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宜居帶有上億千米寬,地球遠一點或者近一點有關係嗎?

墨卡司


所謂“宜居帶”就是指一顆恆星周圍的一定距離範圍,在這一範圍內水可以以液態形式存在,從而有利於生命的演化和發展。我們地球就處在太陽系的宜居帶內,距離太陽大約1.5億千米,地表平均溫度大約為15℃。金星距離太陽1.08億千米,加上濃密的大氣層,其表面溫度高達480℃,而火星距離太陽2.28億千米,個頭較小,大氣層稀薄,其表面溫度大約為-63℃。

太陽系和開普勒186恆星系統宜居帶位置對比圖

可見,我們地球軌道處在金星和火星之間是恰好的位置,也就是處在宜居帶上,當然,太陽系的宜居帶有一定的範圍,但是是不是有上億千米,也不一定。地球距離太陽近一點,或者遠一點,地球的平均溫度就會發生變化,而整個地球的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如果地球位置真的發生變化,那麼現在地球的生命肯定會產生滅頂之災。如果在地球生命產生之前,地球軌道就改變了,那麼可能地球就會演化出不同的生命物種。


地理沙龍


太陽系的宜居地帶上有上億千米寬,地球遠一點或者近一點有很大關係嗎?這點要看遠多少,近多少,如果說幾公里,幾百公里,幾萬公里,那麼這對於地球上現有的生態系統來說影響不大,因為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時候與太陽的距離就是不斷髮生變化,在近日點的時候,地球距離太陽1.47億公里,在遠日點的時候,地球距離太陽1.52億公里。地球在近日點的時候,地表溫度倒不會因為距離太陽近了而溫度變高,反而是因為直射的原因北半球更冷。

太陽系的宜居地帶位於金星軌道和火星軌道之間,地球也恰好處於這居地帶之間,在這個宜居地帶內,陸地上的水能夠以液態形式存在,溫度也很適宜,這種長期穩定的環境讓生命得以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但是如果說地球軌道發生也大變化,那麼對於現有的生態系統肯定會有很大影響。如果地球現在移動到火星軌道,那麼地球上的溫度肯定會比現在更冷化,這對於地球上現有的環境肯定是有影響的。如果地球軌道向內移動,例如接近金星的軌道,那麼溫度肯定會上升,那麼這就有可能導致地球上一部分地區溫度過高而導致液態水蒸發加快,這就肯定會影響到地球上的生態系統。

地球上的環境是長期形成的一個穩定結果,小範圍變化可能沒有多大影響,但是如果發生大範圍變化,那麼肯定會有很大影響。即使還是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地帶,那也一定會影響到地球上的環境,使地球上的物種結構和分佈發生巨大變化,從而導致地球上的生態系統變化。


科學日記


太陽系宜居帶有上億千米寬,地球遠一點或者近一點有關係嗎?

從廣義上看,宜居帶的定義是在一個恆星系統中能夠確保液態水存在的環形區域。而液態水能夠存在,則必須有適宜的溫度區間(0到100度之間),而處在這個溫度範圍的星體,也要有合適的大氣壓力以及適宜的引力,否則,在這個區域,水就不能以液態形式存在,或者極易散逸到宇宙空間中。


對於一個恆星系統來說,恆星因為內部核聚變會向外時刻釋放光和熱量,行星接受恆星熱輻射的多少和它們與恆星的距離密切相關,總體上是接受的熱輻射與距離的平方呈反比。根據測算,太陽系的宜居帶的範圍是距離太陽0.7到1.5個天文單位,也就是說介於火星軌道外側到金星軌道外側,地球正好處於二者之間。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理論上太陽系的宜居帶寬度應該是0.8個天文單位,也就是1.2億公里。同處在宜居帶的火星和金星,分別由於沒有磁場、大氣層異常稀薄,以及濃密的大氣層、強大的溫室效應,使得兩個星球上的環境異常惡劣,即使處在宜居帶上,也沒有像地球那樣演化出了生命。



如果把地球向宜居帶的內外兩邊分別移動一下,那麼相應的地球受到太陽輻射的程度就會分別增加和減少。但是,行星與太陽的距離,絕不是生命產生及延續的唯一因素,宜居帶也只是液態水能夠存在的廣義概念,只要這顆行星的質量、體積、大氣組成和厚度、磁場強度、水資源量等條件適合,一樣可以支持生命系統存在。所以,題主提問的這種假設,對於地球本身來說,不影響生命系統的存在,但由之而來的較大溫度改變,對現在地球上的人類和其它生物一定產生巨大威脅,生命系統重新洗牌也完全有可能。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太陽系宜居帶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了解一下。

記得以前上學的時候條件沒有現在這麼好。每到寒冷的冬天帶來的時候,教室裡面就會支起一個燒爐來取暖的。這時候的我最羨慕的就是座位靠近火爐的同學了。整個冬天都被火爐烤的暖洋洋的,舒服極了。

同時我們又會發現烤火取暖的時候,太靠近火爐會太熱,離火爐遠的時候又會太冷。因此最好的位置還是距離火爐不遠不近,這樣既不太冷又不會太熱。太陽就像一個大火爐,溫暖著周圍的行星。水星和金星就距離太陽太近了,因此它們表面溫度太高了。火星和火星以外的四顆行星就距離太陽太遠了。這些星球又太寒冷了。特別是海王星已經絲毫感受不到太陽的溫暖了。

地球就是太陽系中的幸運兒。它到太陽的距離不遠不近剛剛好。這樣地球上的溫度適宜,表面的水剛好以液態的形式存在著。因此我們說地球位於太陽的宜居帶上。

太陽系的宜居帶基本上位於地球軌道附近。太陽系的宜居帶有多寬呢?科學家對此有不同的看法。有的科學家經過計算認為,如果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再遠150萬公里,地球就會進入到不可逆轉的冰河時代;如果日地平均距離再近750萬公里,那麼地球就會出現不可逆轉的溫室狀態。那麼太陽系的宜居帶寬度也就是900萬公里。不過也有的科學家認為太陽系的宜居帶的寬度可能在1.4億到1.7億公里之間。

即便是太陽系宜居帶的寬度有1.7億公里寬,也只能容得下一個地球。太陽系的宜居帶還是很窄的。那麼在宜居帶範圍內,地球距離太陽遠一點和近一點有關係嗎?多少移動一些應該影響不到,因為地球在近日點和在遠日點時,距離就相差了500萬公里。

但是如果地球移動到了到宜居帶的邊緣地帶,肯定會有影響的。地球上的環境就要發生劇烈變化了。地球會變得不是太冷就是太熱,地球氣溫就處在地球生命能夠忍受的溫度範圍極限了。


兔斯基聊科學


如果現在遠一點,那麼就會脫離太陽的引力,如果近了,當然被吸引過去了,而且不管是脫離還是吸引,脫離和奔日的速度都會一樣的。太陽不是永遠燃燒不完的,隨著它的燃燒殆盡,自身質量就會不斷變小,引力逐漸變小,所以我們只能距離太陽愈來愈遠,我們的公轉自轉速度也會變慢,當然宇宙不會允許一個星球隨意飄蕩,地球不是被別的恆星俘虜,就會被黑洞吞噬,要麼就是和別的星系的星球撞擊,和本系星球撞擊利率應該很小。


AA施靖松


簡單的說我們的地球擁有的一個優勢,這個優勢呢就是地理優勢,我們的地球位於一個環境適宜的可宜居帶,不過可宜居帶並不只有地球,還有著另一個天體那就是火星。火星距離地球約為5500萬公里,這個距離非常的遙遠,但是火星的位置並沒有脫離可宜居帶,那麼為啥火星沒有生命體呢?難道火星距離太陽太遠了?

實際上的生命的出現取決於很多種因素,它不僅僅是地理和位置上的因素。更多的呢則是我們所提到的環境因素。我們的地球之所以能存在生命體,其一是地理優勢,就是我們的地球擁有著一個巨大的磁場,這個磁場保護了地球不會受到太陽光的輻射,第三個呢,就是我們所提到的大氣層。如果你仔細觀察火星,你會發現。火星什麼都沒有。

火星和地球同處於可宜居帶中,但是它們並不是因為距離而出現變化,一個存在生命體,另一個不存在生命。試想一下,如果火星也擁有地磁場,也擁有大氣層。那麼他肯定會落得一個巨大的海洋,甚至是生命體。

通過研究發現,遠古時期的火星確實是這個樣子。因此我們更可以正式一點,生命的出現絕不僅僅是在距離上的變化。如果地球的位置發生了改變,地球的表面溫度將會上升和降低,這種幅度會非常非常的小。因此不會影響到人類的生活!

我是宇宙V空間,一個科普天文愛好者!本文由宇宙V空間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果你對這篇文章有疑問,請在下方評論和留言!

宇宙V空間


狹義的宜居帶以人類或高等生物的生存環境為指標,這個範圍很狹窄。,廣義的宜居帶以地球上的低等生物生存條件為指標,本太陽系的主序星太陽顯然不具備上千億千米寬的宜居帶,生命體更不是僅僅存在液態水的單一條件就可以由有機質向生命進化,反而是在地球這一特定環境下形成生命體後的某些個體對惡劣環境適應的過程,讓我們擴大了宜居帶的盲目認知。


漫步258825721


軌道是引力,和離心力決定的,就向用一根繩一頭扎個螺母用力一搖,


王金龍167401308


太陽系本來就沒有 什麼是宜居帶什麼是非宜居帶的概念。是地球人根據現在 地球 與太陽距離 獲得 太陽能,推算出 一個 按照地球生物 生長 的空間 範圍標。就是 水在這個範圍內 能量循環可以 三態變化, 白天與夜晚的 溫差 20度左右。 等。 總之 這個“宜居帶概念”是地球人 想象的。


星星1522955261154


遠了冷,近了熱。不遠不近正好,靠角度調整一年四季,真的太完美了。大黑洞知道那裡有高等生命,因為是創造生命的源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