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怎樣計算出地球質量的?

長方形的圓



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是太陽系內側的第三顆行星,位於宜居帶內的它70%的表面被液態水覆蓋,強大的磁場和厚密的大氣層一起護佑著這顆藍色星球。

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地球質量排名第五,具體為60萬億億噸,平均半徑6371km,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然而相比半徑和表面積這些數據,人們對於地球的質量數據疑惑顯然更加強烈,那麼地球質量究竟是如何得出來的呢?


牛頓於1697年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隨後便敏銳的意識到只要知曉重力加速度以及地球半徑還有萬有引力常量就可以根據萬有引力公式可以求出地球質量,前兩個數據很容易獲得,而萬有引力常量的測定卻不那麼容易。

牛頓最早想到的辦法是在一座山的旁邊吊一條鉛垂線,理想情況下山的質量產生的引力會吸引鉛垂線,進而科學家就能測定引力常量,然而實際操作過程中風力將過長的鉛垂線不斷搖晃,實驗一直無法成功。


時光一轉來到了18世紀,年輕的卡文迪許根據吸收鉛錘線法的弊端之後通過模仿約翰.米歇爾此前測量磁力的方法制造出了“啞鈴”狀的引力常量測量裝置,希望通過細絲的扭轉程度來反應出引力常量,然而啞鈴狀的兩個大小鉛球之間的引力太過微弱,細絲的扭轉遠遠達不到觀測要求。

然而年輕的卡文迪許並沒有灰心,而是創造性的將一面鏡子加入到了測量裝置中,這樣一來細絲微弱的扭動就會被鏡子靈敏的捕捉到,從而遠方刻度尺上的光點也會明顯移動。


此後卡文迪許將這種裝置命名為“扭秤”,在解決了可能存在的空氣流動干擾和地面振動干擾後,1798年,67歲的卡文迪許公佈了他測量的地球質量:5.965*10的24次方千克,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60萬億億噸。

在普通人看來無法測量的地球質量,被科學家們用發現總結出公式結合嚴謹的實驗結果測量了出來,此後的科學家還用來相同的辦法測量了太陽系其他天體的質量,萬有引力常量也在此過程中被不斷精確。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最早人類想通過計算出地球的直徑,然後計算出地球的體積,體積乘以密度得出地球的質量。後來發現地球的密度分佈太不均勻了,這一辦法就廢了。

後來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並且發現了引力的關係,即引力和兩個物體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然後很多科學家就設想了這樣的試驗,使用兩個鉛球,測量他們之間的引力,得出一個係數,即測得F=G*M*m/R^2其中的G的數值。然後再測量一個鉛球所受的重力,即鉛球和地球之間的引力。因為上式中m的數值是鉛球的重量,R是地球的半徑已經測得了,F是鉛球受到的重力,那麼只需要測得G,就可以計算出來地球質量M了。

所以問題就是怎樣精確的測得兩個鉛球互相的引力,從而求出G。

科學家們設計了很多種試驗,例如從很高的地方垂直懸掛兩個重物來測量互相之間引力導致的偏移量。但是都失敗了,因為如此之小的兩個鉛球或者其他重物之間的引力實在太小了,實驗誤差太大。

卡文迪許在1798年,發明了一個新的測量裝置,即使用類似啞鈴的懸掛重物受到另一個物體的引力吸引,通過反射很長光線來擴大微小的偏移數值,最終測得了較為精確的一個G值。最終測得了地球的質量大概為60萬億億噸。(現在測得較為精確的地球質量為5.965×10^24kg)

不僅僅是測量地球的質量。有了較為精確的萬有引力常數G,即可通過計算地球環繞太陽的軌道,計算出等於地球和太陽引力數值相等的離心力,繼而直接計算出太陽的質量。當然,其他天體也同理。

哦,對了,萬有引力常數至今仍是帶有誤差的測量值。咳咳,地球人的科技弱爆了。


蛋科夫斯基


記得人教版物理課本第一冊中出現的咬住自己尾巴的銜尾蛇嗎?課本中用這條蟒蛇代表宇宙的尺度,從最小的尺度弦10^-35m到可觀測的宇宙範圍930億光年,蛇頭和蛇尾的尺度對人類來說都是難以測量的,最接近人體尺度的物體是最容易測量的。

現在測量地球質量有多種方法,而且經度很高,但對於早期人類來說,測量地球質量是比較困難的。

第一個較準確的測量出地球質量的科學家是卡文迪許,一個物理學和化學上的天才,牛頓在1687年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提到物體中普遍受到地球的引力,且大小它們各自的質量呈正比。

正是牛頓的這部著作給了卡文迪許靈感,按照牛頓的表述物體受到地球的引力可以寫為mg=G*M*m/(r^2),地球的質量M=gr^2/G,地球半徑那是已經較為準確的測量到了,達文迪許意識到只要知道了這個引力系數就能計算出地球的質量。

卡文迪許設計了一個現在看來都非常巧妙的實驗——卡文迪許實驗。

如上圖的裝置,由於引力只有再大噸位的兩個物體間才表現的明顯,如地球和月亮,之前人們直接測量過兩個鉛球之間的引力,由於太小了根本無法直接測量到,於是他設計瞭如上巧妙的裝置,在知道扭矩的金屬絲上固定一面鏡子,金屬絲連接的T型架兩端固定兩個已知質量的金屬球m,距離r處放兩個更大的金屬球M,鏡子轉變一個小角度,通過光線延長放大就會有一個大角度的偏轉。

這樣就計算出金屬絲的扭矩,從而計算出兩個金屬球之間的引力,也就計算出引力系數G,這個值被稱為引力常量。

憑藉此實驗,卡文迪許成為較準確測量地球質量的第一人,測量出地球質量大約是6.0*10^24千克,與現在公認值5.965*10^24千克相差無幾。

今天的科普就到這裡了,更多科普歡迎關注本號!


核先生科普


這個問題,看來知道答案的人並不多。

最初對地球質量的測量,是來自牛頓理論。按照理論,地球表面物體所受的重力,大致等於該物體與地球之間的萬有引力。列出公式後,稍作推導就能寫出一個關於地球質量的計算式,它只取決於物體在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地球表面的球體半徑、以及萬有引力常數。知道以上三個數據,就能算出地球的總質量。(嚴格講來,還要考慮物體隨地球自轉產生的向心力的影響,知道當地的緯度就可以計算出來。一般情況下,即使忽略這一項,也沒有太大的誤差。本文對此類次要的影響因素不再贅述)

這三個數據當中,前兩個相對好辦。重力加速度很好測量。地球的半徑稍微麻煩一些,但藉助天文觀測,可以測量出陸地上一度經線的長度數值,進而推算出整個地球的經線長度(地球的半圓周長度)和地球半徑。事實上,傻傻的地球物理學家甚至硬生生地測出了在赤道附近的一度經線與靠近極地的一度經線的長度差異。

真正麻煩的是對萬有引力常數的測量。

牛頓推測(當然只能是推測),一個靠近大山的鉛錘線,由於同時受到大山和地球(除去這座大山的剩餘部分)的引力作用,(鉛錘線)會稍稍向著大山傾斜,這樣的“鉛錘線”,其方向並不會完全的指向地心。如果能夠測出這個微小的差異,並且知道山的質量的話,就能算出萬有引力常數,進而知道地球的質量。(之所以需要一座山,是因為這個質量對象必須有足夠大的質量和密度,使得“鉛錘線”的這種差異更為顯著,更容易被觀測出來。)

英國人沿著這個思路,專門找到了一座外形比較規則的大山,測量出山的體積,進而真的算出了山的質量。據說,地理測繪中常用到的等高線,就是在這個測量過程中發明出來的。必須承認,那時候的英國人,吃苦耐勞的精神真是非同一般,換成現在的中國人,恐怕沒幾個有這份閒心搞這種基礎研究——研究的結果顯然換不來任何報酬。

遺憾的是,流血流汗最終的結果是徒勞無功。山的質量倒是測出來了,對鉛錘線的差異的測量卻完全失敗了。原因是風的影響,已經過長的鉛錘線在各種擾動作用下產生的振動,這些干擾因素的作用超過了科學家試圖觀測的效應。事後回想起來,幹嘛不把兩件事的先後順序倒過來呢?害得大家白白忙活了好幾個月(其實也並沒有白忙,他們至少發明了等高線)。

鉛錘線法失敗了,對於地球質量(或者萬有引力常數)的測量,科學家們一時間是束手無策無計可施。直到一位性格極端孤僻的科學怪物隆重登場——他就是亨利.卡文迪許。此人是貴族出身,祖父和外祖父都有爵位。不知道為什麼,卡文迪許幾乎完全不能與人接觸,據說,連他的管家都只能以書信的方式與他交流——他的科學成就居然沒有因此而湮滅無聞,真是令人慶幸的一件事情。

起先,參考別的實驗裝置,卡文迪許想出他的實驗方案:利用兩對質量、密度、形狀大小都完全相同的鉛球,產生一對大小相等的萬有引力,這兩個力被用來形成一個力矩,這個力矩施加到一根(被用來懸掛其中兩個鉛球的)細絲線上。移走另兩個(不與絲線相連的)鉛球,萬有引力消失為零,絲線的扭轉就會消失。由於絲線的扭轉剛度是已知的,測出絲線的扭轉前後的角度差,就能計算出力矩的大小,進而計算出每一對鉛球之間的萬有引力的大小。由於鉛球的質量、鉛球之間的距離都是已知的,萬有引力常數可以根據牛頓的引力定律直接計算出來。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鉛球之間的萬有引力實在是太微弱了,小到絲線扭轉的角度根本就測不出來。實驗陷入了困境。

經過苦苦思索,卡文迪許終於找到了一個絕妙的方法,來實現對實驗所需要的精密測量。他把整套裝置放進一間空曠的暗室(引力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因此空曠而封閉的大房間才有足夠的距離,可以有效排除其它物體的引力產生的干擾,同時避免了風和其它物體的振動),只留一束光從一個固定的角度照射進來。在那根絲線上放一面小鏡子,把這束光反射的一個帶有刻度的尺子上。鉛球之間的萬有引力形成的力矩使得絲線扭轉,鏡子隨絲線扭轉時,被它反射的光斑就在刻度尺上移動。就這樣,極其微小,難以測量的角度被顯著地放大了。

為了排除實驗觀測者本人的萬有引力,在進行觀測時,卡文迪許是退到房間之外的,只利用一個事先放置好的望遠鏡,來觀測光斑在刻度尺上的位置。只是在需要放置或移除用來產生萬有引力的另兩個鉛球時,才會短暫地進入房間。

就這樣,經過艱辛的努力,卡文迪許最終成功地測出了萬有引力常數的大小,同時也得到了地球質量數據。實驗精度是如此之高,直到今天它的結果也沒有多大的改變。這個實驗被稱為卡文迪許扭秤實驗,是物理學歷史上最為精密的實驗。劍橋大學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就是為了紀念他對科學的偉大貢獻而命名的。

另:卡文迪許一家很有民望且多金。麥克斯韋創立卡文迪許實驗室時,他的一位近親(威廉.卡文迪許)時任劍橋大學校長,私人捐贈了一大筆錢財給實驗室。事實證明,他的這一舉動實在是極為深謀遠慮。卡文迪許實驗室在當今世界科研機構中的崇高地位,為他自己贏得了極好的歷史名譽。

如果俺家跟他們一樣有錢,是不是也有機會青史留名呢?俺再次陷入了嬸嬸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