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動物有長角的動物嗎?有哪些?

陽朔家樂福酒店


肉食動物這個定義太廣泛了……是吃肉的動物還是像獅子老虎那樣的?現在大部分人們只是看到書上或電視上所謂的食草動物溫順可愛……其實大錯特錯,所有的草食動物都不應該叫草食動物,它們都是雜食動物,有肉吃的時候基本上是不吃草的,但在進化的過程中它們的身體構造把它們偏向於適合草食性,但如果在野外你遇到野生草食性動物,有可能會攻擊人類,甚至會吃掉你的內臟……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是美好的,但現實很殘酷的[呲牙]





x祥子


我在山上到現在養了十來年的梅花鹿,一直認為梅花鹿只吃草和和玉米等幹粗糧,直到有一天我親眼看到它們在捕捉偷吃它們玉米的鳥和野雞,後續我一直觀察,只要他們能捕捉到的肉食,它們都會吃下去,尤其是發情期的時候



鹿先紳


“角”常見於食草動物的頭部,比如鹿、羊、牛、羚羊等等,而我們常見的食肉動物,比如獅虎豹等都是沒有角的。那麼,是不是所有的食肉動物都沒有角呢?答案是否定的。大自然千奇百怪,動物的形態也各異,只不過長角的食肉動物相對較少而已。下面我們一起來看誰是長角的食肉動物?

食草動物長角的都有哪些?它們為什麼會長角?

食草動物簡單來說就是以植物為食的動物,它包含的種類很多,包括大部分的哺乳動物、小部分的爬行動物等。但是從食草動物這個術語泛指的是有蹄類哺乳動物。

在所有的有蹄類哺乳動物中,除了大象以外,其他的動物都是有角的。那麼,它們為什麼會有角呢?

答案很簡單,從生物演化的角度看,任何動物的演化都是為了更好的生存,作為食草動物,它們沒有食肉動物的利爪和尖牙,但是它們依然需要爭鬥,為了配偶爭鬥、為了領地爭鬥以及與食肉動物戰鬥,而角就是它們的利器。

動物的角是由死亡細胞的角化(變性)蛋白質組成的,因此比較堅硬,再配合上末端的尖,讓食草動物也有了一定的攻擊性。而大象作為陸地上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它有著靈活的鼻子、龐大的體型以及尖長的象牙作為攻擊武器,因此也就不需要進化出角了。

那麼,在所有的食肉動物中,長角的有哪些呢?

上面我們說過,角是食草動物防禦和攻擊的武器,而食肉動物都有尖利的牙齒作為攻擊的武器,所以角對於大多數食肉動物來說是“累贅”。但,凡事都有例外,下面我們來介紹一種長角的食肉動物。

食肉牛龍

從這種動物的名字我們就能發現它的三個特點,一個是食肉,一個是恐龍,最後一個就是像牛,而牛最有標誌性的器官就是牛角。因此,食肉牛龍同時滿足食肉且有角。

食肉牛龍是一種生活在白堊紀末期的一種大型食肉恐龍,它主要分佈以南美洲的阿根廷,屬於蜥臀目阿貝力龍科,與爆誕龍、奧卡龍屬同科成員。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頭部眼睛上方長著兩個觸角。生物學家分析,這兩個觸角可能是食肉牛龍與同類決鬥的“利器”,因為從食肉牛龍的化石看,它兩腳行走且身體呈直線,位於頭頂的兩個角在高速奔跑下有著巨大的殺傷力。

有許多小夥伴說:一角鯨不也是長著角的食肉動物嗎?從名字上看,一角鯨有角還是鯨魚,貌似符合有角的食肉動物的要求,但是,一角鯨的角不是角。

一角鯨是一種大型的哺乳動物,它與藍鯨一樣同屬哺乳綱鯨目。成年的一角鯨體長平均在5米左右,體重平均在1.2噸左右。一角鯨有著“變色”的能力,初生時,它的體色為深灰色,到1-2歲,體色變為紫灰色,到了成年後,身體表面開始出現白色的斑塊,隨著年齡的增長,白斑慢慢擴大,到了30歲以後,一角鯨的體色就會完全變成白色。

在一角鯨的生長過程中,改變的不僅是體型和體色,還有牙齒。初生的一角鯨就有1.5米長,80公斤左右的體重,其上顎也有兩顆大的牙齒,到1歲左右時,上顎兩顆牙齒中左邊的一顆會呈螺旋狀向外生長,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這顆牙齒會越來越長,直到長到2-3米時停止生長。

由於這顆牙齒太明顯而且位於頭部,所以許多人認為這是一角鯨的角。其實,這只是一角鯨的牙齒而已。

總結

在現存的食肉動物確實沒有長角的,但是在白堊紀時期,食肉牛龍則是長著角的食肉動物,而且食肉牛龍也是唯一一種長著角的食肉動物。


獵奇動物社


如果你所說的“肉食動物”指的是食肉類哺乳動物,那麼我所知道的唯一一種就是金豺(Canis aureus),這種動物偶爾會在頭骨後面長出一個小角狀的東西。

我看到回答裡有人說了獨角鯨(它也是哺乳動物),我也想到了,便去確認了下,原來那個奇特的“角”是它的牙齒!

這裡要說明的是,從我知道的來看,金豺這種可能也不算角,算是頭骨的一部分,但它更像我們所說的角。

這種“角”通常被毛皮覆蓋,不易發現,但是確實存在,而且是一種非常珍貴的物品,被商家炒作成“護身符”。

圖為:金豺的角

另外,我們知道的那些有角的食草動物其實也會吃肉,不然它們的營養很難均衡,所有野生動物都是把自己“手”能抓到的所有東西都吃了。

就拿這些有角的動物來說吧,它們需要補充許多鈣,特別是鹿,它們每年都會掉角,顯然草中不可能有這麼多鈣存在。

這裡要說明的是,食草動物只會偶爾食肉,因為肉吃多了,它們也會“消化不良”。

如果你說“肉食動物”的是任何主要以肉為食的生物,那就太多了,很多爬行動物都有,各種角蜥蜴或變色龍等等。

擴展閱讀:為什麼一般都是食草動物長角?

基因突變是一個完全隨機的過程,但是自然選擇卻需要符合環境,我們所熟悉的有角動物都是偶蹄目哺乳動物,這些角必須是符合它們的相關需求。

這些角可能是為了更好的戰鬥,這是生存所需,但是這些角有一個奇怪的作用,就是它們變成了雄性健康的標緻,也就是說這是拿到交配權的重要“物品”。

但也有可能符合“累贅原理”,就像孔雀的尾巴,雄性孔雀有了這樣一個厚重的尾巴只會讓它們更容易被抓到吃掉。雖然更容易被抓到,但它們卻依然存活,這能說明什麼,唯一能說明的是它們更強,這就是著名的“不利條件,才足以服人”。

很多偶蹄類的角開始肯定是為了生存,比如它們可以用這些角去摩擦啃不動的樹皮,得到它們賴以生存的礦物質,但是很多動物的角後面進化成完全為了吸引異性的累贅了!

純原創回答,如果有不足,歡迎指出,共同進步,另外圖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怪羅科普


眾觀長角的動物如:鹿馬牛羊等這些長有長角的皆為食草類。龍也長有角,角如鹿角,但這是神化物,咱就不在此談論。而這些長角的動物都是長有長角的,因此我們也會忽略一些長著短角或者觸角的動物。長角自然是找不出食肉動物來,如果短角也算角,那就有一種食肉動物~角蝰。

它們有著明顯的特徵,其雙眼位置有一對豎立的刺狀角鱗,因此容易辨認。不過也曾發現過沒有角鱗的角蝰。這個種屬之下暫時未有發現其它分種生物。

角蝰的長度平均有30-60公分,紀錄中最長的角蝰有85公分長。雌性角蝰的身型較雄性龐大。角蝰的重要特徵是它那對各自長在雙眼眶上的刺狀角鱗,不過也有沒有長角或者角鱗較細小的角蝰存在著。角蝰是同種異形(一性兩形)的生物,雄性角蝰的頭部受雙眼普遍比雌性為大。

角蝰的體色分佈主要以黃色為主,另外也有淺灰色、粉紅色、及淺棕色等多種讀顏色構成紋理。多變及偏淺的顏色可以讓它易於藏匿,不為獵食者所發現。另外,從解剖學上看,它的背後有一塊與身長相等,呈長方形的黑紋。腹部呈白色,尾巴末端則是黑色的。

生活習性

角蝰蛇(C. cerastes),生活在北非地區。兩眼上方各有一刺狀鱗片,淺沙色雜有深色斑點或橫斑。有埋伏沙中習性,在沙上以兩側環繞方式行進。頭上的角不僅是裝飾還可以遮住陽光。和響尾蛇比較相似!但毒性很強,而且會主動攻擊人畜。非常危險!

角蝰以蛇類獨有的蛇行(sidewinding)形式進行移動,不過由於它們多在沙礫間行走,因此它們並不是以滑行的方式移動,而是以身體的重量向地面施壓,產生移動的力量。所以,研究者通常可以藉著殘留在沙地上蛇印,以判斷角蝰腹部的鱗甲數量。角蝰性格沉穩,但當面對威脅的時候,它們會把身體蜷曲成C狀,並摩擦身體以向敵人作出警示。由於它們的鱗甲相當堅硬,因此能摩擦出強力的響聲,就像鋸鱗蝰蛇一樣。它們也擁有急遽的咬擊能力。

致病原理

角蝰擁有強力的毒性,其毒性與鋸鱗蛇性質十分相似。人體中毒後的表徵大致有頭痛、嘔吐、腹痛、腹瀉、暈眩、昏厥或痙攣等。強烈的磷脂酶A2會釋出毒素令心臟中毒及肌肉中毒。角蝰的蛇毒能導致毒性最強的出血性中毒,其毒性就LD50的標準而言,以點滴靜脈注射方式計算有0.4毫克/公斤,進入皮下組織的份量則為3.0毫克/公斤。正常人體只要攝取了40-50毫克的角蝰蛇毒就足以致命。

動物學家在觀察被捕獲的角蝰時發現,它們多數於四月進行交配,而且會躲藏於沙石之中。角蝰是卵生的,每次大約能生產8至23枚蛇卵。角蝰會把蛇卵藏在岩石之下,又或放置在其它動物所掘出的洞穴之中。經過50至80天的孵育過程後,幼蛇便會出生。

劇毒蛇,血循毒。

如果算觸角,那麼很多昆蟲是帶觸角的。哪些昆蟲食肉,我就不一一說了,大家可以百度下。




215340527


有啊,例如牛龍

牛龍 ,又名食肉牛龍、肉食牛龍,屬於獸腳亞目角鼻龍下目的阿貝力龍科,是一類大型的肉食性恐龍。由於頭頂有兩隻角,顧名思義為牛龍,模式種薩氏食肉牛龍。食肉牛龍生活白堊紀末期的(麥斯特里希特階)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由發現很多南美洲恐龍的何塞·波拿巴(Jose F. Bonaparte)在1985年所描述及命名。食肉牛龍是種擅長奔跑的高速掠食者,是已知的奔跑速度最快的大型恐龍,速度可達每小時60公里,加上小腿較細、腦袋高、尾巴偏細、腿部極其長,也被稱為白堊紀的獵豹。根據唯一發現的一個很完整的骨架,食肉牛龍體長8米,體重3噸,臀高3米。

食肉牛龍的模式種是薩氏食肉牛龍(C. sastrei)。屬名在拉丁語的意思是“食肉的牛”(carn意思是“肉食”,taurus意思是“牛”),因為它們眼睛上方有一對類似牛的角。種名則是以發現標本的Anselmo Sastre為名,化石即是在他的牧場中發現的。

食肉牛龍的化石為止目前僅發現一具,但非常完整,完整度高達72%,缺少絕大部分尾巴、絕大部分小腿及雙腳,並具有多排的小型皮內成骨,是少數發現皮膚痕跡的非虛骨龍類獸腳類恐龍,除了牛龍外,只有似松鼠龍和昆卡獵龍兩種非虛骨龍類發現過皮膚痕跡。食肉牛龍與阿貝力龍都屬於阿貝力龍科,阿貝力龍科是白堊紀末期,南方各大陸的優勢頂級掠食動物。


風華燃盡指間砂



現代動物中有角的大多數是食草動物,有角的食肉動物很罕見,蛇類中有幾種看似有角,如角蝰,但這是角質鱗,並不是真正的角。我查了下資料,史前有種恐龍長有角,且是食肉動物。這就是食肉牛龍。



食肉牛龍又叫牛龍,是大型獸腳類恐龍的一個屬,生活在大約7200萬到699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的南美洲。從一個保存完好的骨骼中得知,它是南半球化石最多的獸腳類動物之一。這具骨骼於1984年被發現,是在阿根廷的丘布特省從拉科洛尼亞地層的岩石中發現的。食肉牛龍拉丁語意思是“吃肉的公牛”,暗指它像公牛一樣的角。



食肉牛龍是一群大型獸腳亞目動物,在白堊紀晚期佔據岡瓦納大陸南部的大型捕食生態位。 食肉牛龍是一種體型輕盈的兩足食肉動物,體長8至9米,體重至少1.35噸。作為獸腳亞目動物,食肉牛龍進化的高度專業化和與眾不同。它的眼睛上方有角,這是所有其他食肉恐龍都沒有的特徵,它有一個非常粗壯的頭骨,位於肌肉發達的脖子上。


食肉牛龍進一步的特徵是小而退化的前肢和細長的後肢。骨骼化石保留了大量的皮膚印痕,顯示出直徑約為5毫米的小而不重疊的鑲嵌鱗片,被排列在身體兩側的大突起打斷,沒有羽毛的痕跡。 獨特的犄角和肌肉發達的脖子可能曾被用於和同類角鬥。根據不同的研究,相互競爭的食肉牛龍可能會用快速的頭部打擊、用它們頭骨的上側緩慢的推動、或者用它們的角作為減震器正面碰撞來互相爭鬥。

食肉牛龍的進食習慣仍然不清楚,一些研究表明這種動物能夠捕食非常大的獵物,如蜥腳類恐龍,而其他研究發現它主要捕食相對較小的動物。食肉牛龍非常適合奔跑,可能是最快的大型獸腳類動物之一。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一般來說,沒有

不是出於某種巧合,而是出於很好的理由。在這裡要了解的關鍵是,角或尖刺是獵物防禦掠食者的肪御工具,而不是狩獵者的進攻工具。

在自然界中,無論是螞蟻、眼鏡王蛇、金鷹、貓科動物、鱷魚還是鯊魚,這些動物都至少使用兩種工具來捕食獵物。

  1. 強有力的下巴、牙齒或喙。
  2. 靈敏的肢體未端(例如爪子)。

對食肉動物來說,它必須擁有可以快速操縱的武器才能更好地捕捉獵物。而實際上,如果使用頭部的角作為進攻的武器,那將很難集中注意力。諸如牛角、尖刺、羽毛筆之類的東西可以被歸類為“盔甲”。盔甲有助於防禦,而不是進攻。




盔甲實際上很笨重,對於食肉動物來說,這是一個明顯的缺點。但是,如果是獵物,盔甲肯定有其用途。從類推的角度來看,這就像是裝甲戰車的權衡取捨,機動性、防禦性裝甲、進攻性火力。通常,這些性能不能同時擁有全部三個。任何較厚的鍍層或較大的武器都會以犧性速度為代價。

這甚至可以追溯到恐龍時代,在那個時代,具有最強大的盔甲的物種(例如劍龍、三角龍、甲龍)都是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如果霸王龍附上重重的盔甲,那麼他在追逐獵物時將會處於嚴重的劣勢。


有趣的是,角還可以在食草動物中起到輔助的目的,如吸引伴侶。但是,它們很少成為攻擊性工具。下面介紹幾種經典的利用角來防禦的食草動物。

八種用角作為防禦手段的食草動物

早期三角龍

Eotriceratops於2007年被命名,它生活在6800萬年前的加拿大。它的名字意為“早期的三角龍”,因為它看起來很像三角龍,但存在於數百萬年前。由於三角龍非常出名,所以它的的外表(尖角褶邊,眼睛上的兩個長角和鼻子上的一個短角)可能看起來很熟悉,但是有些東西使這種動物特別,那就是它的大小。根據古生物學家的說法,它的頭骨長3米,重如汽車!整個動物大概有9-10米長,體重超過霸王龍。Eotriceratops可能是三角龍的祖先(直到Eotriceratops的發現,它才被認為是最大的有角恐龍)。


中葉龍

中葉龍這個角質龍的褶邊上有奇怪的彎曲角。它長約七米,最初被誤認為是另一種恐龍,Albertaceratops直到2010年才被命名。Medusaceratops的意思是“美杜莎角狀的臉”,因為鉤上的角像蛇的形狀。Medusaceratops的化石在美國蒙大拿州發現,它生活在7700萬年前。

五角龍

據說五角龍的頭顱骨是所有陸生動物中最大的(儘管翼龍和Eotriceratops都可以與之抗衡)。它的名字意思是“五角臉”。這可能會引起誤解,因為它的兩個角實際上是大多數角頂龍所擁有的普通頭骨(在眼下呈尖峰狀突起),但在五角龍中特別大。五角龍的另一個有趣特徵是褶邊,它比其他角頂龍的心形略呈心形且垂直,褶邊有兩個洞,當動物活著時,它們被皮膚覆蓋。古生物學家認為,這種皮膚顏色鮮豔,被用來嚇倒掠食者並挑戰其同種競爭對手。儘管這僅僅是推測,但它們甚至有可能改變皮膚的顏色和圖案。曾經在新墨西哥發現了五角龍的化石,那是一頭很大的野獸,長8米,重5.5噸。



靈龍

Einiosaurus於1985年被發現,並於1995年被命名,它的名字意為“野牛蜥蜴”。儘管與霸王龍有密切的聯繫,但它的外觀卻大不相同。它的褶邊上只有兩個長而直的角,一個向前彎曲的鼻角,類似於開瓶器。儘管鼻角可能不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武器,但褶邊中的直角可能用於保護它免受大型食肉恐龍的咬傷,因為這些角可以阻止它們咬住褶邊的脖子。


破甲龍

Diabloceratops的意思是“惡魔角臉”,它的化石在美國猶他州被發現。它的鼻角很小,但額角很大,而在褶邊頂部則更大。這四個角,加上向前彎曲的褶邊,給這種動物一種怪異的外觀,與已知的所有其他有角恐龍不同。破甲龍似乎是一種原始的有角恐龍,因為它與原角龍有一些解剖學特徵,它的下巴很大,這表明它的牙非常有力。許多物種都會使用像它們的巨大喙和角一樣的武器來對抗掠食者。

魯貝龍

魯貝龍的褶邊角比戟龍的要小得多,但是它的鼻角很大,顯然是一種強大的防禦武器。不同於完全由角蛋白製成的犀牛角(由相同的蛋白質和指甲製成),魯貝龍和大多數其他角頂龍的角由覆蓋在角蛋白鞘上的骨核組成。角蛋白通常不會石化,因此角藻類動物的角在博物館和化石照片中看起來更長且更尖銳。但是,如果沒有角蛋白套,就不可能確切知道角有多長。魯貝龍的另一個特殊特徵是褶邊頂部的直角,其覆蓋範圍使尖端幾乎彼此接觸。


Coahuilaceratops magnacuerna

Coahuilaceratops magnacuerna與五角龍密切相關,發現於墨西哥北部。它的鼻角很小,但額角很大,是已知恐龍中最大的,約一米半,重量大約是5噸(大象大小),長約7米。它在2010年被描述為是Ceratopsian動物的最新成員之一,並且是所有恐龍中最壯觀的動物之一。

Kosmoceratops

Kosmoceratops的角不少於13個(如果算出頜骨,則為十五)。被科學家稱為“所有恐龍中最華麗的動物和已知的最神奇的動物之一。它的名字的意思是“華麗的角臉”。奇怪的是,褶邊朝前的角和眉毛朝下的彎曲角並不適用於防禦攻擊,可能是用於恐嚇掠食者的。Kosmoceratops生活在北美西部,在美國猶他州發現了它的化石。



我是科普子期君,期待你的評論、轉發哦!


科普子期君


肉食動物和草食動物由於它們不同的生態位,在食物鏈中所處的層級和扮演的功能也有根本性的不同,因此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它們的身體特徵和捕食習慣存在天壤之別。

幾乎所有的肉食性動物,為了快速、準確、有效地捕食到獵物,都逐漸地進化成或擁有尖銳的牙齒、或有巨大的咬合力、或有強大的爆發力、或有敏捷的四肢、或有尖銳的腳爪等等,以上特徵或多或少地在肉食動物身上得到完美地呈現。而草食性動物的生存原則逐漸進化為靈活的身軀、較快的奔跑速度、長久的耐力、強大的繁殖能力、有效的防禦手段,使它們能夠及時發現危險和躲避威脅。而雜食性動物的身體特徵以及行為能力,則處於肉食動物和草食動物之間。

在腦袋上長角,無疑會增加頭部的重量,對於肉食性動物來說,絕對是一個累贅,因為角的作用不可能比尖銳的牙齒和巨大的咬合力有效,反而不利於捕食。而對於草食性動物來說,具有尖銳的角,對於一定程度上防禦肉食性動物的襲擊、相同個體之間競爭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長角的動物幾乎都是草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中很難發現,無論是陸地還是海洋中的動物,都基本上遵循著這樣的規律。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比如陸地上的肉食性動物-角蝰蛇,頭部前方有兩個尖尖的突起,看上去就像角一樣,但這個角本質上和其它陸地上食草動物頭上的角作用不同,角蝰蛇用它並不是防禦和爭鬥用的,而是協助鑽洞,它的捕食手段則是用纏繞力和牙齒。

再比如海洋中的獨角鯨,它屬於鯨類中的齒鯨,為肉食性動物,它的頭部前方長有長達2米多的尖角,形態上非常誇張,但根據生物學家的研究發現,這個角和陸地上草食性動物頭上角的作用也完全不一樣,這個角是它們上顎左側的牙齒所形成的,主要作用也不是為了捕食,而是為了探測身邊海水的鹽分濃度、溫度以及在同類之間爭奪配偶的主要武器,獨角鯨的捕食手段,還是依靠它們的牙齒。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野豬也有兩個小角,也是當作攻擊武器用的,只是從嘴唇一邊長出來的——野豬可是吃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