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找底 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我們要找的是“魚底”而不是水底

調漂找底,釣魚中最稀鬆平常的事情,但其實大部分人都是把水底當成我們要找的那個底,殊不知正是這種觀念,造成很多時候的魚獲平平,窩裡有泡不吃,蹭線多,有口打不到,再排除了鉤,線,漂,餌的因素後,最大的可能就是,底沒有找好,這也就是本文想要闡述的觀點,在理解了我說的“魚底”之後,你不會再去糾結,雙鉤於水底呈現的姿態,甚至會讓你在調釣上有了新的認識,調幾釣幾,也就不是一個非要固化的釣魚模式。

釣魚找底 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我們要找的是“魚底”而不是水底

1.何為“魚底”?

“魚底” 是在我們釣魚,為了能讓魚最便捷的吃餌,而通過調整浮漂和控制鉤餌狀態,讓其呈現出來針對當時魚情,最有效的調釣方式,一切的調整都是為了迎合當時魚就餌的形態,讓浮漂釣目能夠出現明顯的動作。簡單點理解,就是怎樣找到當時魚吃得最舒服的那個調釣點,從而讓我們釣魚更順暢。實際釣魚當中,我們在上拉下推浮漂,所找的最適合當時魚情調目釣目的那個點,就是“魚底”。

釣魚找底 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我們要找的是“魚底”而不是水底

“魚底”是正在進行時,因為它會隨著魚情的變化而變化,舉例說明:浮漂調五目,釣小鯽魚,前期魚情慢,就要釣靈,釣一兩目,後面魚聚多了,魚情快,就要釣鈍,越來越快,甚至釣到五目以上,再快,超出當時調目或者浮漂吃鉛能控制的範圍,就要從新設立浮漂調目乃至換漂,加鉛釣跑鉛,或者直接打浮,這種反差就是魚底變化的體現。實際當中大的反差,我們很容易調整,但是小的反差,就直接考驗我們的心是否夠細,是否能夠及時發現“魚底”的變化。

釣魚找底 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我們要找的是“魚底”而不是水底

2.“魚底”和水底的不同

一條魚和一群魚的就餌方式不同,這就是“魚底”變化的根源,釣點魚少,魚吃餌就會謹慎,魚多,就會出現搶食,不同的魚情,如果我們調釣方式不對,就會造成魚不好釣的情況出現,通常就是下面這兩種情形

1.過底,指當時的調釣方式過鈍,造成的給口慢,過了的這個底,其實就是“魚底” ,魚吃著不舒服,吃不到餌,吃到餌浮漂信號也很不明顯,只有死口,把浮漂拖走,我們才能看到漂像,最簡單的驗證,在釣魚當中正常調釣,中魚率平穩的時候,大尺度上推浮漂調目,或者加鉛,勢必會造成明顯的變化,漂像出不來,上魚速度變慢。


釣魚找底 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我們要找的是“魚底”而不是水底

2.沒找到底,這個底,更偏向於水底,因為水底是“魚底”的參照點,要先確認水底,才能去找到“魚底” 通常會出現在,浮漂浮力大,餌料輕,上推下拉浮漂,釣目沒有明顯變化,尤其在受到一些魚情的干擾,比如黑坑前期快速魚情的離底搶食,會讓你覺得找到了底,而實際並沒有到底的情況。

釣魚找底 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我們要找的是“魚底”而不是水底

3.“魚底”在傳統釣當中的具體案例

傳統釣的精髓,針對所有魚情,就是以不變應萬變,但真的是不變嗎?其實只是形式的不同,我們在野釣鯽魚當中很容易就出現的一種魚情,窩子發了,魚招來了,但是漂就是不動,或者很“墨跡” ,此時只要輕微抬竿引逗,立馬就會出口,這就是“魚底”的問題。

釣魚找底 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我們要找的是“魚底”而不是水底

自然水域,水底環境複雜,溝壑縱橫,沉積物較多,很容易讓魚鉤落在魚吃不到的位置,由於傳統釣鉛墜到底,更加重了過底的情況,所以就會這樣。而傳統釣的做法不是通過調釣,而是提竿引逗,來達到適應魚情的需要。現如今傳統釣也吸取了一些懸墜釣的特點,例如:半水調整鉛皮,讓浮子露出來一粒兩粒,這就是應對“魚底”的變化。

釣魚找底 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我們要找的是“魚底”而不是水底

4.“魚底”在臺釣當中的具體案例

臺釣更多的是針對養殖魚,因為池釣人員相對集中,魚的密度又大,所以在判斷魚情方面上會比自然水域垂釣,更加的容易,因為你看別人上魚,自己不上魚,你會馬上去考慮原因。在釣魚過程中我們的加鉛減鉛,換大漂小漂,都是為了讓自己更適應當時的“魚底”。

釣魚找底 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我們要找的是“魚底”而不是水底

更細微的案例

1.黑坑鯽魚慢魚魚情,用吃鉛1.5克以下的小漂,細線,小鉤,拉小餌,按照常理,此時調目不能過高,最多調個六七目,釣個兩三目,但有時就能碰到蹭線多,錨魚多,正口少,上魚慢的情況,經驗豐富的釣友,會再輕微減鉛讓調目變高,就會明顯好轉,這個“魚底”的變化,就是因為鯽魚在不愛吃餌的時候,不願意主動的去低頭吃水底的餌料,而你減鉛,將餌料輕微帶離水底後,鯽魚吃餌會更方便,都把餌送到嘴邊了,吃一口的概率也會增大。

釣魚找底 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我們要找的是“魚底”而不是水底

2.黑坑鯉魚正常魚情,在浮漂到位不用怎麼等就出口的魚情,搓軟粘餌,調釣通常在10幾目的範疇,釣得正順的時候,會發現,口越來越慢,浮漂在將近到位,或者剛到位時給口,只要一放,立馬半天不給口,而你還能感覺窩子裡的魚並不少,這時你再去減鉛,露浮漂全目甚至超過全目到漂肚子,甚至不用複查調目,就能改變,這是因為窩子鯉魚多,把水底攪和得過於渾濁,鯉魚也不願意低頭去找渾水裡面的餌,而減過鉛以後,餌料到位會稍慢,魚能在餌料落底時發現並就餌。這同樣也是“魚底”變化的體現,當然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例如,把鉛皮座上移,讓擺幅加大,或者“靜窩子” 先去釣窩邊,等一陣再回來釣的方法,也能達到一定的效果。

釣魚找底 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我們要找的是“魚底”而不是水底

5.怎樣去找“魚底”?

通常都是根據當時的上魚速度,和浮漂釣目出口的漂像信號,來判斷“魚底”是否找得準確,只要是漂像清晰,出口可以讓你看得明白,大致就沒有問題,一旦出現變化,出口不明顯,或者空竿多,就要考慮“魚底”的變化,但它也有前提,是你的鉤,線,漂,餌,要在一個相對合理的搭配範疇內。

釣魚其實不論傳統釣與臺釣,都要先確立一個目標魚種,根據目標魚個體的大小,來確定最適合的鉤,線,漂,餌搭配,即便是混養魚情,也要明確是釣小帶大,還是釣大帶小,出發點不一樣,釣法也就不一樣。


釣魚找底 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我們要找的是“魚底”而不是水底

6.理解了“魚底”會讓調釣更簡單

大部分釣魚人都會受到調釣固化思維的影響,因為經常在某一水域垂釣,經常使用同一種調釣方式,勢必會讓我們先入為主,當出現問題的時候,也很容易忽略問題的本質,而去亂找原因,理解了“魚底”,就會讓你明白,一切的調整都是為了讓你更能適合當時的魚情。我們可以去觀察釣魚比你好的人,都是比你更會根據魚情的變化而變化。


釣魚找底 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我們要找的是“魚底”而不是水底

這就是“魚底”的意義,它會給你一個核心,當釣魚遇到問題的時候,你會知道我們是為了什麼去改變去調整。有的釣友可能覺得,我不這麼講究,也釣得到魚,但你要明白的是,釣得到魚跟釣的好魚是兩種東西,同樣的魚情,換個經驗豐富,心思更細的人釣,勢必會釣的更多,這是必然的結果,同樣都是釣魚,高手比自己強,很多時候就是對魚情變換的感知更為敏感。

非知名釣魚人劉鍇是一位擁有近20年池釣釣齡的資深釣魚人,會以自身的觀點出發,介紹一些關於釣魚方面的技法和趣事,請喜歡的釣友,關注,收藏,評論,轉發。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