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微信、支付寶買理財的人越來越多,銀行理財經理會失業嗎?怎麼辦?

私行小學徒


目前到銀行辦理業務的大部分是六十歲以上的人。年輕人基本上不去櫃檯辦理業務了,所以這部分人通過互聯網解決了理財,保險,甚至網貸業務。

隨著年輕人的財富越來越多,也意味著銀行櫃檯業務逐漸轉向互聯網。

未來,銀行只需要建立售後隊伍+互聯網平臺,完全可以不去銀行辦理任何理財+信貸業務。所以未來的理財經理不會是以銷售為主導,而是逐漸轉為售後服務。

隨著電子化,不但是銀行,一切行業都將意味著被人工智能替代。

所以科技的發達,將是大量普通人失業的開始,隨著財富的集中,貧富差距的加劇!未來的失業率和貧困人口將逐漸增多,這就是發達國家面臨的巨大挑戰。

對於中國還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水準,所以目前失業率還控制的不錯!


林則胥


在微信/支付寶買理財的越來越多這是事實。何況,在微信/支付寶裡的理財比銀行的理財起購門檻低,操作簡單,靈活便捷,就是銀行理財無法比擬的,儘管在微信/支付寶裡買理財的逐漸多了起來,有一個事實大家不要忘了,微信/支付寶裡的理財購買群體,大部分是草根,均到每個人並沒有多少錢,只不過佔了基數量大的優勢。

而銀行理財呢?說實話,近年來隨著各手機銀行理財的推出,人們用銀行理財多了種線上的選擇,在手機銀行上理財佔比逐年增加,在手機銀行理財能隨時隨地,閒暇空餘,幾分鐘的時間就搞定了,由此,銀行理財經理的業務是被分流了,同時受微信/支付寶等網上理財的衝擊,業務量驟降。以後線上理財是趨勢,是大流。這種趨勢無可避免。

銀行理財經理失業倒是不至於,仍會有不少的客戶會選擇在銀行理財,不是有銀行申請理財子公司嗎?也許銀行理財經理的業務會向專業的理財子公司轉移。銀行理財經理也會併入這個部門。


傷心鼠3


增加的是渠道,不變的是產品。銀行理財經理不會失業,但日子不好過才是真的!



首先,直觀面對,無現金支付在興起。微信、支付寶為代表的網絡金融的興起,帶動了支付、消費方式的轉變,特別是80、90後,收益於新經濟,更喜歡體驗新經濟帶來的便利。拿我來說,作為80後,出門只帶一部手機,錢包已經空很久了,到哪消費都方便,特別是疫情期間,更不想去銀行扎堆了。

其次,要轉變經營方式,接接地氣。銀行的品牌服務還是很厲害的,客戶對銀行的依賴很強,特別是中老年人,開發挖掘好客戶。去年逛早市,遇見幾個穿銀行制服的小姑娘,手裡拿著宣傳單,挨個給過往行人發資料,並介紹宣傳單上的產品。

再次,要理財產品好,有競爭力。人都有的心裡,如果網上和實體企店都有,價格差不多,肯定去實體店。反過來,理財產品也是,人還是喜歡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總結:環境變了,思路也要變。用好的服務,好的產品,好的模式去發展經營,銀行理財經理不會下崗!


清流映射人生


不論是銀行、保險還是證券等金融服務,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越來越多的客戶會直接通過網絡辦理業務。

比如微信、支付寶,客戶可以直接在平臺上購買理財產品、投保保險等。而且還省去了一家家銀行或者保險公司對比產品的麻煩,直接就可以通過網絡搜索各種金融產品,貨比三家變得更加簡單可行。

這確實會對傳統金融行業有很大沖擊,金融從業人員肯定需要與時俱進,適時轉型。

但是也不想要過度悲觀,因為網絡金融產品更適合低端客戶,他們所需要的產品也相對簡單,他們也願意為了節省成本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對比、去研究產品。

所以,我認為傳統的金融銷售人員除了適時轉型外,還應該提升自己的客戶層次。不應該再把時間耗費在大量低端客戶,而應該服務於中高端客戶。為了服務這部分客戶群體,自身也應該提升個人素質。

在未來,很多行業的低端從業人員都會被取代。這是對整個經濟社會的一次全面升級。會不會在這個升級過程中失業,主要得看自己能不能適應新的環境。


老萌有個存錢罐


儘管微信、支付寶買理財的人越來越多,但銀行理財經理也不會失業。

首先,單從支付寶的餘額寶和微信的零錢通分析,你就會發現這些理財產品就相當於在銀行辦了一個活期存款。在這樣的情況下,可能大多數人會選擇支付寶、微信吧,因為它具有一種很方便很快捷的操作流程,同時可選性也較多,但這僅限於一種就是短時間內不急著用錢,且將其放入支付寶、微信也有這一定的收入,使用也方便,畢竟現代社會第三方支付已經成為購物付款的主流。但對於這種選擇在微信支付寶理財的方式金額較少,且是因為超過一定額度提現還需要手續費而不得已為之。

其次,大多數參加工作的工資都是通過銀行就發放的。在除了日常開支後,基本兜裡也沒剩幾個錢,從銀行轉到支付寶微信進行理財也沒這個必要。萬一生活上需要一個重大開支,也不方便進行資金的彙總。所以,從這個群體的資金分配也不難發現天,它不影響銀行理財經理的失業不失業問題。

然後,就算我們有一定現金,也屬於個人的閒錢。那對於這種情況想必大家就會考慮購買基金、債券、炒股、投資等等。對於這些理財方式儘管是通過支付寶、微信去進行購買,也只是借這個第三方支付平臺而已,並不是把錢放到這個支付寶、微信。它是把錢放到相應基金公司、債券公司等,而像這樣的理財方式都是銀行作為這些投資公司基金公司的對公戶。所以以這樣的理財方式它也不影響銀行理財經理的失業與不失業。

最後,儘管個人理財選擇微信支付寶的人會越來越多,但這種第三方支付平臺只是提供一個一種選擇而已,並不會因為這樣而影響銀行理財經理的工作。因為畢竟銀行的理財方式是最安全的最為可靠的。不知道大家是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



用戶3333317867


線下銀行🏦及線上支付寶購買理財產品,本人還是選擇本地銀行開發的手機📱自助理財產品,選擇保本型(要閱讀書面協議),本地銀行自籌產品,最好銀行資金不要參與房地產融資或貸款,不買私行代理產品(保險),利息低一些問題也不大,選擇時間3個月左右,不宜太長。購買者資金不能一次性投入同一個銀行🏦,分別理財,安全又可靠。


胡德雲1


肯定不會啦,銀行的體量大,客戶群廣,支付寶微信收割的是比較年輕的人群,而銀行可以收割大量的大媽級、阿婆級人群,特別在四五線城市,銀行體量比線上公司客戶群多了n倍,支付寶和微信很難下沉到鄉鎮城市;再者,理財涉及到錢袋子,國家不會允許私企在這個領域無限壯大,這會涉及社會安穩,銀行公信力也比互聯網公司更加有背書



股市妖精


銀行的理財產品根本不會失業,支付寶和微信他們都是通過三方存管嫁接到相關基金和大額公司或者銀行協議存款裡面去。所以看銀行的營銷方式吧。只是現在用微信支付寶的人越來越多,收集銀行相關理財產品的人越來越少。主要在於各銀行的體量和各銀行之間的APP。但是不要忘了最終清算業務還是在銀聯,所以銀行的理財產品不會消失,反而銀行間拆借的理財產品會利潤更高。我打個比方吧,在支付寶裡面的界碑,每天很多人有萬五或者萬三的每天利息要付。但現在很多銀行可以借款的利息會比支付寶和微信更低。這你就不一一列舉。


暗馬投資


當然不會失業了。

第一,目前我國的社會資產體系,大部分的財富還是掌握在中年人手裡,而這個群體,對各類寶寶的接觸也不過是近幾年,一些零花錢放裡面還好,但大部分資產肯定是到銀行尋求理財方式的。

第二,去銀行買理財不單單是產品本身,在徵信越來越嚴格的現在,多豐富在銀行的資產配置方式,有利於提高自己的徵信,和理財經理越熟,能及時獲取金融市場的風吹草動,這都是一種交際力帶來的好處。

第三,在銀行這個場景裡進行更多的理財活動,有利於擴大圈子,尤其做生意的人,說不定哪天就需要銀行的幫忙,而因為在銀行的良好記錄和長期相處,很多問題就能更快更低成本的解決。


小雞學起飛


題主這問題有點杞人憂天了[呲牙]

銀行的理財,收入來源很多樣,除了一些銀行理財、基金理財以外,還有信用卡、保險、黃金、貸款等各種業務。而且保險這一塊收入是非常高,至於有多高,超乎你想象。

而且,很多大客戶(包括各類型包租婆)根本不會在線上購買理財,她們對銀行有天生的信任。所以銀行的理財經理不會失業。只能說對他們有點影響[呲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