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中國曾裝備德國的裝備,效果怎麼樣?

蟈蟈YH


1934年,南京國民政府從德國進口了24門萊茵金屬公司生產的32倍口徑的150毫米榴彈炮,但是直到1936年才交貨,國民政府以這些榴彈炮組建了炮兵第10團。1936年,國民政府又從德國進口了24門SFH18150毫米榴彈炮。



淞滬會戰時,裝備了24門德國150毫米榴彈炮的炮兵第10團開赴上海參戰。戰爭中,日軍將佔領的跑馬場空地作為了臨時野戰機場,給中國軍隊構成了極大的威脅。炮兵第10團奉命摧毀日軍的臨時野戰機場,接到命令後,兩門德國150毫米榴彈炮每門配備50發炮彈,成功摧毀了日軍數架飛機。


第二次長沙會戰結束之後,第九戰區的炮兵指揮官將長沙近郊以及城內的建築物進行了詳細的測量,並製成了二萬五千分之一的標點圖。1941年,日軍發動了第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將德國的榴彈炮部署在了嶽麓山上,戰爭中有效地壓制住了日軍炮兵並大量殺傷了日軍,為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立下了功勞。


歷史軍魂


德械師花了不少錢,但是都給小日本當嫁妝了。基本沒什麼用。

最有名的德械師,莫過於孫元良手下的88師。

真的很難理解,蔣介石把重金打造的88師交給以逃跑為主要職業的職業軍人孫元良。

1926年,孫元良擔任北伐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長,佔領南昌後,孫傳芳發動偷襲,革命軍失利,孫元良直接棄軍逃跑。按照軍法,孫元良無論如何都逃不過一死。但是,蔣介石不僅沒有殺他,還把他送到日本去學習了。

黃埔一期的學員中,胡宗南、關麟徵和孫元良都是1926年當上團長的。蔣介石如此信任孫元良,原因有三:黃埔一期學員;浙江紹興籍貫;孫文協會骨幹。這三點,能讓孫元良成為嫡系中的嫡系,免費領取無數枚免死勳章。

因為南昌之戰就成了逃跑將軍,蔣介石對他更加悉心栽培。兩年後,孫元良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回來就當了炮兵團團長,很快升為旅長。

孫元良在88師的頂頭上司是同為黃埔一期的俞濟時,蔣介石的外甥。淞滬會戰是,俞濟時升任74軍軍長,孫元良順理成章成了88師師長。在閘北,孫元良帶領88師進行了兩個多月的抵抗,黃埔四期的謝晉元團長,就是88師下屬。孫元良撤軍時,把謝晉元丟在了租界,形成了孤軍營的慘劇。

淞滬會戰期間,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那就是女大學生前去勞軍,孫元良見色起意,直接推到強姦。戰亂之中,居然也沒有人追究他的責任。不僅如此,國軍劃撥的26萬元的工事建設費用幾乎全部被孫元良收入囊中,德械師在豆腐渣工事中傷亡慘重。群眾慰勞的款項物資也全部被貪墨,更有甚者,孫元良居然還搶劫大量棉紗出售,從中漁利。

淞滬會戰後期,國軍佈置失當,孫元良直接把部隊都弄丟了,一個人回了蘇州。因為擅長逃跑,蔣介石獎勵他當上了72軍軍長,仍舊主要指揮88師。


如果淞滬會戰孫元良還算有點血性的話,在南京保衛戰中,孫元良再次發揮“飛將軍”本色,繼續逃跑。孫元良帶領72軍和88師駐紮中華門,孫元良主要精力在夫子廟聽戲嫖妓,沒時間打仗。戰爭一打響,孫元良就帶著直屬部隊逃跑,被宋希濂36師打回來了。中華門陣地丟了,孫元良直接躲進妓院一個人逃走了,至於88師的那些德械師“精銳”,群龍無首,成了日軍的槍殺亡魂。

大部分的德械師,就是淞滬會戰中亮了一下相,聽著挺厲害,說白了就是銀樣鑞槍頭——中看不中用。

現在網上好多“果粉”喜歡吹噓國軍德械師多厲害,都是在抗戰中消耗掉了,可是仔細一琢磨,發現這些德械師其實都是被孫元良這些腐敗的國軍軍官霍霍沒了。

孫元良最大的貢獻,大概就是有個演員兒子秦漢吧!


歷史知事


中國裝備過哪些德國裝備?

1、大家最熟悉不過的就是“中正式步槍”了,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支步槍最早是由鞏縣兵工廠在1935年引進技術後仿製、改進並生產的武器,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制式步槍,而不僅僅是進口裝備。

中正式步槍參考的藍本為Gew 98式步槍的步騎槍版本Kar 98AZ(百誤百科的詞條有嚴重紕漏,該作者認為中正式仿製的是98k型,可實際上98k到1935年才被德國選為制式步槍,而中正式的仿製工作早在1933年就開始了),後者是一戰結束後魏瑪共和國時期帝國防衛軍、德意志國防軍成立初期的主力制式步槍,也是Gew 98的卡賓槍型號。中正式實際上是一個“名譽稱號”,真正的名字應該叫做24式步騎槍,因其在民國24年(1935年)正式定型投產,故有此編號。

在仿造過程中蔣介石曾提出過自己的意見,他認為Kar 98AZ的長度不適合中國人的體型(K98AZ的全長為1.1米,G98為1.25米),應當適當縮短槍身長度,但要增加刺刀長度,以免在拼刺時吃虧。中正式延續使用了原版毛瑟步槍的7.92毫米全尺寸威力彈,殺傷力極大,只要命中軀幹非死即重傷,綜合性能肯定要比日本的三八式來的更好,但毛瑟槍本身對生產工藝的要求較高,需要大量熟練工人完成手工加工環節,因此各廠生產出來的中正式性能和質量有部分差異。

2、說毛瑟M1932型手槍或者C96手槍你可能沒聽過,但要是說盒子炮你肯定知道。C96手槍是德國毛瑟公司的傳世名作,德國軍隊最後一次使用該槍是1940年法國戰役期間,武裝黨衛軍少量裝備了該型武器。盒子炮擊錘給力、結構可靠、威力大,深受中國軍民喜愛,性能要比日本南部十四式好。這裡需要注意,C96並非查博特C93手槍的改進版,後者獨有的肘節式起落閉鎖機構被魯格P08繼承。

3、中國原本想進口理念先進、性能優異的MG34通用機槍,但是該槍的生產和使用成本都過高,加上當時中國的兵工廠無法滿足該槍所需要的鑄造件加工技術,仿製也變得不太可能,所以折衷選擇了更加便宜但是性能優良的ZB26輕機槍,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捷克式。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捷克式優異的性能在抗戰中得到充分體現,如果當初進口了MG34,不僅是沒有任何補充辦法的一錘子買賣,而且驚人的彈藥消耗量也是國軍無法承受的。

4、德國曾向中國免費提供了馬克沁M1909水冷重機槍的生產圖紙,雖然這是一種一戰時的主力武器,但對於極度缺乏自動火力的中國軍隊來說已經是非常寶貴的戰爭資源。以最精銳的德械師為例,每個營裡才有一個直屬機槍連,總共也就是6挺重機槍,不僅數量比一戰時期的德國軍隊少了一半,子彈的供應也很成問題。可實事求是的說馬克沁的可靠性無與倫比,真要駁起火來壓制3挺日本歪把子不成問題。

5、當時國軍曾分別從德國、瑞士等國進口過各種型號的火炮,其中德國的PAK35型37毫米戰防炮較為常見,這種武器在波蘭戰役中發揮了很大作用,是二戰初期德軍裝備的主力火炮。該型火炮的威力足以擊毀日本坦克,但是由於裝備數量少、戰術配置不佳等原因未能起到很大作用,在淞滬會戰中基本損失殆盡。

6、30年代民國還進口過6輛I號坦克和數量有限的輪式裝甲偵察車,但都在淞滬一役全部消耗光。

注:實際上德械師還使用過德國鋼盔、無線電等裝備,此處略過。

從實戰情況中來看,德械師的確在戰役級別的戰事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淞滬戰役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卻殲滅了大量日軍力量,阻滯和破滅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囂張計劃。儘管仗是要靠人打的,但德械裝備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不可忽視,同樣的士兵如果還在使用老套筒、漢陽造等中國自制或其他國家的武器那損失會更大,戰果也會打折扣。然而歷史就是這麼殘酷,德日達成同盟後就斷絕了與中國的軍事合作,德械師在慘重的傷亡和消耗後得不到補充,最終被蘇械和後來的美械所取代。如果站在整個抗戰歷史的角度上看,德械師以及德國裝備所發揮的作用的確十分有限。


渦輪斬艦刀


德械師是我國抗戰前期的主力部隊,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國民政府制定了建立60個德械師的計劃。從1932年到1938年,國民政府先後從德國購買了大量的軍用設備,並且從德國兵工廠的手中獲得了馬克沁重機槍以及毛瑟步槍的生產技術圖紙,研製出了二四式重機槍和中正式步槍。不過由於抗日戰爭的爆發,我國並沒有能夠來得及組建60個德械師,實際組建的德械師只有30多個,而且這些德械師大部分都缺少裝備,沒有達到計劃中的德械師的標準。



國軍德械師中最精銳的4支部隊是,中央軍校教導總隊、36師、87師、88師。這些部隊在抗戰早期的時候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1939年之前,這些部隊在數次戰役中消耗殆盡。中央軍校教導總隊是所有德械師中裝備最好的一支部隊,這支部隊的人數超過3萬人,採用清一色的德式裝備,並且由德國軍事顧問進行訓練。


在西安事變爆發的時候,中央軍校教導總隊小試牛刀,以極其微弱的代價,取得了渭南戰役的勝利。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國民政府在1937年上半年再次向德國提交訂單,準備繼續擴建新的德械師。但是在1938年前後,德國迫於日本的壓力,同我國斷絕了軍事往來,德械師的發展也告一段落。

德械師損失最大的一場戰役是淞滬會戰,淞滬會戰開始前,國民政府內部對德械師的戰鬥力充滿了信心。當時國民政府的主力德械師都調到了淞滬戰場的前線,在淞滬會戰剛剛爆發的時候,日本在上海地區只有數千海軍陸戰隊。在戰爭爆發後不久,德械師沒能在預想的時間內殲滅日本海軍陸戰隊。淞滬會戰後期,日本陸續派遣了20萬左右的部隊支援淞滬地區,國民政府參戰的部隊人數也超過了80萬人。



淞滬會戰國軍主力損失了30萬人,參戰的德械師全都損失過半,重武器丟失殆盡。德械師在經過這次打擊後,只能使用普通裝備進行補充,戰鬥力大打折扣。淞滬會戰結束後又爆發了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等大大小小數十場會戰。國軍的德械師在這些會戰中基本損失殆盡,就連中央軍校教導總隊都被打殘了編制。中央教導大隊在1938年年初進行整編,整編後的中央軍校教導總隊,只剩下了一個旅的編制。


在徐州會戰結束後,有著德械師標杆之稱的中央軍校教導總隊,只剩下了數百人,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的編制也不復存在。從1938年開始,德國逐漸同我國斷絕了軍事往來,德械師逐漸退出了我國的裝備舞臺,取而代之的是美械師和蘇械師。


軍武小咖


其實中國軍隊在抗戰時期裝備的武器絕大部分都是德制武器,而說到德制武器你可能會想到德械師,沒錯,德械師的確是抗戰前中國與德國合作的產物,並且當然國民政府邀請了很多德國國防軍的將領來中國來當教官,用德國的那一套訓練中國軍隊,其中就包括被譽為德意志第三帝國國防軍之父的馮·塞克特將軍。國民政府並計劃建立100個左右的德械師,如果當時中國真的建立了這麼多德械師,那麼抗戰初期就不會打得那麼慘,抗戰估計也不會那麼慘。
八路軍騎兵背的就是漢陽造,中正式步槍只裝備正規部隊,或者說是中央軍

中國與德國的軍貿關係由來已久,從清朝洋務運動開始都是以德國為標準,軍隊的步槍口徑以德國的7.92毫米為基準,所以從老套筒、漢陽造開始再到中正式,民24式水冷重機槍,都是標準的德械裝備,除此以外,還有德國在一戰後運往中國的德制MP-18衝鋒槍,還有中國軍官、游擊隊象徵的毛瑟C96半自動手槍,它也被中國軍民親切的稱為“盒子炮”、“大鏡面”、“快慢機”等。

除了這些輕武器以外的重武器還有德制1號坦克,不過好像在南京保衛戰後都打沒了,還有37毫米戰防炮、防空炮、75毫米野戰炮、82毫米迫擊炮、150毫米重型榴彈炮等等,而除了這些硬裝備還有德國西門子的通訊裝備。這些都是幫助中國軍民度過了那段艱苦而又悲壯的時光,對中國的抗戰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雖然日本的武器先進,但是跟工業強國德國來比,還是差那麼一些的,那麼我軍也擁有先進的武器,為何還總是失敗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主要有這麼三點。首先第一點就是指揮的問題,相信大家也都知道,在國民黨的軍隊中,派系林立,指揮就不是很統一,要是遇到軍官去指揮別的部隊,作戰能力就大打折扣,所以就算他們擁有了先進的武器,但戰鬥力並沒有提升。



其次就是他們的武器,雖然是德系裝備,但也都是屬於一些輕武器,都是機槍、步槍之類的東西,一些坦克大炮等都還是沒有的,他們拿著的,就是一些基礎性的武器,後期德國也不再出口武器了。

而日軍的不一樣,就拿空軍來說,當時我國就沒有空軍和飛機,日本擁有制空權,所以他們佔了很大的優勢,後來我們的飛機坦克,還都是別國給援助來的,所以就算有了先進的裝備,國軍也並沒有什麼優勢。

最後一點就是,這些雖然是德系裝備,但並不是全副武裝的,只是德國的部分裝備,並不是完整的單兵作戰裝備,說起來是德系裝備,但實際上平均算下來,戰鬥力也就很一般,並沒有先進到哪裡去。

當時日本又是各方面都準備好了,才選擇發動的戰爭,我們也是被迫起來抵抗,就算當時國軍有一些德系裝備,但日本的裝備也不差,還多了很多坦克飛機,所以當時國軍打不過日本,也是很正常的。

由於筆者水平有限,不足地方,希望指出批評。


Earth探索者


效果怎麼樣,舉國民政府之力購買大量德式裝備,打造的德械師,在淞滬會戰戰場,五天損失過半,南京保衛戰後基本退出歷史舞臺。

慘烈之程度,無法言說,然而如果沒有這些德械師,估計全面抗戰更難打!

蔣介石敢於進行全面抗戰,就是因為手裡的這批德械師!

關於蔣介石對日本抵抗不抵抗的問題爭論頗多,儘管張學良晚年自己承認不抵抗命令是他下的,與蔣先生無關,縱橫還是認為跟蔣介石有一定的關係,九一八事變之前老蔣在發給張學良的電報中說“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不予抵抗······”

實際上,如果蔣介石全力支持,張學良未必這麼孬,在九一八事變第二天,蔣介石致電張學良:“接滬電知日兵攻瀋陽,據東京消息,日以我軍拆毀鐵路之計劃,其藉口如此,請向外宣傳時,對此應闢之。”

可以看出,蔣介石是在顧左右而言他。

蔣介石對日本是十分厭惡的,老蔣的人生有很多次巔峰,然而要說奠定了老蔣在國民政府中地位的還是北伐戰爭,正是在北伐戰爭中,老蔣橫掃北洋軍閥,率領國民革命軍完成革命,完成全國形勢上的統一。

然而,正是在老蔣走上巔峰的時候,北伐軍打下濟南,日本人隨即製造摩擦,製造濟南慘案,並且毫無要求的讓北伐軍繞濟南而北上,巔峰時期的老蔣曾經執拗過,結果被日軍打掉了很多兵後,黯然退出了濟南。

蔣介石在日記中因此寫道“如有一毫人心,其能忘此恥辱乎?忘之乎?雪之乎?何以雪之,在自強而已”。

可以說,在這個階段老蔣對日本一直是在忍讓、剋制,包括後來的九一八事變、長城抗戰、何梅協定時,都是一貫的妥協。

反蔣抗日愛國人士王亞樵就因為蔣介石不抗日,曾經在廬山對蔣介石下過黑手。

知恥而後勇,唯有自強一條路。

隨後蔣介石以德為師,打造國民政府的軍事力量。

1928年開始就開始從德國大量引進裝備,到1931年蔣介石不僅在引進德國裝備,黃埔也採取德式教育,黃埔八期之前一年學時,黃埔八期開始,三年學制。

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中德建立全面的合作關係,老蔣利用中國的特有礦產資源從德國大量引進軍火,氣勢洶洶的要打造60個德械師。

1937年國民政府的國防建設在德國的幫助下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可以說,沒有德國的幫助,國民革命提升了不止一個檔次,正因為如此,在淞滬會戰爆發的時候,有人將這場戰爭比作日德戰爭。

有了這支武裝力量,盧溝橋事變的時候,蔣介石當即要求宋哲元部不要單方面與日本媾和,幹就完了!

老蔣如果在九一八事變的時候有這個底氣,跟張學良發一個電說,幹他丫的,我給你從後面頂著,估計張學良也不會一槍不放。

盧溝橋事變後的第十天,蔣介石正式發表《抗戰宣言》,鄭重宣佈:“……我們已快要臨到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極人世悲慘之境地,我們不能不應戰!至於戰爭既開之後,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會陷民族於萬劫不復之地;如果放棄尺寸土地和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士抗戰之責任,皆因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這個宣言是蔣介石的第一文膽陳布雷之手,至今讀來依然熱淚盈眶。

蔣介石在盧溝橋事變後抗戰決絕的態度,就連日本人都極為震驚,認為老蔣不會有如此勇氣。

蔣介石有此決心,完全就是因為手下打造的德械師,沒有硬實力的硬話都是吹牛逼。

儘管蔣介石也曾留學日本,對日本軍隊有一定的瞭解,然而老蔣還是高估了德械師而低估了日軍的實力。

從根本上來說,德械師和真·德械師的最大相似之處在於都是頭頂德式m35鋼盔,其他來說,步槍是中正式步槍仿德國1924年毛瑟步槍,輕機槍是捷克ZB-26機槍,重機槍是民24機槍仿德國馬克沁機槍。

儘管從性能上看德械師的輕武器比日軍要先進一些,然而並未完全普及成制式武器,在重火力上根本不是日軍對手,淞滬會戰離海較近,面對日本軍艦重炮的打擊,以及制空壓制,國軍之抵擋並未輕鬆。

戰事開啟後,僅僅五天德械師作為淞滬會戰的中堅力量就損失過半,然而德械師依然憑藉血肉之軀,破滅了日軍將要三個月侵略中國的狂妄。

可以說,德械師沒有達到老蔣的期望,但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沒有德械師,抗戰初期將會更加艱難。


史論縱橫


上世紀30年代,受困於一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德國只能保留一支十萬人的小規模部隊,大批職業軍人離開部隊進入當時急需現代化的國民政府,成為軍事顧問。在這種便利條件下,對於當時我國豐富的自然資源(鎢、銻等戰略資源)以及廣闊的工業市場,這些都是德國復興的必要條件,於是中德開始了近十年的蜜月期,大量軍事裝備進入中國。

這是德械師中一套單兵裝備,裡面就包括了中正式步槍(毛瑟步槍)、M24手榴彈、M35頭盔。進口原裝貨在抗戰過程逐漸消耗,隨後以仿製品為主,構成抗戰的主力裝備。

連排級毛瑟軍用手槍(盒子炮),近戰、游擊戰利器,這才是在中國大量應用的寶貝。

pak 37mm反坦克炮,這是抗戰初期的反坦克利器,隨著戰局發展逐漸消耗殆盡。

購買36(或者60)門105毫米的leFH18榴彈炮,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起到重要作用。

萊茵公司產SFH18 150毫米榴彈炮,抗戰前夕進口了48門,這在當時的中國是戰略級火炮。從淞滬會戰開始,經歷了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崑崙關戰役等幾乎所有重大戰役,關鍵時刻總能起到關鍵作用,就是數量太少。

少量一號坦克、裝甲車輛,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基本在抗戰初期就損耗。

30年代中德關係密切期,由於經濟實力不允許,實際獲得的德式裝備主要還是輕武器,重型裝備在日軍的立體攻勢面前,存活率極低,起到的作用也有限。而輕武器(仿製品)則構成了抗戰的中堅。


河東三叔


當時中國只得到了一部分德國武器裝備,只搞了幾個德械師,簡單對比一下。

德國毛瑟98k與日本三八大蓋,德國有效射程八百米,日本有效射程一千米,德國殺傷力比日本強,另外還裝備了mp40衝鋒槍,這種槍每分鐘五百發,射擊精度也很高。

火炮方面,有八八炮,這種火炮高射一萬六百多米,平射一萬四千多內


魏武盛世


大部分發揮了應有作用,但有些就差強人意,比如花重金買了些坦克裝甲車,基本沒發揮太大作用。國軍輕武器不差日軍,但火炮差太遠,應該多買火炮,最好引進火炮生產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