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的德國,裝備,軍人素養,紀律都比它的對手強大很多,為什麼在二戰中輸了?

空無2269


這個問題討論了好久了,其不變的核心原因:就是美國強勢入局

美國參戰不僅給蘇聯強大的後備援助繼續對抗德國,也讓早已無力招架的英國穩住了陣腳。

美國在北非入局,導致德軍戰線開始“坍塌式”潰敗。

美國在西線登陸,奪取德國制空權,使得德國徹底喪失主動權。

美國強大的國力全面碾壓德軍,讓盟國士兵吃得飽、子彈足,全線助力盟國士兵。

等等一些美國的貢獻

這裡是還得強調一下剩下的不可忽視的原因:

盟友選擇日本和意大利,特別是意大利,都是一個錯誤,兩個都是根本帶不動的隊友,如果當初選擇美國和英國,世界將是另一種格局。

保密與間諜的工作嚴重失誤,德國和日本的密碼被盟國破譯,卻長期渾然不知,導致德軍在戰場處處捱打,節節敗退。間諜給德國盟友們帶來的災難不可估量。

沒有徹底打敗英國,就開闢第二戰場,英國從開始到二戰結束,每時每刻都是一個離自己家很近的一個深水炸彈。

德國統治過於殘忍,很多德戰區國家不服希特勒,地下反叛力量也是異常兇猛。尤其是驅逐大量猶太人,使得德國喪失了很多優秀的科技人才。



前線分析


納粹德國前後動員兵力大約在1700萬左右(佔全國男性人口的40%左右)。此外德國還有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伐克等眾多僕從國,共計有300多萬人的僕從軍。在入侵蘇聯之前,1941年德國武裝部隊8484000人,其中125萬文職人員,空軍168萬,海軍40萬,黨衛軍15萬,陸軍500萬(其中一線陸軍380萬人,後備軍120萬人)。再加上當時德國強大的工業,可以說是無比強大。那麼納粹德國為什麼輸了呢?

根本原因:

戰略上陷於兩線作戰,德國國土面積和人口使它不可能同時應對多個強大的敵人。歷史上菲特烈大帝時期普魯士因為四面受敵差點亡國,後來的一戰也是因為未能徹底擊潰東西線的任意一線而失敗。二戰德國的失敗主要體現在以幾個失誤上。

1.急於攻打蘇聯。

2.真正的豬隊友:日本,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美國直接參戰,二戰均勢迅速打破,美國的參戰使整個戰爭形勢迅速向盟軍方面發展。納粹德國實力再強,和美國比起來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3.戰爭政策,德國對大多數被佔領的國家實施的是非常嚴苛的政策,不能及時吸收轉化佔領的人口和物資。

次要原因:

1.俄國冬天比其他歐洲國家都寒冷。德國大批精銳凍死凍傷。而且,當春天來臨時,融化的雪水混雜泥土。德軍沒有應對經驗,十分不利於德國的裝甲部隊戰術的實施。

2.蘇聯軍隊勇於獻身的精神,二戰中蘇聯總兵力是當之無愧是第一名,真正的裝備不夠,人數來湊。

3.殘酷的民族政策將蘇聯群眾推向了斯大林一邊(其實當時很多人憎恨斯大林)。德國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深淵。

諾曼底登陸

4.雙線作戰分散了大量德國人力物力資源。而且美英的戰略大轟炸使得德國武器產量嚴重不足,這是非常致命的。後來在空戰中,儘管德國空軍非常優秀,但是招架不住人家數量多啊。

英美轟炸德國本土

5.人口有限,德國當時只有約7000萬人口。顯然無法應對持久戰。

6.武器生產方略錯誤。德國偏愛威力大質量高且很貴的武器。雖然生產出來的東西都非常具有革命性和創造性。如導彈,虎王,噴氣式戰機。但新研製的東西往往都需要很多年才能成熟。無法在戰場上立即顯示出威力,希特勒急於求成,反而適得其反。

總之德國的失敗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德軍及其領導者在戰爭中泯滅了人性,失敗是納粹德國最終的歸宿!


淺議輕談


拋磚引玉,簡單聊一聊二戰時的德國的先勝後敗。

閃擊戰

提到德國,各種遊戲電影裡表現最多的是什麼?

裝甲師。

坦克這個東西說白了就是一輛汽車不是?一輛可以扛著炮塔行進的汽車。

德國為什麼那麼喜歡造坦克?這要從地緣上解釋。

德國與法國一樣都是海陸兼備的國家。但是,德國傳統的出海口太過狹窄,艦艇出去很容易被敵人搜索到。所以,德國的海軍一直都比較弱,即便是造出先進的戰艦,也會因為沒有廣闊海域被敵人揍的滿地找牙。

因此,德國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沒有發展日本那樣的航母戰鬥群。而是優先發展陸軍和空軍。於是就出現了裝甲師以及裝甲集團軍群這種恐怖的東西。因為對於德國,陸地遠遠比海洋重要。

問題來了,說到工業設計,法國也不弱。怎麼沒怎麼抵抗就掛了?

戰略思維的問題。

這是蘇聯軍事家圖哈切夫斯基的大縱深戰役理論。講的是經過多兵種配合,如何在敵人的防線上撕開裂口,後續部隊如何跟進,把所有防禦的敵人超過去,然後切斷他們的後勤,從他們的背後發動進攻。換個德國名字,就是著名的閃擊戰。

歷史從一站發展到二戰,飛機、航母、坦克的不斷改良,火力、機動性、防護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已經使戰爭形態發生了鉅變。但是,法國這樣的國家並沒有意識到這種鉅變。仍然試圖通過一條靜態的防線取得勝利,所以法國雖然有先進的裝備,但是很快淪陷。

法國沒有敗在裝備而是敗在戰略。客觀的說法國二戰時的戰略方針還不如中國。這樣一支軍隊還想在二戰後恢復越南殖民地?

千古張伯倫

英國首相張伯倫因為綏靖政策千古留名了,不過不是英名。是他真的天真嗎?

不全是。

大英帝國在二戰前還是個世界霸權。這不假。可是大英帝國的統治已經日薄西山了。他們怎麼辦?當然是要維持他們的統治。為了維持他們的統治,他們必須對歐洲強權德國採取守勢。只有這樣,他們才可以抽出力量維持大英帝國在亞洲龐大的殖民體系——從上海到印度,乃至海灣地區。所以大英帝國是不願意和德國對峙的。德國對於歐洲列強的可怕之處在於德國總是在歐洲擴張,等於直接要端列強的老窩,張伯倫的政策實際上遵循英國傳統的歐洲均勢戰略。但是英國的僥倖心理被德國利用了。德國獲得了戰略機遇期。

先贏是紙

上回書說到德國利用了英國的均勢戰略,迅速擴張,佔領了整個西歐。可是,問題來了。

樹敵無數,槍打出頭鳥。

德國一下子把全世界的目光都吸引過來,德國可以兩線作戰嗎?對於任何國家來講,兩線作戰都是噩夢。意味著他無法從容調配自己的資源,理論上至少有一半的軍隊無法投入進攻。

德國的初始設定是通過海獅計劃登陸英國,可是他失敗了。實際上以德國的海軍力量,也不可能成功。這個時候德國居然希望通過擊敗蘇聯促使英國屈服。

德國主動開闢了東方戰線。這一招……怎麼說呢?

總體戰、世界大戰

到了德國侵略東線之時,世界大戰開始聯繫起來。

日軍方面,外相松岡洋佑一直希望的——日德蘇意大聯盟從此成為泡影。蘇聯被擠下水了,一開始閃擊戰進行的很順利,那是因為閃擊戰的弱點還沒有暴露出來。西歐地區面積狹小,一場數百公里縱深的戰爭就可以滅亡一個國家。但在東線,德軍將要面對數千公里縱深的戰場,可以說是另一個級別的戰爭。

閃擊戰的弱點是耐力差。速度優勢會因為距離的增加而不斷削弱。裝甲師啊,汽油、彈藥、維修…隨著路況不斷惡化,德軍的後勤保障越來越難。最終,他們來到斯大林格勒城下。

斯大林格勒的巷戰,讓德軍重回一戰模式,巷戰是立體攻防戰,坦克在城市中就是活靶子。

結盟與宣戰

日軍偷襲珍珠港後,幾乎大部分德軍將領都反對對美國宣戰,這等於在東線尚未勝利時重啟西線戰場。可是德國還是堅持對美國宣戰,自行重啟西線戰場。非常倉促,因為日本事先並沒有通知德國,日本要對美國宣戰。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德國預先知道日本要偷襲珍珠港呢?

細思極恐。

德國當時的潛艇幾乎完全沒有針對美國。如果德國預先知道日本要偷襲珍珠港,德國的潛艇部隊就可以預先埋伏在美國東海岸,在珍珠港遇襲美國手忙腳亂之時將美國大西洋艦隊盡數勦滅。到了那時,美國海軍東西兩線同時遭到重創,美國會怎麼辦?

美國會撤掉太平洋地區的防禦,退守西海岸。因為美國的戰略是歐洲優先,所以他必須放棄太平洋,死保大西洋。

日本會佔領珍珠港,同時,南下澳大利亞。將整個太平洋地區的資源控制住。但是,日本並不會進攻美國,日本的國策中沒有佔領美國這一項,最多會佔領澳大利亞。這個時候,德國潛艇也不會在太平洋海域作戰,美國登陸歐洲很可能會推遲。直到美國研製出核武,才會開始反擊。但是核武的生產能力有限,破壞力太大,道義上說不過去,不可能像常規武器那樣頻繁使用。

動員極限

到了戰爭後期,德國東西兩線全面開戰,動員能力已經達到極限。再強大的軍隊一旦達到極限狀態,戰鬥力很快就會下滑。 同盟國空軍力量則地毯式轟炸德國的工業區,德國的軍事優勢是建立在工業基礎之上的,當他們的工廠停工,前線也將無力抵抗。


有時聊人文歷史


我是北派說書人,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回答不盡人意,歡迎大家用磚來拍,回答順了您心意,歡迎點贊關注。

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西方戰場上的那些故事,那可是數都數不過來,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西方戰場上的主角,德國總是那麼的燦爛,要說起起初的德國的裝備,軍人素養,紀律確實是數一數二的,但是後期的紀律就不怎麼樣了,和當時東方戰場的日本一樣,起初這兩個國家開始入侵東、西方的時候,紀律還算不錯,畢竟是侵略戰爭,在當時你要做好不干擾民眾,但是隨著戰爭的深入,革命的興起,難免會讓人壓抑的厲害,畢竟嘛拉仇恨的,後來這兩國之間對於被侵略國,經常做一些泯滅人性的事情。激起了被侵略國的全面抵制,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之中。

當然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原因在於德國的戰爭消耗太大,戰線拉的太長太大,再加上幾個豬隊友的拖累,不輸才怪。


北派說書人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您所謂的強於對手是指一對一的吧,但是德國挑起的可是世界大戰。西邊的對手是英法聯軍,美國先是背後支持後來直接參戰;東邊是戰略縱深長的誰去誰迷路的蘇聯,更何況還大自然武器酷寒的冬天。當然德國也有幫手,比如意大利。可是意大利太菜了,它連埃塞俄比亞都辦不了。

然後,咱來看看德國所謂的優勢怎麼消失的。西路戰線,法國是不行,抵抗勢力直接被德軍攆出了大陸,但是德軍面對英吉利海峽也只能望洋興嘆了,始終沒有踏入英國本土一步。

東邊的蘇聯,一開始當然也不是德軍的對手,一路“吃著火鍋唱著歌”就達到了莫斯科。但是戰線太長了,火鍋供不上了,蘇聯紅軍也急眼了,跟德軍死磕。俄羅斯的冬天一來,德國坦克也要貓冬了。

最後,隨著戰爭的消耗,德國軍事物質難以為繼,優勢蕩然無存。德國四周都是敵人,而它的對手們都各自還有後方源源不斷的輸送物質。

總之,德軍在二戰初期確實軍事實力強勁,令對方聞風喪膽,但是隨著戰線拉長,德軍的實力被化整為零,並且已經沒有了後方,難以為繼。


中原一條蟲


二戰中的德國軍人表現很是出色,德意志戰車讓對手生畏,軍事人才輩出,優秀指揮官曼施坦因,善用裝甲車的古德里安,“沙漠之狐”隆美爾等等,德軍在這些名將的指揮下如虎添翼,野心勃勃,妄圖稱霸世界。然而,聲勢浩大的不正義戰爭終被反法西斯聯盟剿滅,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戰線太長,擴展太快,來不及消化。

德國戰火從歐洲燒到蘇聯和非洲。德國人口有限,在短時間稱霸歐洲,又入侵蘇聯和北,佔領了許多土地,這些土地又需要分兵把守,讓本來人口不多的德軍,感覺兵力乏匱,戰線拉長,導致兵力密度降低,局部戰爭人數不能集中,幾十萬的德軍,進入廣袤的蘇聯,更顯的兵力稀疏,漏洞百出。

二、盟友不給力,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意大利軍團負責搞笑,不拖德軍後腿就不錯了,日本隊友一點不默契,德軍從西線搞蘇聯,好歹你從東面搞一波,讓蘇聯兩線作戰啊,日本可能被朱可夫打怕了,在東線不敢有所作為,要是拿出點偷襲珍珠港的勇氣來,蘇聯不好過,德國有可能不會陷進蘇聯的戰爭泥潭。

三、蘇聯的大雪讓德軍苦不堪言。德軍計劃在冬季來臨之前,結束斯大林的統治,德國顯然低估了蘇聯廣袤的地盤給蘇聯紅軍巨大的戰略縱深,拖到冬季,蘇聯依託東道主優勢,戰略大反攻。

四、美國的介入,戰爭開始美國坐山觀虎鬥,大發戰爭財,沒想到被豬隊友日本偷襲珍珠港,讓美國找到出兵的理由,巴頓軍團開赴歐洲,諾曼底登陸,直搗黃龍。蒙哥馬利從北非反攻,一時間,德國腹背受敵,以一敵百,雖猛必不勝。

總的來說,德國發動的戰爭不正義,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雖然德國有優秀的軍人,但是抵擋不住世界人民的反抗。


饕餮中國


以下為個人觀點:

1,連著幹三個國家,其中兩個還是怪物,一個蘇聯,工業強;一個美國,財大氣粗,耗都能耗死,更別提英國搗亂和佔領國的反抗運動。

2 ,戰略失誤,在沒幹掉英國時急著打蘇聯,結果被蘇聯反殺了。

3,豬隊友,意呆利不給力,日本到處惹人,惹歐洲和亞洲國也就算了,還惹的是美國這種有錢國,給美國參戰的理由,然後德國就慘了。

4,德國裝備的量產能力不如美蘇,雖然像虎式這種打的謝饅頭和T34七葷八素,但很容易被鋼鐵洪流壓死。更況且有些武器德國在量上幹不過這倆,質上也幹不過,比如伽藍德對98K。

綜合國力是影響戰爭的關鍵因素,德國雖然有強大的裝備,傑出的將領,訓練有素的士兵,但兩個肉山同時耗著,戰敗也是合情合理。


基辛勒德


從軍事角度看,德軍是因為進攻蘇聯的決策性錯誤導致自己失敗,因為德國面臨和拿破崙一樣的問題,就是蘇聯寒冷的冬天,是一個抵得上百萬大軍的武器。但往深的去說,德軍失敗是敗在工業能力和資源上。二戰時期,表面拼的是軍事,實際比的是工業能力和資源儲備。蘇德交戰,如果僅僅是蘇德,那獲勝的也許真是德國,可是,蘇聯的背後有美國英國的強大無償援助,要知道,美國的工業能力是世界最強的,而且本土沒有被戰火波及,無數軍事物資被運往蘇聯,雖然美英也很討厭蘇聯,但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美英的援助在很大成度上緩解了蘇聯前期的壓力,為蘇聯重新恢復實力贏得了時間(蘇聯有厚實的工業底子和雄厚的資源)。




歷史小權


決定戰爭勝負的最主要因素是國家綜合國力,二戰時綜合國力主要看工業生產能力。美國、蘇聯、英國等反法西斯同盟國家的工業生產力、人口總數等方面遠遠超過德國、意大利、日本等軸心國,尤其是美國的工業生產力尤其強大。德國在裝備、軍隊素質、紀律方面確實強,但這些只能使它在戰爭初期獲得優勢,一旦戰爭進入相持階段,那麼戰爭拼的就是鋼鐵和石油了。舉個實例,其實在蘇德戰場,自始至終在戰損比上,德軍一直佔優,也就是說包括在戰爭後期,蘇軍在戰鬥中損失一直比德軍大。但這不影響蘇軍的步步推進。德軍坦克被擊毀一輛少一輛,而蘇軍被擊毀5輛,補充10輛。這就是現代戰爭,僅僅迷信武力沒用。要想未來戰爭中取勝,矇頭發展經濟才是王道。


歷史老師88


記得前段時間看的紀錄片👆🏻當時在希特勒閃掠波蘭後不久.情報發現前蘇聯軍工異常強大.每天生產的飛機.坦克數量居然超過德國.分析蘇聯很可能會攻打德國...於是在石油還剩下三個月儲備.毅然決然的數百萬軍隊悍然對蘇聯發動閃電戰.陷入苦戰.被舉國之力的蘇(美國也支援資源)聯擊敗.甚至還反擊打入德國柏林...

跟日本偷襲美帝珍珠港類似,被逼無奈先動手的,,,總結朋友不夠.能源不夠.生產力不夠.兵哥哥也不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