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吳山上的伍公廟(圖)

杭州伍公廟在吳山東南角,與人聲鼎沸的吳山廣場與河坊街相比,這裡冷清了許多。當然,冷清也有冷清的好處,遊覽伍公廟的人正好可以靜下心來了解這座廟的前世今生,瞭解一位春秋時期偉大謀略家、政治家複雜與可歌可泣的一生。

杭州吳山上的伍公廟(圖)

伍公廟門


杭州吳山上的伍公廟(圖)

神馬門

伍公廟為清代民居式建築,面積840多平米,有神馬門,御香殿、寢殿三進構成完整的建築佈局。潮神殿為伍公廟後殿,潮神殿只有吳山所獨有,這也與杭州城的發展有關。

杭州吳山上的伍公廟(圖)

潮神殿

神馬門兩側立伍公廟重修碑記和伍公廟前言,御香殿兩側佈置了四幅線刻古圖。兩側廂房分別陳列表現伍子胥生平故事的12幅連環畫。正殿正中央設神龕,上置伍子胥士大夫像,為香樟木圓雕彩繪,神龕前為樟木雕元寶座,兩側分立歷代對伍子胥六次封祀祭文。潮神殿中間立伍子胥潮神青銅像於石雕水浪樣式基座上,背景為"素車白馬"深浮雕石刻。兩側為十八路潮神仿古壁畫。

杭州吳山上的伍公廟(圖)

伍子胥

寫到這裡,有人就可能要問了,伍子胥什麼時候變成潮神了?大家都知道,伍子胥忠心耿耿反遭迫害,最後拋屍於江中,含怨死去。唐宋年間,錢江大潮將杭城圍住,民間便有了伍子胥在江中著素車白馬來討公道的傳說,為此杭州知州上奏朝廷,要祭伍公,並把伍公視為潮神。自此之後,歷朝歷代上至國君、下至平民,祭祀“潮神”之風盛行不衰。當然,這也與古代杭州的地理環境有關,由於近海,每年大潮時節,這裡居民多受水澇之災,鬼神巫術盛行。只有通過將人品高尚,品性純正的人立為神,並進行祭祀,才能消除大潮帶來的水澇之災,也因此,除伍子胥,像曹娥、文種、天后媽祖等都被作為“潮神”祭拜過,這也是沿海地區獨特的一種文化現象。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每當農曆八月十八,人們爭相觀看錢江潮,在觀潮的同時,人們自然會想起錢江的“潮神”伍子胥,大家也是慕名前來參觀潮神殿,那時遊客比平時都要多一些。

到了伍公廟,當然要了解伍子胥了。按正史記載,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員(一作芸),字子胥,楚國椒邑(一說湖北省監利縣黃歇口鎮 ,一說安徽省全椒縣)人 ,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因功封於申,也稱申胥。伍子胥之父伍奢為楚平王子建太傅(太子老師),因受奸臣費無極讒害,和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從楚國逃亡到吳國,幫助吳王闔閭成功上位(通過刺殺吳王僚),成為吳王闔閭重臣。

伍子胥以自己的才幹,為吳王延攬人才(孫武就是他推薦的),營造姑蘇古城(蘇州城),至今蘇州有胥門。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協同孫武帶兵攻入楚都郢,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採納伍子胥等人之謀,西破強楚、北敗徐、魯、齊,成為春秋時期諸侯一霸。

吳王闔閭死後,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越王勾踐,年輕的夫差不聽,並厭煩了伍子胥的說教。夫差急於進圖中原,率大軍攻打齊國,伍子胥再度勸諫夫差暫不攻齊而先滅越,遭到嚴厲拒絕。為了上位,伍子胥曾幫助過的太宰伯嚭乘機誣陷伍子胥,夫差聽信太宰伯嚭讒言,稱伍子胥陰謀倚托齊國反吳,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伍子胥自殺前對門客說:"請將我的眼睛挖出置於東門之上,我要看著吳國滅亡。"在伍子胥死後九年,吳國為真為越國偷襲所滅。《正諫》有記載:“後十年,越襲吳,吳王還與戰,不勝;使大夫行於越,不許。吳王將死曰:吾以不用子胥之言至於此;另死者無知則已,死者有知,吾以何面目以見子胥也?遂蒙絮敷面而自刎”。可見,那時的夫差不知該有多後悔,從上面記載也可知,伍子胥的確是被冤而死的。

伍子胥人生經歷豐富多彩,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繞不開的一個重量級人物,許多戲曲、文學作品、影視作品都有他的身影。因為伍子胥而留下的成語典故眾多,如一夜白髮、吳市吹簫、掘墓鞭屍、倒行逆施、同病相憐、風吹草動、同仇敵愾、天羅地網等等。有些故事今天讀來還讓人唏噓不已,感嘆良久。

比如“千金小姐”的故事:

伍子胥在逃離楚國途中,有一次他飢困交加,見一位浣紗姑娘竹筐裡有飯,於是上前求乞。姑娘頓生惻隱之心,慨然相贈。伍子胥飽餐之後,出於安全原因,要求對方為他的行為保密。姑娘覺得人格受辱,她隨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伍子胥見狀,傷感不已。他咬破手指,在石上血書:"爾浣紗,我行乞;我腹飽,爾身溺。十年之後,千金報德!" 後來伍子胥報了大仇之後,又想到要報恩,但苦於不知姑娘家地址,於是就把千金投入她當時跳水的地方。

又比如“吳市吹簫”的故事:

伍子胥在從楚國逃亡過程中,遇到了一個名叫東皋公的老人。在東皋公的掩護下,混出了昭關。等守將發覺抓錯了人,伍子胥早已走得無影無蹤了。到吳國的都城時,他已沒有吃的東西。於是他披髮赤膊,裝成要飯的,在吳都熱鬧的街市上,鼓起腹吹簫(xiāo)唱曲,以引起人們對他的注意。他悲哀地唱道:"嗚,嗚,嗚天大的冤屈無處訴。宋國、鄭國一路跑;孤苦伶仃誰幫助?殺父大仇不能報,哪有臉面做大夫?到如今吹簫要飯淚紛紛,定要吹出有心人。"也因此,伍子胥也被認為是乞丐的始祖。

就是這樣一個有著複雜的人生經歷的伍子胥,偉大政治與軍事功績的創造者,幾千年後人們對他的評價仍是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復仇之子”,為了為父兄復仇,他可以背叛自己的國家,是不忠不義的。但如果要剔除掉那些封建社會的所謂忠、義(對於昏君與無能之輩)的道德觀。明代的哲學家與思想家李贄曾這樣客觀評價伍子胥:"伍子胥絕孝純忠,驚天震地,楚之烈也。"而清末的國學大師梁啟超評價更是公正客觀,他說:"伍子胥智勇深沉,真一世之雄也。"

在我看來,李贄、梁啟超二公評價伍子胥都已特別公正客觀了,但我還要說,伍子胥伍公,是一個真正活出了真性情的人(用現代人的話說:就是一個純爺們),一個將愛與恨演繹得近乎完美的人,值得後人千古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