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國寺重修"天下第一閣",卻比鐵塔還要矮上幾米

樓閣,一直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所在。長期以來,國內流傳著"四大樓閣"的說法:江西滕王閣、湖南嶽陽樓、湖北黃鶴樓、山西鸛雀樓。但實際上,除了岳陽樓是清代同治年間重修之外,其餘的三個均是近年來才得以重修。

不過,在中國的樓閣建築中,單純以高度來計算的話,四大樓閣或許並沒有開封的這座更有名,這就是原本大相國寺內的資聖閣。

說到資聖閣,可能許多人並不十分了解。但提及"汴京八景",或許很多人都耳熟能詳。而其中,單單大相國寺就有兩處:相國霜鍾、資聖薰風。資聖閣的盛景讓眾多文人墨客留戀不已。

大相國寺重修

金朝時,有一個進士李獻甫曾經賦《資聖閣登眺》一詩:

高閣凌雲眼界寬,野煙碧樹有無間。

天邊孤島飛無盡,陌上行人人不還。

魏國幾回時事改?汴堤千古夕陽閒。

愁來重倚欄杆望,嵩少西頭是故山。

可惜,該詩人的名氣遠不如王勃、范仲淹等人出名,詩才也是一般般,資聖閣也因此並沒有身列"中國四大樓閣"。

大相國寺重修

不過,如果將時間上溯到唐宋時期,近90米高的資聖閣則無疑是當時的"天下第一閣"。據悉,資聖閣興建與唐玄宗時期,名為大佛閣,後來改為"排雲閣","排雲閣"三字是唐肅宗御筆親提。

然而,排雲閣與大相國寺在唐末被大火燒燬,直到後唐時期才得以重建。宋真宗時期,皇帝親自將其命名為"資聖閣",成為名副其實的皇家樓閣。於是,"資聖薰風"這一"汴京八景"不脛而走。

資聖閣逃脫了靖康之亂的戰火,但卻最終被明末的一場黃河氾濫給淹沒,與原本的大相國寺都沉睡在地底。如今,大相國寺早早得以重建,而重修資聖閣的呼聲也在"四大樓閣"重修的情況下愈演愈烈。

大相國寺重修

經過多方籌措,資聖閣最終屹立在大相國寺最後。然而,由於在開封市區,考慮到周圍建築的佈局,原本近90米高的資聖閣"縮水"了20多米,比鐵塔還要矮上幾分,這也是迫不得已之舉。

那麼,即便是這個"史上第一閣"對外開放,又缺乏應有的佛像等加以填充,不知道會有多少人前去觀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