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紅爐,三千砸銅匠,九千繡花女,十萬織布機”誰提出來的?

近幾十年來,大家都在說,但都不知其源頭。 “二百隻紅爐,三千砸銅匠,九千繡花女,十萬臺織布機” 這句形容濰坊近代工業史的經典詞組是誰最早提出來的? 經過多年的調查,終於從《濰坊手工業十年》一書中找到了答案。 該書1959年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由市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聯合社趙新三、王福興編著。趙新三當時是單位領導,主要執筆是秘書王福興。

“二百紅爐,三千砸銅匠,九千繡花女,十萬織布機”誰提出來的?

(王明娟拿著父親的著作非常高興) 2010年8月筆者尋找到了王福興先生的住處。但是,先生已經在2009年9月病逝。先生的妻子、女兒竟然還不知道這本書的事情。筆者通過原二輕局局長杜世興借到了這本書,女兒王明娟高興不已,她到處打聽該書何處有售,但未果。只好將該書全部複印下來,留作紀念。杜局長介紹說:“王福興同志是一位德才兼備的好同志。” 王福興,1933年生於昌樂喬官鎮,1948年參加工作。歷任幹部、工人、工會主席等職。 王福興雖是初中畢業,但他良好的文化修養,成為我市知名的“筆桿子”。 筆者在查閱了濰城區檔案館所藏、1933年出版的《膠濟鐵路經濟調查報告》,報告在提到濰縣手工業繁華時說: 本縣素號繁庶,工商兩業,自昔稱盛。自膠濟鐵路通車後,工業尤突飛猛晉,一日千里。……織布業方興未艾……鐵工廠十數家……其他火柴、麵粉、軋布、漂染、捲菸等均年增加,計其交易總值不下三百萬元,亦方盛亦....... 其中尚未運用該詞組。在徵求濰坊博物館研究員孫敬明老師的意見後,得出的結論是“迄今為止,該詞組是這本書最早提出來的。” 文史界老前輩劉秉信先生對此論證表示贊成。他說,他也一直在尋找這段熟語的源頭。他調查結果,最早是在1988年出版的一本“濰坊工藝美術史”的書中提到的。這要晚20年。

“二百紅爐,三千砸銅匠,九千繡花女,十萬織布機”誰提出來的?

(王福興與夫人的合影) 王福興先生以他敏銳的視角,從民間廣泛收集到有關歌頌家鄉手工業的熟語,經過篩選,並經局領導同意,選定了這四句來自民間的熟語,組成了詞組,載入1959年出版的《濰坊手工業十年》,以致成為家鄉代代相傳的經典詞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各級政府開始編纂地方文史。在形容濰坊近代工業史時,普遍採用了“二百隻紅爐,三千砸銅匠,九千繡花女,十萬臺織布機”這一經典詞語,恰如其分地宣傳了家鄉近代工業的盛況。

“二百紅爐,三千砸銅匠,九千繡花女,十萬織布機”誰提出來的?

(王福興先生的手跡) 大江東去,往者已矣, 鄉賢業績,良多教益。 今天,藉此紀念這位昌樂籍的文化人王福興先生。 (原載2017-08-19 於家幹博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