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與他的辮子:王國維無法割捨的文化情結

說起國學大師這個名頭,王國維當仁不讓。晚清以來,王國維在學術界是一座高不可逾的山峰,卓越的學術成就使得民國一眾才子相形見絀。除學術成就之外,他的精神境界也是令人難以揣摩。在他的著作《人間詞話》當中,王國維闡述了凡人的三種生活境界: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迷惘,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最後,回顧一生,發現“夢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和釋然。


國學大師與他的辮子:王國維無法割捨的文化情結


但是,當世人談起王國維時,感嘆他的成就之餘,往往少不了一聲嘆息,惋惜之餘夾雜著些許無法理解。開闊的精神境界卻沒有使他從晚清“遺老”的身份中擺脫,在清亡之後,“苟延殘喘”了十六年之久的王國維,拖著他的長辯,跳進了頤和園的昆明湖中,與這渾濁的世界做了訣別。

我們不妨做一個到述,從大師之死,嘗試走入大師的世界當中,體會其難以看穿的內心。

時間是1927年6月2日上午,距今已有將近一百年了。王國維準時來到了清華國學院,這一天北京久雨得晴,陽光分外燦爛,照在帝都的紅牆碧瓦之上,顯得格外耀眼。王國維在陽光下來到國學院的工字廳,一切都顯得如此美好,就在昨天,國學院的三十六名畢業生就在此舉行了畢業典禮,眾學生和王國維一一作別。儘管這位老師沉默寡言,性情也有些怪異,但是大家都知道他是學界泰斗,國學大師,懷著非常仰慕的心情聆聽教誨。


國學大師與他的辮子:王國維無法割捨的文化情結


典禮結束之後,王國維和同在國學院工作的陳寅恪一同散步回家,順路還到陳家拜訪。不久有三位學生到王國維家中拜訪,王起身回家,與學生常談了一個小時。送走這三位之後,晚上,另一位學生謝國楨(後來著名的歷史學家)又登門拜訪,交談時局,王國維神色很黯然地說了一句:“聞馮玉祥將入京,北京日內有大變。”與謝的對話到很晚,之後王國維又為邀請他題寫扇面的學生們紛紛寫了扇面,一切都正常不過。

2日早上,起床後,還是如同往常一樣,王國維夫人細心給他梳好辮子,吃完早餐之後就去清華。陽光下,王國維與學生和同事們打招呼,處理完日常公務,還和教務處商量了下學期的招生工作。之後,他向在研究院工作的侯厚培(民國時有名的經濟史學家)要借兩塊銀元,侯沒有零錢,給了他一張五元的紙幣。因為王國維有一個習慣,身上從不帶錢,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所以侯厚培也沒有問他做什麼。


國學大師與他的辮子:王國維無法割捨的文化情結


拿到錢之後的王國維,徑直走出了清華門,招呼了一個人力車,上午十點多到了頤和園,購票進到園內。在園內他獨自走著,來到了佛香閣排雲殿下的昆明湖。走過長廊,在一個叫魚藻軒的小亭內沉思了半個多小時,然後點燃一根菸,抽完之後,走上魚藻軒的臺階,猛然一躍,平靜的湖水頓時起了巨大的漣漪。

正好此時不遠處有一名清潔工,聽到水聲,發現有人落水,急忙跳入水中,將王國維救上岸。雖然前後僅僅兩分鐘的時間,連背後的衣服都沒有完全被水打溼,但王國維意志堅決,跳水時將頭朝下,口鼻中塞滿了淤泥,一代大師,就此離世。


國學大師與他的辮子:王國維無法割捨的文化情結


後來從王國維的衣服中,找的一份簡短的遺書: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我死後,當草草棺殮,即行槁葬於清華塋地。汝等不能南歸,亦可暫於城內居住。汝兄亦不必奔喪,因道路不通,渠又曾出門故也。書籍可託陳、吳二先生處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歸。我雖無財產分文遺汝等,然苟謹慎勤儉,亦必不至餓死也。

五月初二日,父字。

短短百餘字,就辭別了當世,留下後人久久爭議。

王國維生前的模樣,保留著諸多前清遺老的形象:面色青黃,長袍馬褂,整個人顯得十分瘦小,腦後留著一條長長的辮子。胡適後來回憶王國維說:“他人很醜,小辮子,樣子真難看,但光讀他的詩和詞,以為他是個風流才子呢!”


國學大師與他的辮子:王國維無法割捨的文化情結


在那時,胡適和王國維代表了兩種文化,西裝革履的胡適要掀起文學革命,他正是代表傳統的王國維的敵人。在新的時代,人人趨新,但是王國維卻始終保留著他那格格不入的辮子呢?

王國維一生是孤獨的一生,卻也有幸運之處。從精神到學術,同時代還有另外一人與他有相似的精神品質——陳寅恪。有人說王國維與陳寅恪生活在同一時代,就像彗星與彗星相遇,而這難得的際遇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後的綻放。

陳寅恪沒有辮子,早早赴歐留學,半生時間都在閱讀西洋文化,早餐也是牛奶麵包,但他卻是最後王國維遺囑所託,去整理他所留下書籍,而這些王國維視之如生命。其實在陳寅恪的骨子裡,認定的同樣也是傳統文化精神。陳寅恪的先祖是擁有很傳統的背景,武王克商後,以元女太姬配之的陳胡公是他們供奉的先祖,其祖父陳寶箴更是前清巡撫,陳寅恪從出生就生活在一個以國學為精神供養的家庭,這是他誓死捍衛的,是他所認定的民族正統。


國學大師與他的辮子:王國維無法割捨的文化情結


其實對於王國維、陳寅恪來說,清王朝的滅亡對於他們而言,真正的打擊則是文化層面。中國的傳統在這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愛之愈深,則失去時越痛苦,傳統文化的失落,使王陳二人共有一種“文化遺民”情節。

陳寅恪對於這種情節看的很清楚,他在悼念王國維離世時說:“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

王國維面臨此種變局,再也走不下去了,痛苦太深,最後帶著自己的辮子,投湖自沉。

撰稿/素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