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以夏進爐,以冬奏扇”,似一把利刃,但更似玩火自焚

前言

就在蜀章武元年的五月,而這時正是劉備剛剛即位不到一個月,為了給關羽報不援之仇,劉備毅然向東吳發起戰爭。這場戰爭卻並不是蜀國眾臣所建議的,因為此役的時間過於緊迫;另外,蜀國所面對的主要對象是曹魏,而東吳對於蜀國可以是結伴而行的盟友。正是因為如此,就不該與吳發生這場戰役。

儘管蜀國大臣也是說盡了好話,但是劉備還是不聽其言,反是親率自家大軍而向東吳進攻。劉備進攻東吳的方式也可謂“奇葩”,他沒有按照水陸而打東吳一個措手不及,反而是在夷陵處棄船登陸,而這也讓東吳有了足夠的準備時間。

本文所想表達的就是筆者對夷陵之戰的一些個人想法,比如為何說其是一場錯誤的戰爭、而這場戰爭又對三國鼎立產生了什麼影響。

一、“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在本文的標題中,有一個這樣詞眼:“錯誤”。為何稱其為錯誤呢?這就要對其主要的方面進行探究,其主要是從時間、戰爭發生的地點、戰役中所實行的策略。

夷陵之戰:“以夏進爐,以冬奏扇”,似一把利刃,但更似玩火自焚

夷陵之戰的戰況

這場戰役是在劉備稱帝之後發生的,而在發動這場戰役之前,還發生了一件事情:孫權偷襲荊州,背叛蜀國,襲殺了關羽,為了給關羽報仇,在如此急迫的時間下,劉備仍執念於為關羽報仇,而未能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這就是劉備想要對東吳出戰的原因。

而趙雲出來勸阻劉備要從大局出發,為了不讓張飛對作戰產生任何的影響,則是不讓趙雲對戰爭有所耽誤,就沒有讓趙雲隨徵。在桃園三結義中與劉備和關羽有拜把子之義的張飛自然是同意劉備東征的想法。就在劉備準備出征之前,張飛被殺,這使劉備又損失了一名大將,而這時的劉備仍然沒有放下東征的念頭。

夷陵之戰:“以夏進爐,以冬奏扇”,似一把利刃,但更似玩火自焚

夷陵之戰中陸遜的反攻

東征從一開始就遭遇到了挫折,但是此時的劉備早已是失去理智,才會出現棄船登岸的蠢事。戰爭是在適當的時間而發生的,而這場戰役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

<code>《孫子兵法》中記載了孫子對於興兵的相關原則,而劉備此役無疑是違背了其中的相關原則。《孫子兵法》言道:“主不可以怒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劉備此行不合於時、不合於利,蜀國的戰敗則屬於必然。/<code>

夷陵之戰發生在夷陵一地,而從蜀國的成都出發,這一路上多是崇山峻嶺,蜀軍的軍隊行軍是一路艱難。雖然是有長江可以供其航行,但是蜀國位於上游,是屬於易守難攻的類型,而當劉備選擇從陸軍進攻時,更是選擇了一條更為困難的路。對於劉備一行而言,用水陸並行的方式,這就從劉備的準備上就出了錯誤,劉備將幾百營地連在一起,這就為後來劉備的失敗奠定了一個基調。

夷陵之戰:“以夏進爐,以冬奏扇”,似一把利刃,但更似玩火自焚

蜀吳對戰

為什麼說將營地連在一起就是劉備戰事失敗的一個預兆呢?那是因為夷陵這一地方。夷陵一地草木皆是繁盛,而這就為火攻提供了條件。劉備儘管是在陸地上安營紮寨,但是他卻沒有將營地的安全放於首位,疏於防備,因而大敗。

在前面曾提到了劉備捨棄船戰而轉為路攻,而這就是此役中最大的失誤。劉備從一開始就已準備東征,那就應該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地理優勢,用自己的高處之勢,然後命令軍隊打東吳一個措手不,這就是蜀國最應該實行的戰略佈局。作為一個久經沙場的大將,劉備反而放棄了水路並進的戰術,而採取棄船陸行的策略。從一定程度上,劉備對於東征一事並不是胸有成竹的,也只是突發奇想而已,這更是在戰場上的一個大忌。

夷陵之戰:“以夏進爐,以冬奏扇”,似一把利刃,但更似玩火自焚

荊州部分的戰略圖

夷陵一戰無疑是徹底打破了蜀國與東吳的戰略聯盟,這對諸葛亮所謀劃的戰略部署是一次嚴重的打擊。在收取了荊州南郡後,東吳曾一度向蜀國發來盟約,派來使者以求和(儘管這是東吳為了對抗曹魏而實行的表面的戰略聯盟關係)。對於東吳的求和,劉備持不接受的態度。而這場戰役完全是由蜀國挑起來的,這更是火上澆油之勢,孫權對蜀國也是不抱任何的希望,也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而被動地接受戰爭。

與劉備的作戰相反,孫權所選派的將領都是十分適合戰役的需要,可謂是知人善用,在這裡孫權就任用了一個讓其他人都沒有想到的將領:陸遜。陸遜的軍事才能尤為突出,更是為東吳在夷陵之戰中做出了重大的戰略貢獻。

二、“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把主攻方向定在江南夷道是劉備在戰術上的另一大錯誤。首先:從江南地區進攻東吳,就水上戰役就要面臨東吳的嚴密的防禦。長江之南地區的河流都為縱橫交錯之勢,這些地區的河流在陸城西郊匯入夷水(而這條河流就是長江)。劉備所進攻的地方是東吳用重兵把守的地方,同是防禦性最為堅固的地方,可見劉備進攻這裡的困難程度。

夷陵之戰:“以夏進爐,以冬奏扇”,似一把利刃,但更似玩火自焚

夷陵之戰作戰圖

<code>其次,選擇江南這個道路狹窄的地方為進攻點,就會迫使大軍無法在這裡進行大規模的戰鬥,軍隊的攻擊力也是無法發揮出來的。更何況蜀國軍隊在數量上就佔有優勢,而選擇這樣的就戰點無疑是自縛手腳。《三國志》中曾記載道:“備舉兵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code>

相反,若劉備將主攻方向選擇在江北的夷陵一地,這樣就可以避免了以上所說的不利的因素。從秭歸到夷陵一帶大都是高山丘壑,交通更是十分不便的。而在江陵的江北夷陵一道則多為平緩的丘陵和平原地區,這樣更便於劉備的大軍隊進行大規模的戰爭。這樣劉備可以依靠自己的地理優勢和軍隊的數量來達到此次戰役勝利。

夷陵之戰:“以夏進爐,以冬奏扇”,似一把利刃,但更似玩火自焚

《三國志》

那為何劉備不曾想過選江北夷陵道作為主攻方向,這就要從劉備所處的環境和當時的軍事需要出發。第一,若劉備選擇江北夷陵一道進攻,會考慮到東吳和曹魏的雙重夾擊,而這樣更不利於劉備的戰略要求。另外,捨棄江北方向進攻,而派出一小隻軍隊守護江北夷陵道,足可以保住劉備軍隊後方的戰略安全;第二,而從江南夷陵作為進攻之地,不僅可以避免吳魏兩國的夾擊風險,還可以獲得江南舊部的支持,軍隊的戰略物資就有了足夠的保障。

除了軍事環境和地域條件會對戰爭的結果造成影響外,還有就是領軍統帥個人的軍事才能。劉備作為蜀國的一軍之帥,對當時的軍事戰爭形勢的分析有了一定的偏差,在軍隊的排兵佈陣上缺乏一個軍事家應有的智慧和魄力。在當時劉備所面臨的一個環境堪稱危機四伏,但是此時的劉備考慮到的只有自己的實力,而忽略了孫權及陸遜的能力。

夷陵之戰:“以夏進爐,以冬奏扇”,似一把利刃,但更似玩火自焚

蜀國統帥劉備

孫權一方除在軍事上積極備戰以應對蜀國的進攻,也是採取了一系列收復民心的措施,這也為後來的戰役需要奠定了群眾基礎。面對東吳的戰略防禦,劉備所擔憂的是吳魏兩國的聯盟,這樣就會對蜀國的進攻造成重大的戰爭策略威脅,而蜀國沒有想到的是曹魏的靜觀其變,因為東吳的強大也是曹魏所不願看到的。所以只要劉備不涉及曹魏的轄區,曹丕是決然不會與東吳連為結盟的。

三、“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夷陵一戰後,蜀國以失敗告終,這場戰役也使蜀國深受其害,而蜀國的國主劉備也在這一戰後一病不起,最後在白帝城向諸葛亮託孤後病亡。而面對強大的曹魏,蜀國必須要與東吳合作方能有機會與曹魏一決生死。

曹魏統一了北方,已佔天下三分中的其二,而其一則是被東吳和蜀國所佔,正是在這樣的局面下,東吳和蜀國就必須要團結起來,而經過夷陵一戰後,東吳已經對蜀國失去了信任,而這時就少不了蜀國的誠意。

夷陵之戰:“以夏進爐,以冬奏扇”,似一把利刃,但更似玩火自焚

東吳方將領陸遜

在蜀章武三年四月,劉備在白帝城病逝,而將蜀國暫交由諸葛亮輔政,“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在諸葛亮掌政後,所面臨的就必須要收拾夷陵一戰的殘局。為了解決與東吳的結盟問題,蜀方必須要主動採取措施以恢復吳蜀之盟,而實現聯吳抗魏的目的。

為了與東吳恢復正常的聯盟關係,蜀國則必須要委派使者前去東吳。諸葛亮在選擇使者上花費了很多心思……正當此時,尚書鄧芝向諸葛亮提出了建議:當今主上年幼,剛剛繼承皇位,為了蜀國的強大,則必須要與東吳修好。諸葛亮對於鄧芝的建議十分認同,認為鄧芝完全適合使者一職,於是在蜀章武三年十月,諸葛亮任命鄧芝為中郎將。

夷陵之戰:“以夏進爐,以冬奏扇”,似一把利刃,但更似玩火自焚

東吳追擊蜀軍部

隨即,諸葛亮就派鄧芝出使東吳,而這時孫權尚未與曹魏斷絕關係。在孫權與鄧芝的一番談話後,孫權也明白了現在自己和蜀國的處境,隨即便決定與魏國斷開了往來。正是夷陵一戰,蜀國的國力大受損傷,孫權的顧北之憂也促使吳蜀聯盟得以恢復,共同對抗足以強大的曹魏。

夷陵之戰讓原本形成的三國鼎立之局面更加持續,而從軍事角度出發,夷陵之戰是吳蜀爭奪戰中的一場重要戰役,而對蜀國是一場大傷元氣的戰役,是一場發生在錯誤時間的戰役。

夷陵之戰:“以夏進爐,以冬奏扇”,似一把利刃,但更似玩火自焚

三國所成格局

這場夷陵之戰,看到的是劉備的衝動,但是有何曾想過這或只是劉備的的表象,而其中蘊含的是最大份量的可能就是劉備彌留的理智,而這種理智也是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所孕育出來的。寫到這裡,筆者對劉備是佩服的。面對關羽這一生的情義,劉備或是有自己的個人感情,但是這也足見劉備也只是一個普通情感下的實施者,也只是順應自己的承諾。

夷陵一戰或言失敗,但是在劉備自己心中他做到了對關羽以及像關羽這般對劉氏盡忠盡心之人的鼓勵,更是一種表率下屬、教化群下的方式,雖言為關羽報仇,也是向為蜀國抗擊外敵之人的感謝與報答,也是劉備引入賢良、發展國家的一種表現。對蜀國,這場戰役雖是失敗,但是對蜀國人民的心理指引有著積極的作用,蜀國可謂得到“人和”之意。

夷陵之戰:“以夏進爐,以冬奏扇”,似一把利刃,但更似玩火自焚

火攻之術

結語

夷陵一戰是在蜀國面臨一場生死存亡之際時發生的,而這場戰役以蜀國失敗而結束,收復荊州失地也以失敗而結尾,蜀國與東吳對抗的地點由荊州西移到永安一帶。而在魏文帝黃初元年,蜀國的一大批將領投降魏國。東吳和蜀國的戰略規劃也瀕臨破滅,東吳和蜀國也無緣統一全國的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