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運用意義療法在逆境中完成自我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運用意義療法在逆境中完成自我救贖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堪稱電影史上的經典,上映20多年來,在影迷心中的口碑節節飆升,擁有大量鐵粉,它是IMDb《史上250部最佳影片》和豆瓣電影排行榜的雙料第一,曾給予無數人勇氣和希望,去度過人生中那些灰暗的時刻,時至今日仍是眾多影迷心中的希望之光。

影片講述的是20世紀40年代末,小有成績的青年銀行家安迪因涉嫌殺害自己的妻子和情人而鋃鐺入獄,在一座名為肖申克的監獄,等待他的將是終身監禁的懲罰。儘管是誤判,但面對強有力的政府,安迪無能為力。從大家眼中的有為青年、人生贏家到揹負兩條命案的殺人犯,安迪的人生可以說陷入了徹底的黑暗,他是如何面對漫長的牢獄生活的?他20年如一日地在牆上挖越獄的隧道,對自由的渴望讓他將一切痛苦忍受下來,他用自己的切身經歷證明了人在逆境中如何靠自己的力量重獲光明。

安迪的經歷讓我想到了意義療法的創始人維克多·弗蘭克爾,他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在納粹期間,被關進了集中營,面對集中營裡極端、惡劣的環境,他不僅依靠自己頑強的生命力活了下來,而且利用集中營生活的經歷,觀察那些被關押的人在各種情境下的心理狀態,作為研究自己學術的資料,給自己找到了活下去的動力,並以此發明了意義療法,給絕望的人找到了生活下去的意義。

《肖申克的救贖》:運用意義療法在逆境中完成自我救贖

什麼是意義療法?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閱歷的豐富,我們常常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人活一輩子,到底是被什麼東西驅動的。關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心理學界兩位大師弗洛伊德和阿德勒提出過不同的看法,弗洛伊德認為人生就是要追求快樂,內在推動力是性;而阿德勒認為人生就是要追求財富和權力,內在推動力是自卑。然而弗蘭克爾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發現生命的意義,而意義療法就是幫助精神崩潰的人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篇幅不大,但卻在世界範圍內影響巨大,被美國國家圖書館評為最具影響力的十本書之一,在全世界銷量達到了千萬冊。說這本書有特點,是因為它並不是一本表現集中營痛苦的回憶錄,而是一本在心理學上有重大意義的著作。

在納粹時期,弗蘭克爾全家都被關進了集中營,他的父母、哥哥、妻子都死於毒氣室,而他卻奇蹟般地活了下來,並且在這種極端的生命體驗中,開創了一種創傷療法,就是意義療法,簡單地說,意義療法就是給處在痛苦中的人找到一個生命的意義。

在集中營死去的人中,有些並不是被殺死的,而是自殺或者病死的。弗蘭克爾發現,那些知道自己還有某項使命沒有完成的人,最可能活下來。

對弗蘭克爾而言,他的意義是什麼呢?在他進入集中營後,沒人在乎他叫什麼,沒人在乎他的身份地位,他只是一個號碼為119104的囚犯。他的一部未完成的書稿也被沒收了,在他一無所有的時候,正是重寫這部書的渴望支持著他戰勝了嚴酷的環境,這也是他在集中營生活中找到的生命意義。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幫助人們找到了絕處逢生的意義,這樣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

《肖申克的救贖》:運用意義療法在逆境中完成自我救贖

意義療法是怎樣起作用的?

1 對意義的追求能使人們產生精神動力,度過艱難的日子。

可能我們身邊很多人認為,保持內心的平衡很重要,但弗蘭克爾認為,適度的緊張感對於人的精神健康才是必要的。這個認知有點反常識,但是細想我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比如剛剛退休的人,沒有工作壓力之後,反而一下子整個人都沒有精神頭了。再比如你忙碌了一週後,到週末終於可以休息了,反而會覺得有點空虛和厭倦,這還有個專有名詞來形容,叫做“星期日神經官能症”,所以上班能抵禦抑鬱。那為什麼說緊張有利於精神健康呢?因為當下狀態跟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能夠喚起人們潛在的鬥志,召喚著人們去完成還沒有完成的任務。人對意義的這種追求,就會讓人的內心產生一股精神動力。不管是正常人,還是處在極端狀態下的人,這種精神動力都是人們生活最好的支撐。

可能你會不相信,在集中營的人就是靠著這唯一的精神動力,才活下來的。有一個在集中營的犯人,夢見1945年的3月30號,戰爭就能結束,因為這個夢,他充滿了希望,他相信這個夢正是上帝對他的啟示。但是隨著這個日子的臨近,並沒有戰爭結束的消息,到了3月29日,他突然發高燒陷入了昏迷,結果第二天就死了。突然失去勇氣,導致他免疫力急劇下降,結果引發了潛在傷寒的發作。你看,精神力量居然可以左右著人們的生死。

安迪入獄後,沒有悲觀認命,他始終懷有對自由的渴望,在安迪還在監獄的時候,他告訴瑞德,等他出獄了,他要去太平洋邊上的一個小地方——芝華塔尼歐,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為此他徹夜不眠地用一把小錘子在牆上挖越獄的洞,整整堅持19年,正是靠著對理想生活的渴求讓他有了支撐,熬過了漫長的牢獄生活。

2 對意義的追問使人們在任何境況下都不放棄選擇的自由。

在1944年的聖誕節到1945年元旦之間,集中營中的死亡率是最高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多數犯人天真地以為能在聖誕節前回家,但是希望的破滅,讓他們越來越絕望,這嚴重削弱了他們的抵抗力,導致許多人死亡。相反,在集中營裡,有些身體虛弱的人,比看似強壯的人生存能力更強,就是因為他們把惡劣的外部環境轉化成了豐富的精神生活,這給了他們無限希望。所以即便是在集中營這種極端環境下,犯人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仍然主要取決於他自己內心的決定,而不單單取決於集中營生活的影響。

在監獄的播放室,安迪給所有獄友播放《費加羅的婚禮》,對於門外獄卒的撞擊、恐嚇,安迪全然不顧,將自己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中,那一刻,他讓自己獲得了自由。當瑞德告訴他,音樂在牢裡沒有意義時,他說:“

就是在牢裡才有意義,有音樂你才不會忘記,世上有些地方是石牆關不住的,在人的內心,有他們管不到的東西,是完全屬於你的。”

《肖申克的救贖》:運用意義療法在逆境中完成自我救贖

正如《活出生命的意義》中所說的:“生命的艱難和困苦可以剝奪人類的其他一切,但唯獨剝奪不了人類最後的一點兒自由,即人類無論在何種境況下都有選擇處世態度的自由和選擇自己行為方式的自由

。”正因為安迪沒有放棄這最後的自由,所以不同於老布魯克出獄後的自殺選擇,安迪如願以償地過上了嚮往的生活。

尼采說:“人類的高貴在於自身有決定價值的能力,不需要別人同意,他懂得自己給事物以榮耀。”尼采的思想中有三大命題:人生虛無,理論虛假,生命強健。尼采認為面對虛無的人生我們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尼采用兩個詞來形容這兩種人生選擇:奴隸道德和主人道德。

奴隸道德,就是放棄自己生命的激情,用虛假的思想來約束自己、安慰自己,把人生希望寄託在虛妄的觀念之中。

主人道德,就是放棄一切幻覺,直面虛無和荒謬,用生命的激情去自我創造,做一個勇敢、荒謬的英雄。這是尼采口中的“超人”,也是弗蘭克爾所倡導的“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人”。

不得不說,人們一直擁有自我選擇的自由,是選擇拋棄生命,還是把苦難當成磨刀石,把忍受痛苦轉化成對內在力量的考驗,不同的選擇,使人生具有了不同的意義,而那些能夠將困苦的環境看作使人道德完善的機會的人,通過自我超越,使自己達到了人生意義的新高度。弗蘭克爾認為,

想要恢復人內在的力量,就必須讓他們看到未來的某個目標,而對於當下的困境,自己是有不同的選擇權的,這一點,對於任何遭遇厄運的人都適用,這就是意義療法的內涵。

《肖申克的救贖》:運用意義療法在逆境中完成自我救贖

有哪些方式可以幫助我們發現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爾在《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中提出了三個幫助我們找到人生意義的途徑:

01找到生命之意義的第一種方法是從事某項事業,取得成功,這個事業一定是讓你覺得有意義的。

可以說支撐安迪度過漫長的牢獄生活的因素,除了他對於自由的渴望,很大的一個原因是他找到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他不僅自己堅持相信希望,也在不斷地感動獄友,讓他們不要放棄。他為獄友們爭得啤酒,把破敗的牢房改造成乾淨的圖書館,他教願意悔改的人學問知識,他鼓勵年輕人上進求取學歷,他還送給瑞德一個口琴,希望瑞德重拾愛好,安迪用自己的積極行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身邊的人,這也讓他在不幸的命運面前,找到了一絲慰藉,再次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意義。

存在主義治療大師歐文·亞隆在他的書《直視驕陽:征服死亡恐懼》中提出“波動影響”的概念,就是你扔一塊石子進水塘裡,漣漪一圈圈盪開的那個過程,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箇中心,在有意無意之間影響著周圍的人,這種影響可能會持續很多年甚至很多代,還會通過其他人再傳遞給更多的人,就像池塘裡的漣漪一樣不斷擴散,所以雖然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可以通過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舉動將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傳遞下去。這個觀念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人們的無意義感。

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有一個有死亡焦慮的患者,在參加一次中學聚會時,有位老同學激動地抱著她,感謝她在十幾歲時給出的指點,這些指點不但改變了她自己的人生,還讓女兒也從中受益。這位患者說她已經不記得給過什麼指點了,但聽到這番話,她覺得自己的人生很有意義,而對死亡的焦慮也大大減輕,這其實就是波動影響的效力,而當你能投入到某種事業中時,更能體會到它的存在。

02找到生命之意義的第二種方法是通過體驗某種事情——如真善美——通過體驗自然和文化或體驗另一個人的獨特性——就是說去愛某個人。

在集中營時,有一次弗蘭克爾在一個寒冷的早晨,被看守拿著槍托驅趕著前往工地,腳上的凍瘡讓他每走一步路都非常艱難。但這時,他想起了自己的妻子。他唯一的希望是妻子可以在集中營中比自己過得好些,不會經歷這些事情。就是這個時候,他突然領悟了一個真理,那就是,對一個人的愛是可以遠遠超過愛她的肉體本身的。無論愛人是否在場,是否健在,都不影響愛在精神層面的含義。在集中營這種生活極端匱乏、人們高度緊張並且一無所有的時候,哪怕是對愛人片刻的思念,就可以讓人領悟幸福,獲得精神的滿足。弗蘭克爾對妻子的愛和思念,也是他在集中營中生活意義的一部分。

弗蘭克爾把愛定義為是人類終身追求的最高目標,所以它自然也是人們找到生命意義的一個方式。他是怎麼賦予愛意義的呢?弗蘭克爾認為,只有在深愛著一個人的時候,你才能完全瞭解這個人,瞭解他的本質,瞭解他的潛能。可以說,愛是直達另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唯一途徑。所以通過愛,你能夠幫助對方認識到他的潛質,從而實現他的全部潛能。

03找到生命之意義的第三種方法是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即便是面對不可改變的厄運,人們也能找到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爾在書中講了這樣一個例子,有一名年邁的、患有嚴重抑鬱症的全科醫生向弗蘭克爾諮詢,他無法接受妻子的死亡(她在兩年前去世,他愛她勝過世上的一切)。

弗蘭克爾對他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醫生,如果你先她而去,而你太太在你死後還活著,那會怎麼樣?”

醫生回答:“那她可就受苦了,她怎麼受得了啊!”弗蘭克爾告訴他:“你看醫生,她免除了這樣的痛苦,你替代了她的痛苦——當然,代價是你現在還活著,並且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

在一定意義上,一旦找到了意義(比如犧牲的意義),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

隆冬帶來嚴寒,我們必須顫慄。夏天帶著溽暑回來,我們必須出汗。在某些地方我們可能遭遇野獸,或者比野獸危害更大的人……我們無法改變事物的秩序……我們根據這一自然規律調整自己的靈魂,使它們順應它,服從它……凡是你不能改變的,最好忍受來。

——塞內加

意義療法教給我們的不是控制生命中發生的事,而是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的情緒和行動。在面對人生必經的苦難時,它也在提醒我們,人性只有藉此機會才能得到考驗和昇華。

《肖申克的救贖》:運用意義療法在逆境中完成自我救贖

結語: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提出人類有兩種不同類型的存在方式,一種是非本真的存在,這是一種日常生活模式,你完全沉淪於周圍的環境中,被身邊事物支配,追求那些轉瞬即逝的東西:財富、地位等;另一種是本真的存在,你關注的是存在本身,對生死有清醒的認識,也因此更熱切地追求人生的意義,並勇於承擔對自己和他人的責任。毫無疑問,有意義的人生一定是本真的存在模式。

中國學者周國平很贊同弗蘭克爾和他關於苦難的精神價值的觀點,他說:“一個人通過承受苦難而獲得的精神價值是一筆特殊的財富,因為它來之不易,所以絕不會輕易喪失。當他帶著這筆財富繼續生活時,他的創造和體驗都會有一種更加深刻的底蘊”。

其實意義療法強調的是非常簡單的道理,那就是用積極的態度看事情,積極不是假裝開心,而是在困難出現的時候依然自由選擇自己的心境,就像在集中營選擇有尊嚴地活下來的倖存者,就像被誤判入獄依然堅信希望的存在的安迪。但簡單的道理真正踐行起來卻很難,好在我們可以在遭遇人生逆境的時候可以多想想弗蘭克爾,想想安迪,想想他們的遭遇以及所採取的態度,相信能帶給我們更多的力量。

《肖申克的救贖》:運用意義療法在逆境中完成自我救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