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厲害嗎?張遼成名一戰是哪場戰役?

何方明


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是一個亂雲翻飛、變幻無常的時代,更是一個謀士如雲、武士如雨的時代。常言道,亂世出英雄。在這樣的時代裡,賢臣良將猶如雨後春筍般紛紛破土而出。我們發現,三國時代,張姓名將為數眾多。比如黃巾軍領袖張角;魏國“五子良將”中的張郃、張遼,蜀漢虎將張飛,東吳重臣張昭等等。

而張遼是其中一個非常厲害的戰將。

漢靈帝建寧二年(169年),張遼出生於雁門馬邑(今天山西省朔州市一帶)。根據《三國志》的說法,張遼武功過人,被幷州刺史丁原召到了麾下。不久,丁原就把張遼派往洛陽協助大將軍何進。為了迅速擴充力量,何進安排張遼前往河北招兵買馬。

就在前往河北公幹的時候,何進戰敗而死,張遼的兵馬不由分說地歸了董卓。然而,董卓的日子過得風雨飄搖,最後被誅。無奈之下,張遼把人馬拉到了呂布手下。

能不能幹成事,跟著誰幹很重要。張遼在呂布手下的日子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從容,因為呂布沒有給張遼施展才華的機會。

一個百般提防別人的人,註定不會走得太遠。呂布被李傕、郭汜打得潰不成軍、落花流水。不久,便戰敗身死。

那時候,曹操在北方的勢力日益旺盛。公元198年,曹操打敗呂布後,張遼投靠曹操。

在三國的舞臺上,曹操因為善待有識之士而贏得了人心。他給張遼提供了實現價值的舞臺和路徑。作為曹操的裨將軍,建安六年(201年),張遼跟隨夏侯淵,包圍了東海郡賊寇昌豨。但是,曹軍糧草將盡,軍需不足。

夏侯淵和眾將商議,打算領軍撤退。

怎麼辦?張遼提出了不同意見。在他看來,昌豨進退兩難、猶豫不決,正是攻心的好時機。

在關鍵時候,眼光往往比膽量重要。張遼“遂單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歡喜,隨詣太祖。”

久戰必然產生疲憊心裡。建安十三年(208年),張遼準備把隊伍拉到長社,軍營突然半夜起火。有人以為這是叛亂,而以靜制動,命大部隊休息,自己領親督陣,結果軍中無大事,一切皆泰然。

對張遼而言,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合肥守衛戰。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率領十萬大軍進攻合肥。以七千餘人抵抗孫權,這顯然是雞蛋碰石頭。

怎麼辦?

是硬碰還是智取?是巧奪還是正面交鋒?張遼心中有數。他準備突襲。

晨曦中,張遼持戟披甲,帶領八百精兵,先登陷陣,殺了孫權的兩個大將和幾十個人馬。那時候,孫權還沉浸在美夢之中,張遼像長著翅膀的神兵從天而降。孫權手足無措,倉皇逃跑到高丘之上,只有執戟自守,根本沒有還手的功夫。孫權裝了個龜孫子,張遼怒呵。一看張遼的兵卒很少,孫權立馬來了精神,聚眾重圍張遼。

狹路相逢勇者勝。張遼左右突圍,撕開一道口子,率領將士數十人突出重圍。但是,還有大部分士卒沒有跑出。他復入重圍,救出被困將士。張遼所向披靡,孫權無人抵擋。

經過大半天的戰鬥,孫權被打掉了士氣。哀兵必敗,孫權對合肥久攻不下,不得不退兵。“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曹操對張遼的評價真高。


文蹤旅跡


張遼的成名戰是合肥之戰,孫權十萬大軍來襲,張遼挑選八百騎兵襲擊孫權大營,殺了數十人和兩個高級兵長,挫了孫權銳氣。(當然歷史上張遼連孫權沒見到就跑了,不然不會逍遙津之戰不認識孫權。)

孫權士氣受損但並沒有放棄,聽聞曹軍援軍快到了,就選擇在援軍到之前攻下合肥,連續對合肥攻打十幾日,攻不下大軍還出現瘟疫撤退而走。

張遼見孫權撤退後,孫權親自殿後而且只有兩三千人,離大部隊很遠,張遼李典樂進全軍七八千人在逍遙津圍攻孫權,還差點捉住孫權。

這就是張遼的威震逍遙津,以多打少贏了一把。

曹魏真的很慘大將都拿不出什麼像樣的戰績,後來還是曹丕給張遼吹了一把,張遼八百破十萬,為什麼曹丕給張遼吹呢?

因為張遼就是被曹丕折騰死的,夷陵之戰後曹丕想趁東吳追擊劉備時,大舉進攻東吳,結果被陸遜朱然等人看穿了。張遼當時已經生重病,曹丕硬是要張遼跟著曹休等人去攻打東吳,嚇唬嚇唬東吳,結果張遼長途跋涉病情加重很快就不行了。而且曹丕三路大軍全部都失敗而回,曹丕下不了臺啊,很對不起張遼,就替張遼吹了一把



不應該32


張遼,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曹魏的五子良將之一,原從屬丁原、董卓、呂布帳下,下邳之戰後,歸順曹操。但在歸曹之前,張遼一直是庸庸碌碌,看不出此人有什麼實力與戰功,那他到底歷害嗎?答案是,此人歷害至極。那他的成名之戰是哪場戰役?我想絕對是逍遙津之戰,現聽我細細道來。

張遼歸曹後,一直跟隨曹操四處征討,戰功累累。第一次成名的戰役是與關羽同解白馬之圍,曹操命張遼與關羽同為解白馬圍的前鋒,關羽一刀斬殺顏良,張遼順勢率軍進攻擊破袁紹軍。之後張遼降昌豨於東海,攻袁尚於鄴城,斬烏丸單于蹋頓於柳城,又討平梅成、陳蘭爭等賊寇。為曹操統一北方立下了赫赫戰功。但以上這些畢竟都不是張遼一人或張遼獨立率軍完成的,不能充分顯示張遼的過人才能。

張遼真正成名之戰是逍遙津之戰。曹操赤壁兵敗後,孫權乘北方未穩,曹營軍心煥散之際,親率十萬大軍進攻合肥,初戰時,太史慈和張遼打了七八十回合,雙方不分上下,勝負未分。其次,在濡須口之戰中,張遼和淩統對戰,兩人打了50回合,也不分上下。孫權怕淩統失敗,命令呂蒙接應他回到營地,可見淩統和張遼對戰五十回合是居於下風的。逍遙津之戰時,張遼才七千兵力,要對付孫權的十萬大軍,合肥看上去是根本守不住,勝負似乎已經註定,但張遼帶八百勇士,快速衝到孫權麾下,擾亂敵方軍心,讓孫權中軍異動,後面幾千人馬先自斷橋,斷了自已的歸路,順勢大力掩殺,讓吳軍方寸大亂,自相殘踏,兵敗如山倒,此戰中,張遼不僅差點活捉了孫權,孫權還損失了很多兵將,可謂數不勝數,大將陳武戰死,宋謙和徐勝受了傷,後面的300個死士都犧牲了,淩統受了重傷,獨自逃了回去。且此戰影響深遠,不僅孫權怕死張遼,且後來在江東有孩童一直哭啼的,其父母用“張遼”的名字來嚇唬孩子,孩童立即不在啼哭。

張遼能夠戰平東吳最厲害的太史慈,還略勝於淩統,逍遙津戰役中張遼橫掃江東的10多個將領,說明他不是浪得虛名,武功高強,他能至死地而後生、以少勝多,差點活捉孫權,令孫權聞風散膽,說明其善於謀略。張遼無論武力和謀略都是人中之龍,張遼厲害嗎這個問題也得到了完美解答。張遼經此一戰成名,威震江東,所以人們說東吳的最強勁對手是張遼,此言不虛。親們,你覺得呢?歡迎評論轉發,謝謝關注點贊!


趣解囧說


張遼,曹操五子良將之首,在歸順曹操之前是呂布的部將,歸順曹操後,隨曹操東征西討。戰功赫赫,官拜前將軍,徵東將軍。



過張遼打的最漂亮的一仗是合肥之戰,這是一場孫權與曹操以爭合肥為目標的戰爭。建安四年,孫策攻取合肥,不過在次年孫策遇刺身亡,曹操表劉馥為揚州刺史,自此劉馥佔據合肥,後來孫權縷縷發動對合肥的攻擊,可都不能成功。

歷史上合肥之戰總共有五場,張遼指揮的是第二次,公元214年。曹操南下攻取孫權不成,留張遼,李典,樂進守合肥,並留下一道命令,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而後孫權果然再次侵犯合肥,李,樂二將認為雙方實力懸殊不能出戰,張遼確認為,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若疑,吾張遼獨決之。可張與李又素來不和,最後只有連夜招募800死士,以待明日之戰。



第二天,天剛亮,張遼就披掛上陣,率領800死士殺向孫權的陣前,並連斬兩員大將,率領將士衝殺孫權的戰陣,而後又直衝到孫權旗下,眾將竟然無人敢敵,差點活捉孫權,張遼此戰威震江東,‘’張遼止啼”也被後人所傳唱,成為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典故。


旺旺餅真好吃


張遼在三國將領裡面並不是特別出名,也沒有特別出名的戰役,主要是守東邊孫權的。


穩穩的心32362796


自然是張遼大戰逍遙津咯

幾千人打跑了孫權帶隊的幾萬人

雖然有政治因素的考量

但是不可否認,張遼確實厲害~不然孫權想送,幾萬人打幾千也是隨便打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