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山東話

山東方言,山東話又稱魯語,山東話屬於官話,在發音上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與北京官話和東北官話差異較大。參考古代清聲母入聲字和次濁聲母入聲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規律,山東方言根據地區不同又分別屬於三個不同的官話區: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山東話,是山東人獨有的文化遺產。在今天說普通話的時代,保持方言的純潔性有一定的重要性。

山東話,實際各地差異明顯,但有一定規律。山東方言自魯西到膠東是慢慢過渡的,山東人的發音習慣以郯城縣、臨沂市、蒙陰縣、沂源、萊蕪向北,以東的所有地區(包括東部臨沂,整個濰坊市、日照市、青島市、煙臺市、威海市的各縣市)在發“r”這個音時,均為“y”,例如:“人,日頭,熱”發音為“銀,易頭,耶”,以西,特別是魯西南地區(棗莊市、濟寧市、菏澤市、聊城市、泰安市、臨沂市的費縣、平邑縣)“s h u”音發為“f”,例如“水”、“睡覺”、“說話”、“樹”等發音為“非”、“費覺”、“佛話”、“富”。基本情況就是這樣,但是淄博市的博山、東營市的廣饒,濰坊市的壽光,青州,臨朐北部,濟南市的章丘有個特例,“人”“熱”等發音為“l e n”“l e”。這在山東省是最為奇特的。


淺談山東話

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李榮等主編)的最新漢語方言分區結果,山東省一百多個縣市的方言均屬於官話大區(也叫北方方言)。參考古代清聲母入聲字和次濁聲母入聲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規律,山東省各地方言又分別劃歸三個不同的官話小區:冀魯官話、中原官話、膠遼官話。

冀魯官話

指通行於河北省、天津市以及山東省濟南、聊城、德州、濱州、淄博、泰安、臨沂等40餘縣市在內的方言。

中原官話

指分佈在河南省、陝西省、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及該省魯南、魯西南包括菏澤、濟寧、棗莊、臨沂費縣及聊城莘縣南部等近30個縣市在內的方言。

膠遼官話

分佈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其中該省有青島、煙臺、濰坊、威海等40個縣。


淺談山東話

山東方言內部存在不少差異,這表現在語音、詞彙、語法各方面。錢增怡、高文達等學者根據各地方言特點,把山東話分成兩個大區:西區、東區;四個小區:西齊區、西魯區、東濰區、東萊區。

西區69個縣市。其中

西齊小區42個縣市:濟南、歷城、章丘、長清、平陰、濟陽、沾化、利津、廣饒、博興、桓臺、淄博、鄒平、高青、濱州、慶雲、無棣、樂陵、陽信、惠民、商河、泰安、萊蕪、新泰、新汶、肥城、臨邑、德州、寧津、陵縣、平原、禹城、武城、齊河、夏津、臨清、高唐、茌平、東阿、聊城、陽穀、梁山、莘縣(縣城和縣城北部鄉鎮)、冠縣。

西魯小區27個縣市:

臨沂、郯城、蒼山、費縣、平邑、棗莊、滕州、微山、泗水、曲阜、魚臺、鄒城、寧陽、兗州、濟寧、東平、汶上、鄆城、鉅野、嘉祥、金鄉、成武、單縣、鄄城、莘縣南部、東明、菏澤、定陶、曹縣。

東區40個縣市。其中

東萊小區15個縣市:威海、榮成、文登、乳山、煙臺、牟平、海陽、長島、蓬萊、龍口、福山、招遠、棲霞、萊陽、萊西。

東濰小區25個縣市:

萊州、平度、即墨、青島、嶗山、膠州、高密、昌邑、寒亭、壽光、濰坊、青州、昌樂、臨朐、安丘、諸城、膠南、五蓮、日照、莒縣、莒南、沂水、沂南、蒙陰、沂源。

以上大致是西齊區歸冀魯官話,西魯區歸中原官話,東萊和東濰歸膠遼官話。


淺談山東話

山東方言屬於官話方言。作為齊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山東方言的親屬稱謂重秩序、重親情、重禮儀、分親疏、別內外,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特徵。

秩序,是政治統治和家政管理的根本。山東方言親屬稱謂以父系稱謂為中心,長幼有序,老少分明,具有嚴格的秩序性。進了一家門,就是一家人”。

山東方言親屬稱謂的重親情特徵,表現在對非血緣關係親屬的當面稱謂上。在宗親稱謂中,山東方言按親疏遠近的不同,區分為不同的親疏層次。山東民間流行的五服,出五服,大致關係如下:由上到下的排列次序為:高祖輩、曾祖輩、祖父輩、父母輩、自己(至此為上五服,自己及以下為下五服)、子輩、孫輩、曾孫輩、玄孫輩,共計九代,是為本宗九族,從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宗親,俗謂“五服,在這九代中的任何一代,只要往上數超過五代,不是一個高祖,就算出五服了。山東一些農村流行的“五大院”、“四大院”,也指在五服、四服之內的宗親,分別方法同上,院:院子、支股的意思。

在對姻親的面稱(當面稱呼)裡,山東方言靠稱謂詞前加“表”字來區分親與疏,即俗諺所謂“一表三不親”。這種情況,主要是對同輩的妻系、母系、祖母系親屬而言。如,稱同輩的岳父為“表大爺”、“表叔”,岳母為“表大娘”、“表嬸子”,妻哥妻弟為“表哥”、“表弟”。對於遠親,即親戚的親戚,或祖先的親戚,山東人稱之為“老親”,一般不再深交,所以在稱謂時也用前加成份強調出來。如“姥娘門上的”、“姑奶奶門上的”、“老親戚”、“莊親”等。

“外甥是姥孃家的狗,吃飽了就走”,家庭是以男性為中心,以血緣關係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姻親則為外親。“外甥向外”、“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意為不親。

“禮多人不怪”,尊稱,俚稱分明。面稱用尊稱,敘稱可用尊稱,也可用俚稱,這是禮儀規範的要求。


淺談山東話

山東各地方言

濟南話(濟南市,冀魯官話石濟片)

—平陰方言(濟南市平陰縣,冀魯官話石濟片聊泰小片)

德州話(德州市,冀魯官話石濟片)

—樂陵方言(德州市樂陵市,冀魯官話滄惠片黃樂小片)

聊城話(聊城市,冀魯官話石濟片聊泰小片)

萊蕪方言(萊蕪市,冀魯官話石濟片聊泰小片)

泰安話(泰安市,冀魯官話石濟片聊泰小片)

—新泰話(泰安市新泰市,冀魯官話石濟片聊泰小片)

—肥城話(泰安市肥城市,冀魯官話石濟片聊泰小片)

—寧陽方言(泰安市寧陽縣,中原官話兗菏片)

—東平方言(泰安市東平縣,中原官話兗菏片)

濟寧方言/濟寧話(濟寧市,中原官話兗菏片)

—汶上方言(濟寧市汶上縣,中原官話兗菏片)

—曲阜話(濟寧市曲阜市,中原官話兗菏片)

—金鄉方言(濟寧市金鄉縣,中原官話兗菏片)

—鄒城話(濟寧市鄒城市,中原官話兗菏片)

—梁山方言(濟寧市梁山縣,中原官話兗菏片)

菏澤方言(菏澤市,中原官話兗菏片)

—鉅野方言(菏澤市鉅野縣,中原官話兗菏片)

—鄄城方言(菏澤市鄄城縣,中原官話兗菏片)

棗莊方言(棗莊市,中原官話兗菏片)

—滕州話(棗莊市滕州市,中原官話兗菏片)

臨沂話(臨沂市)

—莒南話(臨沂市莒南縣,膠遼官話)

—郯城方言(臨沂市郯城縣)

濰坊話(濰坊市)

—臨朐方言(濰坊市臨朐縣)

—安丘方言(濰坊市安丘縣)

—高密方言(濰坊市高密市,膠遼官話)

淄博話(淄博市)

—高青方言(淄博市高青縣)

日照方言(日照市)

青島話(青島市,膠遼官話青萊片膠蓮小片)

—即墨方言(青島市即墨市,膠遼官話)

—萊西方言(青島市萊西市,膠遼官話登連片)

—膠州話(青島市膠州市,膠遼官話)

煙臺話(煙臺市,膠遼官話登連片煙威小片)

—龍口話(煙臺市龍口市,膠遼官話)

—蓬萊話(煙臺市蓬萊市,膠遼官話)

—萊陽方言(煙臺市萊陽市,膠遼官話)

—海陽方言(煙臺市海陽市,膠遼官話)

—萊州方言(煙臺市萊州市,膠遼官話)

威海話(威海市,膠遼官話)

濱州話(濱州市)

東營話(東營市)

—廣饒方言(東營市廣饒縣)


淺談山東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