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一句話刺痛中國父母:你不逼孩子,將來生活會逼他!你贊同這句話嗎?

中學教育研究工作室


農民工講真話:“你不逼孩子,將來生活會逼ta!”這句話不管出自何人之口,不能所有人都去贊同,去照搬照做。應該因人而異,因勢利導。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為人父母的共同心願。在成年人中時常都自覺不自覺產生一種比俏,三十歲比車子、比房子、比票子,四十歲比的是孩子。有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類撥萃?為了孩子,放棄事業或工作的父母比比皆是,目的只為順自己思路去培養一個自認為理想的孩子。可對於部分孩子而言,你考慮過ta的感受沒有?站在ta的立場上想過沒有?就不擔心ta壓力過大而厭學嗎?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要讓孩子好學上進,不是一味的去逼ta應該做什麼,不應做什麼;不是與成人的目標和追求去要求ta應該這樣做,不該那樣做;不是在父母逼迫下機械式的去做某件事或不做某件事……而是要讓孩子在父母的引導和疏通下,去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或特長,然後在父母的支持幫助下,順自己的思路去做,學習中玩耍,玩耍中學習。

與孩子溝通交流時,不能因為我是老子,你必須聽我的,要先尋找好適合的媒介,忘記自己的身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跟孩子一起去從理上入手,一起去改變思想,改正錯誤,從而拉近中間的距離,進一步瞭解並掌握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此刻因勢利導的時機已成熟,順水推舟,讓其盡一切努力去實現理想。堅持一段時間,或得到預想的收穫,自然形成習慣,此時此刻,還需要你逼ta去做嗎?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不能所有孩子都千篇一律的去逼ta,而是要因人而異。

前不久讀到一個媽媽的懺悔:重點高校畢業後,進入世界500強外企做管理,與同樣優秀的同事喜結良緣,生下一個不是太理想的女兒。在這個媽媽看來,她和丈夫都屬於很多人望塵莫及的優秀者,女兒應該聰明過人,但現實是殘酷的。先天不足,後天可以培養,辭去工作,陪女兒讀書,一定要把女兒培養成材。功夫不負苦心人,在一次次的逼迫,機械式的記憶之下,女兒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學,畢業後又託關係進入理想中的工作單位。

在這中間,初中畢業時,女兒選擇讀技校,學一技之長;大學畢業後,女兒要求到農村去當一名小學老師。因為女兒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只是父母不願去接受現實。一天,看著窗外飄浮的白雲,女兒從辦公室裡跳了出去,結束了她從小被逼到大的惡運。整理遺物時,發現女兒留給媽媽的遺言:““媽媽,我愛您,但我真不是您理想中的女兒。”


多麼現實的悲劇。在此,我呼籲所有父母,不要去逼孩子做不喜歡做的事,更不要逼孩子去做無法做的事。90%的成功者,不是被逼出來的,而是從小的理想+希望+環境造就的。

我是說真話的農民工,求關注!求點贊!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