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微閱述評 今天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戳上面的藍字關注我們哦!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正義直言

點擊 “接受 ”添加好友

. . .

世界末日,通常出現在各種宗教預言中,從來沒有幾個人,會在現實中,把它真當回事;但是今天,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卻不得不認真地面對它;因為,世界末日,竟然真的來臨;只不過這個末日,是世界的末日,卻不是中國的末日;

落下。事實上,一年中只有兩天,太陽是從正東方升起,從正西方落下,即春分和秋分。從春分到秋分,生活在北半球的人看到太陽從東偏北的地方升起,從西偏北的地方落下。在夏至時這種現象尤為明顯,太陽從東偏北最大的方向升起,從西偏北最大的方向落下。從秋分到春分,生活在北半球的人看到太陽從東偏南的地方升起,從西偏南的地方落下。在冬至時這種現象尤為明顯,太陽向南偏離得最遠。生活在南半球的人看到的情形與我們正好相反。太陽的軌跡在天空中的變化是由於地球自轉軸的傾斜造成的。當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地軸始終與軌道面保持傾斜。在夏至日的北半球,傾斜軸偏向太陽,因此太陽在天空中的軌道達到最高。六個月後,在北半球,傾斜軸偏離太陽,太陽在天空中的軌道達到最低。而在春分和秋分日,傾斜軸即不偏向太陽又不偏離太陽,所以太陽在天空中的軌道高低適中。 太陽在黃道上運動一週的過程? 太陽在黃道上運動一週的過程,就是我們經歷一年的過程。正如一年中太陽的升降方向不斷變化一樣,每天同一時刻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一年中也不斷變化。夏至日,當太陽從東偏北最大的方向升起,從西偏北最大的方向落下,太陽在天空中走過了一年中最長,最高的軌道,因此夏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長的一天。相反,在冬至日,當太陽從東偏南最大的方向升起,從西偏南最大的方向落下,太陽在天空中走過了一年中最短,最低的軌道,因此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在春分和秋分日,太陽走過了長短,高低適中的軌道,因此這兩天晝、夜一樣長。 為什麼會日全食? 地球是除冥王星以外能看到日全食的唯一行星。我們能看到日全食完全是巧合:比太陽小400倍的月球正好比太陽離我們近約400倍,故太陽與月球在天空中看起來一樣大,這為日全食創造了可能性。在太陽系,除了冥王星外,沒有其它行星能看到日全食,因為這些行星的衛星不是太小,就是離行星太遠,不能完全擋住太陽。因此我們看到日全食這一壯觀的自然景象是自然造就的。日食能被準確的預言。我們知道地球和月球的軌道,也知道太陽的運動,我們預言日食能準確到分鐘。日食有周期性,如遵循沙羅週期6585.32天,其間,共有71次各種日食發生,週而復始,但地點有所不同,每個沙羅週期有0.32天餘下,這時地球又自轉了117度,這可以用來修正,但不是很準確。正因為地點不同,所以儘管日食有周期,但很多人不知道,所以必須全球調查日食,而不是看一個地點的日食記錄。天文學的基礎知識(一) 太陽系基本概況? 1.太陽系和以太陽為中心並受其引力的支配而環繞它運動的天體系統叫太陽系。太陽系的成員包括太陽和環繞太陽的行星(如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2000多顆軌道已確定的小行星,數量不少的衛星以及為數很多的彗星與流星體等到。太陽和它的行星是同時誕生的。他們是46億年前一團巨大的氣體和塵埃形成的。在內部,重力逐漸結束了物質的紊亂狀態,在氣團中心,溫度逐漸上升,到達一定高溫時,就形成了太陽。一些小物質團也形成了,並圍繞中心轉動,這就是行星及彗星、各自的衛星。在地球早期,太陽與現在有所不同。在3.5億年前,地球上生命初開時,太陽與現在有所不同。從表面上看,太陽是淺黃色,比現在小8%到10%,亮度只有現在的70%到75%。此後太陽慢慢變大、變熱、變亮,持續了3.5億年,但比不上僅持續了一到兩個世紀的“溫室效應”。 2.今後50億年,太陽仍然保持穩定。太陽以後可能會由於氫的燃燒比現在略大、略熱、略亮,此後,地球會有很大變化。50億年後,太陽的氦核越來越大,最後坍塌,燃燒成為碳元素,表層的氫繼續轉化為氦。氦燃燒反應產生的能量將把光球層外推,太陽變為一顆紅巨星,吞併水星和金星,併到達地球軌道。太陽紅色的表面依然,但會越來越冷。地球仍會被太陽的熱量熔化。 3.太陽系中的九大行星,按距太陽遠近排列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它們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符合提丟斯-波得定則。按性質不同可分為三類: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體積和質量較小,平均密度最大,衛星少;巨行星(木星、土星)體積和質量最大,平均密度最小,衛星多,有行星環,自身能4.5°C 最低地表溫度為-86°C ,平均地表溫度 179°C 。相比之下,金星的溫度略高些,但更為穩定。水星的密度比月球大得多,(水星 5.43 克/立方厘米 月球 3.34克/立方厘米)。水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體。 金星基本概況? 1.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是第二顆。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中國古代稱之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有時是晨星,黎明前出現在東方天空,被稱為“啟明”;有時是昏星,黃昏後出現在西方天空,被稱為“長庚”。金星是全天中除太陽和月亮外最亮的星,亮度最大時為-4.4等,比著名的天狼星(除太陽外全天最亮的恆星)還要亮14倍,猶如一顆耀眼的鑽石,於是古希臘人稱它為阿佛洛狄忒(Aphrodite)——愛與美的女神,而羅馬人則稱它為維納斯(Venus)——美神。1950年代後期,天文學家用射電望遠鏡第一次觀測了金星的表面。從1961年起,前蘇聯和美國向金星發射了30多個探測器,從近距離觀測,到著陸探測。 2.金星和水星一樣,是太陽系中僅有的兩個沒有天然衛星的大行星。因此金星上的夜空中沒有“月亮”,最亮的“星星”是地球。由於離太陽比較近,所以在金星上看太陽,太陽的大小比地球上看到的大1.5倍。有人稱金星是地球的孿生姐妹,確實,從結構上看,金星和地球有不少相似之處。金星的半徑約為6073公里,只比地球半徑小300公里,體積是地球的0.88倍,質量為地球的4/5;平均密度略小於地球。但兩者的環境卻有天壤之別:金星的表面溫度很高,不存在液態水,加上極高的大氣壓力和嚴重缺氧等殘酷的自然條件,金星不可能有任何生命存在。因此,金星和地球只是一對“貌合神離”的姐妹。 3.金星表面溫度高達465至485度,是因為金星上強烈的溫室效應,原因在於金星的大氣密度是地球大氣的100倍,且大氣97%以上是“保溫氣體”——二氧化碳;同時,金星大氣中還有一層厚達20~30千米的由濃硫酸組成的濃雲。二氧化碳和濃雲只許太陽光通過,卻不讓熱量透過雲層散發到宇宙空間,所以晝夜溫差並不大。金星環境複雜多變,天空是橙黃色,經常下硫酸雨,一次閃電竟然持續15分鐘!。金星的大氣壓強非常大,為地球的90倍,相當於地球海洋中1千米深度時的壓強。金星本身的磁場與太陽系的其它行星相比是非常弱的。這可能是因為金星的自轉不夠快,其地核的液態鐵因切割磁感線而產生的磁場較弱造成的。這樣一來,太陽風就可以毫無緩衝地撞擊金星上層大氣。最早的時候,人們認為金星和地球的水在量上相當,然而,太陽風的攻擊已經讓金星上層大氣的水蒸氣分解為氫和氧。氫原子因為質量小逃逸到了太空。金星地表沒有水,空氣中也沒有水份存在,其雲層的主要成分是硫酸,而且較地球雲層的高度高得多。金星上可謂火山密佈,是太陽系中擁有火山數量最多的行星。業已發現的大型火山和火山特徵有1600多處。此外,還有無數的小火山,沒有人計算過它們的數量,估計總數超過10萬,甚至100萬。由於大氣高壓,金星上的風速也相應緩慢。這就是說,金星地表既不會受到風的影響也沒有雨水的沖刷。因此,金星的火山特徵能夠清晰地保持很長一段時間。 4.金星的自轉很特別,是太陽系內唯一逆向自轉的大行星,自轉方向與其它行星相反,是自東向西。因此,在金星上看,太陽是西升東落。金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一個很接近正圓的橢圓形,且與黃道面接近重合,其公轉速度約為每秒35公里,公轉週期約為224.70天。但其自轉週期卻為243日,也就是說,金星的自轉恆星日一天比一年還長。不過按照地球標準,以一次日出到下一次日出算一天的話,則金星上的一天要遠遠小於243天。這是因為金星是逆向自轉的緣故;在金星上看日出是在西方,日落在東方;一個日出到下一個日出的晝夜交替只是地球上的116.75天。金星曆法是一種以金星的週期活動為標準的歷法規則。然而,金星曆法並不是甚麼科幻小說的作品,而是切切實實曾在古代瑪雅文明出現過的歷法系統。基於一種我們不知道的原因,瑪雅人同時採用兩套曆法系統,而其中一套曆法系統就是基於金星的週期運轉而製成。天文學的基礎知識(二)5.金星就是最漂亮,最常見的啟明星和長庚星。因為金星的公轉軌道在地球軌道的內側,從地球上看起來,金星在太陽的兩側搖擺。因此,金星日落後在西南天空待一兩個小時,然後又在日出前跑到東方的天空呆上幾個小時。在那些時間裡,除了太陽和月亮外,金星也可以成為天空中最亮的物體,閃耀著紫色的柔光。 6.相比太陽系中的其他行星,金星與地球走得要更近些。金星是太陽系由內到外數的第二顆行星,它那近似圓形的公轉軌道距太陽表面有6700萬公里。大概每十九個半月金星從地球旁邊經過一次,這是它與地球的距離只有2600萬公里。而地球另一側的火星,距地球最近則有3500公里。所以說,金星是與地球走得最近的行星。 7.很長時間來,金星被稱作地球的“姊妹星”。金星的直徑僅僅比地球的直徑小408公里。加上金星的公轉軌道與地球很相近的事實,使得人們有理由相信金星不太可能與地球的構造有很大差異。早期的科幻小說家幻想著金星上充滿了水,然後演化成一個由恐龍統治的混亂的世界,然後到有高級工們居住的星球。但是當科學數據積累後,科學家知道,這兩個星球的共同點只有那差不多大小的尺寸而已。 火星基本概況? 1.為距太陽第四遠,也是太陽系中第七大行星。火星(希臘語:阿瑞斯,ares)被稱為戰神,這或許是由於它鮮紅的顏色而得來的;火星有時被稱為“紅色行星”,古代中國稱之為熒惑。火星的直徑相當於地球的半徑,表面積只有地球的四分之一,直徑為6786千米,每24.62小時自轉一週,火星公轉一週約為687天,火星的一年約等於地球的兩年。火星在史前時代就已經為人類所知。由於它被認為是太陽系中人類最好的住所(除地球外),它受到科幻小說家們的喜愛。 2.火星上曾有過洪水,地面上也有一些小河道(右圖),十分清楚地證明了許多地方曾受到侵蝕。在過去,火星表面存在過乾淨的水,甚至可能有過大湖和海洋。但是這些東西看來只存在很短的時間,而且據估計距今也有大約四十億年了。在火星的早期,它與地球十分相似。像地球一樣,火星上幾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被轉化為含碳的岩石。火星的那層薄薄的大氣主要是由余留下的二氧化碳(95.3%)加上氮氣(2.7%)、氬氣(1.6%)和微量的氧氣(0.15%)和水汽(0.03%)組成的。火星表面的平均大氣壓強僅為大約7毫巴(比地球上的1%還小),但它隨著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在盆地的最深處可高達9毫巴。火星有兩個小型的近地面衛星。 3.火星上的火山高度比金星和地球上火山高度低,主要是因為火星上的重力要弱些。火山的高度主要是受它所在星球的重力決定的。這是因為火山的高度是受它支持自己重量的能力決定的。金星和地球的大小和質量相似,所以它們上的火山高度相當。火山上的重力只有地球的38%,所以它上面的火山高度有2.5倍地球上的高。關於“火星上的臉”。兩艘“海盜”號飛船(“海盜1”和“海盜2”)傳回來的成千上萬張照片中有一幅非常引人注意的有趣照片,那是一個非常象人臉的岩石照片。不幸的是,這張照片被許多偽科學者利用大造聲勢。這件事的解釋也很簡單,這只是一個巧合。天文學的基礎知識(二)木星基本概況? 1.木星古稱歲星,是離太陽遠近的第五顆行星,而且是八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顆,比所有其他的行星的合質量大2倍(地球的318倍)。木星直徑是142,984 千米,體積只有太陽的千分之一,距太陽大約為7.8億公里。,繞太陽公轉的週期4332.5天,約合11.86年。木星(a.k.a. Jove)希臘人稱之為 宙斯(眾神之王,奧林匹斯山的統治者和羅馬國的保護人,它是Cronus(土星)的兒子。 2.木星是天空中第四亮的物體(次於太陽,月球和金星;有時候火星更亮一些),早在史前木星就已被人類所知曉,伽利略1610年對木星四顆衛星(現常被稱作伽利略衛星)進行觀察。我們得到的有關木星內部結構的資料(及其他氣態行星)來源很不直接,並有了很長時間的停滯,(來自伽利略號的木星大氣數據只探測到了雲層下150千米處),“先驅者11號”於1974年12月飛掠木星時,測得的木星表面溫度為零下148攝氏度,木星由90%的氫和10%的氦(原子數之比, 75/25%的質量比)及微量的甲烷、水、氨水和“石頭”組成。這與形成整個太陽系的原始的太陽系星雲的組成十分相似。土星有一個類似的組成,但天王星與海王星的組成中,氫和氦的量就少一些了。氣態行星沒有實體表面,它們的氣態物質密度只是由深度的變大而不斷加大(我們從它們表面相當於1個大氣壓處開始算它們的半徑和直徑)。我們所看到的通常是大氣中雲層的頂端,壓強比1個大氣壓略高。木星可能有一個石質的內核,相當於10-15個地球的質量。 3.宇宙飛船發回的考察結果表明,木星有較強的磁場,表面磁場強度達3~14高斯,比地球表面磁場強得多(地球表面磁場強度只有0.3~0.8高斯)。木星磁場和地球的一樣,是偶極的,磁軸和自轉軸之間有 10°8′的傾角。木星的正磁極指的不是北極,而是南極,這與地球的情況正好相反。木星的四個大衛星都被木星的磁層所屏蔽,使之免遭太陽風的襲擊。 4.木星有一個同土星般的環,不過又小又微弱,它們由許多粒狀的岩石質材料組成。在宇宙飛船探測木星之前,人們知道木星有13顆衛星。科學家們從“旅行者2號”發回的照片上又發現了3顆,共有16顆木衛(可能有無數衛星,最新數量61顆)。其中靠近內側的地方有4顆特別大是伽利略衛星,(伽利略衛星即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和木衛四分別叫伊奧、歐羅巴 、加尼美德、卡利斯托)。按距離木星中心由近及遠的次序為:木衛十六、木衛十四、木衛五、木衛十五、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它們都圍繞著木星公轉,離木星最遠的木衛九與木星的距離比地球和月亮的距離遠60倍,它繞木星公轉一週需要758天。木星的大小與衛星差異之大。除了歐羅巴以外,每顆伽利略衛星都比月球大,加尼美德的半徑大約為2600公里,是太陽系中所有衛星中最大的一個,甚至比九大行星中的水星還要大。伊奧的大小和月球差不多,卻擁有眾多的活火山,地殼運動頻繁。 5.從化學組成上來講,木星更像太陽。雖然木星也和地球一樣有鐵核,可是它的85%是氫元素,其餘15%主要是氦元素。其它元素只佔1%。這是因為木星有強重力場,它保持了太陽系剛形成時期的大氣組成。而地球的較弱的重力讓它失去了大多數的原初元素。天文學的基礎知識(二)6.木星上的雲五彩斑斕。和地球上只有白色的雲不一樣,木星上的雲五顏六色。這主要是因為木星大氣中複雜的化合物造成的 7.木星會變成恆星嗎?木星如果想變成一顆恆星,它的核心溫度必須達到100萬度,這才足以點燃熱核反應(氫聚變成氦的反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而要達到那麼高的核心溫度,木星的質量至少要比現在大100倍,而它沒法從其他地方獲得這麼大的質量,所以它不可能成為一顆恆星。 土星基本概況? 1.土星古稱鎮星或填星,軌道距太陽14億公里。土星直徑119300公里(為地球的9.5倍),是太陽系第二大行星,公轉週期相當於29.5個地球年,土星的自轉很快是9.6公里/秒,僅次於木星。另外,英文的星期六(Saturday)也是以土星的英文名(Saturn)來命名的。在太陽系的行星中,土星的光環最惹人注目,它使土星看上去就像戴著一頂漂亮的大草帽,是最美麗的行星。土星環位於土星的赤道面上。在空間探測以前,從地面觀測得知土星環有五個,其中包括三個主環(A環、B環、C環)和兩個暗環(D環、E環)。土星光環中間有一條暗縫,後稱卡西尼環縫。觀測表明構成光環的物質是碎冰塊、岩石塊、塵埃、顆粒等,它們排列成一系列的圓圈,繞著土星旋轉。它與鄰居木星十分相像,表面也是液態氫和氦的海洋,上方同樣覆蓋著厚厚的雲層。土星上狂風肆虐,沿東西方向的風速可超過每小時1600公里。土星上空的雲層就是這些狂風造成的,雲層中含有大量的結晶氨。土星還是太陽系中衛星數目最多的一顆行星,目前已發現的土星衛星就已經超過了60顆。土星衛星的形態各種各樣,五花八門,使天文學家們對它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最著名的“土衛六”上有大氣,是目前發現的太陽系衛星中,唯一有大氣存在的天體,土衛六與土星的平均距離為122萬公里,沿著近乎正圓形的軌道繞土星運動。它像月球一樣,總以同一面向著自己的行星——土星。也就是說,如果在土星上看土衛六的話,永遠只能看到土衛六的同一個半面。它的軌道基本上在土星赤道面內。你可以想一想,土衛六這麼大的天體,沿著大約122萬公里的半徑,居然運動在近乎正圓的軌道上,這真是有點難以想象的事。如果讓我們專門畫這樣一個圓,恐怕也是不容易辦到的。足見天體演化中的自然奇觀。天文學的基礎知識(二)2.土星大氣以氫、氦為主,並含有甲烷和其他氣體,大氣中飄浮著由稠密的氨晶體組成的雲。根據紅外觀測得知,雲頂溫度為-170℃,比木星低50℃。土星表面的溫度約為-140℃,支頂溫度為-180℃,比木星低50℃。在太陽系的行星中,土星的質量和大小僅次於木星。土星的平均密度是太陽系諸行星裡最小的,平均密度為0.69(少於水的密度),這是因為土星核心的密度雖然要比水大一些,但有著高氣體比例、低密度的大氣層。由於土星的密度太小,其表面重力加速度和地球差不多 (為地球的1.07)。天文學的基礎知識(二) 天王星基本概況? 1.天王星是從太陽向外的第七顆行星,在太陽系的體積是第三大(比海王星大),質量排名第四(比海王星輕),表面積相當於15.91 個地球表面積,質量等於14.536 個地球,自轉週期17時 14分24秒,軸傾斜97.77°,遠日點距離約30億公里,近日點距離約27億公里,軌道週期84.323326 年,陽光的強度只有地球的1/400。他的名稱來自古希臘神話中的天空之神尤拉納斯(Ο?ραν??),是克洛諾斯(農神)的父親,宙斯(朱比特)的祖父。天王星在被發現是行星之前,已經被觀測了很多次,但都把它當作恆星看待。最早的紀錄可以追溯至1690年,約翰·佛蘭斯蒂德在星表中將他編為金牛座34,並且至少觀測了6次。天王星是第一顆在現代發現的行星,雖然他的光度與五顆傳統行星一樣,亮度是肉眼可見的,但由於較為黯淡而未被古代的觀測者發現。威廉·赫歇耳爵士在1781年3月13日宣佈他的發現,在太陽系的現代史上首度擴展了已知的界限。這也是第一顆使用望遠鏡發現的行星。目前已知天王星有27顆天然的衛星。 2.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內部和大氣構成不同於更巨大的氣體巨星--木星和土星。同樣的,天文學家設立了不同的冰巨星分類來安置她們。天王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氦,還包含較高比例的由水、氨、甲烷結成的“冰”,與可以察覺到的碳氫化合物。他是太陽系內溫度最低的行星,最低的溫度只有49K,還有複合體組成的雲層結構,水在最低的雲層內,而甲烷組成最高處的雲層。根據旅行者2號的探測結果,科學家推測天王星上可能有一個深度達10000公里、溫度高達攝氏6650度,由水、硅、鎂、含氮分子、碳氫化合物及離子化物質組成的液態海洋。由於天王星上巨大而沉重的大氣壓力,令分子緊靠在一起,使得這高溫海洋未能沸騰及蒸發。反過來,正由於海洋的高溫,恰好阻擋了高壓的大氣將海洋壓成固態。天文學的基礎知識(三)3.如同其他的大行星,天王星也有環系統、磁層和許多衛星。天王星的系統在行星中非常獨特,因為它的自轉軸斜向一邊,幾乎就躺在公轉太陽的軌道平面上,因而南極和北極也躺在其他行星的赤道位置上。當天王星在至日附近時,一個極點會持續的指向太陽,另一個極點則背向太陽,每一個極都會有被太陽持續的照射42年的極晝,而在另外42年則處於極夜。天王星有一個暗淡的行星環系統,由直徑約十米的黑暗粒狀物組成。他是繼土星環之後,在太陽系內發現的第二個環系統。目前已知天王星環有13個圓環,其中最明亮的是ε環。 海王星基本都很小。最早發現的“穀神星”(Ceres 1)、“智神星”(Pallas 2)、“婚神星”(Juno 3) 和“灶神星”(Vesta 4)是小行星中最大的四顆,被稱為“四大金剛”。“四大金剛”中最大的穀神星直徑約為1000千米,最小的婚神星直徑約為200多千米;如果能把它們從天上“請”到地球上來,中國的青海省剛好可以讓穀神星安家。除去“四大金剛”外,其餘的小行星就更小了,據估計,最小的小行星直徑還不足1千米。雖然它們的體積比衛星還小得多,但是在太陽系這個家庭中,卻要和九大行星論資排輩。 4.大多數小行星是一些形狀很不規則、表面粗糙、結構較松的石塊,表層有含水礦物。它們的質量很小,按照天文學家的估計,所有小行星加在一起的質量也只有地球質量的4/10000。這些小行星和它們的大行星同伴一起,一面自轉,一面自西向東地圍繞太陽公轉。儘管擁擠,卻秩序井然,有時它們巨大的鄰居--木星的引力會把一些小行星拉出原先的軌道,迫使它們走上一條新的漫遊道路。在近年對小行星觀測中,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些小行星竟然也有自己的衛星。 四大小行星是哪四個?它們的基本概況? 1.據統計,太陽系中約有50萬顆小行星和八大行星一樣繞著太陽公轉,目前已登記在冊的超過8000顆。它們大多體積很小,最早發現的四大小行星(穀神星(Ceres)、智神星(Pallas)、婚神星(Juno)和灶神星(Vesta))中,穀神星是最大的一顆,通常被稱作『偉大的母親』。這種稱呼,就是來自那些遙遠的羅馬神話。 2.穀神星(1 Ceres)又稱榖神星,是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人們最早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由意大利人皮亞齊於1801年1月1日發現。其平均直徑為952公里,等於月球直徑的1/4,質量約為月球的1/50,又被稱為1號小行星。是小行星帶中最大最重的天體。有趣的事,很多國際上的環保主題網站,都採用穀神星的標誌來表示自己環保的決心。 3.婚神星是處在火星跟木星的小行星帶之間,它在數千萬小行星裡面體積第四大,直徑240公里長。 4.智神星(2 Pallas)是第二顆被發現的小行星,由德國天文學家奧伯斯於1802年3月28日發現。其平均直徑為520千米。該天體以希臘神話中海神波賽冬的孫女Pallas Athena(即雅典娜的別稱)來命名。 5.灶神星,又稱第4號小行星,是德國天文學家奧伯斯於1807年3月29日發現的。灶神星是第二大的小行星,僅次於穀神星。天文學的基礎知識(三)什麼是近地小行星? 近“地”指接近地球,批的是那些軌道與地球軌道相交的小行星。這類小行星可能會帶來撞擊地球的危險。同時,它們也是相對容易使用地頢發射太空梭訪問的。事實上,訪問近地小行星所需的delta-v比訪問月球還小。NASA的近地小行星約會探測器已經訪問過這些小行星中最著名的小行星433 號(愛神星)。目前已知的大小4千米的近地小行星已有數百個。可能還存在成千上萬個直徑大於1千米的近地小行星數量估計超過2000個。天文學家相信已經在它們的軌道上運行了1000萬至1億年。它們要最終與內行星碰撞要麼就是在接近行星時被彈出太陽系。 什麼是特洛依小行星? 特洛依小行星指的是與木星有著相同的軌道,在木星軌道前後60°的拉格朗日點附近一片拉長的扁平區域,半長軸在5.05AU至5.40AU的小行星, 現在它的概念已經不單單限於木星了.而的泛指有著相似關係的天體。 什麼是天狼星? 天狼星冬季夜空裡最亮的恆星,屬一等星,目視星等為-1.45等,絕對星等為+1.3等。它在天球上的座標是赤經06h 45m 08.9173s赤緯-16°42'58.017"(曆元2000.0)。它是大犬座中的一顆雙星。雙星中的亮子星是一顆比太陽亮23倍的藍白星,體積略大於太陽,直徑是太陽的1.7倍,表面溫度是太陽表面溫度的2倍,高達10000℃。它距太陽系約8.6光年,只有除太陽以外最近恆星距離的兩倍。古代埃及人認識到若該星偕日升起,即正好出現在太陽昇起之前時尼羅河三角洲就開始每年的泛濫。而且他們發現,天狼星兩次偕日升起的時間間隔不是埃及曆年的365天而是365.25天。天狼星是大犬座α,是全天最亮的星星。天狼星是由甲、乙兩星組成的目視雙星。甲星是全天第一亮星,屬於主星序的藍矮星。乙星一般稱天狼伴星,是白矮星,質量比太陽稍大,而半徑比地球還小,它的物質主要處於簡併態,平均密度約3.8×106/立方厘米。天文學的基礎知識(三) 什麼是織女星? 織女星是天琴座中的一顆亮星,學名叫天琴座α。它是夏夜星空中最著名的亮星之一。平時,人們都叫它織女星。在西方,稱為Vega。赤徑18h47m,赤緯38度47分。織女星的直徑是太陽直徑的3.2倍,體積為太陽的33倍,質量為太陽2.6倍,表面溫度為8900攝氏度,呈青白色。它是北半球天空中三顆最亮的恆星之一,距離地球大約26.5光年。在織女星的旁邊,有四顆構成一個小菱形。傳說這個小菱形是織女織布用的梭子,織女一邊織布,一邊抬頭深情地望著銀河東岸的牛郎(河鼓二)和她的兩個兒子(河鼓一和河鼓三)。在1.3萬多年以前,織女星曾經是北極星,由於地軸的進動,現在的北極星是小熊座a星。然而,再過1.2萬年以後,織女星又將回到北極星的顯赫位置上。現代天文觀測表明,整個太陽系正以每秒19公里的速度向著織女星附近的方向奔去。織女星是天琴座最亮的恆星(天琴座α星),也是全天第五亮星,在大角星之後。在北半球的夏天,織女星多可在天頂附近的位置見到,由於織女星的視星等接近零,因此不少專業天文學家會以織女星來作光度測定的標準。織女星與位於天鷹座的河鼓二(牛郎星),及天鵝座的天津四,組成著名的“夏季大三角”。如果把它看作是一個直角三角形,那織女星便是構成直角的星星。 什麼是牛郎星? 河鼓二即天鷹座α星,俗稱“牛郎星”。在夏秋的夜晚它是天空中非常著名的亮,可紅巨星的體積是如此之大,它的光度也變得很大,極為明亮。肉眼看到的最亮的星中,許多都是紅巨星。 什麼是紅矮星? 在眾多處於主序階段的恆星當中,其大小及溫度均相對較小和低,在光譜分類方面屬於K或M型。它們在恆星中的數量較多,大多數紅矮星的直徑及質量均低於太陽的三分一,表面溫度也低於3,500 K。釋出的光也比太陽弱得多,有時更可低於太陽光度的萬分之一。又由於內部的氫元素核聚變的速度緩慢,因此它們也擁有較長的壽命。紅矮星的內部引力根本不足把氦元素聚合,也因此紅矮星不可能膨脹成紅巨星,而逐步收縮,直至氫氣耗盡。也因為一顆紅矮星的壽命可多達數百億年,比宇宙的年齡還長,因此現時並沒有任何垂死的紅矮星。人們相信,宇宙眾多恆星中,紅矮星佔了大多數,大約75%左右。例如離太陽最近的恆星,半人馬座的南門二比鄰星,便是一顆紅矮星,其光譜分類為M5,視星等11.0。 什麼是白矮星? 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恆星。因為它的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白矮星是一種很特殊的天體,它的體積小、亮度低,但質量大、密度極高。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發現的白矮星),體積比地球大不了多少,但質量卻和太陽差不多!白矮星是一種晚期的恆星。根據現代恆星演化理論,白矮星是在紅巨星的中心形成的。 什麼是褐矮星? 是構成類似恆星,但質量不夠大,不足以在核心點燃聚變反應的氣態天體。其質量在恆星與行星之間。 什麼叫黃道? 是在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看起來它在群星之間移動的路徑,太陽在地球上沿著黃道一年轉一圈,為了確定位置的方便,人們把黃道劃分成了十二等份(每份相當於30°),每份用鄰近的一個星座命名,這些星座就稱為黃道星座或黃道十二宮。這樣,相當於把一年劃分成了十二段,在每段時間裡太陽進入一個星座。在西方,一個人出生時太陽正走到哪個星座,就說此人是這個星座的。 什麼是白道? 是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天球相交的大圓。白道與黃道相交於兩點。月球沿白道從黃道以南運動到黃道以北通過的那個交點稱為升交點,與此相對的另一交點稱為降交點。白道與黃道的交角在4°57′~5°19′之間變化,平均值約為 5°9′,變化週期約為173 天。由於太陽對月球的引力,兩個交點的連線沿黃道與月球運行的相反方向向西移動,這種現象稱為交點退行。交點每年移動19°21′,約18.6年完成一週。這一現象對地球的章動和潮汐起重要影響。 什麼是星座? 星座的定義:星座是投影在天球上一塊區域的天體空間的總合,因此,說某某星座在銀河系以內/以外都是不準確的說法。星座是指天上一群群的恆星組合。在三維的宇宙中,這些恆星其實相互間沒有實際的關係,不過其在天球這一個球殼面上的位置相近。自古以來,人對於恆星的排列和形狀很感興趣,並很自然地把一些位置相近的星聯繫起來,組成星座。一些星座是古代的,還有一些是現代的。一些星座如獅子座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法老時代。另外一些星座是1600年左右有兩名荷蘭旅行家 Pieter?Keyser 和 Frederik?de Houtman 命名的,這些星座主要分佈在南半球。當時他們在作環球旅行,看到了在歐洲不曾 見過的星空,然後創造了一系列極具想象力的動物的名字給這些星座命名。一個多世紀後Nicolas de Lacaille 為了紀念一些在工業革命中發明的工具,把南天一些零散的星組成了 新的星座:熔爐座、唧筒座和顯微鏡座。當然,很早以前南半球的土著民對自己頭頂的星空 也有自己想象的圖案,那是他們的星座。 星座的來源?如何辨認星座? 星座起源於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巴比倫,古代巴比倫人將天空分為許多區域,稱為“星座”,不過那時星座的用處不多,被發現和命名的更少。黃道帶上的12星座初開始就是用來計量時間的,而不像現在用來代表人的性格。在公元前1000年前後已提出30個星座。兩河流域文化傳到古希臘以後,公元2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綜合了當時的天文成就,編制了48個星座。希臘神話故事中的48個星座大都居於北方天空和赤道南北。16世紀麥哲倫環球航行時,不僅利用星座導航定向,而且還對星座進行了研究。1922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決定將天空劃分為88個星座,其名稱基本依照歷史上的名稱。1928年,國際天文聯合會正式公佈了88個星座的名稱。這88個星座分成3個天區,北半球29個,南半球47個,天赤道與黃道附近12個。人類肉眼可見的恆星有近六千顆,每顆均可歸入唯一一個星座。每一個星座可以由其中亮星的構成的形狀辨認出來。 中國如何分星座? 中國在觀星上的成就要比西方早,中國人說三垣28宿,把天上星座分成三大塊28類,而不是隻有西方的12星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紫微垣。中國的觀星術,現在統稱紫微星座,與西方的十二星座相區別。紫微星座共有十四主星,分別是紫微、天機、太陽、武曲、天同、廉貞、天府、太陰、貪狼、巨門、天相、天梁、七殺、破軍。黃道有哪十二星座? 黃道星座大概是做著名的一組星座了。在西方傳統中,黃道星座是環繞天球一整圈的 一組共12個星座。黃道十二星座包括:雙魚座、白羊座、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 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蠍座、射手座、摩羯座和寶瓶座。英語中 Zodiac(黃道)一詞來 自希臘語,意思是“動物的帶”。黃道十二星座中大部分為動物,但雙子、室女、天秤、寶 瓶都不是動物,而射手座通常也繪成半人半獸。黃道十二星座對天文學家和占星學家都是很有意義的。黃道星座十分著名就是引文太 陽、月球、和可見的行星都在這一區域內運行。天文學的基礎知識(三) 88個星座的總名單? 對天文學家而言,星座更 像是國家的疆界。星座本身並不包含科學知識, 它們只是人為強制劃出的邊界。全天一共88個星座,星座是古人把天上的星星用假想的線連在一起想象成的形象。但地球是個球體,所以在北極點上永遠看不到天赤道以南的星座,在南極點永遠看不到天赤道以北的星座。換句話說,越靠近兩極,能看到的星座就越少,在赤道上可以看到全部88個星座。星座的具體名字如下:仙女座、唧筒座、天燕座、寶瓶座、天鷹座、天壇座、白羊座、御夫座、牧夫座、鵰具座、鹿豹座、巨蟹座、獵犬座、大犬座、小犬座、摩羯座、船底座、仙后座、半人馬座、仙王座、鯨魚座、堰蜓座、圓規座、天鴿座、后髮座、南冕座、北冕座、烏鴉座、巨爵座、南十字座、天鵝座、海豚座、劍魚座、天龍座、小馬座、波江座、天爐座、雙子座、天鶴座、武仙座、時鐘座、長蛇座、水蛇座、印地安座、蠍虎座、獅子座、小獅座、天兔座、天秤座、豺狼座、天貓座、天琴座、山案座、顯微鏡座、麒麟座、蒼蠅座、矩尺座、南極座、蛇夫座、獵戶座、孔雀座、飛馬座、英仙座、鳳凰座、繪架座、雙魚座、南魚座、船尾座、羅盤座、網罟座、天箭座、人馬座、天蠍座、玉夫座、盾牌座、巨蛇座、六分儀座、金牛座、望遠鏡座、三角座、南三角座、杜鵑座、大熊座、小熊座、船帆座、室女座、飛魚座、狐狸座。這個順序是按照88個星座的英文名字首字母排列的。最後再說一句,現行的星座主要起源於古希臘神話,而希臘是看不到南天的部分星空的。因此北天的星座以希臘神話中的英雄、怪物等命名的較多,例如獅子座、獵戶座等;而南消失。[78]

金星是離太陽的第二顆行星,夜空中亮度僅次於月球。[43] 金星上沒有水,大氣中嚴重缺氧,二氧化碳佔97%以上的行星實際位置 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白矮失。[78]

金星是離太陽的第二究認為,在地球歷史上的奧陶紀大滅絕,就是一顆近地超新星引起的,這次滅絕導致當時地球近60%的海洋生物消失。[78]

金星是離太陽的第二近地超新星。有研究認為,在地球歷史上的奧陶紀大滅絕,就是一顆近地超新星引起的,這次滅絕導致當時地球近60%的海洋生物消失。[78]

金星是離太陽的第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但它在許多方面都是獨一無二的。比如,它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面積大部外,環繞著太陽系的外邊緣。[69] 物質多樣性入原子核而形成關乎人類自身命運的深層意義。如果一顆超新星爆發的位置非常接近地球,目前國際天文學界普遍認為此距離在100光年以內,它就能夠對地球的生物圈產生明顯的影響,這樣的超新星被稱為近地超新星。有研究認為,在地球歷史上的奧陶紀大滅絕,就是一顆近地超新星引起的,這次滅絕導致當時地球近60%的海洋生物消失。[78]

金星是離太陽的第二顆行星,夜空中亮度僅次於月球。[43] 金星上沒有水,大氣中嚴重缺氧,二氧化碳佔97%以上,空氣中有一層厚達20千米至30千米的濃硫酸雲,地面溫度從不低於400℃,是個名副其實的“煉獄”般世界。金星地面的大氣壓強為地球的90倍,相當於地球海洋中900米深度時的壓強。金星大氣主要由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組成,失控的溫室效應,是導致金星極端氣候的主要原因。由於金星沒有內稟磁層保護,誘發磁層中磁場重聯釋放的巨大能量,使得金星大氣被加熱後加速逃逸。科學界認為,金星上大氣的逃逸,是造成金星上缺水而被富含二氧化碳的稠密大氣所籠罩,從而導致嚴重的溫室效應的原因。[44] 木星是離太陽第五顆行星,而且是最大的一顆,比所有其他的行星 木星及其衛星歐羅巴(木衛二) 木星及其衛星歐羅巴(木衛二) [45] 的合質量大2倍(地球的318倍),直徑142987km。它是氣態行星沒有實體表面,由90%的氫和10%的氦(原子數之比, 75/25%的質量比)及微量的甲烷、水、氨水和“石頭”組成。這與形成整個太陽系的原始的太陽系星雲的組成十分相似。木星可能有一個石質的內核,相當於10-15個地球的質量。內核上則是大部分的行星物質集結地,以液態氫的形式存在。液態金屬氫由離子化的質子與電子組成(類似於太陽的內部,不過溫度低多了)。木星共有67顆木衛。按距離木星中心由近及遠的次序為:木衛十六、木衛十四、木衛五、木衛十五、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木衛十三、木衛六、木衛十、木衛七、木衛十二、木衛十一、木衛八和木衛九。[46] 水星是最接近太陽的行星。水星的半徑約為2440公里,在八大行星中是最小的。水星晝夜溫差極大,白天攝氏 430 度,晚上約可達零下170 度,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溫差最大的一個行星。[47] 水星的外大氣層非常稀薄,是由水星表面和太陽風中的原子和離子構成。[48] 科學家確認水星表面含有豐富的碳,認為碳是水星表面呈黑色的原因,水星表面的岩石是由低重量百分比的石墨碳構成。[49] “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採集樣本 “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採集樣本 [50] 火星是地球的近鄰,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第四顆行星。直徑6794km,體積為地球的15%,質量為地球的11%。火星表面是一個荒涼的世界,空氣中二氧化碳佔了95%。火星大氣十分稀薄,密度還不到地球大氣的1%,因而根本無法保存熱量。這導致火星表面溫度極低,很少超過0℃,在夜晚,最低溫度則可達到-123℃。火星被稱為紅色的行星,這是因為它表面佈滿了氧化物,因而呈現出鐵鏽紅色。其表面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含有大量的紅色氧化物的大沙漠,還有赭色的礫石地和凝固的熔岩流。火星上常常有猛烈的大風,大風揚起沙塵能形成可以覆蓋火星全球的特大型沙塵暴。每次沙塵暴可持續數個星期。火星兩極的冰冠和火星大氣中含有水份。從火星表面獲得的探測數據證明,在遠古時期,火星曾經有過液態的水,而且水量特別大。[51] 土星是離太陽第六顆行星,直徑120536┪,體積僅次於木星。主要由氫組成,還有少量的氦與微量元素,內部的核心包括岩石和冰,外圍由數層金屬氫和氣體包裹著。地球距離土星13億公里。土星的引力比地球強2.5倍,能夠牽引太陽系內其它行星,使地球處於一個橢圓軌道中運行,並且與太陽保持適當距離,適宜生命繁衍。當土星軌道傾斜20度將使地球軌道比金星軌道更接近太陽,同時,這將導致火星完全離開太陽系。[52] 土星是已知唯一密度小於水的行星,假如能夠將土星放入一個巨大的浴池之中,它將可以漂浮起來。土星有一個巨大的磁氣圈和一個狂風肆虐的大氣層,赤道附近的風速可達1800千米/時。在環繞土星運行的31顆衛星中間,土衛六是最大的一顆,比水星和月球還大,也是太陽系中唯一擁有濃厚大氣層的衛星。[53] 天王星是離太陽第七顆行星,51118km。體積約為地球的65倍,在九大行星中僅次於木星和土星。天王星的大氣層中83%是氫,15%為氦,2%為甲烷以及少量的乙炔和碳氫化合物。上層大氣層的甲烷吸收紅光,使天王星呈現藍綠色。大氣在固定緯度集結成雲層,類似於木星和土星在緯線上鮮豔的條狀色帶。天王星雲層的平均溫度為零下193攝氏度。質量為8.6810±13×102?kg,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4.63倍。密度較小,只有1.24克/立方厘米,為海王星密度值的74.7%。[54]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年初,在中國突然爆發的新冠肺炎,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但是,未曾想,短短几周內,新冠病毒,竟然迅速攻陷六大洲;到目前為止,已經有70多個國家確診新冠病例;

鑑於國外糟糕的社會政治生態,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疫情已經失控,並呈現出了世界末日的特徵;這種特徵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巨大的人口傷亡;失控的疫情,將導致數億人感染,將有數以百萬計,乃至上千萬人的死亡;

第二,全球經濟崩潰;大規模擴散的疫情,將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創,並將引發部分國家,嚴重的社會動盪;

第三,全球政治秩序崩塌;由於經濟的崩潰,將直接導致雅爾塔體系終結,全球的國際秩序,將被徹底重構;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想必很多人都會說,現在中國之外,那麼多的國家,感染人數,雖然超過了1萬,但主要集中在個別幾個國家,怎麼就敢斷言已經失控?另外,就算是疫情失控,也不會是世界末日啊,這未免有點太危言聳聽了吧?

疫情是否失控

首先,關於疫情是否失控,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判斷:1、疫情當前狀態,2、各國政府的行動,3、各國民眾的認知,4、各國民眾的意願,5、各國醫療系統能力,6、各國政府的能力,7、國際的救援;

1、疫情當前的狀態

截止3月4號,中國以外累計報告,新冠病例13804例,累計報告國家73個;涵蓋6大洲所有的主要國家,而且確診病例,以東亞、中東、歐洲三個人口密集區最為集中;下圖為截止4號的全球疫情地圖;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上表為:湖北與韓國感染趨勢對比圖;湖北從1/22的444例,上升到1/30的5809例,用時8天;韓國從2/22的433例,上升到3/4的5621例,用時11天,兩者病毒擴散曲線,高度吻合;然而,即使中國從25號開始,便採取了最嚴厲的隔離措施,但新冠感染人數,還是在2周後,迅速逼近了5萬;

因此,很多國家如日本、韓國、意大利、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伊朗等國,人口和麵積都與湖北相當;因此,湖北的疫情走勢數據,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由此,也可以看出,當前國際抗疫的形勢,有多麼的嚴峻;

2、各國政府的行動

眾所周知,絕大部分國家,都是實行皿煮扯淡制;而從最日韓兩國的反應,就可以明確看出,皿煮體制的反應速度,異常遲緩;皿煮制最大的優點就是,前期扯淡不當回事,後期失控無能為力;但是,任何人,都不必為此負責;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於是,絕大多數國家,在疫情爆發初期的幾周內,如不能迅速控制局勢,那麼,累計感染病例一旦上千,基本就喪失了,防控的最佳時機;

目前,很多國家已經過百,但像德國、法國的衛生官員,卻還宣稱不會採取,任何的封閉措施;更有甚者,像印尼的衛生官員,竟然還公開宣稱,要靠祈禱來戰勝疫情,如此的防疫態度,簡直如兒戲一般;

3、各國民眾的認知

我們知道,在實行皿煮制的國家,人權和自由至高無上;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不允許侵犯自由和人權;就像韓國的那些國民,明知病毒強勢襲來,卻還要拒絕政府管制,強行舉辦大規模集會;在中國,為抗疫而制定了嚴厲的法律,即便如此,都還是有人,不惜以身試法;試想皿煮國家,如何能管得住自由的民眾?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再加上很多國家的政府,故意隱瞞信息,誤導民眾;比如美國和日本,政府首腦公開聲稱:新冠病毒,只是大號的流感,甚至號召人們不戴口罩;在如此這般的神操作下,民眾必然放鬆警惕,為病毒大規模擴散,創造條件;

4、各國民眾的意願

我們知道, 中國爆發新冠疫情,國家對一切發病者,都有收盡收,並且專門劃撥鉅額財政撥款,為所有患者的診療,提供費用兜底;說白了,就是不管有多少病人,也不管花多少錢,國家都將給予免費救治;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可沒有免費的午餐;據新聞報道,在美國,有人如果懷疑自己感染,而要去醫院進行新冠測試;那麼,至少要花費幾百美元,這還只是檢測,如果是後期治療,費用必定是個天價;如此,想必很多人,即便已經發病,也不會去醫院,而是任由病毒擴散;

5、醫療系統能力

對於醫院而言,通常的接診量都不多,尤其對於突發傳染病,根本不會進行提前準備;再加上西方都是私人醫院,恐怕沒幾所醫院,會願意接收傳染病人;

另外, 由於私人性質,也不大可能調集各地的醫生,去支援某一地區;像武漢,前期病床急缺,若不是緊急建造火雷兩山醫院,以及大量的方艙醫院,恐怕就算醫院願意接收,也沒有那麼多的病床;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此外,從當前的統計數字看,湖北醫護人員有3000多人被感染,約佔醫護人員總數的10%;如此高的感染率,將進一步吃掉,本以捉襟見肘的醫療資源,很快就會癱瘓整個醫療系統;

還有,在資本主義國家,人們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絕不會逆向而行、捨己救人;像韓國,已經爆出浦項醫院,16名護士集體辭職的新聞;還有之前香港,部分醫護人員,也出現罷工的情況;

6、各國政府的能力

就算是民眾願意救治、醫院願意接收、政府也願意行動;但是,高昂的診療費用,必須要政府伸出援手;可是,大規模的救助資金從何而來?要知道,西方國家通常都是負債狀態;像日本負債210%,美國負債110%,意大利負債134%,法國負債97.6%,韓國負債93.8%;如此高的負債率,政府都要揭不開鍋了,哪裡還有資金去救人?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另外,就算政府沒錢,已經不打算救人了,只是想簡單地,把他們進行隔離;但問題是,隔離後大量的民生物資,又從何而來?大規模的物資統籌,以及交通運輸調度,還有物資如何分發,短短兩週時間,皿煮制度能搞得定?恐怕給2個月也搞不定吧;

7、國際的救助

在疫情迅速擴散的情況下,本國政府搞不定,那隻能想辦法,尋求國際力量救援;但問題是,去找哪個國家呢?目前,全球主要國家,全都有疫情爆發,真正有救援能力的,恐怕只有中國;但是,全球這麼多國家,中國哪裡救得過來;

此外,中國的疫情雖然緩解,但並沒有結束,還有3萬多人需要救治;而且目前也發現了、新的傳入病例;因此,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短時間內,恐怕也不可能,得到有力的外援;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通過上述簡單的分析,我們完全可以肯定,新冠疫情,在國外已經失控;對於失控後,所通報數字,誰信誰就傻了;因為,前期的韓國、伊朗、意大利等國,還是比較公開透明的;但是,一旦當局勢失控,以西方國家的尿性,一定會在數字上做手腳;

比如,目前的日本,就在掩耳盜鈴,不做檢測就不會確診,人為來壓低確診病例;比如美國,加州和華盛頓州,都出現發病患者,但還出現被疾控中心,拒絕檢測的情況,而且下令一切有關疫情信息,都必須經彭斯批准後才能發佈,明顯就是準備大玩數字遊戲;再比如意大利,由於感染人數暴增,其已經修改診斷標準,將輕症病例,不納入確診報告之中;

如此奇葩的各國政府,因無力控制疫情,而坐視病毒擴散;這必將造成,大規模的人口感染,並將給全球帶來,“世界末日” 般的巨大災難;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第一,大規模的人口感染和傷亡

先來看發達國家;由於發達國家,城市化程度比較高,因此,極易造成病毒的快速傳播;東亞的日韓兩國,按照目前狀態,已經處於失控狀態,韓國甚至已經預測,最壞情況,將會有40%的國民感染;

歐洲的意大利已經失控,周邊的德國、法國、西班牙、英國、瑞士等國,病例已經大幅增加,而且幾乎整個歐洲,全部出現了感染病例;由於歐洲各國簽署了《申根協定》,人們可以自由地穿梭;再加上到處亂竄的,近300萬難民,他們將一同把病毒,帶到歐洲的每一個角落;

美國的問題似乎更加嚴重,由於從目前報道的情況來看,在美國2019~2020大流感中,應當已有相當比例的新冠病例;近期美國報出多例,無路徑感染者,而且,疫情已經蔓延到14個州;這已充分證明,美國的感染已經失控;當前,加州和華盛頓州,已經先後宣佈進入緊急狀態;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再來看發展中國家;相對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醫療體系和資源,將更為匱乏、條件也更差;因此,一旦大規模感染,基本上沒治;另外,由於,同樣的皿煮體制,既不能高效隔離,也無財力救助,因此,感染死亡率將會很高;唯一的好處是,由於城市化程度不高,交通不便,客觀上會減緩疫情蔓延;

目前,伊朗的疫情最為嚴重,已經處於失控狀態;並且作為中東地區,疫情的主要輸出地,其周邊的中東地區,已經有13個國家,出現病毒感染;由於該地區宗教活動頻繁,很多教民,都要去清真寺禮拜;因此,病毒擴散難以避免;像伊朗的疫情,主要就是從聖城庫姆擴散出去的;但即便如此,伊朗總統魯哈尼,也還是宣佈,不會封鎖任何城鎮;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此外,還有南亞的印度,作為擁有10億人口的大國,一旦疫情爆發,幾乎沒有任何還手之力,只能聽天由命;當然還有奇葩的印尼,竟然宣稱要靠祈禱,來戰勝疫情;可想而知,一旦病毒襲來,這些國家將會是什麼情形;反倒是,實行社會主義一黨制的朝鮮、越南、老撾,情況相對還比較穩定;

由於西方國家,目前還處於疫情初期,多數人還處於自我麻痺之中;一旦兩週之後,很多人發病,甚至死亡人數大量出現;那麼,其就會如同封城當天的武漢,大量人口必定瘋狂地,向全世界出逃;其間,大量的病毒攜帶者,將會把病毒,播撒到全球的每一個角落;

因此,全世界都將陷落,所有國家,將無一倖免;最終到底會有多少人,因感染病毒而死,我們真的不敢設想;總之,全球各地,將屍橫遍野、白骨累累,將成為真正的人間地獄;直到剩餘的人,徹底阻斷與外界聯絡,堅持到疫情結束,而倖存下來;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中國的應對之策

可以設想,當國外疫情大規模擴散後,尤其是那些病毒攜帶者,四處逃亡,將直接導致全球各國,全部成為疫區;而只有中國,因成功消滅病毒,將成為全球,唯一的一片淨土;

面對這場人類浩劫,只有中國,才能擔當起抗疫重任,併成為全球抗疫的中流砥柱;那麼,中國該如何拯救億萬蒼生,於危難之中呢?我們建議從如下幾點著手:

1、嚴守國門,堅決阻止疫情輸入

由於中國將成為“諾亞方舟”;因此,必定將有大量人口,拼命地要進入中國;因此,第一件事、也是最關鍵的一件事,就是把守好國門,關閉海陸空通道,阻斷疫情傳入;除經特別批准,允許必要的人員入境,其他閒雜人等,一律拒絕;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2、立刻組建醫療快反部隊

再有10天左右,中國即可徹底消滅,境內的新冠病毒;之後,應立刻就地組建,中國醫療快速反應部隊;將目前駐在湖北前沿,幾萬名醫護人員,迅即轉入部隊編制,並統一進行整編和系統培訓,為隨時大規模出境作戰,做好準備;同時,湖北大量的醫療物資,就地封存,隨時準備調配國外,支援全球抗疫;

3、中醫掛帥,西醫輔療

由於在國內抗疫過程中,中醫藥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應由中醫擔當醫療快反部隊的主力,西醫提供診斷及輔助支持,盡一切可能,挽救儘可能多的生命;同時,藉此次國際疫情,同步完成中醫國際化進程,一舉實現中醫復興;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4、統籌國內,安排好中藥材專供

疫情擴散後,國外將有數以百萬計的患者;由於中醫治療患者和疫情預防,都需要大量的中藥材;因此,國家應立刻將中藥材,列入受控戰略物資;從生產、運輸、加工、調配,由專門部門負責;並根據各前出醫療部隊的需求,進行統一安排,保證武器彈藥的充足供應;

5、組建中國國際抗疫顧問團

由於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絕大多數沒有豐富應對,大災大難的經驗;因此,中國應做好準備,隨時可應各國政府的請求,向其派出顧問團,指導當地進行抗疫作戰,讓中國經驗發揮更大作用;這個顧問團,不同於派到伊朗的醫療顧問團,而是類似於參謀部,是整個抗疫作戰的指揮中樞;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6、統籌安排國內醫療物資生產

疫情全球擴散後,絕大部分國家,都將陷入一片混亂,生產秩序崩潰,醫療物資將極度緊缺,而中國,將成為全球醫療物資,最主要的生產基地;因此,國家應根據全球疫情形勢,統籌安排醫療物資的生產及調配;中國將為全球抗疫,提供源源不斷的彈藥;

7、主導建立全球抗疫聯合指揮中心

疫情擴散失控後,必須團結全球的力量,協調一致、共同抗疫;由於,當前只有中國具備,大規模救援能力;因此,中國應推動建立,全球抗疫統一戰線;同時,中國主導建立,全球抗疫聯合指揮中心,指揮全球協同抗疫作戰;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疫情究竟將發展到什麼程度,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在此過程中,中國應儘自己所能,支援全球各國抗戰;盡一切可能挽救生命,展現出大國應有的擔當,並充分發揮出,全球抗疫領導國的關鍵作用;

第二,全球經濟遭受重創乃至崩潰

上週,美國僅僅宣佈新冠病毒,可能在全美流行,就導致美股全線暴跌12%;同時,歐洲三大股指及日經指數,也應聲下跌,跌幅達10%;僅僅一個負面信息,就讓全球投資者,慘遭血洗,可見國際經濟體系之脆弱;

而在韓國,由於工廠發現確診病例,三星、LG、現代的部分工廠,已經關閉;隨著疫情,在其他國家的進一步擴散,這將導致全球的產業鏈條,將遭遇意想不到的、大規模破壞,從而迅速切斷,全球經濟的血管;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現在美日歐這些發達國家,之所以應對疫情拖拖拉拉,甚至玩數字遊戲;除了其真實的應對能力不足外,最關鍵的考量,就是擔心影響經濟發展;

在他們眼裡,金錢遠比生命更重要;由於,多年來歐美日的經濟增長,都極為乏力,大多在1~2%區間,一旦遭遇疫情打擊,恐怕脆弱的社會體系,將會立刻崩潰;

但是,不管他們是積極做出反應,比如韓國、意大利;還是消極地玩數字遊戲,比如美國、日本,但其面臨的結果都一樣;只是,如積極應對的話,經濟衝擊來得快一些,但國民付出的生命代價小一些;而如果消極應對的話,則經濟衝擊來得慢一些,但國民的傷亡代價,將會大很多;

即便那些,希望死保經濟的國家,最多也就晚幾周時間而已;當社區、工廠、商場、機場等很多地方,都出現大量的發病患者,甚至出現眾多死亡病例後;面對屍橫遍野的慘狀,難道還能騙得了世界、騙得了公眾嗎?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由於當今世界,所有的工業國和主要貿易國,都發生大面積疫情;因此,全球經濟的停滯,甚至崩潰已經不可避免;經濟活動停滯後,由於物質嚴重匱乏,就將對全球人們的生活,造成巨大沖擊;像美國這種槍支氾濫的國家,以及有300多萬難民的歐洲,極有可能發生,大規模的社會動亂;

中國的應對之策

1、準備啟動經濟內循環

由於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完整產業門類的,最大工業國,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因此,中國將有條件實現,經濟獨立的內循環;從而使得中國經濟,得以相對正常地運行;當然,這需要配套的、一攬子政策的導向和支持;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2、對戰略資源及民生產品,實施戰時計劃經濟

由於全球經濟體系崩潰,生產活動基本中止,但是,幾十億人口,卻還要維持生存;因此,中國將成為,全球抗疫的大後方,將為全世界的人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避免出現由於物資匱乏,而出現大規模餓死的情況;因此,首先需要穩固國內,建議提前做好如下安排:

a、立刻核查並充實糧食戰略儲備,確保全國人民的口糧無憂;

b、統籌安排今年的主糧生產,以及肉蛋禽魚奶果蔬的生產總量;

c、提前安排海外礦物、能源、農產品的原料儲備及持續供應;

d、對水、電、氣、通訊、燃料、交通,實時國家戰時統一管理及調配;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3、地方政府,需就近開闢果蔬肉蛋基地

果蔬肉蛋不便長期保存,但即時需求量又極其巨大;同時,像周邊國家,如日本和韓國,果蔬幾乎全部依賴中國進口,屆時,這些副食品將極度緊缺;因此,除了國家層面總體統籌外,各個城市,應根據各自的條件,在城市周邊,就近開闢生產基地,儘量緩解當地缺口,減輕國家副食品,生產運輸的壓力;

4、企業應對層面

對於中國的企業,需要立刻著手2件事

第一,當務之急,也是最核心的事情,就是篩查評估,自己的原材料供應,應確保每一種原料,都有國內供應商備份;以保證一旦國外斷供,國內的原料可以即時補充;其次,就是著手開發國內的客戶,為企業的經營,找到新的出口;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第二,一切企業,可根據各自的情況,提前佈局考慮,生產民生產品;因為,一旦疫情發展到,國外經濟全面停止;那麼,幾十億人口的生活物資需求,都將依賴於中國的供應,這方面的缺口將極其巨大;這對企業而言,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5、家庭應對層面

對中國人來說,我們是幸運的,因為生活在這個,能戰勝疫情的偉大國度;中國將是世界末日裡的“諾亞方舟”,因此,特別提醒近期計劃出國的人,能不出去儘量不出去;因為,一旦你下了船,就不一定有機會能再上來;即便一定要出去,那麼,最好攜帶兩套全方位防護服,到了國外就把它輪換著穿,直至回國;

儘管我們在“諾亞方舟”上,但是,外面的“末日”還是會對我們,造成巨大的衝擊;關鍵問題還是物資的緊缺;因為,中國屆時將需要外調,大量的物資,支援全球抗戰;相對而言,國內的部分物資,尤其是生活必需品,會出現適度緊張;因此,建議大家應適度地、分批儲備一些食品及日用品;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比如3~6個月的主食和油鹽,2個月的凍肉和袋裝食品,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果蔬蛋奶;另外,最好儲備一點綠葉菜種子,如芹菜、菠菜、青菜、韭菜等;因為,如果萬一出現極端情況,那麼,在主糧不缺的情況下,就可以開闢“十邊地”,甚至在自家陽臺的花盆裡種植;這些速生綠葉菜,可為大家及時補充必要的維生素;

儘管需要提前做些準備,但大家不必有任何恐慌;因為,中國的物資供應,將會首先保證國內需求;只是,未來如果萬一出現短時緊張,大家因提前的適度儲備,將既為自己也為國家,提供一定程度的緩衝時間,從而避免自己國內造成,不必要的緊急情況;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在全球陷入“末日”的情況下,中國將是全世界的希望,她將肩負起拯救全人類的重任;最後到底能救多少人,我們不清楚;但是,只要還有中國在,人類的文明就將延續,深處苦難中的人們,就還會有希望;

第三,雅爾塔體系終結,全球秩序徹底重塑

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我們曾設想過很多種方案,但從來沒有想到,她會在“世界末日”之際誕生;真是天地輪迴,禍福相依;

本來中國因率先爆發新冠肺炎,遭受了慘重的損失;但卻正由於此,巨大的犧牲和責任擔當,反而將自己打造成了“諾亞方舟”,從而得以有機會一舉,將世界改天換地;

眾所周知,雅爾塔體系,是當今世界的主要秩序;其核心是二戰後,由美蘇中英法等戰勝國,構建的三大秩序:即通過建立聯合國安理會,構建的全球安全秩序;通過世貿總協定,也就是現在的國際貿易組織(WTO),構建的全球經濟貿易秩序;以及通過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構建的全球金融秩序;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之後,由於蘇聯的解體,使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將該秩序的所有成果,據為己有;並以此來收割全世界的財富,啃食第三世界人民的血汗;不過這種秩序,事實上已經走到了盡頭;但是,往往舊秩序的打破,和新秩序的建立,必然都要經歷慘烈的戰爭,比如一戰和二戰;

如今,雅爾塔體系也將被徹底打破,新的國際秩序,將按照中國的意志,進行重塑;因此,我們也必須經過,一場世界大戰的洗禮;只是這場新的世界大戰,敵人不是美國,而是新冠病毒;中國將成為人類有史以來,首個不是戰爭屠殺,而是以治病救人,取得世界主導權的國家;

首先,來看政治秩序

由於全球,都將被捲入新冠疫情之戰,所有國家將無一倖免;因此,本次世界大戰,其範圍將遠遠超過二戰;而其所造成的人員傷亡,也將數以千萬,乃至以億計,其慘烈程度,也將超過二戰;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作為舊秩序的代表,世衛組織也好,安理會也罷,其實對此次疫情,都將無能為力;如此,既然解決不了實際問題,那麼,其權威就將不復存在;而廣大的受疫國家,要想繼續生存,那麼就必須去找,能解決問題的人;

而當今,唯有中國,才能重新構建起一條,全球抗疫的統一戰線;並且,按照中國的意志,重新構建抗疫組織、制定行動規則,以及在中國的統一指揮下,才能有效抗擊疫情;

同時,在這場戰疫中,中國前出的抗疫快速反應部隊,充足的醫療物資彈藥供應,以及大規模的後勤物資供應,才是戰勝這場疫情的真正關鍵;因此,中國才是末日世界中,唯一的希望,也是當之無愧的領導者;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其次,來看經濟秩序;

由於疫情大規模擴散,導致全球絕大部分國家,經濟停擺,全球經濟完全崩潰;由此,大規模的生活物資,將成為極度的稀缺資源;而此刻,只有中國,基本不受疫情影響,保持經濟的內循環;如此,便可以源源不斷地,生產各種戰疫物資;

這些國家,都急需這些關鍵物資,但中國不可能免費贈送;因此,他們就必須拿國內的資源,進行對等交換;同時,這些資源,也將被運回中國,加工成產品後,再度輸送到全世界;

如此,這些國家的資源、及消費市場,就會成為中國經濟體系的一部分,從而完全納入中國的經濟循環; 而這些國家,僅剩的製造業,由於缺少產業配套,要麼轉移到中國生產,要麼就只能破產消亡;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因此,在這次危機之中,全球的製造業,將加速流向中國;中國的經濟,將變得更加強大;這樣,由於未來全球的製造業,將在中國高度集中;屆時,中國的工業產值,可能將佔到全球的80%以上;如此,其他國家的經濟,就只能融入中國,否則,便無法生存;因而,中國將通過新冠戰疫,順勢完成全球經濟體系的構建;

第三、來看金融秩序

當前的金融秩序,是二戰後,美國藉助對歐洲,實施大規模援助的“馬歇爾計劃”;從而迅速構建起,以黃金為錨,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融秩序;而如今,中國可通過戰疫,向全球大規模實施,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

如同戰後的歐洲一樣,全球在新冠疫情的攻擊下,生產凋敝,民生艱難;此時,全球急需中國大規模提供,醫療抗疫物資以及生活物資;而這些物資中,除極少部分,是中國無償援助外,其他大量的物資,則需要進行等價交換;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這些交換的物資,一部分將和對方的能源、礦產等資源,進行置換;而更大比例的物資,則需要購買;但購買這些稀缺的物資,只能使用人民幣;由於各國經濟已經崩潰,因此,他們的貨幣,已經形同廢紙;

此刻,這些國家手頭上,持有的人民幣並不多,這就需要中國央行,提供大量的人民幣貸款,以便這些國家,用來購買中國的物資;如此,人民幣便可以實物物資為錨,以人民幣為中心,迅速替代美元,構建起自己的全球金融秩序;

在此,我們善意地提醒國人,如果此時手頭還持有眾多的外幣;最好儘早,將外幣兌換為人民幣;否則,一旦疫情大規模失控,到了物資稀缺之時,這些外幣,就是一堆廢紙;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如果國外疫情,真如上述推理發展,那麼,中國就將藉助這次世界戰疫,迅速登上世界的巔峰,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恐怕這也是任何一個人,連做夢都想不到的一個,極富戲劇性的結果;

那麼,疫情有沒有可能,中途被控制呢?存在這種可能,不過也是唯一的可能,那就是天氣;當前,人類現有的醫療手段,以及醫療資源,完全無法控制病毒的蔓延;我們不妨略微來梳理一下:

第一,西醫的療法;是必須研發出特效藥,才能對患者治療;而要防疫,就需要注射對應的疫苗;但是,從中國爆發疫情開始,已經2個月,疫苗連正式的臨床,都還沒開始,更不要說還要審批、生產、接種;至少在半年內,看不到任何實質性成果;因此,指望西醫西藥,根本就不靠譜;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第二,中醫的療法;中醫通過特定的藥方,既可以對患者實施治療,又可以熬製湯藥,進行預防,因而,是一個比較有效的療法;但是,目前中醫只能應對少量病人,多了也將無能為力;

因為,中草藥的生長是需要時間的,現有的存量耗盡後,必須要經過一年,才能重新生長出來;而在之前,中國大規模地治療患者,相信已經消耗了,大量的中藥材儲備,還剩下多少我們不清楚,但想必會非常有限;

因此,抑制疫情的蔓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即時、大規模地隔離;但非常遺憾,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各國根本就做不到;這樣的話,一切的希望,就只能寄託在天氣上了;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之前,與新冠類似的SARS病毒,對溫度是比較敏感的;因此,2003年的SARS疫情,在6月份盛夏到來後,炎熱的氣溫,殺死了絕大部分病毒;但是,目前我們並不確信,新冠病毒是否,同樣懼怕高溫炎熱;

倘若,新冠病毒同樣懼怕高溫,那麼,在6月份北半球進入夏季後,疫情或可得到緩解;但全球要在此前,艱苦地熬過4個月;倘若病毒不懼高溫,那麼,恐怕“世界末日”,就將進行到底;

在這場人類的浩劫之中,希望我們的國家,能夠統籌有度,領導有方;

希望我們的人民,能夠沉著鎮定,守望相助;

只要全國人民同心同德、眾志成城;我們就必定能夠,支持全世界的人民,共同戰勝新冠疫情,取得最後的勝利!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贊 賞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世界末日來臨,中國或將成“諾亞方舟”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更多真相揭秘!大膽發聲!抓緊看!

閱讀 312

在看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