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情況下,魚最活躍,最適合垂釣?

潘雅靜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什麼情況下,魚最活躍,最適合垂釣?

在天氣變化的時候魚最活躍,水中氧氣充足食慾大振,魚要覓食,最適合垂釣。久晴初雨、久雨初晴、雷陣雨後、毛毛雨細雨、風平浪靜、風和日麗、涼爽宜人,都是最理想的釣魚天氣。下面就詳細分析下幾種情況魚最活躍,適合垂釣。

1、久晴初雨,雷陣雨後,魚兒十分活躍,食慾非常旺盛。特別是夏,秋二季。雷陣雨後第二天魚兒極易上鉤,釣獲率極高。因為這時氣候涼爽宜人,雨水給水中帶來充足的氧氣和食物,也起到了調節水溫的作用。所以久晴初雨和雷陣雨後是釣魚的最好天氣。

2、久雨初晴,氣候涼爽宜人,水中氧氣充足,是物增多,魚兒覓食非常活躍。如果漲了水, 在水塘,魚池,水庫下鉤,效果尤甚。但江,河,溪漲水水流急,魚兒驚慌失錯。同時水質渾濁,魚兒不易發現釣食,不宜垂釣。待到退水時垂釣回水灣,水草邊,效果甚佳。如果水流平穩,水色稍清時下鉤,上鉤率更高。

3、毛毛細雨好釣魚。由於細雨打在水面上,使水中溶入充足的氧氣,使得魚兒精神換髮,

食慾大振,這時垂釣,魚易上鉤。如果雨點過大,有礙觀察浮漂反應,往往提竿時機掌握不準若在竿尖裝小塑料帽給浮漂遮雨,則不影響垂釣.

4、多雲天氣,忽明忽暗.魚兒表現異常活躍而貪食,如果垂釣前幾天為陰雨轉多雲,雖然當天出

太陽,但由於前幾天陰一陣晴一陣.水面因陽光增熱量,轉而散失,所以水中仍維持陰天時的特點,水溫有益魚的活動,仍可按陰天釣法垂釣.如果前幾天晴轉多雲,則釣法仍同於晴天,水色稍清時下鉤,上鉤率更高。

釣魚最好的季節是4-9月,也就是從每年的春季第二個月開始到中秋,這個時間段的溫度是魚最適宜生長的階段,也是魚類的覓食高峰期,那麼再春季和秋季溫度相對比較較低時,適宜釣獲得時間是釣中午和接近中午的前後時段;夏季溫度太高時,釣早晚,避開中午溫度最高的時候,魚類也會尋找陰涼處避暑,所以要找較陰涼的地方垂釣。

綜上所述,影響魚兒覓食活動,主要是兩個因素:一是看水中的含氧量多少。如果氧氣充足,只要保持每升5-10毫克溶氧量,魚兒活躍,覓食旺盛。如果水中缺氧,魚兒浮頭,不愛覓食。二是看水溫是否適宜。鯽魚、草魚最適宜的溫度是20-28攝氏度,在此範圍內魚兒活躍,攝食量大。而當溫度下降5攝氏度時,魚兒活動量、攝食量都很小,多聚集在深水處或洞中“避寒”。當溫度上升38攝氏度時,魚兒就會到深水或陰涼處“乘涼”,攝食量也會減少。

不論哪個季節、什麼時間,都應順應天時,根據氣候變化,選擇不同釣位和釣點,採取不同釣法,才會有好的收穫。

我是【愛釣魚的小高】原創手寫不易!如果您看完覺得有用,煩請加個關注!更多更好的釣魚資訊及視頻,期待與您共同探討分享!


愛釣魚的小高


很高興能回答你問題,剛才你提問的,什麼情況下,魚最活躍,最適合垂釣,我來回答你吧,以我釣魚經驗來看,我覺得有兩個情況下是最適合垂釣的。

第一:陰天,這種情況下,水裡溫度適合,不高也比低,魚兒最活躍,而且水裡氧氣充足,魚兒食慾大增,所以這時候去釣魚絕對會有不錯的收穫,相反,如果大熱天去釣魚,一到中午水裡溫度高了,這時候水裡缺氧,魚兒這時候不在水底了,全部浮起水面來換氣,這時候魚兒沒有一點食慾,所以這天氣釣魚是不明智的。

第二:雨天,這種天氣水裡氧氣非常充沛,魚兒也是非常活躍的,而且食慾也非常好,這時候去釣魚,絕對有想不到的驚喜,正如大家常說的,雨後出大物。

所以:最適合釣魚的天氣就是陰天和雨天。

大家想要有好的收穫就千萬不要放棄以上兩種天氣,但雨天大家釣魚要注意安全,要注意防滑等等,最後祝大家魚獲滿滿。

大家還有什麼好的建議的,歡迎在下方留言





釣魚飛飛


魚類是對溫度氣壓較為敏感的水生生物,所以小凌釣魚一直都圍繞:釣魚人舒適的時候,魚兒也舒適愛開口這點來進行作釣。

時間上選擇:春釣陽,夏釣雨,秋釣全天,冬釣午

釣位上選擇:春釣灘,夏釣蔭,秋釣潭,冬釣陽


凌匯智能漁具


明確一點,魚活躍,歡騰的情況下其實是最好釣的,那麼什麼情況下,魚最活躍,歡騰呢?其大致情況就是與天氣有關,釣魚是一個不確定因素很多的運動,所以就得考慮天氣的變化對魚口的影響,而天氣的因素主要包括氣溫,氣壓,風,降水等。下面就詳細來介紹一下。

1,氣溫變化對魚口的影響。可以說氣溫變化對魚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是我們最能直接感受到的,比如冬季氣溫低魚口就不好,春季氣溫回升就會變好,夏季太熱也不行,這是季節變化導致氣溫變化帶來的影響。還有就是短時間或者一天左右氣溫變化對魚口的影響,如果氣溫穩定在合理範圍之內,那麼魚口基本上不會太差,如果氣溫變化大,早晚溫度差異大,那麼魚口就不好。


2,氣壓變化對魚口的影響。其實氣壓的變化從根本上說還是由於氣溫變化導致的,這裡單獨提出來說是因為在夏季的時候,氣壓對魚口的影響特別明顯,尤其是在三伏天,氣溫高氣壓低,釣友們會明顯感覺到悶,喘不過氣的感覺,此時水體含氧量也就低,魚都喜歡浮頭來呼吸空氣中的氧氣來維持生命。因而氣壓低的時候魚口就差,反之亦然。

3,風的變化對魚口的影響。風的產生可以往上歸宿到氣壓的變化而來,但是有時候氣壓變化是沒有風的產生,氣壓穩定時一旦有風了情況會有所改變,至少是往好的方向發展,因為風能吹起水面的波浪,增加空氣與水的接觸幾率,使水體溶氧量增加,魚的活性就會增加,魚口也會變好。起風的時候最好選擇下風口,雖然對拋竿和看漂有影響,但是魚口好才是真的好。



4,降水的變化對魚口的影響。斜風細雨不須歸,釣臺漁父褐為裘。說的就是綿綿細雨對魚開口的有利提升。夏季的時候尤其明顯,當出現暴雨陣雨之後,我們會發現魚口會非常的好,這不僅是降雨帶來降溫,增加水體溶氧量,還是因為降雨還能帶來食物。魚類肯定會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大快朵頤,所以選擇降雨的天氣出釣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最後總結,雖然釣魚是一個變化的運動,釣無定律好像感覺很深奧,但是可以在大概率事件發生的情況下尋求最好的幾率。把握住天氣的變化給魚口帶來的影響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大別山小農人


釣友們好。釣魚領域作者工作之漁為您解答!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至少是站在魚的視角判斷適合垂釣的情況,但這樣說並不準確,魚活躍時並不一定好釣,最適合垂釣的處理天氣還跟魚情有關,需要綜合判斷,結合自身做釣經驗談談這個問題。


適合垂釣因素之天氣

天氣對釣魚的影響不容小覷,主要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溫度,魚是趨溫動物,無法自行根據外界溫度變化調節體溫,只能尋找溫度舒適的水層,所以魚在水中泳層是不斷變化的,適合魚生存的溫度是15-25度,在這個溫度範圍內魚的食慾好,有吃餌意願。

第二個方面是大氣壓,大氣壓對魚的影響是間接的,也是致命的,直接影響的是水中氧氣溶量,氧氣是魚賴以生存的元素,在缺氧狀態下魚會感覺多種不適,其中一種就是消化守阻,食慾不佳,在極度缺氧狀態下,魚會無法存活,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翻塘,養殖塘為了增加水裡的溶氧量都配備有增氧泵。當氣壓大於等於標準大氣壓1000百帕時水中氧氣充足,魚的食慾更好。


適合垂釣因素之水域

水是魚生存的載體,水質受水中微生物的含量影響,通常說的肥水和瘦水就是微生物含量高低造成的,微生物一方面是很多魚的食物,另一方面又影響水中氧氣含量,在食物匱乏的瘦水中魚對食物需求旺盛,更好做釣。

水域面積的大小決定了魚的密度,水是否為流水對做釣影響也很大,水流太急餌料位置無法固定,魚吃餌困難。

結束語

總的來說,適合做釣必須要天時地利人和才行,關於釣魚目前有兩種聲音,第一種是佛系釣法,順其自然不在乎漁獲,只要在水邊放鬆心情就行。另一種是以結果為導向,為漁獲最大化不擇手段。不管哪一種,釣魚要把握好度,要有選擇有節制的出釣,最後,祝釣友們大鯽大鯉!


工作之漁


對於這個問題 我們要首先考慮的是,魚兒為什麼會活躍?個人認為:魚兒在生存環境適宜了,飢餓了才會最活躍,也就最適合垂釣了。符合這個條件的無外乎水溫,溶氧量和魚兒的生理機能三個方面。

水溫是否合適?

淡水水域的魚兒一般在水溫15-25攝氏度的時候最為活躍。而氣溫直接影響著水溫的,所以氣溫在這個幅度上下時魚兒是最活躍的。

但有些魚兒在低於15高於25攝氏度照樣進食活躍。比如鯉魚和鯽魚,也就是這個特點,鯽魚和鯉魚對於生存環境適應能力較強。也是這個原因,我們一年四季都是可以釣到它們。

水中溶氧量是否合適?

氧氣是生物的必要生存條件,當然魚兒也不例外。就好像人一樣,你的呼吸已經很困難了,還有心思吃飯嗎?一樣的道理。

水中的溶氧量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1,水中的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2,空氣中的氧氣在大氣壓的作用下被壓進水裡。

有這兩個途徑我們可以知道,在有陽光的情況下一般水中的溶氧量是比較豐富的,但這時往往在深秋和冬季及早春最為明顯,因為不是因為水中的溶氧量高了,水中的魚兒就活躍了,這裡面還有水溫的因素存在的。

另外,颳風可以引起波浪增大空氣的接觸面,也是可以增加水中的溶氧量的。還有下雨可以帶入新水注入,當然也會增加溶氧量的。

魚兒生理機能制約著魚兒的活躍程度。

這種現象往往在仲春和仲秋表現的較為突出。

仲春,這時的氣溫已經漸漸變暖,魚兒蟄伏了一個冬天,急需大量的食物進補來彌補在冬天損失的能量,再加上這時的很多魚兒要哺育幼魚,所以這時往往顯得很活躍,開口較好,最適合垂釣。

仲秋,這時的魚兒是為了越冬,要儲存能量來“養膘”,再加上氣溫比較適宜,所以,往往顯得”飢不擇食”,這時的魚兒當然較活躍,最適合垂釣。

總而言之,我們要知道魚兒為什麼會活躍?就要了解和掌握它們的生活習性,只有這樣才能在垂釣時間上做出正確的選擇。

最後,作為釣人呼籲,釣魚遵循“留大放小”的原則,自己製造的垃圾隨手帶走分類放置。


石頭釣魚記


魚的活躍性以及食慾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客觀因素以及人為因素。人為因素是指由於垂釣或捕魚讓魚產生警惕心或者是傷病,導致魚的活躍性以及食慾下降,由於人為因素是沒有任何規律可言的,並且是不可控的,所以在這裡我只將客觀因素對魚的活躍性以及食慾的影響。

(1)水溫

絕大多數的淡水魚都比較喜歡溫暖的水域環境,水溫在20℃至28℃時,魚的活躍性以及食慾是最強的。當水溫低於20℃或高於28℃時,魚的活性和食慾都會下降。

影響水溫的主要因素是氣溫,次要因素是水深。當氣溫升高或降低時,水面的水溫率先受到氣溫的影響而發生變化,然後才會逐漸影響深水區域讓深水區域的水溫發生變化。

所以,按照我們釣魚時最常見的水深2米左右來說,水溫會比氣溫略低一些,也就是說當氣溫在25℃至32℃範圍內的時候,2米左右的水溫就在20℃至28℃,這樣的氣溫之下是最適合釣魚的。

(2)含氧量

氧氣是魚類生存的最關鍵因素,魚可以長時間不進食,但是嚴重缺氧會在短時間內直接導致魚類死亡。魚在氧氣充足的水中,活躍性以及食慾會非常旺盛。

水中的氧氣絕大多數來源於空氣,也就是空氣中的氧氣微溶於水。水對氧氣的溶解能力取決於氣壓的高低,氣壓越高水的溶氧能力越強,所以氣壓越高的天氣越適合釣魚,氣壓在1000hpa以上時是最合適的,氣壓如果低於900hpa,人就會感覺到明顯的悶熱,此時水中的含氧量會非常低,自然也就不適合釣魚。

另外,降雨也會讓水中的含氧量增高,所以夏季經常能夠看到小雨或中雨的天氣時,魚口是非常好的。大暴雨天氣會讓魚受到驚嚇,也不適合釣魚。

(3)水位變化

有句俗話說“漲水的魚,落水的蝦”,也就是說水位上漲的時候是非常適合釣魚的,因為水位上漲會讓魚感覺到更加安全。但是當水位下降時,魚就會感受到巨大的生存危險,受到驚嚇之後魚會集體轉移到更深更遠的水域中。因此在水位下降的時候是很難釣到魚的。


眼鏡哥說魚


春暖花開,正是釣魚的季節,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無論是釣魚的淡季還是旺季,很多釣魚人都擁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一天當中最好的釣魚時間就是清晨和傍晚的前後了,為什麼這樣說?接下來我們就來詳細地看一看。

1、一日三遷,早晚釣邊

漁諺說:“一日三遷,早晚釣邊”。這句話告訴我們,早晚是魚類的覓食高峰期,魚類大都會趨向食物豐富的近岸活動。這是一種自然現象,產生這種自然現象的因素無非就是水體溶氧量的變化。

水中的溶氧量是和水生物關係最為密切的因素。氧是所有水生物生存的重要條件之一。水中的氧主要來源於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在正常的溫度和日照下,水生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會釋放大量的氧。這些氧會隨著表層水的溫度上升而停留在水錶。當臨近傍晚的時候,水錶溫度下降,於是開始了對流過程,當表層的水攜帶大量氧置換到水底,水底的溶氧量就增加了,底棲魚變得活躍起來。

氣壓是決定溶氧量的另一個因素,溫度越高,氣壓越低,水中溶氧量越低,反之則高。日落西山後,氣溫逐漸變低,氣壓變高,水體中的氧得到補充,魚的覓食高峰期因此到來了。

陽光的消失意味著水生植物中斷了光合作用,氧氣的製造者馬上轉化成為了消耗者,加上水下可腐爛的有機物質的消耗,水下的溶氧又開始由高峰緩慢地向低谷滑落。直到第二天凌晨,水中的溶氧量下降到了最低值。

清晨,太陽再次照耀萬物,新一輪的光合作用重新開始,近岸的淺水處再次氧氣充盈,水下的神秘世界又呈現出勃勃生機,這個時間段毫無疑問會成為另一個上魚高峰。同樣,這個道理也可以為陰雨天氣的清晨或者晚上不上魚做出合理的解釋。循著這個規律有的放矢地施釣,必有斬獲。

2、超級大魚吃“夜草”

夜晚對於想釣超級大魚的朋友來說也很重要。成年大魚生性多疑,警惕性高,它們生存的環境大多遍佈漁網釣鉤,能夠成功地一次次逃避致命的捕殺而長成超級大魚靠的絕不僅僅是運氣,日積月累的鬥爭經驗使得它們對環境的微妙變化都會做出強烈的應激反應,安靜的覓食環境對它們非常重要。

水下是個神秘的世界,平靜的水面彷彿自由祥和,可實際情況卻是暗藏殺機。喜歡強光的小雜魚,目光銳利,數量眾多,遊動迅速,搶食積極,而大型魚行動遲緩,在白天的食物競爭中處於下風,所以白天是小雜魚的天下。可是當黑夜來臨,小雜魚相繼進入了休眠狀態,水下的世界安靜下來,這時水下的溶氧量適宜,於是食量超大的大型魚類又重新奪回了水中霸主的地位。它們依靠靈敏的嗅覺,在夜色的掩護下悄無聲息地逡巡、遊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