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帶走了你的頭髮,也帶走了你的自戀?

希臘神話中,美少年 Narcissus 在水中看到自己的倒影,無法自拔地愛上自己;每天茶飯不思,最終憔悴而死,變成了一朵水仙花(Narcissus)。後來,人們把美少年那樣極度迷戀自我的行為稱為“

自戀”(Narcissism)。

如今,“見到反光的地方就要照鏡子”、“照片p成天仙下凡才能發朋友圈”的例子,在年輕人中比比皆是。自戀,已經成為地球人中非常流行的性格特徵。

歲月帶走了你的頭髮,也帶走了你的自戀?

幾千年後,黃曉明在節目中的自戀言行,也形成了新的學派“明學” | 《中餐廳》

你有沒有發現,隨著年紀增長,這種自戀的性格可能也正發生著變化

19 世紀末,弗洛伊德將“自戀”引入心理學專著,並應用於臨床治療。自戀成為一種人格障礙,其特點包括過度沉迷於自我、浮誇、喜歡炫耀、渴望他人追捧、缺乏同情心。

當然,大部分人的自戀,並不足以診斷為“自戀人格障礙”。他們只是表現出了某些特徵——以自我為中心,有很高的自我評價,採用各種手段來維護、提升公眾形象,比如吹個牛、整個容;同時又很敏感,當別人的言行威脅到自己的形象時(如揭穿牛皮、曝光整容前照片),他們容易表現出憤怒、敵意,乃至攻擊性行為。

歲月帶走了你的頭髮,也帶走了你的自戀?

自大的人還會敏感?這不矛盾,參考一下特朗普,他甚至會因為媒體拍他的照片不好看而抓狂 | Gage Skidmore /

當年華老去,少了的不止是頭髮

在一項關於自戀的大規模研究中,通過追蹤研究對象在不同年紀的表現,心理學家發現:當我們老了,有些自戀特徵會減輕

例如,從 13 歲到 77 歲,隨著年齡增加,敏感、易被激怒的程度一直在下降;尤其 40 歲以後,下降得更加明顯。類似地,任性、自大這些“症狀”也不斷減少,但降低幅度比較小。

有些自戀特徵則會隨年紀而增加,例如自主性和野心

歲月帶走了你的頭髮,也帶走了你的自戀?

野心會隨著年紀而增加 | Pixabay

另外一批心理學家重點關注了 20~30 歲的自戀走向,發現自大、任性等特徵沒有明顯的變化。這意味著,自戀下降一般發生在中年以後。

同時,雖然自戀會隨著年齡而改變,但它在人群中的相對水平卻很穩定。你身邊那個自戀的傢伙,到了中年、老年,很可能還是夥伴裡最自戀的那個人。

自戀為什麼會起起伏伏

搞清楚自戀如何變化以後,新的問題又來了——自戀為什麼有時降、有時升呢?對此,心理學家提出了一些假設。

1.社會角色變化

有的心理學家認為,自戀的發展應該要順應人格成熟、社會角色變化的要求

作為成年人,如果再像小時候那般任性、敏感、愛懟人,往往一不小心就會得罪客戶、老闆或戀愛對象。這些自戀的特徵,不利於在成人社會里行走江湖。

有研究者認為,第一份工作是自戀水平降低的重要動力。自戀者的一個重要特徵是不接受批評,當他們不得不接受反饋,他們可能就會反思,明白自己並沒有那麼出色。

歲月帶走了你的頭髮,也帶走了你的自戀?

工作不得不接受反饋,可能會降低自戀水平 | Pixabay

而自主、有野心這些特徵,雖然也是自戀,卻不會破壞人際關係,人們也普遍接納、甚至讚賞有抱負的成年人。所以,隨著年紀增長,這些特徵不降反升。

2.重大生活事件

另一種解釋則認為,經歷某些重大的生活事件後,人的自戀水平會改變。心理學家對近一萬名德國青年進行了為期十年的調查,從他們的20歲追蹤至30歲,結果發現:

>> 生活習慣

當飲食或睡眠的習慣發生改變、並且自己認可這種改變時,青年人的自戀水平會輕度上升。研究者猜測,這可能是因為生活習慣的改變,可以改善健康、身材、生活質量等,從而讓人自我感覺良好。

>> 分手

失戀後,如果積極看待分手,青年人的自戀程度會輕度上升。雖然分手是件悲傷的事,但如果自己不認為它是消極的,甚至化悲痛為動力,切換到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模式,那人們會感覺自己有能力扭轉頹勢,掌控自己的命運。

歲月帶走了你的頭髮,也帶走了你的自戀?

化悲痛為動力,分手也可以增加自戀水平 | Pexels

>> 轉學

當以積極的心態經歷轉學時,自戀程度會小幅上漲。成功轉學,意味著進入到一個更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同時讓人覺得擁有自主權,把握了自己的命運和前途。

>> 考試掛科

在重大考試中失敗,青年人的自戀也會有所升高。這個結果也相當反直覺,但自戀的同學就是這樣不走尋常路。為了抵禦掛科帶來的消極影響,尤其是對學霸形象的破壞,自戀者的自尊心會報復性升高,以維護隱藏的玻璃心。

歲月帶走了你的頭髮,也帶走了你的自戀?

考試掛科也可以提升自戀水平 | Pixabay

數據顯示,上述事件與自戀的變化有關;但目前還不清楚,它們到底如何影響了自戀。目前還無法排除另一種可能性——自戀水平提高在先,這些生活事件發生在後。但無論好事還是壞事,可能在自戀者看來,都是支持自己優秀的證據。

有些自戀,是寫在 DNA 裡的

既然人格的成熟、生活的變故,都可能引起自戀水平的變化,那為什麼比較自戀的年輕人,老了也仍然是比較自戀的老人家。

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遺傳

國外的和我們自己的雙胞胎研究都發現:一般來說,自戀水平的高低,一半由遺傳決定,一半由環境(例如各種生活事件)決定。一個人是否會患上自戀人格障礙,主要也看遺傳,即父母等近親是否自戀。

歲月帶走了你的頭髮,也帶走了你的自戀?

雙胞胎實驗是經典的心理學研究方法 | Pixabay

雙胞胎實驗是經典的心理學研究方法。雙胞胎有兩種:同卵雙胞胎的基因完全相同,異卵雙胞胎則跟普通兄弟姐妹一樣。一對雙胞胎的許多成長條件、環境影響是類似的。因而,同卵雙胞胎二人的性格是否比異卵雙胞胎二人的性格更相似,就與基因有關。如果在自戀這件事上,與異卵雙胞胎相比,同卵雙胞胎彼此更相似,則意味著自戀受基因影響。

通過追蹤雙胞胎,我們發現:影響自戀的遺傳因子不會隨年齡而變化,而是堅定不移地維持著自戀者良好的自我感覺。也就是說,有一些基因令人年少輕狂;當人到中年,它們依然令人輕狂。

影響自戀的環境因素,則會隨著年齡不斷變化;相應地,自戀的程度也就發生了改變。

遺傳令自戀穩定,環境使自戀改變。

跟高度自戀的人談戀愛,最好想一想

研究自戀有什麼好處呢?其實,它能幫助我們避開人生道路上的許多坑。

比如,新認識的戀愛對象自信滿滿,還喜歡上演霸道總裁/女神的戲碼。你可要小心了,留心觀察 TA 是否自戀,最好再打聽 TA 與其他人交往的故事,甚至是“家族史”

畢竟有研究顯示,跟高自戀水平的人談戀愛會很受傷。加之遺傳作用下的自戀很穩定,一些自戀“症狀”還會隨年齡而加重,霸道總裁此刻愛上我,將來也可能會傷害我。而且,自戀的人享受自戀的感覺,想改變他們很難。

歲月帶走了你的頭髮,也帶走了你的自戀?

圖 | Pixabay

如果自己是個自戀的人,是不是過不好這一生了?

也不一定。一方面,隨著你越來越老,你有希望變得不那麼自戀。另一方面,這些“症狀”也不全是負面的,可以多在被社會讚許的自信、有抱負等方面下功夫,有意識地控制敏感、任性這些不受待見的個性。

自戀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對自戀也不再談虎色變。如果實在無力改變,自己也不需要有心理負擔。


參考文獻


[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Washington, DC.

[2] Chopik, W. J., & Grimm, K. J. (2019). Longitudinal Changes and Historic Differences in Narcissism From Adolescence to Older Adulthood. Psychology and Aging, 34(8), 1109–1123.

[3] Grosz, M. P., Göllner, R., Rose, N., Spengler, M., Trautwein, U., Rauthmann, J. F., … Roberts, B. W. (2019). The development of narcissistic admiration and machiavellianism in early adulthoo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6(3), 467–482.

[4] Livesley, W. J., Jang, K. L., & Vernon, P. A. (1998). Phenotypic and genetic structure of traits delineating personality disorder.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55(10), 941-948.

[5] Luo, Y. L. L., & Cai, H. Stubborn narcissists: phenotypic and genetic evidence on the stability of narciss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under review.

[6] Luo, Y. L. L., Cai, H., Sedikides, C., & Song, H. R. (2014). Distinguishing communal narcissism from agentic narcissism: A behavior genetics analysis on the agency-communion model of narcissism.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9, 52-58.

[7] Miller, J. D., Lynam, D. R., Hyatt, C. S., & Campbell, W. K. (2017). Controversies in Narcissism. Annu Rev Clin Psychol, 13, 291-315.

[8] Vernon, P. A., Villani, V. C., Vickers, L. C., & Harris, J. A. (2008). A behavioral genetic investigation of the Dark Triad and the Big 5.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4(2), 445-45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