物一個,不值一哂。

讀《三國演義》,讀到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戰沔水,關雲長敗走麥城》,徐晃親到陣前搦戰,關公剛剛做完刮骨療傷手術,關平要代父出戰。關公認為徐晃是一代名將,生怕孩兒有失,不敢輕慢,披掛提刀上馬,奮然而出。魏軍上上下下以為關公中毒箭,其命已休,斗然見戰神現身,無不驚懼。關公勒馬問:“徐公明安在?”徐晃心神不寧,出馬欠身,大講好話,說什麼“自別君侯,倏忽數載,不想君侯鬚髮已蒼白矣”……

這段描寫,讀來讓人黯然神傷。

關公因臂傷不能陣斬徐晃,此後敗走麥城,身死小人之手,惜哉!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的骨子裡是“尊劉抑曹”的,想必是痛惜關公之死,於是又設計了一段徐晃之死以來補償。

他在第九十四回《諸葛亮乘雪破羌兵,司馬懿剋日擒孟達》寫:228年春,諸葛亮首次北伐,旗開得勝,連戰連捷。昔日降魏的蜀臣孟達聞風心動,想歸蜀漢,派人前往與諸葛亮聯絡。事情走漏了風聲,司馬懿引軍前來討伐。徐晃來得最快,到了城池下,仰面大呼:“反賊孟達,早早受降。”孟達覷得真切,張弓搭箭一箭射出,正中徐晃的額頭。徐晃雖被手下士兵救回營裡,但箭傷過重,當晚就掛了。

不過,徐晃其實是在公元227年病死的,善終。

羅貫中這樣寫,等於是替蜀漢集團出一口惡氣。

至於孟達的結局,無論是歷史還是《三國演義》的所寫,都是差不多,被司馬懿擒殺了。


覃仕勇說史


首先,孟達算不上名將,被殺的徐晃才是名將。

孟達出名原因,是因為他頻繁跳槽!先投劉璋,後投劉備,再投曹魏,又企圖歸劉,由於計劃敗露被殺!

徐晃、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無論帶兵打仗,還是單打獨鬥,都是實至名歸的名將。

要說孟達殺徐晃,十個孟達捆在一起也敵不過一個徐晃,領兵作戰,徐晃更能叫孟達全軍覆沒。

孟達因荊州之事被劉備責怪,投了曹魏。劉封率軍來討,孟達出戰,三回合內敗逃。

《三國演義》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谷:

操怒,命徐晃出馬來戰,劉封出迎。交戰之時,玄德先走入陣。封敵晃不住,撥馬便走。

很明顯孟達跟徐晃的差距!

再來看首三國武將打油詩。詩為: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夏侯惇,夏侯淵),二張(張遼,張郃)徐龐甘周魏,神槍張繡與文顏,雖勇無奈命太悲。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文鴦與姜維。

徐晃武力排在第十五位,沒看到孟達的影子!

徐晃被孟達射殺,是羅先生安排在《三國演義》中的情節。

孟達受諸葛亮引誘,欲迴歸蜀漢,不料計劃被司馬懿得知。派右將軍徐晃圍剿,徐晃殺到新城的城門邊被孟達放冷箭射中頭部,當晚身死。


孟達被司馬懿圍城六十多天後,孟達外甥部將鄧賢打開城門,司馬懿破城,被申耽所殺。

正史中徐晃是病死的。


先生說故事


孟達字子度(演義為子慶),和法正是扶風郡郿縣老鄉。建安初年,兩人為躲避戰亂和饑荒進入益州,成為劉璋的部下。

孟達此人能文能武,為人機敏,善於治軍。不過他和法正並不屬於劉璋嫡系東州集團,所以未能受到重用。赤壁之戰後張魯進攻益州,劉璋聽從張松、法正之言邀請劉備入川對抗張魯。

孟達和法正奉劉璋之命各帶兩千人前往益州邊境迎接劉備,沒想到直接投降了劉備。法正隨劉備入川,而孟達率本部兵馬屯留江陵。益州平定後,孟達被劉備任命為宜都太守。

219年劉備攻取漢中後,孟達奉命從秭歸北上進兵上庸,與從漢中方向來的劉封匯合,一舉拿下上庸、房陵等地,使劉備的地盤達到極盛。不過劉備並不放心孟達。一方面讓孟達受劉封節制,另一方面讓孟達將家屬宗族送往成都作為人質。

219年末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多次讓劉封孟達派兵協助。孟達以上庸偏遠,剛剛歸附之名說服劉封拒絕了關羽的請求,最終關羽失敗,荊州丟失,劉備深為記恨。因此劉封和孟達產生了矛盾,孟達一怒之下率部投降曹操。

降曹後,孟達和夏侯尚、徐晃合兵一處進攻上庸,並做書勸降劉封。遭到拒絕後,擊敗劉封,拿下了上庸等地。曹丕稱帝后,合上庸、房陵、西城為新城郡,以孟達為新城太守,率本部兵馬留守。

可見孟達之所以能多次反叛君主,是因為他手下始終有一支屬於自己的部隊,他實際上是一支半獨立的軍閥。

雖然孟達背叛劉備,但他卻和諸葛亮一直有書信來往。曹叡時期,與孟達交好的夏侯尚等人相繼去世,孟達很不自安。此時諸葛亮誘降孟達,希望他能棄暗投明,孟達應允。

但其計劃遭到洩露,司馬懿得知後寫信安撫。孟達以為司馬懿最快30日才能到達上庸,所以戒備較為鬆懈,但沒想到司馬懿8天就來了,這打亂了孟達的計劃。

最終孟達被圍城半月之久,軍心渙散。外甥鄧賢和部將李輔開城投降,孟達兵敗被殺。

那麼徐晃是被孟達所殺麼?

徐晃被孟達所殺是演義虛構的。在演義中,徐晃隨司馬懿前來進攻孟達,徐晃在攻城時被孟達一箭射中額頭而亡。

在歷史中,徐晃在孟達反叛的前一年就因病去世了,他的死和孟達沒有任何關係。


石頭說歷史


徐晃確實是一代名將,然孟達則不可謂之為名將。 孟達,字子度(慶),本為益州劉璋部將,劉備入川后孟達歸降劉備,曹劉漢中大戰後,劉備遣孟達與劉封攻取上庸三郡,二人不負所望收得三郡,經此一役,孟達也逐漸打出了名聲。然關羽兵敗被殺後,孟達因擔心不救關羽之過恐遭劉備責罰,加之與上庸主將劉封不和,最終率部歸降曹魏。 話說孟達降魏後與徐晃同為魏臣,那麼孟達斬殺徐晃究竟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歷史上孟達又有著怎樣的結局呢?為何說孟達不配稱之為名將呢?下面我將為大家一一解答。



孟達箭殺徐晃

其實孟達箭殺徐晃一事實乃演義之言,這件事出自《三國演義》第九十四回,時諸葛亮首次出師北伐,一路連戰連捷,昔日降魏的蜀臣孟達聞訊於是萌生了再歸蜀漢之意,於是遣心腹之人前往諸葛亮處傳達其歸蜀之心,然不料這件事還是暴露了。曹魏名將司馬懿聞之,一面安撫孟達,一面急速行軍趕往孟達駐地新城。時孟達大意輕敵,認為司馬懿大軍不會那麼快到來,自己舉事定然成功,然正在高興之餘,忽聞哨兵傳報,有一路軍馬殺奔而來。孟達大驚,連忙登上城樓查看,原來是大將徐晃領著先鋒部隊已經來到了新城城下了。 時徐晃迎上前去欲勸降孟達,大喊:“孟達反賊,早早受降”,孟達一聽,氣急敗壞,急忙開弓朝徐晃射去,沒想到這一箭不偏不倚,正好射中了徐晃的額頭,後徐晃回營後,因箭傷過重,當晚去世。



歷史上徐晃和孟達的結局

不過正史上的徐晃並非被孟達一箭射死的,歷史上的孟達於公元227年病逝,而歷史上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28年春,孟達也是在這年因欲降蜀而被誅殺的,所以徐晃在孟達造反前就已經死了,故不可能被孟達所殺。 那麼誅殺孟達的人是誰呢?這個和演義中所寫的一樣,孟達確實是死於司馬懿之手,不過司馬懿到沒有對孟達趕盡殺絕,孟達留有一子孟興。

孟達不配謂之名將

歷史上的孟達本為劉璋部將,後降劉備,再而降魏。孟達在魏時,魏主曹丕對他還是非常器重的,時曹丕還將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並任孟達為新城太守,委以西南重任。然孟達依然改變不了他的小人之心,在諸葛北伐之際,再生叛主之意,實乃反覆小人也。 孟達剛降曹魏時,時曹魏名臣劉曄便早有言: “達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術,必不能感恩懷義。 後來孟達反叛也證明了劉曄當年所言不虛!孟達實為勢利之人也,縱有戰功,然實不可謂之名將。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卻說司馬懿在宛城閒住,聞知魏兵累敗於蜀,乃仰天長嘆。未己,忽報天使持節至,宣懿官復驃騎大將軍原職,加封平西都督,就起諸路人馬,前赴長安,迎戰蜀軍。懿聽詔畢,遂調集宛城諸路軍馬。忽又報金城太守申儀遣家人送來新城太守孟達欲反魏機密事。

司馬懿聽畢,以手加額曰:孟達一反,兩京休矣!諸葛亮兵在祁山,殺得內外人皆膽寒;吾先擒孟達,諸葛亮定然心寒。自退兵也。即傳令教人馬起程,一日要行二日之路。

行了二日,山坡下轉出一軍,乃是右將軍許晃。晃下馬見懿,說:天子駕到長安,親拒蜀兵,今都督何往?懿低聲曰:今孟達造反,吾去擒之耳。晃曰:某願為先鋒。懿大喜,合兵一處。星夜摧軍前行。

再說孟達在新城,約下金城太守申儀、上庸太守申耽,剋日舉事。儀、耽詳許之。達暗喜曰:吾大事成矣!忽報:城外塵土沖天,不知何處兵來。達登城視之,只見一彪軍,打著“右將軍徐晃”旗號,飛奔城下。達大驚,急扯吊橋。徐晃坐下馬收拾不住,直來到壕邊,高叫曰:反賊孟達,早早受降!達大怒,急開弓射之,正中晃頭額,魏將救去。

徐晃被孟達射中頭額,眾軍救到寨中,取了箭頭,令醫調治,當晚身死,時年五十九歲。史記二字:病篤。

孟達本字子敬。因避劉備叔父劉敬名諱,改字子度。

初,劉璋遣扶風孟達副法正,各將兵二千人,使迎劉備,留屯江陵。蜀平後以達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命達攻房陵,房陵太守為達兵所害。達將攻上庸,備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劉封下統達軍。上庸太守申耽舉眾降,乃領太守如故,耽弟申儀為西城太守。

自關羽圍襄、樊,劉封、孟達不承羽命,會羽覆敗。封、達忿爭不和。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辭表劉備,率所領降魏。申耽、申儀亦降魏。曹丕喜歡孟達之姿才容觀,以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合併房陵、上庸、西城為新都郡,以孟達領新城太守。

至太和中,申儀與孟達不和,數次上言達有貳心於蜀,及達反,儀絕蜀道,使蜀救不到。達遂死。


霧都溼氣


《三國志·徐晃傳》當中,徐晃在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曹睿繼位)壽終正寢,和孟達並沒有什麼直接關係,諸葛亮發動了第一次北伐是在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演義中的徐晃是被孟達一箭射死的,這跟尊劉攘曹有一定的關係。無論從客觀上還是從主觀上看,孟達三次易主不能算是名將吧,孟達徐晃位居五子良將一生跟隨曹氏三代,和張遼一樣都是當之無愧的當世名將。我們先史料當中簡單的瞭解一下這個孟達的生平。叛劉璋投劉備,和劉封一起駐守上庸

孟達,字子度(別的說法有子敬、子慶都不重要,知道他叫孟達就行了),和法正是一個郡的同鄉,在建安初年因為天下大亂兩人一起前往蜀地投靠了劉璋,在劉璋那裡多次更換官職,總是不怎麼得意,劉備來到蜀地後就和法正一起投靠了劉備,先是鎮守了江陵後來做了宜都太守。在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在奪取漢中的時候命令孟達奪取房陵,之後孟達又奪取了上庸,劉備擔心他一個人應付不過來,就派劉封去協助他一起駐守上庸、房陵。從這一點上看,孟達真的不能算是有能力的人,劉備看人是比較準的,孟達守兩個城劉備都不放心,跟名將實在是無緣。

不聽關羽調令,畏罪叛劉投曹

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會羽覆敗,先主恨之。又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

對於孟達叛變投降曹魏,在演義上的描述是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尋求劉封孟達的援軍,孟達在當中挑撥劉封不出兵救援,導致關羽在臨沮被擒殺,孟達畏罪而叛逃曹魏。在正史《三國志》和《資治通鑑》當中的記載是,關羽在攻打襄樊的時候,勝利在望的時候讓劉封孟達來相助,結果兩人以防區人心不穩為理由決絕了,戰事急劇轉變關羽兵敗被殺。劉備非常的嫉恨他們二人,本來孟達就害怕被治罪,在加上劉封常常看不起他欺負他,劉封奪取了孟達演奏鼓樂的樂隊,孟達就修書一封給劉備,率領著自己的四千兵馬投降了曹魏。

備受曹丕恩寵,拜新城太守,守封疆大任

孟達雖然不能算是名將,但是一到了曹魏的陣營就馬上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他的人生幾乎是到達了巔峰。特別是曹丕繼位之後,讓善於看相的人為孟達看相,說孟達是將相之才,曹丕就特備的器重他,封他為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平陽亭侯,有一次曹丕坐車外出遇到孟達,就拉著孟達的手,撫摸著孟達的背(這是一個很親密曖昧的動作,基本上亮瞎了我的雙眼)開玩笑說,你不是劉備派來的刺客吧。曹丕還將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讓孟達守衛魏國的西南,封他為新城太守。眾大臣上書曹丕認為對孟達的封賞太高了,不適合對他委以重任,曹丕就說自己可以擔保孟達沒事,曹丕是非常的信任孟達。

孟達曾和徐晃一起攻打過劉封,在魏國的地位不穩定

孟達投降曹魏之後,曾經和夏侯尚、徐晃一起攻打過劉封,勸劉封投降,劉封不投降又遭到部下的叛變,劉封兵敗之後逃回成都,在諸葛亮的建議下,劉備賜死了劉封。孟達在曹魏集團中,有好朋友也有鄙視他的人,孟達和桓階、夏侯尚的交情很深,但是和劉曄、司馬懿之類的重臣好像是不太和睦,謀士劉曄對孟達的評價很低,據《三國志·魏書》記載:

達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術,必不能感恩懷義。新城與吳、蜀接連,若有變態,為國生患。

曹丕死摯友亡心神不定,再次變節最終殞命

曹丕死後,孟達的摯友桓階、夏侯尚也早已去世,他在曹魏集團基本上是孤家寡人了,加上他和申儀不和,曹睿剛剛繼位,孟達自己慌了起來。同年諸葛亮北伐,諸葛亮就給孟達寫信引誘孟達反水,又把計劃洩露給了申儀,申儀就向司馬懿舉報了孟達。司馬懿讓人宣孟達入朝覲見,孟達一害怕就造反了。司馬懿知道情況以後,一邊給寫信安撫孟達一邊連夜兼程奔赴新城,孟達自以為繁瑣的命令系統會讓自己能有充裕的時間,卻沒有想到司馬懿八天就趕到了城下,完全打亂了孟達的作戰部署。司馬懿圍城有半個月後,孟達的部將李輔、外甥鄧賢開城投降,司馬懿破城後就斬殺了孟達,把首級送到了京師。孟達有個兒子,後來一直當官,沒有受到誅連。

據史料記載,司馬懿攻打孟達的時候,沒有徐晃的參與,孟達也沒有出城迎戰,孟達一箭射殺徐晃,是演義的內容。《晉書》中有這樣的一段話,記載的是司馬懿攻破孟達的具體內容:

上庸城三面阻水,達於城外為木柵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柵,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達甥鄧賢、將李輔等開門出降。斬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振旅還於宛。

演義當中的孟達是被申耽一槍刺於馬下,和正史的出入比較大,可能是《三國演義》的作者希望孟達和徐晃都是戰死沙場吧。

綜上所述:演義的內容和正史不符,正史當中徐晃是壽終正寢,沒有死於戰場,孟達深受厚恩,不斷的變節,對於他最後的結局,筆者只能表示:呵呵!!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愚論,不正之處歡迎評論斧正,都看到這裡了就順手點個贊關注一下唄,謝謝。


蔡公子講歷史


正史中,徐晃是病死的,而在《三國演義》中,徐晃卻是被孟達一箭射死的。

徐晃是曹操手下五子良將之一,威不可當,戰績輝煌,其實力不亞於關羽和張飛。關羽最後一戰,就是敗於徐晃之手,雙方打了八十回合,最後關羽力怯敗退。


關羽一生叱吒沙場,斬顏良,誅文丑,擒龐德,堪稱猛將“終結者”。他與敵將一對一交戰,從未失手過,最差的戰績也要打個平手。然而此次,卻敗於徐晃之手,一世威名毀於徐晃。

由此可見,徐晃的能耐根本不是孟達之流可比的!

然而,令人詫異的是,如此英雄的徐晃居然死於孟達之手,只怕是作者故意為之的吧!羅貫中可憐關羽敗於徐晃之手,為了給關羽挽回一點點顏面,所以才故意讓徐晃死於小人之手。

《三國演義》記載:

徐晃坐下馬收拾不住,直來到壕邊,高叫曰:“反賊孟達,早早受降!”達大怒,急開弓射之,正中徐晃頭額頭。

徐晃大喊了一聲,就被孟達一箭射中了額頭,然後醫治無效死亡。而在《三國志》中,徐晃是因病而死的,死時五十九歲。



孟達是什麼樣的人?他的結局如何呢?

孟達最早投靠的是劉璋,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混口飯吃,當初和他一起而來的還有法正。

後來,劉璋聽說曹操要攻打漢中張魯,而張魯如果被滅了,下一個慘遭厄運的就會是他,於是劉璋四處尋找支援,找來找去,找來了同宗的劉備。

劉璋本來巴望著劉備念在同宗之情的份上,盡心輔佐於他,哪知道劉備是隻披著羊皮的餓狼,逮到誰就會咬誰!


劉璋派法正和孟達一同去迎接劉備,結果二人很快就“投敵叛變”了,與劉備裡應外合,最終奪取了老領導的地盤。

孟達因“賣主”有功,被封為益都太守,法正被封為蜀郡太守,這倆叛徒從此飛黃騰達了!

後來,關羽被圍困於樊城,派人到孟達和劉封之處求救兵,哪知道二人均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為由,一兵未發。

結果,關羽慘敗遭戮。

劉封不去救關羽,是因當初劉備收他為義子之時,關羽曾經表達過反對的意見,劉封一直耿耿於懷;而孟達不去救關羽,估計是想保存實力,別有圖謀。


關羽一死,劉封和孟達都害怕了,都擔心劉備治他們見死不救之罪。然而,劉封覺得自己雖然有錯,但畢竟是劉備的義子,怎麼著也不至於被殺頭吧!事實證明他想錯了!

而孟達知道劉備絕不會饒了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給劉備寫了封辭職信,信中說“老子不幹了,後會無期”,轉而就投靠了曹魏。

孟達剛一投靠曹魏,就轉過頭來,與徐晃合夥圍攻劉封,後來一連攻佔了上庸、房陵、西城三個郡,曹丕將三郡合併為新城郡,並讓孟達當新城太守。

孟達終於達到了人生的巔峰期。

然而,好景不長,曹丕死後,司馬懿大權獨攬,司馬懿早就看孟達不順眼了,於是處處設防,處處牽制,孟達過得很不自在。



狡猾的諸葛亮察覺出了司馬懿和孟達之間的矛盾,於是暗中與孟達書信往來,勸孟達“回心轉意”:來到蜀漢這邊吧,好處大大地有,保管讓你做三把手,劉禪第一,我第二,你孟達老三。

孟達終於又心動了!

但沒想到,司馬懿早就察覺出孟達和諸葛亮的勾當,搶先一步,截斷了孟達逃往蜀漢的去路,孟達成了甕中之鱉。

孟達最終被司馬懿殺掉了!這就是孟達的一生!

其實,就算孟達僥倖逃到了蜀漢,也一樣難逃厄運,因為孟達曾經殺掉一個至關重要的人,這個人名叫蒯祺,他是荊州名士,更關鍵的是,他是諸葛亮的姐夫。

諸葛亮連劉封都不能相容,更何況有殺姐夫之仇的孟達呢!


一半秋色


相信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曹操五虎將之一徐晃是被孟達所殺,而且是被孟達一箭正中額頭。


且看《三國演義》孟達箭殺徐晃

西蜀軍師諸葛亮首次出師北伐,一路上那個是一路高歌,氣勢如虹,連戰連捷。這時候降魏的蜀臣孟達聽聞這一消息:諸葛亮也太厲害了,魏國遲早會失敗啊,於是又想回自己的老家,典型的牆頭草啊。

不幸的是申儀將孟達計劃洩漏,薑還是老的辣,司馬懿寫信安撫孟達,實則暗中遣軍進討。孟達以為司馬懿大軍至少需要三十日方能抵達,沒想到八日內,徐晃領著先鋒部隊行軍一千二百里,已經來到了新城城下了,完全打亂了孟達的部署。

孟達登城視之,只見一彪軍,打著“右將軍徐晃”旗號,飛奔城下。孟達大吃一驚,急扯起吊橋。徐晃坐下馬收拾不住,直來到壕邊,高叫曰:“反賊孟達,早早受降!”孟達那個氣憤啊,急開弓射之,正中徐晃頭額,魏將救去,徐晃回營後,因箭傷過重,當晚身死,時年五十九歲。

再看歷史上徐晃和孟達的結局

孟達,字子度,最先是劉璋屬下,後劉璋被劉備打敗,就降了劉備。後來關羽被圍樊城、襄陽時,不發兵救關羽,而觸怒劉備,於是投奔曹魏,在魏官至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此後又欲反曹魏而歸蜀漢,事敗而死,是被司馬懿所殺。

徐晃,字公明,本為楊奉帳下騎都尉,楊奉被曹操擊敗後轉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勳,參與徐州之戰、官渡之戰、漢中之戰等幾次重大戰役。被曹操稱讚"有周亞夫之風"。曹丕稱帝后,徐晃被加封為右將軍。公元227年病逝,諡曰壯侯。

也就是說孟達是死於司馬懿之手,而徐晃是病逝的。

古人對孟達評價

孟達其實是一個小人,是一個典型的牆頭草。

孟達最先是劉璋屬下,後劉璋被劉備打敗,就降了劉備。後來關羽被圍樊城、襄陽時,不發兵救關羽,而觸怒劉備,於是投奔曹魏,在魏官至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此後又欲反曹魏而歸蜀漢,事敗而死,是被司馬懿所殺。

再來看看古人的歷史評價。

劉曄:“達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術,必不能感恩懷義。新城與吳、蜀接連,若有變態,為國生患。”費詩:“孟達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後又背叛先主,反覆之人,何足與書邪!”

不知羅貫中為何杜撰孟達箭殺徐晃這一情節。

大家有不同見解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


芳姐論三國


孟達這個人能力在三國時期只能說一般,但是個非常有存在感,並死在三國最有名氣的兩個人手上,他們是諸葛亮和司馬懿。

先介紹下孟達,孟達原本是在益州劉璋手下,劉備接管益州後,孟達就追隨了劉備。在關羽攻打樊城,陸遜偷襲荊州時,沒有及時去營救,犯下了嚴重的政治錯誤,他知道關羽的死對於劉備意味著什麼,求饒無望,索性就投了曹魏。當時是曹丕掌權,收到了重用。

就在劉備死了,曹丕也死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曹魏換了皇帝, 沒有曹丕的信任,孟達的日子沒有之前好過了,再看蜀漢這邊劉備也不在了,之前的恩怨也消了,孟達就想再回到老東家的懷抱。

在蜀漢政權裡,劉璋的舊部勢力和劉備的荊州勢力一直再做政治鬥爭,劉備在託孤的時候為了穩定蜀國的內政,指派了兩位顧命大臣,一個是諸葛亮,還有一個是李嚴,諸葛亮是荊州勢力一邊的,李嚴是劉璋舊部勢力一邊的,剛才我們也說到孟達也是劉璋舊部,和李嚴是一邊的。

好的我們現在來看下孟達之死的過程:

孟達知道諸葛亮北伐,就聯繫上諸葛亮,表示出投降蜀漢,並配合北伐行動。諸葛亮大喜過望,寫信回覆表示歡迎,同時也把李嚴調到自己身邊,讓他也給孟達寫信讓孟達放心來降,李嚴和孟達是老相識也是一個政治勢力的。李嚴也積極配合諸葛亮的安排,畢竟召回一個自己人的勢力來對付諸葛亮,李嚴何樂而不為。沒想到諸葛亮又故意把這個消息洩露給了魏國,司馬懿高度重視,馬上出兵圍攻孟達,結果孟達被圍攻陣亡。

很多史評和演繹上評價諸葛亮不救孟達是覺得他和魏延一樣反覆無常,所以見死不救。

其實是諸葛亮利用這個事情剷除異己,把李嚴調動到自己身邊便於控制,本來李嚴不聽諸葛亮的調遣,聽說要招降孟達,也就放鬆警惕,畢竟是件利己的好事,結果諸葛亮一箭雙鵰,孟達也死在司馬懿手。



我是唐不三不四藏,為學日益,關注我每天分享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