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涼州在如今什麼地方?

貓眼觀史


涼州最早建制於西漢,是西漢十三州之一,治所在今天的甘肅武威。

西漢時期涼州的位置大體等同於今天的甘肅和寧夏,西漢元狩二年,為打通河西走廊,漢武帝派驃騎大將軍霍去病攻擊位於河西地區的匈奴休屠王,霍去病大破休屠王,並攻佔休屠王王城,漢武帝改休屠王城為武威。

元封五年,也就是十五年之後,漢武帝將天下分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部刺史”。而霍去病所打下的河西地區置涼州刺史部,意為“地處西方,常寒涼也”,涼州自此得名。

涼州最初設有八個郡,名字都非常好聽,分別是:

安定郡、天水郡、隴西郡、金城郡、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

(西漢時期的涼州)

到了東漢時期,東漢政府對涼州的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設立十郡,名字依舊很好聽。分別是:

武都郡、隴西郡、漢陽郡、安定郡、北地郡、武威郡、金城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

到東漢興平元年六月,在董卓舊部李傕等人的威脅下,漢獻帝將涼州東部地區單獨拿出來,成立為雍州,設雍州刺史。

建安十八年,東漢政府又將涼州與司隸校尉部的三輔一起併入雍州,治所就在長安。

之後到曹魏初年,曹丕再度重新恢復了涼州的建制,分河西8郡復置涼州。

從西漢到三國,涼州和雍州分分合合,這兩個州加起來大體就相當於整個甘肅、寧夏和陝西南部,後世泛稱“雍涼”,此地也成為三國時期魏蜀爭奪的重點,諸葛亮北伐的目標主要就是奪取雍涼之地。

(三國時期的涼州)

其實在《隆中對》中,雍涼並不是諸葛亮的戰略重地,諸葛亮最初的目標是奪取荊州和益州。荊州當時號稱天下之腹,其“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益州則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在諸葛亮的戰略中,益州是大後方,而荊州則是北方中原的利刃,從這裡可以直逼許昌、洛陽。若同時拿下荊州和益州,則可分兩路北伐,一舉拿下長安、洛陽。

按照諸葛亮的計劃,劉備是先拿下了荊州,雖然當時荊州是孫權借給劉備的,但借荊州和借錢的道理一樣,孫權作為債主是孫子,劉備作為欠錢的一方則是大爺。

劉備許諾拿下益州後便歸還荊州,不過劉備拿下益州後又搪塞稱拿下涼州再還荊州,這直接把孫權惹煩了。雖然最後雙方中分了荊州,但雙方的樑子是接下來。至此荊州被分成了三分,北部四郡被曹操佔領,東部三郡歸孫權,西部三郡屬劉備。

雖然只拿到了三分之一個荊州,但此時已經是劉備的巔峰時期。隨後劉備又在漢中之戰中大勝曹操,鎮守荊州的關羽聞訊北伐攻打襄陽,建安二十四年,三國襄樊之戰由此拉開。

襄樊之戰的過程就不提了,結果是曹操孫權聯合擊敗了關羽,孫權則趁機襲取荊州,俘殺關羽,劉備荊州之地全部喪失。

地盤被搶,兄弟被殺,劉備大怒,不顧眾人的反對執意親征吳國,但在夷陵之戰中敗於陸遜,劉備隨後病逝於白帝城,荊州算是拿不回來了。

丟失了荊州相當於北伐少了一條腿,而且只剩下益州一地的蜀漢在經濟和人口上都難以與魏國打持久戰。此後主政蜀漢的諸葛亮改變了最初的戰略,他先是派人與孫權合好,然後平定南中,整頓後方。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逝世,魏明帝曹叡繼位,諸葛亮聞訊後決定北伐,但目標並非是直取洛陽,而是希望能夠拿下雍州西部和涼州地區。

諸葛亮明白,以蜀漢現在的實力想一舉吞掉魏國是不可能的,為今之計只有徐徐圖之,先拿下涼州等地補充一下人口再說。

其實涼州人口在當時很少,是三國時期各州人口最少的一個州,最多也就只有三四十萬人。但是對於蜀漢政權來說,這麼多人口已經不少了,而且涼州還盛產馬匹,也可以彌補蜀漢騎兵不足的劣勢。

而更重要的是,以諸葛亮的實力也就只夠拿下涼州,於是諸葛亮便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先拿下涼州。

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之初順風順水,一連拿下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水守將姜維、梁緒、尹賞、上官雝等人相繼投降諸葛亮。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關鍵時刻,被諸葛亮派去街亭阻攔魏國援軍的馬謖把諸葛亮狠狠地坑了一把,馬謖直接就把街亭給丟了。丟失街亭相當於後路被截,為了防止自己被魏軍包餃子,諸葛亮只得忍痛放棄了所佔之地,帶著三郡幾千戶居民撤回漢中。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路線,在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第一次北伐是距離勝利最近的一次,結果被馬謖給葬送了)

之後諸葛亮又相繼進行了四次北方,目的都是一樣的,奪取涼州、雍正二地,佔關中,圖洛陽,但是都沒成功,最後遺恨五丈原。諸葛亮逝世後,姜維繼承其衣缽,繼續北伐,目標是還雍涼,可結果仍是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縱觀整個三國時期,涼州一直是蜀漢和曹魏的爭奪要地,只可惜諸葛亮和姜維都沒能實現這一計劃,以至於最後被曹魏反撲。


千佛山車神


三國時期的涼州,也就是今天位於甘肅省內的武威市。別看武威現在只是一個地級市,不是甘肅人很少會聽說過這個地方,但是在古代,這裡可是超級大城市,甚至可以排入前三,地位和現在的上海等地媲美。



這裡原本是羌人、匈奴人居住的地方,後來武帝覺得這裡氣候涼快,便將這裡改名為涼州。後來漢武帝的時候,霍去病徵戰這裡,建立了極大的功勞。為了彰顯這個年輕將領的“武功軍威”,就專門把這裡起名為“武威”,周邊的地區就叫武威郡,也屬於涼州。

涼州的面積極大,治下有郡國十二,縣城近百。郡國有敦煌郡、隴西、扶風等,其治所在隴縣,地點在今天的陝西省的寶雞一帶。下面我們說說,各個郡國都在今天的什麼地方。


敦煌郡

這個郡在西北部,是邊境所在,百姓不過數萬,是個既偏僻又窮苦的地方。不過這裡卻是通向西域的畢竟之地,內陸和西域的通商,必須要經過這裡。所以這裡的位置非常重要,後來也發展起來眾多的名勝,比如那裡的玉門關、莫高窟等至今讓人們緬懷。

酒泉郡

在今天的酒泉一帶,在三國時期屬於魏國的地盤。這裡是西去的門戶,為了鎮守這裡,還修過長城。

張掖郡

就在今天的張掖的西北方向,當時可是一個大郡,人口近十萬,轄區覆蓋了今天的甘肅的部分和內蒙古的部分地區。


武威郡

這是涼州最為繁華的地區,也是當時整個西北人口集中的地方,這裡還是多個朝代大都城所在,即使是在三國時期,位置也依然重要。因為靠近西方,所以這裡是當時北方的佛教文化的中心地區。

西平郡

位於今天的西寧市一帶,在青海地區。

金城郡

在今天的甘肅和青海的交接地周邊,歷史上大小不定,因為太偏僻,所以也是個窮苦之地。

隴西郡

位於今天的甘肅省,別看位置比較偏,但是歷史上出了許多名人,比如李白就是生在這裡的,名將李廣、唐代的高祖李淵,都是這裡的人。

南安郡

也位於甘肅,這個地方沒什麼太大的名堂,就是出了一個龐德,雖然小有名氣,卻在後來被殺了。

安定郡

包括甘肅、陝西的部分地區,也就是隴東地區,三國時代曹操曾經親率大軍來此,會戰馬超。

扶風郡

在兩漢時代,這裡屬於右扶風,但是到了後來的三國時代,這裡就改成了一個獨立的郡。這裡盛產大將,比如戰果的趙奢,比如漢代的馬援。

京兆郡

原本這個地區就是“三輔”地區,在歷史上極有名氣,不過到了三國時期,這裡的名字卻改了。不過名字雖改,卻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地區,負責著長安一帶的管理。

北地郡

位於甘肅和陝西,歷史上這裡以治所的變遷而出名,幾乎隔一段時間這裡的治所就要改變, 一直到了漢末才定在了今天的陝西境內。

總體來說,涼州在甘肅的部分最多,在青海、陝西也有部分地區,雖然看起來偏僻,但是還是出了很多人才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幾個以外,還有漢末的那群人,比如董卓、賈詡等,都是這裡的人,所以千萬不能小看這裡。


小鎮月明


首先誇一下涼州,說涼州為大漢強盛立下半數以上功勞,不算誇張,也不開玩笑,我這可是有根據的。其次,三國涼州和漢朝涼州並不一樣,由於戰亂,有一些地方已被佔領了,管轄地並不穩定,說漢末涼州可能更合適點。

(東漢涼州刺史部)

第一,大漢兵源重地

東漢時期涼州一地包括:敦煌郡,酒泉郡,張掖郡,武威郡,安定郡,金城郡,隴西郡,天水郡,安定郡,北地郡等地區。說漢朝兵源重地,一方面是涼州不僅面臨匈奴入侵,還時常有羌人作亂,是漢朝主要的作戰之地,因此涼州民風彪悍,戰力強悍,經常整軍備戰,抵禦外敵。

另一方面就重要了,漢朝中央軍是標準的野戰軍,歷次大戰都作為主力出征,兵源點名除三輔之地外,多在六郡之地挑選兵源,包括天水、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其中四處屬於涼州,且當時皇帝親軍羽林和虎賁兩支,也只在六郡選兵,可見涼州軍的強大是有歷史根源的。

(漢末涼州)

第二,涼州名人輩出

涼州在漢朝三國時期,出現大量名將,文武都不弱。說文,有馬融,馬日磾,班固,班彪,李恂,賈詡,李儒等等,說武將就厲害了,李廣一族,皇甫一族,涼州三明包括,皇甫規、張奐與段熲,還有趙充國,甘延壽,姜維,鞠義,董卓,馬超等等,可以說有漢一朝,涼州籍名將就沒停過,這些人為大漢立下汗馬功勞。

(三國涼州)

第三,地名變遷

涼州最早是叫雍州的,後改為涼州,且地方也有所減小,像所謂三輔地區的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屬於雍州的,但後來撤銷。嚴格來說馬超等人,不算是涼州人,扶風錦馬超,都聽過,這是屬於司隸地區,不過他還是自認涼州人,說明涼州的概念在當時不完全是靠我們現在看到的地圖來區分的。到了三國時期,原來的北地郡等地也被佔領了,具體不好區分,以漢末時期的涼州來分辨,相對穩妥。

往西就到玉門關地區,西北方向以居延屬國地區,現今約在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東南約17公里。最南的武都郡,約在甘肅省成縣,北地郡則經常改治所,漢末最終在寧夏彭陽縣一帶。具體區域,現在的“涼州人”一定更清楚,就不獻醜了。


書僮聊歷史


三國時期的涼州在今天的甘肅武威,接下來跟大家介紹一下漢末三國時期的涼州人有多厲害。

1969年,甘肅武威,在備戰備荒口號的指引下,當地群眾挖掘了當地一座叫雷臺的高大土臺,要在這裡修一所防空洞。

不久後,他們在雷臺下面意外地挖到了一座古墓,幾個膽子比較大的人沿著挖開的土洞鑽進墓室,不成想,自此揭開了中國歷史上一個著名政治群體的神秘面紗。

接到施工方的報告之後,考古工作者對這座後來被稱為“雷臺漢墓”的古墓葬進行了發掘,雷臺漢墓的墓主人是東漢末年涼州一帶的一個官員,姓張,官職為“守張掖長”,也就是當時張掖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

別看張君只是一個地方的軍事長官,但墓中出土的一組以墓主人生前出行車馬儀仗為原型縮小後製作的銅車馬儀仗隊震驚了所有的考古人員。

這組儀仗隊中,主車輿車通長36釐米,馬高40釐米,奴婢俑高19.5-24釐米。銅車馬出行儀仗,由38匹銅馬、1頭銅牛、1輛斧車、4輛軺車、3輛輦車、2輛小車,3輛大車、1輛牛車、17個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個奴婢俑組成。這是迄今發現數量最多的東漢車馬儀仗銅俑。

矗立在這隻儀仗隊最前面的,就是著名的銅奔馬馬踏飛燕。

按說墓主人只是一個地方的軍事長官而已,他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出行排場呢?

這座墓中的驚人發現,讓我們不禁聯想到那個叱吒漢末三國魏晉時代的著名政治群體——涼州武裝豪族集團。

東漢中後期,活躍在漢朝西北邊境的羌族開始與漢帝國進行軍事對抗,這場被後世稱為漢羌之戰的戰爭,歷時百餘年。

而在漢羌百年交戰的過程中,一些涼州當地的地主,藉助鎮壓羌族變亂,朝廷給予各種便利資助的機會,趁機創建、培植和訓練私人武裝或者部曲,普通的豪強地主可能只有看家護院的家甲,而涼州集團的豪強地主,個個都是擁兵數萬到數十萬不等的地方一霸。這就是被後世稱為“涼州集團”的涼州武裝豪族的發家史。

後來,這些人的勢力強大到連漢帝國的地方長官都要對他們低頭哈腰,低眉順眼,他們每個人不但是富甲一方的土財主,更是擁兵自重的土皇帝。

到了東漢晚期,三國時代,天下大亂的時候,這些人開始藉助自己的武裝勢力,興風作浪。輕則割據自立,重則禍亂四方。正因為政府管不了,官員管不了,那位身為張掖長的張君,才能擁有闊氣堪比皇族成員出行的儀仗隊伍。

真正讓涼州武裝豪族集團名滿天下或者說遺禍四方的人,是董卓。

董卓的得力部下,基本上個個都是實力比張君更猛更強大的涼州土霸王級別的角色,其中既有能征善戰的武將,也有聰明絕頂的謀臣。

武將中,最為出類拔萃的,就是後來控制了東漢朝廷十餘年的四位大將:李傕、郭汜、樊稠、張濟。這四個人加上呂布和被關公砍了的華雄,被譽為董卓的“六府”,而開“府”就相當於頒發給這些豪族們可以擁有私人部曲的“通行證”。

在董卓死後,李傕、郭汜、樊稠、張濟帶領他們的部曲數十萬人,血洗了朝廷,控制了漢獻帝。朝廷被迫給他們加官封爵:李傕為車騎將軍、開府,兼司隸校尉、假節,封池陽侯;郭汜為後將軍,封美陽侯;樊稠為右將軍,封萬年侯;張濟任鎮東將軍,封平陽侯。

而文臣方面,最有名的一個就是被譽為三國第一毒蛇謀士的賈詡。

涼州武裝豪族集團成員,大多數身經百戰,戰鬥力不一般,而且,由於他們長期在邊境地區與少數民族作戰,熟悉少數民族的戰法,因此他們成為三國時期各方軍閥勢力拉攏的對象,不僅董卓依仗他們發家,在其他主要的割據者陣營中,也不乏來自涼州集團的大角色。

比如說袁紹的手下的名將鞠義,就是出身涼州的豪族,此人能征善戰,屢建戰功,而且他特別精通少數民族戰法,率領著袁紹的精銳部隊,在袁紹和公孫瓚的戰爭中,他率領的“特種兵”大敗公孫瓚手下的少數民族騎兵白馬義從。

再比如曹操手下的名將毌丘興、毌丘儉父子,也是世居涼州的豪強出身,父子兩代都戰功赫赫,尤其是兒子毌丘儉,曾經率軍長途遠征,打敗高句麗,俘虜了高句麗的國王。

總之,涼州豪族集團是漢羌戰爭中崛起的軍閥性質的地方政治集團,這個集團極深的影響了整個漢末、三國的歷史,後來他們也成為魏晉時期建國於涼州地區的“五涼”(前涼、後涼、西涼、南涼、北涼)所仰仗的重要力量。


煮酒君


畫了一張圖,應該非常直觀明瞭了。

紅色部分就是三國時期涼州的範圍,白色的是雍州。地圖上的地名都是今地名,是如今的什麼地方,一目瞭然。

要想徹底搞清楚三國涼州在今天的哪裡,還需要先了解一個問題,就是涼州在漢末三國,經歷一次撤銷,又重置的過程。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準備恢復禹貢時的九州體制。這個時候漢獻帝在曹操的意志下,下詔把十四個州合併為九個州。所以此時的涼州,就被合併到了雍州內,除此之外,司隸校尉也被合併到雍州里面。


這樣一來,涼州在從建安十八年開始,其實就不存在了,原來涼州的所有郡縣全部併入雍州。這個時間段內,從長安京畿地區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個地方直到西域,皆屬雍州管轄。所以白色加上紅色範圍,是新設置的雍州的一部分(沒有畫司州。)


時間走到黃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基於多方面的考慮,決定拆分雍州,他從分出一部分地區重新設置了涼州,並且在這次重置涼州的操作中,涼州的州治也由冀縣(今天水市甘谷縣)遷至姑臧縣(今武威市涼州區),並且設置了涼州刺史這一官職,並任命安定太守鄒岐為涼州刺史,毌丘興為武威太守。姑臧為涼州治所從此開始。為有效守衛西部邊防,同年,曹丕任命大將軍曹真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州軍事。

還可以有另外兩種簡單的理解,一是現在的甘肅省,除去隴右(隴山以西,古人以西為右)部分,大致就是三國時期的涼州了。二是甘肅省的蘭州+河西走廊,也是大致相當於三國時期的涼州。


大鍋故國神遊


三國時期的涼州是東漢十三州之一,十三州分別是:冀州、幷州、幽州、青州、兗州、豫州、司隸、荊州、益州、揚州、交州、徐州、涼州。

州本來是監察區,東漢將天下分為十三個監察區,然後中央政府派出刺史出刺各州, 監察地方官員,到了東漢末年,州就成為當時的一級行政區,相當於今天的省,但是管轄的地區比今天的省還要大一些。



涼州是三國時期最西邊的一個州,除了東邊與司隸及益州交界外,其它三面都與外族交界,周邊盡是鮮卑、匈奴、羌人、氐人,是一個漢胡雜居的地區。

涼州下轄敦煌郡、酒泉郡、張掖郡、武威郡、西平郡、金城郡,西海郡共七郡44縣,涼州包括今天的甘肅大部、寧夏一小部、青海一小部地區。



涼州的最西邊是敦煌郡,位置在今天的甘肅省的敦煌市及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到酒泉市安西縣一帶,而敦煌郡的最西邊就是著名的玉門關,出了玉門關再向西走,就進入當時的西域邊界,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區。

涼州的最北邊是西海郡,位置在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及周邊地區,最北邊到達今天蒙古國的邊境地區。



涼州的最南邊是金城郡,位置在今天的甘肅省蘭州市周邊、永登縣及青海省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一帶。

涼州的西南邊是西平郡,位置在今天的青海省西寧市周邊、化隆回族自治縣、

海東市等周邊地區。



涼州的最東邊是武威郡,武威郡算是涼州最大的郡,位置在今天的甘肅省武威市周邊、民勤縣、古浪縣、天祝藏族自治縣、靖遠縣、白銀市會寧縣及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西部,這裡也是涼州最核心的區域,同時也是涼州的治所。

涼州的中部是酒泉郡和張掖郡。

酒泉郡位置在今天的甘肅省玉門市、嘉峪關市、酒泉市及周邊地區。

張掖郡位置在今天的甘肅省的張掖市、民樂縣、山丹縣、高臺縣、寧澤縣等周邊地區。



涼州的位置雖然在東漢的最西邊,但是涼州是中原地區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著名的河西走廊就在涼州境內,同時涼州算是整個東漢最為有名的產馬區,中原地區半數以上的戰馬都產自出涼州。

涼州自古就是兵家戰略要地,周邊少數民族雜居,胡漢混居,因此自古以來,涼州地區民風彪悍,好鬥善勇,東漢末年涼州地區出了不少名將及亂世梟雄,如董卓、賈詡、郭汜、張繡等等。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提到涼州,不少人可能會想到董卓的西涼鐵蹄,董卓的西涼軍在漢帝國的中樞荼毒天下,使得天下最後一絲安寧的遮羞布被撤下,而董卓的死亡則徹底拉開了漢末諸侯爭霸的局面。


那涼州是一個什麼地方呢?我們都知道一個基本常識,那就是大禹劃分九州,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大漢王朝,劃分天下的標準不再是九州,而是一十三州。 它作為當時漢朝的一十三州之一,朝廷在此設立了一十三州刺史之一的涼州刺史,地位應該還是相當重要的——相當於現在的省級行政區域了。

但是涼州它的重要性還遠遠不止於此:它還是兩漢尤其是後漢的最重要邊境,沒有之一——漢與一個少數民族的邊境。 為什麼說是最重要的邊境沒有之一呢?因為在漢代,尤其是東漢,對西北這個少數民族用兵的次數和規模頻繁到一般人根本無法想象——從東漢立國之初殺到東漢滅亡,後人戲稱之為“百年戰爭”,聽上去簡直不可思議,但這確實是事實。


涼州作為西北首府之地,管轄的地帶有多是各種少數民族混住,而且常年累月與少數民族爆發各種衝突,使得涼州地區的文化發生了許多微妙的變化——漢人多沾染少數民族的風氣,而少數民族多習漢風,而這便是涼州文化的起源。

這種文化與中原腹心的文化已經開始有區別了,作為天下要衝地帶,東漢朝廷並沒有給予涼州地帶太多的人文關懷,這使得涼州地區的文化氛圍變得越來越獨立,為日後歷史上那麼多以涼州為基業的所謂前涼後涼割據多年埋下伏筆。


至於軍事方面,軍事倒是從來沒放鬆過,那場被戲稱為百年戰爭的尾聲其實和東漢朝廷的尾聲幾乎同步,漢桓帝時期,漢家羽林郎們最後一次遠征西北,一口氣對作亂的少數民族壞人們進行了大絞殺——連築一十七座京觀,屠殺萬人,所以在當時的落後且每日要經歷生死掙扎的涼州,一般的良善百姓是活不下去的,要麼成為和壞人一樣兇猛的要麼比壞人還要兇猛,再要麼,也不知道有沒有人替你收白骨。

由於涼州位於衝突的中心地帶,百年的殘殺與復仇的血汙早已蒙上了涼州地區的所有人的眼睛,他們嗜血且殘酷:涼州是苦地,土壤貧瘠能養活的人有限,所以為了爭奪那一點可憐的生存領地他們內部經常能殺個人頭滾滾,這樣成長出來的涼州子民,不論是漢民還是非漢民,都是極為彪悍的,又由於涼州地勢一馬平川極為適合培育優等戰馬,涼州輕易便可招攬如雲精銳騎兵若干,組成可以橫掃中原的西涼鐵蹄——“涼州大馬,橫行天下”。


那麼這個邊境重地、大漢一十三州之一到底是不是今天地理意義上的涼州區呢?顯然不是,東漢時的一十三州時代幾乎囊括了整個中國大西北、前涼後涼割據時代幾乎只佔據了甘肅省的一部分,但總的來講,基本不會離開一箇中心區域,那個中心區域是哪裡呢?是中國西北部平原——河套平原以西和河西走廊那一帶,因為只有這一帶符合剛剛上文分析的一切應有之條件——作為西北首府之地,管轄的地帶多是各種少數民族混住,而且常年累月與少數民族爆發各種衝突、涼州是苦地,土壤貧瘠能養活的人有限,使得當地人強壯充滿拼搏精神,但卻盛產駿馬、作為天下要衝地帶地勢一馬平川。


夏目歷史君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奉孝的八卦陣


[cp]歐陽修編的新五代史中說的涼州,唐盛時河西、隴右三十三州,涼州最大,其地宜馬,唐置八監,牧馬三十萬匹,唐史的涼州牧馬也有百萬匹,哪個地方能能放這麼多馬,只有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以西。涼州之畜為天下饒,肯定不是說的現在的河西走廊。吐蕃攻陷河西、隴右,就是唐代失去的河隴故地,就是敦煌以西所有地方,有三十三州。西漢的張掖酒泉武都都在關外,也就是蔥嶺以西,這些地名都是在東漢以後搬過來的。歷代的儒家都想把歷史描畫成河南為中心發源地,自漢以後向外擴張開拓,但真實的方向是與之相反,大部分朝代都是由西向東退縮,所以歷史看起來很彆扭。河南陝西這些地方搬過來地名太多,可以說是把從西亞到中亞的古地名都堆在這裡,擠成一團了。昆吾氏之國,到河南變成小村子,楚河漢界鴻溝,到河南成了一個小水溝。權力中心也是,原本的都是靠西,到唐朝以後,來自西邊的威脅越來越大,從元代開始就在最東邊圖個安穩了。[/cp]


老八秘製哈密瓜


甘肅省武威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