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背後的祕密——協和與不協和

我們在聆聽音樂的時候,經常會被音樂所表現的音響所影響,而在這些種類繁多的音樂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並不是每個樂器彈出的音都能給人帶來協和之感。比如說影響80後的廣播劇《張振講鬼故事》中,簡單的故事配上特殊的音效會給人帶來驚恐的感覺;在欣賞不同等級的交響演奏時,有些低水平的管樂經常會給觀眾帶來不好的感受,而這種感受不僅在音樂聽覺領域裡面存在,在視覺領域裡面更是如此。我們在欣賞音樂時,可以用協和和絃和不協和和絃的樂理知識來進行研究。

聲音背後的秘密——協和與不協和

亨利馬蒂斯《窗前小提琴手》在馬蒂斯關於藝術的文章中,經常談起“顏色的協和與不協和”

1、何為協和?

協和這個概念的問題是它的定義從來就是模糊的,不同人在不同環境下講的協和性並一定不是同一個東西。這裡我舉個例子。關於協和性的理論,一個很著名的是 Plomp 和 Levelt 的 Critical Bandwidth 理論。這理論簡單地來說就是說不協和性根源在於拍頻現象。當兩個頻率相近的正弦波同時播放,會產生一種不那麼令人愉快的聲音,這個就是拍頻了。他們認為當兩個或多個音同時演奏時,音色裡的各個分音之間的拍頻導致了不協和性。而在音樂中,以音程的形式來進行表示,關於音程的概念,小編上一篇文章有所介紹,感興趣的看官可以查看《描繪旋律的背景色彩,一篇文章瞭解和聲構建》。

聲音背後的秘密——協和與不協和

上圖是音程表與五度圈,其中用顏色進行了音程之間和絃特性的標註,可以看出音程差距過大和過小都容易造成不協和的效果。

2、協和和絃和不協和和絃

不協和和絃是指音響聽起來不愉悅、不穩定的和絃,而協和和絃則是音高聽起來令人愉快和穩定的的音色。一般來說,像半音或者全音這樣間距緊挨在一起的音產生的和絃是不協和的,反之,和絃的間距是三度或者更大所產生的音響是協和的,比如建立在大調音階上的每一個三和絃都包含了三度音程,因此是協和的。不協和和絃增加了緊張或不安的感覺,而協和和絃則產生平和、穩定之感。

聲音背後的秘密——協和與不協和

3、不協和和絃的應用

雖然不協和和絃給人帶來不和諧的感覺,但並不是音樂作品中不允許它的出現。比如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裡面有一段叫神秘的少女的篇章,是中提琴的分奏,一直是一個大三和絃下面疊一個小三和絃,各種小二度在裡面擰巴著。在鋼琴上彈極不和諧,放到中提琴聲部上聽起來有種像是主旋律跑調的效果,但是並沒有特別不和諧打架的感覺。在Schenker的分析法裡,同樣的和絃在曲子不同地方出現時,功能和結構可能完全不一樣。從聽者來角度來說,製造出的緊張感也完全不同,和諧感也就很不同了。

聲音背後的秘密——協和與不協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