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瓊戰功赫赫,為什麼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行末尾?原因很現實

人們嘴邊常提起的俗語很多都是根據歷史故事流傳而來,但很多人是知其一不知其二,比如男生喜歡說的“為兄弟兩肋插刀”,就是從故事中由來的。而這故事的主角,是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秦瓊。

據說當年秦瓊,在去救自己的兄弟程咬金時,陷入了兩難的境地。畢竟,面對生死,誰都想選擇平安。但他已經做下了決定,他染顏塗須假裝自己是去登州的響馬。

秦瓊戰功赫赫,為什麼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行末尾?原因很現實

但是,當他路過了兩肋莊的時候,他猶豫了,面對著三個岔路口他躊躇不決,一條路通往自己的家,有母親妻兒等著自己,一條路是營救兄弟的生死道,一條是去汝南莊。他在這條路上,最終還是被自己的仗義豪情打敗了,他踏上了去登州救兄弟的路,這路兇險,他擔心著家母妻兒,可是情義重於天。

他在兩肋莊的這個決定,又被後世稱為,“兩肋岔道,義氣千秋。”而這個短語,又被一代一代作為兄弟情義的箴言,變為“兩肋插刀”。

這樣一個重情重義的男子,又如何不會有戰功傍身?他英勇瀟灑,他武藝超凡,他在戰場上是屠戮無數的不敗將軍,更是國民心中的戰神,與尉遲恭被尊為人間的門神。

秦瓊戰功赫赫,為什麼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行末尾?原因很現實

他後來跟著志同道合的程咬金一同投奔了正主秦王李世民,如此傲才沒有泯滅,他成為李世民手下一員大將,跟著他南征北戰,立下了功績無數。這樣一個傳奇男子,卻在凌霄閣二十四功臣中位列末端,這卻是很奇怪的事情。

秦瓊戰功赫赫,為什麼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行末尾?原因很現實

如要說處人待事,秦瓊是習武之人,極重情義,禮賢下士重待兄友,若論戰績,秦瓊更是萬軍之中誅滅敵首,此人兩肋莊猶豫,是千古豪情俠士的標榜,為家人猶豫,為兄弟搏命。

這原因要提到這凌霄閣二十四功臣的排列規則,這規則和當時官員將軍的職位有關。職位越高,名次越靠前。

排名第一的長孫無忌,是歷代左武侯大將軍,兼任數職,同時也還是國舅,封趙國公,這樣的身份,自然不同凡響,別人比不過也是正常的。李孝恭,杜如晦與長孫無忌位列三公,而秦瓊是左武衛大將軍,位列正三品,比不上正二品的官員。

秦瓊戰功赫赫,為什麼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行末尾?原因很現實

公侯伯,這是我們熟知的官員分級,除了最簡單的一品二品三品之類的,直接從稱呼上就可以開出來,公為其首,其次是侯爵,然後是伯爵,一般將軍都有侯爵的頭銜,有時候官員品級不高,但是有爵位的,依然是皇親國戚,在周代就有公侯伯子男爵位之分。

而秦瓊位列凌霄閣二十四功臣之末,就是因為他的官位是最低的,三品。可他明明無論是做人還是為官,功績也都是可圈可點甚至千古留名的,而他官位不高,其實還有另外的原因。

秦瓊戰功赫赫,為什麼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行末尾?原因很現實

這個原因就是秦瓊的身體不好,他年輕時就已經開始征戰沙場,身上的傷痕不計其數,就彷彿我們如今的運動員,少時輝煌,可到老了卻是因為過度的訓練讓身體落下了諸多病根,秦瓊也是如此,他是大將軍,在刀光劍影中揹負血光行走,他的所有成就,都是自己一槍一刀的搏命而來。

這樣的男人,是將自己的情懷和生命寄託給了家國大義,從他奔赴了一個岔路口,就再沒有了安逸,所以他後來,身體狀況頻出,不得已就早早退出了朝堂紛爭,之後便不再上戰場了,他的戰功後來自然比不上身體康健的其他人,他們依然為皇帝率軍邊遠。

即便秦瓊後來不再帶兵作戰,但是他早已成為了普通百姓眼中的戰神,他的顯赫戰功,讓他和尉遲恭作為門神被人們供奉,被習武之人敬拜,秦瓊一生最後的時光,也終於是因為病骨支離而不得不委身與家中,那些傷痕病痛給了他光宗耀祖的榮譽,卻也給了他晚年每況愈下的體格,實在惋惜。

這樣的事情想必秦瓊也早也明瞭,但他依然願意在戰場上屍骨林立中揮劍,他心中有為了這一片戰場獻身的信念,有為了這樣一位君主為了這樣的夥伴而不顧自己的性命,有這樣的覺悟,他哪怕是在之後漫長曆史中也是極具英雄氣概的人。

雖然排行凌霄閣二十四功臣的最後,可他絕不是這種身外之物便可以動搖的人,是為了封狼居胥,是為了統一河山。

秦瓊戰功赫赫,為什麼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行末尾?原因很現實

另外,也有人認為秦瓊的排名這麼低還有一個原因在於他在李世民策劃玄武門之變時給出了懷疑態度,使得他的排名畸低,但從秦瓊最終還是跟隨李世民參與玄武門之變的史料記載來看,這個原因應該不是重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