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象:農民拼命讓孩子進城上學,市民想讓孩子到農村讀書,何為?

教育是國家的根本。當前許多的農村家庭為了讓孩子到城裡上學,可以說是不顧一切,放棄了家中的土地,到城市找一份臨時工作,不管工資多少,只為了能夠讓孩子接受到城市的優質教育。每年都有上千萬的農村學生流入城市,導致農村的學生越來越少,甚至有些學校的老師比學生還多。但是相反,有些城市裡的人卻想讓孩子到農村去接受教育,難道是城市的教育不如農村嗎?家長這樣說。


怪象:農民拼命讓孩子進城上學,市民想讓孩子到農村讀書,何為?

大量農民工作子女進城


城市教育大班額,學生教育資源變少。由於大量的農村學生湧入城市,國家為了解決農民工子女的入學問題,在每個學校都分配了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名額。學校必須每年招收一定數量的農民工子女。加之二胎政策的放寬,城市學生也越來越多,而城市學校數量不見增多,造成了城市學校出現"大班額"的現象,原本每個班核定的學生數量是30至45名,但實際上每個班的學生達到了70多名,可以說在狹小的教室裡,學生都擠在一起。學生的變多加大了教師的教學難度,而每個教師的精力是有限的,平均分配到每個學生身上的時間就會變少,有些靦腆的學生可能直接就接受不到教師的具體指導。相反,農村由於學生的流出,班級的學生數量慢慢的變少,教師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每一位學生,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進行針對式的指導教學,教育效果更加顯著。


怪象:農民拼命讓孩子進城上學,市民想讓孩子到農村讀書,何為?

農村教育越來越受重視


城市學生課業多,家長批改作業量大。城市學校為了追求教育質量,壓給教師的任務比較重,而由於學生的數量比較多,所以老師把大部分的任務轉嫁到家長身上。據小編了解,現在城市學校,都是老師通過微信等途徑把作業發到家長手中,家長負責打印,指導孩子去做,並且要進行批改。遇到佈置作業比較重的老師,每天孩子可能要做到晚上11點鐘,而家長也要陪到11點鐘。另一方面,有些老師佈置的題目比較難,家長也不會做,如何來指導自己的孩子。現在城市最普遍的現象,就是家中一個孩子上學,全家人圍著轉。好多家長感慨,自己小時候怎麼不是這樣,這樣什麼時候是個頭。相反,農村學生少,家長知識層次低,老師會把更多的作業佈置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完成,家長的負擔相對較輕。


怪象:農民拼命讓孩子進城上學,市民想讓孩子到農村讀書,何為?

家長的負擔變重


城市老師外業多,專心教學越來越少。受社會環境的變化和金錢利益的驅動,城市的老師越來越多的從事起了副業,辦起了培訓班或在培訓班代課,指導學生學習。雖然國家三令五申禁止教師到學校外代課,但是屢禁不止,這樣導致越來越多的教師注重課外輔導,對自己本職的上課變得不專心,存在了應付的心裡,教學質量自不用說。同時,有些師德比較差的老師,故意不在課堂上講授課本知識,反而到培訓班講授,隱形的逼迫學生到自己的培訓班報名學習,否則根本就跟不上。而農村的教師,由於受自然條件和家長經濟條件的制約,沒有基礎辦培訓班,只能專心的做好課堂上的教學。


怪象:農民拼命讓孩子進城上學,市民想讓孩子到農村讀書,何為?

教育公平呼籲聲越來越強


城市學生攀比重,孩子吃苦精神變差。城市發展越來越快,人們的經濟水平越來越高。城市居民相對來說都比較富裕,給與孩子的自然也是最好的,吃的好、穿的好,這就容易就滋生學生之間的攀比心理。導致城市的學生不再想著如何好好學習,更多的是去比較各自的吃穿用度,形成了愛慕虛榮的心態。雖然家長都知道這樣不好,但是仍然不由自主的為孩子花費巨大。很多的新聞媒體報道的啃老族多數都是城市的孩子。而農村的孩子自小就生活條件比較差,農村的社會氛圍也在很大程度能夠消弱攀比的環境。同時,大多數的農村孩子要幫家裡人幹活,能夠培養出來的孩子能夠吃苦耐勞的精神,如果去農村接受教育的話,受環境的影響,能夠增強孩子的吃苦性。


怪象:農民拼命讓孩子進城上學,市民想讓孩子到農村讀書,何為?

走向農村


現在農村和城市的教育都有好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把孩子放在農村還是城市,主要看家長怎麼選擇。如果你有個孩子,你會把他放在哪裡,讓他接受教育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