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如何評價慈禧太后?

季我努學社


《辛丑條約》簽訂以後,慈禧太后決定銳意進取,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希望因此能夠避免清王朝走向滅亡。在袁世凱的襄贊下,清末新政的改革的深度、廣度和實際效果都大大超過了戊戌變法,進行了官制改革、教育改革、稅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廢除了實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建立了新軍和新式警察,在直隸等地試行了現代司法和刑獄管理制度,為此後中華民國的建立奠定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人才基礎。慈禧太后甚至宣佈籌劃預備立憲,一度讓國民燃起了走向君主立憲制度的希望。然而隨著慈禧太后的病逝,清末改革由於缺乏精明有力的領導者而最終走向失敗,清王朝也在隨後被辛亥革命所推翻。

二、負面評價:

個人的人格方面,從宮廷鬥爭中奪得政權。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於熱河避暑山莊後,已篡奪取得皇太后名分的那拉氏,聯合恭親王奕訢等皇室近支,發動政變從以皇室遠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為首,實際以能臣肅順為核心的顧命八大臣集團手中奪得政權,並將其中三位(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後為建立及維繫其獨裁權力,慈禧皇太后對於政敵之整肅絕少留情,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帝,以及繼位者光緒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極為高壓嚴峻,臨終前甚至密令以砒霜毒死光緒皇帝,以防自己死後被新黨清算。慈禧太后

從廣泛角度研究,慈禧當政的結果確實極多數得到負面評價。主要是中法戰爭後在許多清流文人眼中獲得了勝利卻仍要簽訂放棄越南的天津條約,以及甲午戰爭失敗後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慈禧皇太后的執政及決策,於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慈禧皇太后雖然在當時專制政治體制上非常幹練,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維繫本身對中國的統治。

以上列舉的數次喪權辱國的戰爭結果,並非一定如此,其中鎮南關大捷後的乙酉清法戰爭以及中日甲午戰爭都是繼續戰爭比接受議和的恥辱條件要更加有利,但繼續戰爭的結果雖然有可能會在甲午時拖垮當時國力即將窮盡的日本,從而有可能使中華民族避免二十世紀初期遭受極多苦難與大量中國人民死亡的歷史,卻由於當時慈禧執政中期之後內宮花費糜爛不足以同時支撐戰爭與慈禧生活費,同時很可能會讓滿族政府因為持久戰亂而國力窮竭並且因此失去權威而垮臺。特別是中法戰爭如果繼續,會耗盡清漪園(即後來的頤和園)所急需的銀兩,因此受到了恭親王、李鴻章等洋務派人物的反對。此外慈禧個人於早年當政之初尚知節儉與勵精圖治,但後來即日漸奢靡。舉凡重修圓明園(後為恭親王等大臣所阻)、清漪園與籌辦萬徇壽誕等均耗費大量銀錢。上述之事雖非均由慈禧之意而興,但對於皇帝及臣工等對其進行討好之作為,慈禧並不加以勸止卻反而多有縱容。甚至庚子事變後中國面臨《辛丑和約》的鉅額賠款時,其奢靡之風仍未見明顯收斂,無形中使晚清已捉襟見肘的財政問題更加惡化,民生凋敝。

甲午戰敗之源

在“同治中興”的太平表象下,“自強運動”只重視購買武器,實為戰敗主因。當時敗戰主因實因訓練不足,如同日俄戰爭對馬海戰,日軍並無任何一艘戰鬥艦被擊沉,僅損失3 艘魚雷艇,但是俄國海軍艦隊被擊沉戰列艦及各型艦艇19艘等。甲午戰敗

慈禧皇太后的病態性鋪張浪費,以及對於國際時局缺乏認識,輕視事情重要性,允稱導致甲午戰爭戰敗的主因之一。其中最顯著的事例為花費巨資擴建頤和園用以慶祝自己的六十大壽,給包含海軍軍費在內的國家財政帶來無建設性的負擔。修建頤和園是光緒帝為討好慈禧所為,有部分原因是讓慈禧頤養天年還政於光緒。所用款項和海軍軍費衝突,導致北洋海軍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的連續數年經費嚴重不足。1882年,日本海軍還只是魚雷艇和二千噸以下的近海鐵甲艦為主,無大型鐵甲巡洋艦。1885年,日本提出十年的擴軍計劃,意圖超過北洋海軍。1886年,法國海軍工程師白勞易受僱建造4700噸級大型鐵甲巡洋艦“松島號”和“厳島號”。1890年時,中國北洋艦隊的總排水量為27000噸,而日本海軍的總排水量在17000噸以上。到了1894年甲午戰爭時,日本海軍艦隊總排水量為72000噸,並且多有配置速射炮的新式艦艇。相反,北洋艦隊自1888年正式成立後,再未添加任何船隻。1891年後,又停購槍炮彈藥,後來海軍軍費挪用修了慈禧的頤和園。甚至在戰敗簽約、割地賠款之後,1895年,又大興土木,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個工程長達13年之久,直到她死前才完工;重修的慈禧陵雖成為清代最豪華獨特的皇家陵寢,然而耗資巨大,放在清季國事日非的歷史脈絡下加以檢視,更突顯出慈禧皇太后重視個人虛榮以及清廷威儀甚於國家興衰的心態令全中華民族可嘆與可恨。



不許人間見白頭zzz


清朝興也女人,亡也女人。在清朝統治史上,初期的孝莊太后和末期的慈禧太后,都是了不起的政治家。慈禧聯繫咸豐、同治、光緒三朝,是名副其實的最高統治者,陪伴著清朝走向衰亡。

慈禧,海西女真扈倫四部葉赫那拉氏,16歲年入宮,咸豐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咸豐六年(1856)生後來的同治帝載淳,封懿妃,次年晉懿貴妃,居西宮。

咸豐十一年(1861),咸豐帝駕崩,與孝貞顯皇后(慈安)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後聯合慈安太后,得小叔子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1875年同治帝崩逝,絕嗣,慈禧擇其侄載湉繼大統,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慈安死後慈禧獨專大權。1908年11月,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3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次日去世。

慈禧工於書法,為其干政準備了先決條件。咸豐帝時,南有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大半個中國,北有英法聯軍入侵京津一路向西,內憂外患,讓本來體弱多病的他心力憔悴。於是,咸豐帝常口授,讓懿貴妃代筆批閱奏章,且允許她發表意見。

慈禧曾經是鷹派人物。1860年9月21日,清軍在八里橋一役失利,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咸豐決定逃往熱河避暑山莊,懿貴妃極力諫阻,請求咸豐留在北京,繼續抵抗,為此觸怒咸豐,差點招來殺身之禍。奕訢與英法聯軍簽訂《北京條約》,懿貴妃深以為恥,勸咸豐廢約再戰。只因咸豐病危,只好作罷。

中為慈禧

慈禧從剷除肅順顧命陣營開始,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繫自身的絕對權威。她能讓奕訢這樣能幹親王執政多年,也能用奕劻那樣的貪腐草包總理軍政。她一邊重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漢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一邊支持保守派實力壯大制約洋務派。她可以在列強入侵時激發義和拳調轉槍頭“扶清滅洋”,也可以突然改變主意和洋人合作向義和團磨刀霍霍。

慈禧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持下,花巨資從西方買來一流的軍艦槍炮,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操練新軍,甚至暫時支持維新派的百日改革。當其經歷庚子這一場大禍之後,意識到時局已不容她堅持帝制傳統——所謂的“祖宗成法”,乃容許清廷推展多種新政:官制改定、準備立憲、廢科舉制度、禁止婦女纏足、興辦女學、新學、庚子退款建設教育事業等。

慈禧從宮廷鬥爭中奪得政權的手法殘忍,從中國國家主權的角度出發慈禧該上恥辱柱。1885年,清軍在中法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成功阻止法軍登陸臺灣的優勢局面下,慈禧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不平等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於此,左宗棠曾直指主和的李鴻章:“對中國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但沒有慈禧拍板,李鴻章再有聲威,也是無濟於事。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戰敗後的《馬關條約》、1900年庚子拳亂導致的《辛丑和約》,也都是李鴻章為首席談判大臣,但慈禧作為最高權力責任人,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

《走向共和》中的慈禧和李鴻章劇照

甲午海戰前,慈禧明曉日本動武傾向,但對內務府挪用北洋水師添置裝備的軍費,為其辦萬壽大典興奮不已。庚子事變後中國面臨辛丑和約的鉅額賠款時,其奢靡之風仍未見明顯收斂,使晚清已捉襟見肘的財政問題更加惡化,民生凋閉。而對當時官場上下貪腐成風,慈禧洞察而不制止,甚至對言官彈劾也是一百個不高興,從而徹底地蛀空了滿清這個曾經的“天朝上國”。

《清史稿》對其有一個較客觀的評價:“及文宗末造,孝貞、孝欽兩皇后躬收政柄,內有賢王,外有名將相,削平大難,宏贊中興。不幸穆宗即世,孝貞皇后崩,孝欽皇后聽政久,稍稍營離宮,修慶典,視聖祖奉孝莊皇后、高宗奉孝聖皇后不逮十之一,而世顧竊竊然有私議者,外侮迭乘,災祲屢見,非其時也。不幸與德宗意恉不協,一激而啟戊戌之爭,再激而成庚子之亂。晚乃壹意變法,怵天命之難諶,察人心之將渙,而欲救之以立憲,百端並舉,政急民煩,陵土未乾,國步遂改。綜一代之興亡,繫於宮闈。嗚呼!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這個孝欽,即為慈禧。


以禮觀書


慈禧,可能大家一聽到這個

名字

,都認為她是一個無惡不作的壞人,但是你們知道在西方的外國人在對慈禧的評價到底是怎樣的嗎?而慈禧是否真的是像別人所說的大清的滅亡和慈禧是有著聯繫的?而慈禧是大清國最可惡的統治者呢,一起來看看從各方面來評價慈禧太后到底如何吧。



直到現在,人們提到晚清史,慈禧(1835—1908)是一個永遠無法迴避的名字。一列舉晚期的歷史人物,慈禧必然會第一個映入到我們的腦海。

  慈禧是清文宗(即咸豐)的貴妃,清穆宗(同治)的生母,清德宗(光緒)的親姑母、掌控者。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咸豐皇帝死後 不久,慈禧(那拉氏)和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從此,晚清政局開始操縱在慈禧太后的手中,垂簾聽政、訓政成了那個時代的代名詞。,慈禧太后通過操縱同治、光 緒兩位皇帝,來掌管朝政,時間長達48年之久。

  慈禧太后是是中國歷史上三大實權女性人物之一(另兩位是唐朝女皇武則天、漢朝呂太后; 也許還有第四位,那就是大清本朝的孝莊皇太后)。但是,後人對她的評價卻遠遠低於前兩位皇后。對於這位人稱“老佛爺”、“皇阿瑪”、“西太后”的晚清“傑 出”女士,歷來有很多的傳說與演繹。拋開那些紛紛攘攘、真真假假的版本,我們對事不對人地解剖一下她的權謀之術,也許就會發現在這個外表贏弱、秀麗端莊的 太后身上,有著天生的陰謀家的血液和政客的基因。

  可以說,在這場足以改變中國近代歷史的權力鬥爭中,慈禧發揮了自己超凡的機智與果敢 的陰謀手法,以孤兒寡母之弱,裡應外合,乾淨利落地處理了外表強大的政敵。而勝利的關鍵則是先發制人。當政敵雙方都在蓄勢未發、暗流湧動時,誰能預事在 先,佔得先機,誰才能笑到最後。就如肅順在事敗後呵斥同黨說的那樣,“若早從吾言,何至有今日”。

  權力鬥爭本是封建主義政治的應有之 義,自古皆然,中外皆然。從正式登上權力寶座的那天起,慈禧就無時無刻不在為大權獨攬費盡心機。作為一個靠宮廷政變起家,從未受到過正規嚴格的意識形態訓 練的女性統治者來說,她既沒有對中國歷史發展的使命感,對中華民族的存亡責任感;也沒有對滿族皇室祖業興衰的緊迫感,更不用說對國計民生、百姓疾苦的終極 關懷。她的最高宗旨是保全自己,成全自己。在經歷了咸豐朝的權力鬥爭和血淋淋的辛酉政變後,慈禧的權力危機感一直沒有放鬆,這點從她與恭親王奕訢一波三 折、起起伏伏的鬥爭中可見一斑。也正是通過與奕訢的鬥爭,慈禧從一個初出茅廬的政治新手,成長為了技術嫻熟的政壇宿主。

  辛酉政變可以說是慈禧登上政治舞臺的開始。而在這場事關生死的鬥爭中,初出茅廬的慈禧,竟然一舉扳倒了在官場縱橫多年的肅順、載垣、端華等軍機大臣,其心機手法可謂高明。

  1861年7月17日,咸豐帝病死於熱河承德避暑山莊,遺命肅順等為顧命大臣,輔佐剛剛六歲的載淳(後來的同治)。慈禧不甘心大權旁落,便一方面利用其 身為載淳之生母、被尊為“聖母皇太后”的地位,控制了本該屬於小皇帝的印章——象徵皇帝至高無上權力、咸豐皇帝的私章“同道堂”。因為按照咸豐遺命,凡發 至內閣和京內外各衙門的諮文,必須用此印才能有效,這樣慈禧就取得了干預朝政的權力。另一方面,她又暗中指使朝中御史和諸大臣聯名上奏,要求皇太后親操政 權以振綱紀,即垂簾聽政,為自己從後臺轉到前臺做好鋪墊。而更重要的是,她通過分析利弊,決定聯合同樣受到排擠的恭親王奕訢,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一致奪 權。慈禧借用妹妹身為醇郡王福晉,可以隨時出入宮禁的條件,與奕訢通風報信,並想法設法單獨召見了奕訢,密謀策劃了政變事宜(野史還說慈禧與奕訢另有男女 曖昧關係)。她利用恭親王滯留北京、善後處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機會,周密佈置了剷除顧命八大臣的行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捉拿並處死了肅順等人,併成功 地實現了垂簾聽政的格局。

  辛酉政變後,奕訢被授予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繼授為宗人府宗令,兼總管內務府大臣,並管宗人府銀庫;並且 很快又宣詔為“著以親王世襲罔替”,而且其上至母親、下至子女都優禮備至,屢受封賞。這等權勢,在清朝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甚至包括當年的多爾袞。自古孤 兒寡母的統治,往往因權臣坐大而受到排擠和欺壓,兩漢至清莫不如此。因此,在奕訢看來,慈禧無非是一個在為自己身家性命耍手腕與小聰明的小女子。他對她的 尊重,只是出於維護皇權正統的功能性需要。他的希望是“希冀垂簾其名,而實權歸己”,由他而不是由慈禧來統治清王朝。

  在鬥爭的初期, 因慈禧初次垂簾,小心謹慎,不便明攬大權;但事事留心,以得政治學術之經驗。而奕訢則相反,咄咄逼人,鋒芒不隱,一開始就大封諸家子弟,並改組軍機處以控 制中樞權力,以致於凡事均由親王做主,每日上朝,必由之親王開口請旨。部員大臣每辦一事,往往先期向議政王就商,唯奕訢之命是從。而此時的清王朝,正面臨 內憂外患,“發捻”橫行,也確實需要一個像奕訢這樣強有力的中流砥柱,來處理各方面的危機,平息叛亂,安撫各國。因此,慈禧總的來說還是抱著隱忍不發的態 度。但慈禧也看到,長此以往,奕訢的勢力日漸坐大,勢必重演肅順等擅政的局面。於是,慈禧在幕後伺機而動,把握時機,運用“拆凳子”、“摻沙子”等陰謀手 段,一步步巧妙地削弱著奕訢的勢力。

  在一場紛繁複雜而且是最高級別的權力核心博弈競爭中,要能夠持久保持不敗紀錄,僅僅依靠陰謀手段 是不能得逞的。在完成對奕訢的收服,大權獨攬的地位逐漸鞏固後,慈禧的政治藝術發揮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她的自我保全策略,從陰謀轉為陽謀,從背後偷襲改為 正面防守,從破壞平衡變為建設均勢,從先發制人、克敵於未動的低水平操作轉變成後發制人、擇機而一舉功成的高水準謀略。

  在“拆凳子” 方面,慈禧對屬於奕訢陣營的何桂清、勝保的誅殺,可謂當機立斷、毫不手軟;尤其是在後者的處理上。因為勝保乃奕訢心腹,也是奕訢集團所掌握的唯一一支武裝 力量,因此奕訢極力維護。但慈禧更顯得技高一著。據說慈禧下詔時,故意先傳旨無事,待文武大臣紛紛散去後,奕訢也剛剛離去,勝保賜死的詔旨立刻從天而降。 當奕訢聞訊時,勝保已然命喪黃泉。而“摻沙子”則是慈禧借蔡壽祺上疏彈劾奕訢的事件,大加利用和發揮,對奕訢先貶後升,備施折辱,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玩一親王於股掌之上,譴責之,以示威,開復之,以示恩”。並且秋後算賬,對在此事件中公開支持奕訢的大臣撤職降級,對站在自己一邊的大臣則著意扶植。

  通過暗地裡的拆凳子、摻沙子,慈禧不僅削弱了奕訢;而且通過這場隱蔽的鬥爭,還得到了歷練,學到了一套陰險毒辣的權術手段。在未來的政爭中,慈禧與奕訢二者之間孰勝孰敗,也就不難預料了。

  當慈禧獨掌朝綱大權時,此際的清王朝已經風燭殘年,遠沒有康乾盛世時的風光,沒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氣概。皇權專制主義局面已 是昨日黃花,再沒有乾隆“以朕心為天下心”的威勢。在政治鬥爭中日漸成熟的慈禧,已經深深地領會到,維持沒落皇權政治結構關係的真諦,那就是順勢利導,以 力制力,力量制衡。正是這種力量均勢理論,使得慈禧在先有肅順八大臣、後有奕訢“鬼子六”,外有列強虎視眈眈、內有曾李功高震主,上有光緒康梁之變、下有 “天國”“捻軍”之患的形勢下,卻能夠保持近半個世紀的權力而江山不倒。

  一方面,慈禧則著力製造與當權派對立的在野派的聲勢,用以在 輿論和權力分配上加以制約。同光年間,朝中存在一個著名的以“清流黨”自居的政治集團,為首的前後有李鴻藻、張之萬、沈桂芬等重臣。這實際上是慈禧刻意培 養的一批敢於彈劾議事、監督洋務當權派的官員。慈禧有意識地把他們安置在軍機大臣、皇帝老師、監察御史等文職性樞要崗位上。他們不具有洋務派的實力,但是 在學識、政治資歷與操守上頗有威望。他們往往能夠以地主階級意識形態原則和政治原則制約洋務派,削弱他們的政治影響。慈禧就是利用這些人束縛住洋務派的手 腳,使他們不敢篡越皇權。而實力強大的洋務派所感受到的精神壓力與處處摯肘,卻是無可名狀的。如李鴻章就對這種局面大發牢騷:“政府疑我跋扈,臺諫參我貪 婪,我再嘵嘵不已,今日尚有李鴻章乎?”

  另一方面,慈禧對曾李左等洋務派權臣規模已成,尾大不掉,以至於內輕外重之勢加以默認,採取 懷柔政策,不與爭鋒。如同治八年,山東巡撫丁寶楨先斬後奏、就地誅殺慈禧內廷寵監安德海,曾國藩、李鴻章為之拊掌稱快,慈禧隱忍無言;1900年分離主義 性質的東南互保,慈禧也置若罔聞、不與計較。而且,東南軍事“朕唯曾國藩是賴”;對於涉外重大事務,也全權交由洋務派出面處理。而慈禧在給予洋務派充分信 任的同時,也有意識地在他們內部分化陣營,以達到互相縶肘的目的,如借鎮壓“捻軍”抬高李鴻章,卻陰削曾國藩之勢,從而達到分化當權派、避免個人無限制坐 大的目的。

  而慈禧的最高明之處,不僅僅在於利用漢族地主階級當權派與在野派間的朋黨之爭,來維繫皇權結構的平衡;而且還積極促使兩派 之間的地位轉化,從而將自己的勢力滲透到兩個互相對抗的統治集團中,保持權力結構新的動力。最成功的例子莫過於張之洞。而後來的袁世凱,則是慈禧在戊戌政 變後提拔出來的又一個洋務當權派的繼承人。同時,為了制約袁世凱,她又特意培養出了一個岑春煊,後者與袁世凱的鬥爭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這無疑是慈禧的政 治遺產在起作用。

  但是,慈禧太后掌權的時候,正是中國喪權辱國的年代,於是,每當人們提起晚清時期,都把慈禧太后的專權和賣國劃為等 號。縱觀慈禧的政治生涯,從辛酉政變到垂簾聽政,從皇族爭勢到大權獨攬,她於實踐中融會貫通了帝王的南面之術,在驚濤駭浪中大旗不倒,不受挑戰地運用皇權 直至去世。儘管現在的人們經常強調對歷史的寬容,甚至有人對慈禧太后也提出了一些與傳統不同的看法,但那畢竟是一家之言。她所處的時代,她掌握清朝政府實 權的時候,中國社會正在一步步的沉淪是有目共睹的。

    根據歷史事實來客觀評價慈禧太后

  一、拼命的花錢,有錢就是任性,大清屁民的錢不花白不花

  康熙皇帝曾說過,他宮廷一年的用度,還抵不上明朝皇宮一日之費也。他老人家所說的只是他自己啊!他如從棺材裡爬出來,看看他那五世孫媳葉赫那拉氏的排場,他就不能誇口了,據李蓮英的接班人,滿清王朝最後一任總管大監小德張的回憶:慈禧皇太后當年一天的生活費,大致是紋銀四萬兩!

  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呢?試把它折成實物就知道了,那就是宮廷半月之費,就可買吉野級巡洋艦一艘。兩月之費,可購一超級主力艦。一年之費,至少可以裝備一支高踞全球六七位的海軍艦隊。

  再反過來說,為維持這位老太婆的奢靡生活,一年之中我們每半個月要賣掉一條巡洋艦;一年要賣掉一支海軍,才可馬虎應付!

  或問:這個老太婆哪能用掉這許多錢呢?曰:她老人家場面大嘛!不信且從那九千間大宮殿再算一下。四萬兩一天也不算多嘛!再者,辦事的官員還要貪汙中飽呢!——溥儀不是說過,他五歲的時候,一個月要吃掉810斤豬肉,和240只雞鴨嗎(見溥儀著《我的前半生》)。他的雞鴨可比我們吃的昂貴得多呢!

  據康有為的調查,清宮中一切的用費都是三七開。那就是報銷十成之中,三成是實際用費;七成是層層經手人的分潤,這是例規。至於那三成是否是真的用費,還要待考。例如西太后在頤和園賞王公大臣看戲。怕露天有陰雨,要搭個“涼棚”。這涼棚搭掉三十萬兩,三七開,則涼棚實際用費是九萬兩。一個涼棚要九萬兩銀子?那就天曉得了。

  二、甲午戰爭失敗,中國第一次輸給日本

  唐朝沒輸過日本,元朝輸給了颱風,明朝在昏君萬曆的統治下也沒輸過日本。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年)十月初十日是慈禧太后的60歲生日,屆時朝廷將舉辦盛大的慶典。晚年的慈禧,行事作派處處模仿乾隆,1887年她宣佈不再垂簾聽政,而由光緒帝親政。第二年二月初一日朝廷頒佈上諭:“溯自同治以來,前後二十餘年,我聖母為天下憂勞,無微不至,而萬歲餘暇,不克稍資頤養,撫衷循省,實覺寢饋難安。念西苑密邇宮庭,聖祖仁皇帝曾經駐蹕,殿宇尚多完整。稍加修葺,可以養性怡神。……其清漪園舊名謹擬改為頤和園,殿宇一切,亦量加葺治,以備慈輿臨幸,恭逢大慶之年,朕恭率群臣同伸祝悃,稍盡區區尊養微忱……”

  光緒皇帝的生父、醇親王奕 受命主持頤和園的整修。想到慈禧太后搬入頤和園,就會遠離紫禁城,光緒皇帝就可以獨斷朝綱了,奕 對頤和園工程格外盡心,因為工程用銀不足,他不斷從由他掌管的海軍衙門的經費裡挪款。

  當時的清政府在多年戰亂之後已經國庫空虛,民生凋敝,修葺頤和園之舉引起一些臣僚的議論。御史吳兆泰大膽奏請節省頤和園工程。他說:“方今畿輔奇災,嗷鴻遍野,鶉衣鵠面,流離相屬,賣妻鬻子,苟以取活,菜色滿郊,僵仆載途,目不忍睹,耳不忍聞。……海禁洞開,強鄰逼視。我朝海岸遼闊,長數千裡,亟宜添設強大之海軍,請求精深之技藝,育才教戰,堅甲礪兵,充實防力,申張國權。……兼之各處漫河決口,猶未填塞……”正是“朝廷撤樂減膳之時,非土木興作之日也”。

  吳兆泰的奏摺立即引起慈禧的震怒,很快光緒帝頒佈諭旨,指斥吳兆泰“於朕孝養之忱,全未體會,實屬釣名沽譽,阻止孝思,冒昧以極,交部嚴加議處”。吳兆泰被投進刑部死囚大牢。多虧張之洞聯絡十省總督上書力保,吳兆泰才免於死罪,革職遣歸。

  為了掩人耳目,慈禧一再強調頤和園“均系舊有工程”,略加修葺;另一方面,打著操練海軍的旗號,成立昆明湖水師學堂。1889年,慈禧還讓李鴻章將部分北洋水師官兵和水師學堂的學員共3000多人,在昆明湖舉行聯合軍演。小火輪在湖面駛來駛去,水兵們向閱兵臺上檢閱的慈禧搖旗吶喊,歡呼致敬。

  從光緒十七年(1891年)四月二十八日起,慈禧常駐頤和園。但頤和園修復工程一直未停,海軍衙門經費繼續挪用於修造園林工程。在多種因素作用下,戶部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規定南洋水師、北洋水師兩年內停購外洋船炮。這幾年間,世界海軍造艦水平和艦載火炮技術都有了飛速發展。幾年來,日本平均每年添置新艦兩艘,日本天皇節省宮中費用,撥“內帑”用來買船。日本艦隊的航速與火力迅速趕超北洋艦隊。

  正當萬壽慶典緊鑼密鼓籌備之時,1894年7月,日本艦隊在黃海挑起甲午戰爭。8月1日,中日互下宣戰書。

  三、英勇的向所有列強宣戰

  作為一個已統馭中國歷史四十年的女人,慈禧當然不會改變她的一貫作風。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她做出這個敢於和外國人叫板的舉動的呢?據唐德剛先生在《晚清七十年》裡的說法,慈禧太后的突然法飆,是因為一封假情報所引起的。 那麼這是怎樣的一封假情報呢?這事還得從她最信任的奴才榮祿說起。還是在5月20日,慈禧太后在御前會議經過一番商議,決定召回李鴻章和袁世凱,意在和洋人講和,賠點銀子,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就在這天的深夜,一個黑影急匆匆的敲開榮祿家的大門,榮祿起來一看,原來是自己的心腹江蘇糧道羅嘉傑的兒子,奉父親之命星夜趕來告密。 羅公子帶來一個令榮祿大為震驚的消息:各國公使已經聯合決定,“勒令皇太后歸政”,榮祿聽後大驚失色,手足無措。他很清楚自己在戊戌政變裡所發揮的作用,如果十一國勒令皇太后歸政,光緒帝復出,自己就是十個腦袋,也得搬家了!這可真是個難熬的夜晚啊!榮祿彷徨終夜,天剛矇矇亮,就緊急入宮稟告慈禧太后。這一下,輪到老太后魂飛魄散了!慈禧太后是知道洋人厲害的,當年他的丈夫咸豐皇帝可不就是給洋人逼死在熱河的?現在她終於明白,洋人不肯朝賀王儲的原因,原來是要逼她歸政,擁光緒帝復出!如 今一切都明白了,慈禧太后最擔心的這個可能,想不到如今竟然要成為事實。 當時慈禧太后不禁老淚縱橫,悲憤交集,洋人這是在要她的老命!如今的一條路,只能是和洋人拼了!要毀滅就大家一起去死吧!在自盡之前,慈禧太后此時哪裡還管得了什麼大清江山和萬千黎民百姓?

  四、殘酷鎮壓義和團“自幹五”

  義和團從“民族的棟樑”到“國家的罪人”,似乎是一夜之間的事情。

  在慈禧發出的那份上諭裡,所有的問題都被推到義和團身上,所有的罪責都要由義和團來承擔。現在,義和團團民不但要面臨八國聯軍的攻擊,還要面對清軍的剿殺——眾所周知,清軍有“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光榮傳統,他們在剿殺義和團的時候格外賣命,手段也格外殘忍。

  在內外夾擊的困境下,曾經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瞬間土崩瓦解。

  義和團的悲劇其實從一開始就註定了。雖然他們旗幟鮮明地喊出“扶清滅洋”的口號,但義和團團員們並不知道,自己所支持的“清”,和所欲滅掉的“洋”,從本質上是一回事,他們都是一家人。慈禧之所以要向11國宣戰,也與什麼“愛國主義”無關。簡單地說,就是“洋人欺負得太狠了”,影響了自己的權力。因此,雖然義和團曾經“奉旨滅洋”,但發出聖旨的慈禧太后,卻絕不會“滅洋”的。她無非是想利用義和團的力量,增加一點與列強談判的政治籌碼而已。等到列強明確表示,不會以光緒皇帝取代慈禧之後,慈禧立即就向義和團伸出了屠刀。她在要奕劻、李鴻章等與列強議和的上諭中將責任完全推給義和團並下令剿殺義和團:“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剷除不可。直隸地方,義和團蔓延尤甚,李鴻章未到任以前,廷雍責無旁貸,即著該護督飭地方文武,嚴行查辦,務淨根株。儻仍有結黨橫行,目無官長,甚至抗拒官兵者,即責成帶兵官實力剿辦,以清亂源而安氓庶。”

  清廷不久前還稱義和團為“義民”,此時則成必須剿殺的“肇禍之由”。理由何在,並未解釋,慈禧急於求和,政策只能急轉彎,顧不得更多了。

  “自幹五”被朝廷拋棄,反賊自然大盛,據孫文自述:5年前的第一次廣州起義失敗後,“舉國輿論莫不目予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咒詛謾罵之聲,不絕於耳”,甚至親人都將他視為洪水猛獸;惠州起義失敗後“則鮮聞一般人之惡聲相加,而有識之士,且多為吾人扼腕嘆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後相較,差若天淵”。

  五、不斷的將大量的“我大清自幹五”轉化為反賊。

  1901年2月14日,她批准《議和大綱》,並頒佈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著名國策。9月簽訂的《辛丑條約》,中國僅賠款就四億五千萬兩。本息和加地方賠款超過了十億兩。如果一個朝廷把國家折騰到了這樣的境地,還能夠領導全國人民改良下去,並且可實現1908年《欽定憲法大綱》所說的那樣,“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那就是萬能的上帝站清廷一邊去了。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慈禧宣佈局外中立。日俄戰爭期間,“自旅順迤北,直至邊牆內外,凡屬俄日大軍經過處,大都因糧於民。菽黍高粱,均被芟割,以作馬料。縱橫千里,幾同赤地。”“蓋州海城各屬被擾者有300村,計遭難者8400家,約共男女5萬多名。”遼陽戰場“難民之避入奉天省城者不下3萬餘人”。“烽燧所至,村舍為墟,小民轉徙流離哭號於路者,以數十萬計。”甚至連日本人辦的《盛京時報》(1906年10月18日)也不得不承認,東北人民“陷於槍煙彈雨之中,死於炮林雷陣之上者數萬生靈,血飛肉濺,產破家傾,父子兄弟哭於途,夫婦親朋呼於路,痛心疾首,慘不忍聞。”

  日俄戰爭結束兩個月後,中國同盟會成立,原本分散的各路反清人馬終於匯聚到一起。

  6年後,武昌城一聲炮響,十四個省份在數月之內相繼起義,北洋軍隨後反正,隆裕太后和攝政王載灃見勢不妙乖乖交權,以求取漢人的寬大。

  讓我們把時光推回到三百一十八年前:

萬曆二十一年(1593)九月,面對越來越強大的努爾哈赤,海西女真葉赫部聯合哈達部、蒙古科爾沁部等九大部落,組成聯軍,攻擊努爾哈赤,失敗,被殺四千餘人,史稱“古勒山之戰”。

  戰後,努爾哈赤將葉赫部首領分屍,一半留存,一半交葉赫部。自此,葉赫部與愛新覺羅部不共戴天。據說葉赫部首領於戰敗之時,曾放言如下:

  “我葉赫部若只剩一女子,亦將傾覆建州!”

  葉赫部居住於那拉河畔,故又稱葉赫那拉。

 老外對慈禧太后的驚人評價

  其實不然,慈禧太后在外國人眼中儼然是偉大的女性。一位名叫田原禎次郎的日本人在他的著作《日本人眼中的慈禧》中寫到:“提起西太后,無需畫蛇添足。她是清國的攝政皇太后、古今無與倫比的女性政治家,這一點恐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上海《德文新報》曾刊登了一篇名為《中國西太后》的長篇文章,稱讚慈禧為非同尋常的女中豪傑。

  在光緒九年至十一年爆發了中法戰爭。在李鴻章頻頻提出議和時,慈禧堅決反對。起用馮子才,李秉衡與法國開戰。取得諒山大捷與臺灣勝利。可見慈禧並不是一味求和,而是尋找最佳解決方法。

  大多數學者認為慈禧給清朝續命數十載!像亞瑟·H·史密斯在《動盪的中國》裡評價慈禧:“中國的門戶面對敵對勢力從來未被打開,這在中國半獨裁統治的歷史上可謂絕無僅有,要找一個原因,我想只能說是這位統治者本人擁有一種獨特的品質和才能。”美國公使田夏禮也曾言:“西太后是世界大君主之一,使垂亡的帝國與列強結伴而行就是藉此女傑之力。”

  慈禧的另一開明之舉便是准許滿漢通婚,禁止婦女纏足,雖然沒有得到貫徹實行。慈禧曾下懿旨(雖未正式頒佈):所有滿漢官民人等,著準其彼此結婚,毋庸拘泥。至漢人婦女,率多纏足,由此已久,有傷上造物之和。

  由這些方面可以看出世人對慈禧有很高評價,與我們今天聽到慈禧相左。但時勢造英雄,大概是晚晴的硝煙湮沒了慈禧偉大的一面。 慈禧掌權後,權力慾愈發高漲,做事心狠手辣。

  美國女畫家卡爾是這樣描述慈禧的:“我看眼前這位皇太后,乃是一位極美麗、極和善的婦人,猜度其年齡至多不過40歲,身體各部分極為相稱,美麗的面容與其柔嫩秀美的手、苗條的身材和烏黑光亮的頭髮,嫣然一笑,姿態橫生,令人自然欣悅。”

  被慈禧容貌折服的還有諸多外國的公使夫人。向斯說,在西方人眼裡,都覺得慈禧太后是一條母龍,是一個非常醜陋、非常惡毒的女人。事實上,1902年,這些外國公使夫人第一次見到68歲的慈禧時,被這個女人的美貌和氣勢震撼了。她的美麗征服了眾人。。

  點評:過去都已過去,我們沒有必要去追求大清的滅亡是不是慈禧所導致,歷史遺留給我們最大的價值不是忽悠與愚弄,也不是埋怨或猜忌,而是讓我們如今這些晚輩,能夠再讀的時候,能知曉一些道理。讓我們知道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應該更好,更幸福的生活,這才是最大價值。


錢氏集團666


從她作為一名女性的角度來看,她是不幸的,咸豐二年(1852年),17歲的葉赫那拉氏被選秀入宮,賜號蘭貴人。單純的她在後宮的殘酷中學會了勾心鬥角,城府變得越來越深,又因為當時咸豐帝身體有所不適,讓葉赫那拉氏處理一些朝務,惹來了許多大臣的不滿。

可以說,對於剛入後宮的慈禧來說 ,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某個看她不順眼的人陷害後殺了。


從她作為晚清後期實際的掌權者來看,她是一個失敗、自私、貪圖享樂、目光短淺的掌權者。

別的不說,拿她過六十大壽來說吧,自1888年開始,因為慈禧的六十大壽,清政府的整個重心,全花在這上面了。


為了舉辦和乾隆皇帝大壽一樣的生日盛典,慈禧決定斥資3000萬兩白銀的慶典佈置費,當時清政府的國庫可謂是赤字累累,這三千萬,可以說是一筆“鉅款”,朝中大臣有不少人提出反對,慈禧很生氣,她說,今日讓她不高興的人,今後會讓他天天不高興。後來同治帝提出,誰再反對就殺無赦,才把慈禧給安撫下來。


試想一下,如果把這三千萬投入到北洋水師的建設中去,說不定甲午海戰就是另一番結局了,要知道,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號才140萬兩白銀,鎮遠艦142萬兩白銀,如果再多幾艘這樣的戰艦,甲午海戰,肯定不會敗得那麼慘。

當然,還有更加離譜的,慈禧生日前一天,日本偷襲北洋艦隊,北洋艦隊奮起反擊,然而慈禧擔心在自己大壽期間發生戰爭會有損自己的福壽,竟下令迅速結束戰鬥。


北洋艦隊迫於朝中壓力,退回威海避戰,日本乘機進攻旅順,鄧世昌率北洋艦隊頂住日本艦隊多次進攻,被圍困近一個月,而出於慈禧壓力,各方不敢遣兵支援,最後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甲午戰爭失敗,中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慈禧不僅僅是甲午戰爭最大的罪魁禍首,近代中國落後捱打,百姓生活水深火熱,跟慈禧也脫不了干係。像這樣的掌權者,稱之為“千古罪人”也不為過!

我是“小生金兔”,喜歡歷史的話可以關注一下哦!


金兔歷史


逆風飛揚畢竟飛不遠,順風、借風之力而行,則天涯海角任你闖蕩,所謂“智者,當借力而行”。

古人講:“智者,當借力而行。”意思是說聰明的人或組織,應當藉助外力的幫助,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懂得借力的人,做起事情來不僅能事半功倍,而且會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近。

在古代官場上,懂得借力的人,總能謀得權力,例如慈禧。

慈禧姓葉赫那拉,小名蘭兒。她的父親惠徵由八品筆帖式做起,經過歷次考核升遷,終於升為四品道員,成為主管一方行政大權的官員。

在惠徵的兩兒兩女中,唯有這個叫蘭兒的女兒天生麗質,長相秀美。因此,在咸豐二年咸豐皇帝選秀女的時候,蘭兒也以八旗女子的身份參選,並被選中,於次年五月送入宮中。入官之後,蘭兒憑藉自己的心機,在短短五年的時間裡,就從一個五等小妃的蘭貴人升到懿貴妃,其地位僅在皇后之下。

由於咸豐皇帝沉溺於女色,加之原本就體質虛弱,他不到三十歲就一副病態,對於每天堆積如山的政事根本沒有精力應付。因此,年僅二十三歲的懿貴妃在皇帝的縱容下開始批閱奏章,對朝廷事務發表自己的見解,為她權力慾的膨脹添薪助燃。

咸豐十一年,咸豐帝在承德熱河病死,遺詔寫明由戶部尚書肅順、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等八大臣輔佐年僅六歲的皇太子載淳,並改年號為祺祥元年,尊皇后鈕祜祿氏為“母后皇太后”,幼帝生母懿貴妃為“聖母皇太后”同年十月四日,又分別為兩宮太后上徽號“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從此,懿貴妃又被稱為“慈禧太后”,因其居住西宮,故又稱“西太后”。

咸豐帝之死與幼帝繼位,使輔政八大臣與兩宮太后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權力爭奪。

肅順等人企圖以祖制來阻止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以維護自己的利益;而兩宮太后對肅順等人的驕橫跋扈也早有不滿,擔心八大臣會乘機奪權。在這種情況下,慈禧太后施展借謀之術,把咸豐之弟恭親王奕訴作為兩官的聯合對象,與奕訢聯手對付輔政八大臣。

肅順等人在咸豐帝駕崩後,就根據遺詔發佈命令,禁止恭親王奕訢和統兵大帥勝保到熱河為咸豐帝弔喪。奕訢接令大為不快,但還是忍了下來,同時通過親信四處打聽承德的動向。然後,奕又上奏摺請求前赴熱河。肅順等人想借此機會剷除奕訢,便答應了奕訢的請求。奕訢於九月五日趕到承德,見了肅順等人後,又奉兩宮懿旨去見兩位太后。到了太后住處,慈安、慈禧與他商談如何對付輔政八大臣,奕訢建議道:“現熱河已被彼所控,若欲治之,非還北京不可。望太后再忍耐時日,我回京嚴加部署,定可擒拿他們聽太后發落。

兩宮太后聽取了奕訢的建議。隨後,他們又對權力分配問題進行討價還價,最終達成協議:由慈安、慈禧垂簾聽政,同時奕訢以議政王的身份任首席軍機大臣,兼領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六天之後,奕訢匆匆趕回北京,暗中進行部署,令勝保率軍迎接兩宮及幼帝回京。又令地方督撫中的親信向肅順等表示效忠,以麻痺肅順等。咸豐靈柩啟行回京。在慈禧的安排下,輔政大臣被一一分隔開來,互不通氣,分別進京。
慈禧一行於二十八日先抵京郊,立即召見恭親王奕訢。次日進京後又召見奕訢。在這兩次召見中,他們商定了政變的步驟和時間,準備將肅順等人一網打盡。

十一月二日,慈禧召見奕訢等人,細數肅順等人罪狀,並派奕訢等人抓捕肅順等輔臣。

當他們被捕時,肅順駕載垣、端華二人道:“早從吾言,何至有今日二人無奈道:“事已至此,還有什麼可說的呢原來,肅順早就主張殺死慈禧,但二人不同意。結果養虎為患,讓慈禧和走了先招,從而使輔致八大臣處處受制,最後落了個任人宰割的下場。

從此以後,慈禧將大權緊緊握在自己手中。

其實,以慈禧為首的集團只是一群“招兵買馬”的人。慈禧一開始就以權力為誘餌向奕訢許以重任,算是收買人心後來,她又與慈安合作,削掉了恭親王奕訢的議政王頭銜。她要使奕訢明白,生殺予奪之權均操縱在自己手中。
就這樣,慈禧太后登上了權力的巔峰,統治中國半個世紀之久。慈禧一生,正是深借力謀權之道,從而獲得最高權力。事實證明,成大事者,都很善於借力,畢竟孤軍奮戰,其力微薄,眾人拾柴火焰高正如《詩經》中所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雖然它的本身含義是形容園林建築巧奪天工的藝術,但這一切無不揭示了同樣的道理。
記住,智者,當借力而行。 你是怎麼看呢?

天天開心歷史


對於慈禧的觀點,權術高手。對於慈禧和中國近代災難的關係,個人利益凌駕於國家民族利益,最終將整個國家推向了深淵。

首先是隻針對慈禧而言,令人恐懼的權術高手。慈溪出身並不高。在清朝,將后妃分為八等級,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慈禧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可以說一步一個腳印,並沒有一步登天,說明慈禧孃家並不顯赫,後來史學界雖然對慈禧家人研究很多,卻並沒有一個定論,實際上也是反證了慈禧孃家地位低下。能夠稱聖母皇太后完全是咸豐皇帝也沒有第二個兒子,只能同治登基,母憑子貴。

但之後的事件只能對這個女人的權術歎為觀止。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這是慈禧邁向權力巔峰的第一步。

1861年8月,咸豐皇帝在熱河病死,年僅6歲的兒子載淳繼位,慈安和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咸豐皇帝早就覺察到慈禧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女人,傳說他在臨終之前,特別密授硃諭,囑咐慈安太后,如果慈禧恃子胡作非為,就讓慈安拿出密諭,按祖宗之法治罪於她。咸豐死後,慈安曾把密諭拿給慈禧看,以示警醒。密諭的存在,使慈禧感到驚俱不安,辦事謹小慎微,不敢胡作非為。她對慈安言聽計從.關懷備至。時間長了,慈安看到慈禧安分守己,就對她放鬆了警惕。一天,慈安患病,吃了太醫所開的各種藥,都見效甚微,一氣之下,慈安拒絕吃藥。沒想到,幾天之後,她的病居然奇蹟般的痊癒了。大病初癒,慈安興高采烈地到頤和園散步,卻見慈禧左臂纏著白紗。她十分驚異,就上前問慈禧原因。慈禧滿不在乎地回答道:“前幾天,我見你病臥床榻,面色蒼白,心裡很難過,因此就從我左臂膀上割下一片肉,讓人煮湯為你滋養身子,以表我的一片誠意。”慈安聽了這一席話,大為感動,感謝萬分地說:“想不到你竟然是這樣一位好心人,先皇不應該對你有什麼不放心的地方。”說罷,便回宮中,取出咸豐皇帝的臨終密諭,當著慈禧的面,燒為灰燼。後來,慈禧為了搬掉慈安這塊她專權道路上的絆腳石,密令太醫用不對症之藥,將慈安害死。從此,慈禧這個陰險毒辣的女人就登上了清朝最高統治者的寶座,實現了她夢寐以求的願望。(這個是傳聞,沒有特別確切的史料加以佐證)

這個時候整個滿清再無一人能制住慈禧。

慈禧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捍衛清帝國權威及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作之舉措收效雖不盡成功,但放在歷史脈絡下做持平之論,多數允稱合理。為因應自鴉片戰爭以來,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以及鎮壓太平天國等民間反抗勢力。慈禧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漢族重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內部反叛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繫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並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同治年間實事求是來說慈禧是有功的。

可惜同治死得太早了,1875年1月12日,載淳逝於養心殿,享年19歲。兩宮太后召醇親王奕譞的兒子載湉入承大統,為嗣皇帝。在這裡提一下,奕譞的老婆就是慈禧的妹妹,光緒皇帝既是慈禧的侄子,也是慈禧的外甥。所以,慈禧對光緒皇帝早期那是極好的。

問題出在戊戌變法,其實戊戌變法初期,慈禧是支持的,國家都到了那個份上了,連日本都打不贏,誰都知道不變法是不行的,慈禧也不例外。據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中記載 : “上既親政,以頤和園為頤養母后之所 ,間日往請安 ,每日章疏 ,上閱後皆封送園中。”可見 ,如果沒有慈禧太后的同意,光緒皇帝怎麼有膽量來搞變法呢?她不僅同意了 ,她甚至對光緒皇帝說 :“苟可致富強者 ,兒自為之 ,吾不內製也。”可以這麼說,光緒皇帝所做的一切在初期是沒有多大掣肘的。但光緒太急躁了,整個戊戌變法有隻有一百零一天,光緒下詔次數卻多達百餘次,而且多次涉及到裁撤舊軍,冗員等敏感政治議題。慈禧作為守舊官僚的代表開始有點意見,在和光緒溝通後,決定踢康有為出局,逮捕戊戌六君子,以安守舊派臣子的心。可惜這幾個人也不是硬骨頭,居然供出畢永年與譚嗣同議軟禁太后事,光緒和慈禧關係決裂。

滿清名義上的皇帝和實際掌權的太后出了問題,這對當時的滿清無疑是天大的事。但尷尬的是光緒雖然拿慈禧沒辦法,但慈禧也拿光緒沒辦法。慈禧權力的法律地位來源於光緒,光緒廢不了,不僅各國反對,而且像李鴻章之類的實權派大臣也不認可。所以光緒只能軟禁在瀛臺,但這個時候慈禧的心態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加上列強企圖瓜分中國,紛紛租借港灣和劃分勢力範圍也增長了慈禧的仇外情緒。

之後出現了一個傳聞,各國列強準備強逼慈禧還政光緒,雖然還真假未定,但這個傳聞徹底激怒了慈禧,同意當時的義和團進入北京,依仗“民心可用”的義和團和列強宣戰。慈禧知道打不過這些列強,但是這個江山如果不在自己手中,打爛了也不留給光緒。

儘管如此,慈禧在宣戰問題上也表現出高超的政治手腕,一方面對反對宣戰的兵部尚書徐用儀、戶部尚書立山、吏部侍郎許景澄、內閣學士聯元、太常寺卿袁昶殺掉,另一方面在圍攻各國使館期間示意榮祿放水,甚至向各使館提供水果等物資,緩和關係。這麼做的目的一方面將戰爭的責任完全推給光緒,另一方面形成整個朝廷都同意開戰的假象,如果列強秋後算賬,要找慈禧麻煩,就同時要找整個滿清所有高官的麻煩,還沒有把事做絕,給自己留下了後路。

這個政治手腕,已經不能用高超來形容了,只能用恐怖了。既打擊了光緒,也保住了自己,不過受苦的就是整個國家,整個民族了。

結局大家都清楚,庚子協定,賠款四億五千萬,本息合計九億八千萬,這筆錢真是要了命了。整個滿清的賠款條約無出其右,嚴重阻礙了後來國家的發展。

最後,對慈禧的評價,怎麼說呢?聰明人,極度的聰明,站在她的位置也曾想過使國家奮發圖強。但因為個人原因將整個國家推向了無底深淵。

大奸大惡之輩,必是大智大慧之人。

我是雲在藍天,我喜歡歷史,喜歡軍事,喜歡經濟,更喜愛邏輯。如果你認可我,請點贊並關注,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雲在藍天8480


大家好,我是頭條號的作者史遇春,關於這個問題,我來說一下。關於慈禧太后,一般的評價都會有所偏頗,也會各說各話。我寫過一篇《清朝官員怎麼評價慈禧太后?》,對於慈禧太后評價的問題,可以看看清代官員、接觸過慈禧太后的人是怎麼說的。僅作參考而已,全文如下:

或許,看到其題目,你就會想著:清朝官員評價慈禧太后,肯定是山呼頌聖,別無他言了。按照一般的慣例,本朝官員評價本朝最高統治者,肯定多是諂媚奉承了。

其實,不然。

本文出自清人何剛德的筆記《春明夢錄》捲上,按照其文中的描述,寫作這本筆記時,清朝已經傾覆了。所以,何剛德的筆記,沒有太多對朝廷的顧忌。這個時候,他的寫作,基本上忠於事實,或者,準確來說,他基本上忠於自己所認知的事實。

另外,須知。

作為曾經的清廷官員,他食過朝廷的俸祿,受過朝廷的優遇,還曾被皇帝和太后接見,以當時讀書人的一般思維來判斷,他對清廷還是有著深深的感情,這種感情的存在,可能會讓他在評價慈禧太后時,懷著敬仰、懷著感恩,懷著尊重……這也是必須清楚的。

總體已經交代清楚。

下面展開正題。

英法聯軍燒燬了萬園之園的圓明園,京師震動。咸豐十一年(農曆辛酉年,公園1861年),清文宗在熱河崩逝,終年31歲。

這個時候,孝欽太后(慈禧)才二十八歲。

根據何剛德的記述,說是咸豐駕崩之後,端華【清宣宗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26年)襲爵鄭親王。咸豐帝死後,與怡親王載垣、其弟肅順等受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顧命八大臣)】、肅順【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咸豐帝駕崩前受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圖謀不軌。醇親王奕譞【清宣宗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咸豐帝即位後,封為醇郡王。清穆宗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奕譞被加封親王銜。】奉了太后的懿旨,在客邸之中逮捕了肅順。

那天,天色極早,肅順所住客邸的屋門還沒開,醇親王領人,捶門大聲傳話說:

“有旨意!”

客邸裡面回應到:

“如果是後宮旨意,我不接!”

無法,醇親王領人破門而入,當場拿下肅順,法辦治罪。

進行了這樣的處理之後,太后一方已經掌握了局勢,於是,才安排咸豐帝的梓宮(指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返回京師。

此時,新君也已確定,清穆宗同治繼承大統,成為清朝的第十位皇帝。

在新舊交替的政治鬥爭中,太后一方取勝,於是,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局面成型。

這一次兩宮的成功掌權,雖然說是恭親王奕訢【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同父異母兄弟,生母為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帝遺詔封“恭親王”。】與各位王大臣翊贊,但是,事件發展的整個過程中,碰到大大小小的事情,他們都不敢自專,都是要奉請懿旨之後,才根據旨意進退、開展工作的。所以,不能說,這次權力交替的整個鬥爭過程中,兩宮皇太后沒有發揮什麼作用。

就兩宮皇太后論,雖說孝欽太后比孝貞太后(慈安)精明很多,但是,剛開始垂簾聽政的時候,朝廷的各種事體,她畢竟沒有親自治理過,所以,處理起來,並不嫻熟。

關於垂簾聽政初期,孝欽太后不熟悉政務的事實,當時,曾文正(國藩)被召見後,他曾在日記中有所記錄,說是:

“兩宮才地平常,見面無一要語。皇上衝默,亦無從測之。時局盡在軍機恭邸、文、寶數人,權過人主。恭邸極聰明,而晃盪不能立足;文柏川正派,而規模狹隘,亦不知求人自輔;寶佩蘅則不滿人口;朝中有特立之操者,尚推倭艮峰,然才薄識短;餘更碌碌,甚可憂耳。”

也就是說,就曾文正慧眼看,兩宮皇太后的才能平常,見面問詢,一句關鍵的話都沒有。

想來,作為朝廷的臣子,曾國藩的日記中,這樣評價兩宮,如若被發現,一定會落個滿門抄斬的下場。幸好!幸好!不信,可以想想清朝的諸多文字獄。

其實,猜想曾文正通俗的說法,應該是這樣才是:兩宮皇太后才具平庸,見面說話,半句話都說不到點子上,盡是些不關痛癢的閒言碎語。

其實,兩宮接見曾文正的時候,她們才執掌政權三年。猜想,一來呢,她們的確對政務還不熟練;二來呢,那些擁戴她們上位的大臣,都替她們處理了很多事務(當然肯定也有不願意她們插手的心思)。基於此,我在引用曾文正的日記時,特別加長引用了他對當時朝臣中手握重權的幾位人物(恭親王奕訢、文祥、寶鋆、倭仁)的評鑑。

關於曾文正對兩宮皇太后的評定,筆記作者何剛德的說法相對中允。

後來那些評論慈禧太后的人,每每引用曾文正的日記作為資料,但是,他們往往忽略了日記的時間和相關背景。

何剛德對於曾文正的日記表示肯定,認為他的記述,的確是真是可信的。何剛德對於兩宮皇太后召見曾文正時的講話不多、言辭敷衍也表示理解。

為什麼呢?

因為何剛德對於召見一事,很有發言權。何剛德在官場時,曾經被皇帝(清德宗光緒帝)召見三次,被孝欽太后召見一次(時光緒帝在座)。關於此事,我已另文詳說過了,此不贅述。

想起自己曾經被孝欽太后召見時的情景和談話內容,何剛德感嘆說:

自垂簾聽政到庚子之亂後的再次主政,慈禧太后前後掌權四十多年,期間,她經歷了很多的事變、政變和世變,為了江山社稷,她備嘗艱辛,多歷險難,對於下情,她均能知悉體恤。

關於這一切,我在座師寶鋆處多有耳聞,周知甚詳。

關於孝欽太后召對大臣的情景,我早有所知。

我在甲午(公元1894年,農曆甲午年)年外放蘇州時,孝欽太后召見我,那時,她已完全能夠侃侃而談。談話之中,她的英明之處,不能不令人欽服。

當然,孝欽太后也有她不是的地方,主要如下:

一是平常在宮中,對下屬統馭太過嚴厲。

二是她的個性喜歡觀賞遊樂。比如說,關於重修頤和園這件事,我的座師寶鋆曾經在談話中間有所提及,並且對孝欽太后在這件事上的做法頗有微詞。

第三,自從英法聯軍入侵、兩宮(皇帝和太后)倉皇出逃,從西安返回京師之後,因為宮中舊有的器物大半已經散失,所以,她難免喜歡接受各處的貢獻。雖然說,這種喜歡貢獻之物的行為可以解釋成她晚年的無聊,但是,這些舉動,還是大大地對她的高大品德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最後,總結一句,就孝欽太后一生的政治履歷來看,四十多年之中,她支撐江山社稷危急局面的功勞,也不會因為一兩件事情被全部遮掩。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謝謝大家關注!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近代戰爭裡,國人對她的評價都是不好的,有原因是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是,利用傳教士,向大多數國人灌輸慈禧是個老妖婆的形象,為自己侵華戰爭做解釋說是為了解救中國人民,因為這個說法根深蒂固,加之我們民族一直有著很強的民族感,大家都灌以她賣國賊的稱謂!真正的歷史上的確是割地求和,但畢竟能夠從根本意義上解救國人的沒多少人,你讓一個女人去揹負四萬萬人口的沉默罪名,確實是過份了!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


歌手莊銘澤


這要如何看,近代戰爭裡,國人對她的評價都是不好的,有原因是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是,利用傳教士,向大多數國人灌輸慈禧是個老妖婆的形象,為自己侵華戰爭做解釋說是為了解救中國人民,因為這個說法根深蒂固,加之我們民族一直有著很強的民族感,大家都灌以她賣國賊的稱謂!真正的歷史上的確是割地求和,但畢竟能夠從根本意義上解救國人的沒多少人,你讓一個女人去揹負四萬萬人口的沉默罪名,確實是過份了!

慈禧一直到死都帶著一個珍珠耳丁,因為呢是咸豐親自給她帶的,留給她最親近的禮物,直至下葬,也沒取掉過,就這點,慈禧還是一個女人,一個對自己丈夫深情的女人!當一個女人入宮以後,丈夫死後,能夠填補內心的便是權利,不能獨斷的說她是個壞女人!畢竟八國聯軍侵華,是攔擋不住的!但是我們又不能回到過去,不能瞭解慈禧的想法!所以再怎麼評論,也只是我們後人的揣測,沒有絕對正確的,只有相對可能的!身後名,留予後人說…


冷眼觀世界43087197


道家講陰陽相生,一個人不可能只有缺點沒有優點。慈禧便是既有缺點又有優點,既有罪又有功,罪大於功,我們應該客觀評價。

首先、他不是一個好母親,因為自己的掌控欲讓同治鬱鬱寡歡,在太監唆使下出宮尋歡,經常出入八大胡同,最終感染梅毒,再加上慈禧的責備,自己的壓力,最終鬱鬱而終,死狀悽慘,這難道不是慈禧這個母親的不合格嗎?

第二、在個人價值觀上,有著強烈的掌控欲,即使是自己的兒子成為皇帝,他也不情願,聯合慈安太后和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又通過甲申易樞罷免了恭親王,而且野史傳聞慈安太后也是死於慈禧之手,最終大權獨攬。

第三、就個人來看,慈禧受過很好的教育,寫得一手好書法和畫得一手好的水墨丹青,而且情商極高在入宮時地位很低,但到最後可以做到懿貴妃併成為兩宮太后之一,說明了慈禧的這個人是優秀的。但她又生活奢靡。她信奉藏傳佛教,卻又殺人如麻。

第四、慈禧也有識人斷賢的本領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等都被委以重任,如果大清沒有處在世界歷史大變革時期,還處於比較傳統的封建時期那麼慈禧一定可以創造一個盛世,同治中興就是例子。

第五、慈禧有維護領土完整的功勞,頂住壓力讓左宗棠收復新疆,這可能是她唯一一件正確的事。也有自知之明在死後命令女人不得干政。

從整個世界格局和中國歷史進程看慈禧統治的大清王朝後期在一定意義上保護了中國的統一,試問如果大清在一戰之前就滅了,那麼中國必定四分五裂,免不了被完全殖民化的下場。

最後她又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女人,愛美害怕自己變老,喜歡照相,對八國宣戰又展現了一個女人的歇斯底里,不顧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