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若不和索尼聯姻,會不會被鰲拜廢掉?

穿越歷史君


先說結論,無論康熙與不與索尼聯姻,鰲拜都沒法廢掉康熙,或者說鰲拜從來就沒有想到過廢掉康熙,而且他也沒這個能力。

我們現在看到的一些歷史事件包括康熙親政後就迅速除掉了鰲拜,給人的感覺是鰲拜已經形成了對康熙極大的威脅,這種威脅使得康熙必須立刻除掉鰲拜。但是,如果真的如此的話,為什麼在乾隆及之後的清朝歷代皇帝,又要恢復鰲拜的名譽呢?

因此有關歷史的真相併非如此。

首先,鰲拜從來沒想過要篡位。有一些影視作品中說鰲拜準備了龍袍,但是這些只是戲說。事實上,鰲拜作為四大輔政大臣之一,他的權力已然很大,卻受到了若干方面的制約,比如清朝的八旗制度,比如皇室在整個滿族中的地位,比如鰲拜的影響主要時在軍界,但是顯然這種影響還不足夠他凌駕於一切之上。如果鰲拜想要篡位,必然會導致身敗名裂。

其次,鰲拜的仇家已經很多,他已經受到壓制。我們知道,現實鰲拜利用圈地打擊了正白旗,不久後索尼病死,再然後蘇克薩哈也被鰲拜用計殺害。四大輔政大臣只剩下遏必隆和鰲拜,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鰲拜也得罪了很多的人,不少人都在盯著鰲拜,就盼著他出問題。

最後,鰲拜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更大的權力。其看到康熙年幼,覺得還能夠自行其是很長時間。但是鰲拜沒有想到的是康熙是一個意圖大權獨攬的人,這就使得鰲拜和康熙產生了極大的衝突,衝突的實質是鰲拜想要更多的權力,而康熙則要大幅度減少鰲拜的權力。

其實鰲拜本可以不被圈禁。但是他的政敵太多,而康熙又急著讓其下課,所以才出現了康熙設計除鰲拜的事情。其實話也說過來了,如果鰲拜真的是罪惡滔天的話,需要康熙以這樣下作的手法除掉鰲拜呢!


張傑談史


康熙大帝是我國封建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一生致力於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的完整,他文韜武略,在位期間進行了平三藩、收復臺灣、抗擊沙俄等很多軍事活動,奠定了清王朝的版圖,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在我國曆史上是一位功績很大的皇帝。

康熙8歲便做了皇帝,當時朝中有四位輔政大臣,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這四位都是清朝前期的重臣,順治皇帝的心腹。

言歸正傳,如題康熙若不和索尼聯姻,會不會被鰲拜廢掉呢?為什麼會有這種疑問,因為康熙皇帝在親政之後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剷除鰲拜,這一年康熙才16歲,鰲拜當時權傾朝野,結黨營私,剷除他的難度係數相當大,但是咱們回到題目,先來解答這個問題,康熙即便不和索尼聯姻,也不會被鰲拜廢掉,只是在剷除鰲拜一黨和之後推行政令上會稍有阻力,或者延緩時間而已,康熙不可能被鰲拜廢掉,聯不聯姻鰲拜都只有一個下場,那就是被康熙剷除,只是時間問題。

“四大輔臣”究竟都是什麼樣的存在?為什麼排位最後的鰲拜成了權勢最大的人物?

順治臨終時候留有遺詔:“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臣。”這遺詔名字的順序可是很有講究的,不是隨意寫上去的,是根據每個人的資歷、名號以及職位來排序的,很明顯,鰲拜的排名在輔政大臣之中是最後一位。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這四位輔政大臣吧。

索尼家族是愛新覺羅家族的智囊和軍師,其家族人大都精通滿蒙漢三文,經綸滿腹,是類似於漢高祖手下張良之類的人物。

(索尼畫像)

蘇克薩哈出自葉赫,其父親是努爾哈赤的駙馬,他們一直跟隨阿濟格(多爾袞胞兄),屬於武將序列,並且蘇克薩哈還是多爾袞的內侍,親近程度可見一斑。

遏必隆是努爾哈赤五虎將之一的額亦都之子,戰功赫赫。

鰲拜是努爾哈赤五虎將之一的費英東的親侄子,且自身武功卓越,更是在清入關之後掃平農民軍的戰鬥中大放異彩,他是四大輔臣中戰功最高的,幾乎是所有滿洲武將裡武力值的最強存在。

(鰲拜畫像)

以上可以得出,這四大輔臣中武將佔據了四分之三,但是索尼家族絕對是不容忽視的,因為索尼家族在清初是維繫滿蒙關係和滿漢關係的關鍵,在清前期的外交上索尼家族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同時索尼也曾經作為武將也參與過很多戰鬥,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所以索尼當之無愧為輔臣之首。

這四人能夠位列輔政大臣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都曾和多爾袞進行過鬥爭,在順治前期都堅持了自己的原則,堅決支持順治皇帝,甚至鰲拜、索尼等還多次因此下獄,所以當順治親政之後非常信任這四人,但是相比其他,蘇克薩哈的經歷有些被人不恥,他是靠舉報多爾袞而上位的,並且是在多爾袞死後,所以蘇克薩哈從一開始就不受其他三人尊重。

索尼在輔政之時已經年老,並且他非常厭惡蘇克薩哈曾經是多爾袞手下,而鰲拜又經常挑唆,索尼往往在議政時候多支持鰲拜,這不得不說也助長了鰲拜的風頭,遏必隆和鰲拜是一個旗的,而且雙方上輩人都是出生入死的戰友,加上遏必隆本身沒什麼主見,便凡事都以鰲拜為主,慢慢地索尼淡出政壇,鰲拜便一家獨大了,後來更是逼死了蘇克薩哈。

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為了王朝的發展,康熙必須要剷除鰲拜。

鰲拜當權之後,在朝內廣羅黨羽,形成朋黨,他大肆排除異己,走上了“順者昌,逆者亡”的霸權之路,他任人唯親,從朝堂內到地方、軍隊中安插自己的眼線和親信,更過分的是很多大臣給皇帝上的奏摺,他都要先看一下,甚至直接拿回自己家和心腹們商議,並替天子批閱,而且還經常在朝堂上頂撞康熙皇帝,他打擊不服從他的大臣,製造了很多的冤假錯案。

一時間朝野上下死在鰲拜手裡的人多的不計可數了,滿朝文武很多大臣都對其敢怒不敢言,當然鰲拜的這些所作所為可以總結為是他個人慾望和權力的膨脹所造成的結果,這是康熙要整治他的直接原因。

但是康熙真正下決心要徹底剷除鰲拜一黨的根本原因是鰲拜的倒行逆施,鰲拜堅持復古,渴望恢復舊制的行為,已經嚴重阻礙了大清王朝的發展,造成了社會的不穩定。

以圈地為例,清朝統治者是馬上民族,作為勝利者他們入主中原之後,為了給功臣們獎勵,允許他們進行“跑馬圈地”,於是大量的土地集中到了這些權貴的手中,可是清朝統治者的民族特性決定了他們並不懂得去經營農田,他們是遊牧民族,不事農桑,很多田地不是荒蕪就是廢棄,然後他們在繼續圈地,去和老百姓爭利,這樣搞的全天下的百姓都苦不堪言,將國內的矛盾加劇了,這非常不利於清王朝的統治,很多有志之士就向皇帝提出要解除“圈地”,而且康熙也不願意看到百姓流離失所,但是取消“圈地”沒有成功,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是鰲拜不同意,鰲拜是朝廷內舊勢力的代言人和領導者,所以鰲拜存在一天對於康熙而言,清王朝的危險就多一分,得民心者得天下,鰲拜的倒行逆施必定要受到歷史的清算。

剷除鰲拜是必然的,而鰲拜根本不具備廢立康熙的資本。

鰲拜不具備廢立康熙皇帝的資本,雖然他是一個戰功赫赫的巴圖魯,又是輔政大臣,權傾朝野,但是清朝的八旗制度深深地制約了他,清朝前期最主要的軍事力量就是八旗,八旗全部都掌握在宗室手中,鰲拜不可能興風作浪,這在本質上就已經決定了的事情。

而且鰲拜其人對皇室還是絕對忠誠的,只是他個人由於位高權重,慾望和權力讓他飛揚跋扈,他對愛新覺羅家族還是絕對忠心耿耿的,這也是康熙最終沒有殺他的原因。

總結:

康熙和索尼聯姻是為了制衡,是為了在朝野中得到更多的支持,而並非是怕鰲拜廢立,康熙除了索尼的孫女之外,還娶了遏必隆家族的女人,都是一個目的就是想達到在政治上的平衡,因為鰲拜黨羽太多,儘管鰲拜不會興風作浪,但是不怕意外就怕萬一,如果有突發情況,還是要有人支持的,這是其聯姻的目的,是鞏固自身權力的行為。

剷除鰲拜,同樣也是康熙皇帝加強皇權的表現,清朝前期,各種矛盾層出不跌,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很多事情都是必須要做的,這也是使得清朝其完全步入封建化王朝的歷史發展趨勢。



鴻涵先生


索尼,滿洲正黃旗人,出身名門望族赫舍裡家族,其父碩色是大學士赫舍裡·希福的兄長。皇太極時,被授為御前一等侍衛。在寧錦之戰中,索尼跟從清太宗皇太極攻打錦州,並在寧遠周邊偵察明軍動向。天聰三年(1629年),索尼跟從皇太極率大軍突入內地,逼近明朝京師,史稱“己巳之變”。天聰六年(1632年),索尼跟隨清軍征討察哈爾,攻掠山西大同等地,奪取了阜臺寨。

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二十一日,太宗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後宮,死前沒有留下冊立皇儲的遺詔,故而皇位空懸,睿親王多爾袞與肅親王豪格兩派矛盾驟發。從利害關係而論,兩黃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繼位,以繼續保持兩旗的優越地位。索尼充當了多爾袞與豪格兩大集團的緩衝劑。

順治元年(1644年),索尼跟從睿親王多爾袞率清軍入關,進入了北京。一直到順治八年,順治皇帝親政之前,索尼一直受多爾袞打壓。特別是順治五年,直接被遣到昭陵,負責看守。順治八年(1651年),順治親政之後特召索尼回來,恢復之前的世職。累進世襲一等伯,提拔為內大臣,兼議政大臣、總管內務府 ,成為順治朝位首席滿洲大臣。

論戰功、論地位,索尼絕對在鰲拜之上,要不然也不會位居四大輔政大臣之首,而鰲拜位居末位了。孝莊太后絕對深謀遠慮,索尼是個老狐狸,他的影響力巨大,鰲拜此時明顯不是索尼的對手,他也不敢去招惹索尼。而索尼呢,此時年已老邁,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這樣下來,是對朝廷不利,對鰲拜來說確是爭權奪利的大好時機。

因此,孝莊太后決定和索府聯姻,來維護皇權,將索尼之孫女赫舍裡嫁給康熙為皇后,這可是赫舍裡家族的榮耀。因此,索尼就是拼了老命,也會和鰲拜斗下去。

綜上所述,若不是索尼站出來制衡鰲拜,任由鰲拜勢力擴大。歷史還真有可能被改寫!





穿越歷史君


關於康熙若不和索尼聯姻,會不會被鰲拜廢掉的問題我們來分析一下

——輔臣的由來以及作用

一開始小皇帝剛剛繼位的時候,為了穩定朝堂上的秩序,清廷汲取順治初年多爾袞攝政時給統治階級帶來混亂的教訓,不復以親貴輔政。

所以,孝莊太后不得不拜託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四位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請他們看在先帝的面子上竭力輔佐康熙,史稱“四輔政時期”。四位輔政大臣確實使得當時的朝堂沒有陷入混亂的局面。

——鰲拜權力的鼎盛時期

康熙五年,鰲拜利用圈換土地,沉重打擊了一正白旗為首的反對勢力,他自己的勢力急劇增長,康熙六年五月,索尼病死七月蘇克沙哈,由於鰲拜的威脅而請求退出政界,去給先皇守靈去了,讓蘇克薩哈沒有想到的是,儘管他做出了巨大的讓步,他還是被鰲拜定為不滿康熙帝親政的大罪殺害。

就這樣,康熙初期的四位輔臣中,就只剩下一個唯唯諾諾的遏必隆。當時的鰲拜執掌著全國大部分軍政大權,再加上鰲拜本身武藝高強,權勢已到達頂峰。

——鰲拜無法廢掉的康熙幾大因素

鰲拜權勢雖然到達了頂峰,但還沒達到完全一手遮天無所顧忌的地步,帝位可不是隨便能廢立的,鰲拜主要權勢在朝廷,且一部分朝廷人員都是表面依附,在加上地方還有很多百姓和朝廷大員反對。

再者旗人分滿蒙漢。輔政大臣都是滿上三旗中的人這意味著有太多可以制衡他們的力量。更何況鰲拜還把其他兩旗得罪乾淨了。

還有就是鰲拜在滿清八旗軍中很有威望,但是在朝政中,鰲拜,閉塞言路、倚仗兇惡、殘害百姓、棄毀國典,與其相好者薦拔之,不相好者陷害之。種種劣跡斑斑……


左史右經


怎麼可能?鰲拜只是一個普通的八旗將領,加上輔政大臣而已,區區鰲拜就能廢皇帝?你把孝莊太后和那些八旗王爺當什麼了?

皇帝是什麼?皇帝代表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因為他在皇位上,大家的利益可以保證,如果皇帝換人了,那這些人怎麼辦?

比如,玄燁是皇帝,那麼,他的叔叔伯伯哥哥們、八旗旗主們、跟他叔叔伯伯聯姻的萌古王爺們、外戚大臣們,都能維持權力,是以玄燁為中心分配權力。

如果鰲拜篡位了,那麼,將以鰲拜為中心分配權力,就是鰲拜的兄弟子侄親戚分配權力了,那玄燁的叔叔伯伯哥哥們及聯姻的貴族大臣們,他們的利益怎麼辦?

所以,玄燁的親戚們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必然維護選擇的權力,並不是他們忠於皇帝。

這也是為什麼像曹操、司馬懿這些權臣篡位得兩三代人,十幾年時間來篡位了,因為必須把以皇帝為中心分配權力的人都殺了,才能完成篡位。

鰲拜只是跋扈將軍而已,遠遠到不了權臣的位置,只是御用文人為了拍馬屁,把鰲拜寫成了權臣而已


南朝居士


我的答案是:鰲拜廢除康熙與否,和康熙聯姻索尼關係不是很大,且不是直接關係

首先,鰲拜廢除康熙,必須得先是自己有想法!其次才是,是否自己有實力,而康熙與索尼聯姻,只是增強了康熙的實力,相當於間接降低鰲拜的實力,但在當時的情況,索尼已經年齡很大,對於朝廷的政治格局有一定的話語權,但是在逐漸變弱,鰲拜在當時是四大輔臣之一,根據順治皇帝託孤時的狀態,四大輔臣應該勢均力敵,不會有哪一個特別突出,而此時索尼年事已高,實力在下降,但並不是沒有!鰲拜之所以厲害,在於自己的年齡上的優勢,還有自己的親家蘇克撒哈,相當於當時北京的實力佔了1/2,最多再多一點兒就打比方算佔一半吧!這裡我想說的是,朝廷不僅僅只有四大輔臣,而且還有三番,還有好多王公大臣,這種情況大家不敢明著對抗,但是真撕破臉也未必會追隨你,在此時的情況,康熙年幼,吳三桂三藩勢力,未必會臣服於鰲拜,這些都是未知數!鰲拜的能力侷限於北京城的勢力可能佔一半,但放眼全國鰲拜未必能取勝!還有最主要的一個原因,鰲拜自己從始至終從未想過要稱帝!這時,我們可能會忽略還有一位政治大佬,孝莊太后!在康熙王朝後期,孝莊太后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孝莊的家奴圖海,在當時是如何叱吒風雲,如何背水一戰?歷史都有佐證而在此時,鰲拜,雖然在朝堂橫行霸道但在孝莊面前也是乖乖臣子!

結合以上,可以得出結論,鰲拜

一是自己沒有那個想法,二能力完全不足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


小雞觀影


感謝提問者,個人認為康熙皇帝被廢的可能性並不大,首先,清王朝至康熙帝時,已是數代基業,雖然還有邊疆領土問題,但基本實現了大一統的政治局面,無論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尤其是從瀋陽遷都北京以後,中央對於各個地方的集權約束更是大大增強,無論統治能力還是民心所向都有極大改善。

其次,鰲拜和歷史上曹操,司馬懿等人易政所面對的環境和背景不一樣,三國時期,群雄逐鹿,長期處於戰爭陰影下,而割據現象尤甚,孱弱的政權朝不保夕,才使政權的過度變得尤為順暢。但鰲拜雖為三朝老臣,戰功赫赫,但皇太極時期也好,順治朝也好,其所面對的敵人或者矛盾,主要是維護政權穩定,邊疆鞏固,且兩位皇帝的管理約束嚴格,鰲拜並不具備考慮該問題的時機和能力。且康熙登基尚未親政之前,鰲拜雖貴為內閣首輔,太子太保,但是卻是順治帝託孤時四位中的一位,由於政見不同,利益不同,索尼,蘇克薩哈他們都給了鰲拜很大的壓力和阻力。至於說聯姻索尼,這不過是孝莊皇后政治平衡戰術的一步棋,利用聯姻使索尼牽制鰲拜,降低其在朝廷中的話語權和主動權,最後使康熙政權有得以喘息和發展的時機,在這方面孝莊是最擅長的,就如當年的多爾袞,就是一個例子。所以,單憑鰲拜個人一己之力,做不到改變歷史。



春天的小小菠菜


從歷史上來說,康熙登基是很小的時候,那時候鰲拜權勢滔天絲毫不把他這個小皇帝看在眼裡,處處欺辱。而,康熙帝本人身為皇家本心傲氣無比,被鰲拜如此欺辱讓他發奮圖強最終滅掉了鰲拜。再說撤藩,由於藩王權利滔天,威脅到了天下安定和康熙的地位,再加上康熙本人就是一個擁有雄圖偉業的霸心,所以藩王不得不撤。撤藩雖然給清朝帶來了戰禍,但也為康熙的盛世皇朝鑑定下基礎。


乙亥末庚子春荊楚大疫


首先被廢的可能性不大,但會對康熙形成不利影響,對康熙親政處處掣肘,值得注意的是康熙和索尼聯姻是孝莊太后的提議,孝莊太后是何等的精明,所以康熙和索尼聯姻是一步上上棋,可以說一舉三得!


南涼影視


將領鰲拜廢不了皇帝,影視片上,鰲拜最後被活擒,康熙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