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我為什麼討厭罵許知遠的人?

▲ 保持好奇與思考 和粥叔一起成長

十三邀 | 我為什麼討厭罵許知遠的人?


▸ 一

看世界,帶著偏見。


這個世界就是一場辯論,你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有可能成為別人攻擊的把柄,因此許多人選擇沉默,那些有勇氣剖析或展露自己偏見和憤怒的人,被人嘲諷。


不應該這樣。


一個時代需要多元化的聲音,我不認同娛樂粗鄙化的言論,但我更反感那些通過博人眼球的標題,以獨斷的思維和口號化語言來挑逗大眾情緒的自媒體。


不同思想的碰撞是多麼有意思呀!當事者很可能會被許知遠真實的自我解剖而打動,同時也會驚訝於他對自己的偏見,但這又何妨,意見不同,但不妨礙我們是朋友。


本質上,我們都有一套和世界相處的方式。有些人表現出來的是憤怒,是反抗,有些人表現出來的是戲謔,是無所謂。


有些人對時代的進步抱有懷疑的態度,有些人永遠樂觀的看待時代的進步,更多的人只是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之下平凡著普通著。


換個角度看,無論是對時代唱輓歌還是讚歌的人,本質上也都是在工作,提供觀點,被解構,被消費,被點贊,被評價。其實和商品無異,好評大於差評時,算法會給到你更多的權重,你也更容易被檢索到,差評多於好評的時候,你可能面臨投訴或者倒閉的風險。


這麼來說,在思想市場,也擁有某種市場經濟的規律性,很多人盲目樂觀的看待市場經濟,有些人辯證的看待,因此你不得不佩服那些制度的頂層設計者。


當你站在另一個高度看問題時,一定會有不同的感受,當你站在不同維度看時代時,更是會有生如浩渺也看不清塵世喧囂之感。

十三邀 | 我為什麼討厭罵許知遠的人?

我以前不相信人可以長生不老,覺得生老病死是鐵律,但我現在相信人是可以長生不老的,第一在於你如何定義長生不老,第二在於你站在什麼時間長度來看。我們理應在自己不瞭解的領域進行表達剋制,而不是為了十萬+去製造信息的垃圾。


科技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科技進步帶來生產工具和生產力的改變,我本質上不認同這個一切追求效率的時代,但不妨礙我普通的活下去。


我也不認為科技進步會帶來思想退化,思想和意識本質上是一種虛無的東西,飄散在時空中穿越千百年一直存在。


文藝復興和百家爭鳴本質上也是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只是相比生產力提高和生產工具變革的速度,思想的演化進程顯得十分漫長。


這也驗證了為什麼那些技術驅動型企業和科技研究者能更快速的擁抱變化,而那些執著於個人思想和時代精神探索的人顯得古老而悲涼。

十三邀 | 我為什麼討厭罵許知遠的人?

這個世界上明白人很多,所以永遠不要輕易的用自己的無知去解讀未知,但同時表達觀點又很重要。


水至清則無魚,如同商業世界的壟斷不可能心疼消費者,憐憫不是資本家的做派。


審視歷史,時代進步讓自我表達更自由,也讓自我表達更容易被看到,同時,荒蠻生長,沒有邊界。


表達的初衷從自我剖析和省視,尋求精神歸屬感和認同感,變成了閱讀十萬+賣貨千千萬。


我不反對套路和模式化,只是反感而已,我也不反對追求金錢和效率,只是反感那些赤裸裸利益和效率宣導。


同時我並不擔心時代的輿論場會被效率至上金錢主義全部吞噬,咪蒙是個例子,李子柒是個例子。


你的無知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而不自知,是形成自媒體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當我不禍害人成了最低標準,成功學成為分享乾貨的內驅力,我相信更有思想深度和價值的東西也在慢慢被淹沒。


因此,一些接受套路的人和自己和解,在保全自己的同時也賺得盆滿缽滿,一些無法接受的人,開始遠走他鄉,或怡然自得或鬱鬱而終,一些精神本能反抗強烈的人被公知化,遭無情漫罵和惡意嘲諷。

▸二

看世界,帶著善意和愛。


肖戰,同人文,粉絲被集體diss。這讓我們看到表達低齡化,思維幼稚化的邊界在哪。


很多人表示了對飯圈的擔心,對未來一代的擔心,我想說的是不必擔心,當年60後70後也表示過對90後的擔心,但一代人終將老去,總有人正年輕,而且真的沒必要通過一件事給一代人貼上一個宏偉的標籤,

誰也代表不了誰。


真正需要擔心的是極端思想在科技崇拜主義年輕人中的肆意滋長,那種破壞力所殃及的無辜是我無法接受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反對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我覺得本質上他們是缺乏愛的,一個沒有金錢的社會不可怕,但是一個沒有愛的社會很可怕。

十三邀 | 我為什麼討厭罵許知遠的人?

不管你信奉的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達爾文主義,還是遁入空門看破紅塵的佛系主義,愛比道德感都更能夠約束你的行為。


人類的身體和思想在演化的過程中,都伴隨著愛,如果完全喪失了愛,就沒有了人類。


陶勇醫生在接受南方人物週刊採訪時說,“如果我還能見到他(砍傷他的患者),我想告訴他,這個社會沒有他想的那麼黑暗。”


很痛心對不對,如果患者能以一種善意的眼光去看待醫生,看待這個社會,或許這種悲劇就不會發生。

十三邀 | 我為什麼討厭罵許知遠的人?

沉重的生活壓力也不是丟掉的愛與善的理由,就如同雖然結果不一定為你的努力負責,但也不是一切不努力的人就都得死,自然選擇的結果和自我反抗行為疊加,才有了最終結果的呈現。


有一種生活的姿態是看破紅塵,還呆在紅塵,這類人信奉努力或者嘗試接受平凡。


還有一種是,“紅塵要你來看破?它本來就是破的!”在這類人眼中,可能思想就是個屁,每個人都能放。


但他們認為生活不是,“生活是食色性也,而我要足夠的自由,足夠的瀟灑,而這些,足夠的金錢恰恰能帶給我。”因此用思想上的自我消解中得以在生活中自洽的活著……


亂七八糟寫了一堆,在探索自由表達的邊界時,我深信每個人都帶著偏見在看待這個世界,無論哪種姿態,我們都應以足夠的包容和善意去看待。


因為,世界是一場辯論,說服不是目的,碰撞才有意義。

▲ END 不要把世界拱手讓給討厭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