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有一種愛叫:中國父母。孩子責任的缺失最後誰買單?你怎麼看?

紅酒醉雪


中國父母對孩子愛的太深,容易形成“包辦代替“的局面。比如,替孩子寫作業、替孩子搞社會調查問卷設計、替孩子背行李、替孩子安排工作、替孩子買房、還貸,最後,還要替孩子照看下一代。

如此一來,父母的愛越濃、越深,孩子們依賴性越大,其自己幹自己扛的責任意識就蕩然無存。走入社會的縱深以後,或面臨某種變故以後,就會束手無策,望洋興嘆!

所以,還是那句老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將父母的愛鎖定在一定程度與必要的範圍,讓孩子學會生活、學會成長,也學會獨立面向未來種種的不確定!

是美麗的花,就不怕風雪歷練!



龍贊贊


培養責任感,父母的態度是關鍵

有些家長寵愛孩子、控制慾強,從小到大為孩子包攬各種瑣事,替孩子做選擇、做決定,為孩子焦慮,替孩子發愁。

更有甚者,孩子犯錯了愛護短、逃避責任,或是替孩子承擔責任。

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是:“有爸媽在,什麼事你都不用操心!”

久而久之,孩子的責任感消失殆盡,慢慢地,他再也不願對自己的行為、對任何人、任何事負責任了。

賴床導致遲到,怪家長早上不多喊他幾遍;

忘帶課本了被老師批評,“都怪我媽沒幫我帶齊”;

課後作業錯誤百出,怪家長沒幫他檢查;

家裡垃圾桶滿了,“那是爸媽的事”;

心安理得看著媽媽忙家務,從來不會主動幫忙······

責任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漸培養起來的。

家長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就不要剝奪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儘量去引導孩子自我管理,自主選擇,從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開始,逐漸延伸到對他人、對周圍的環境負責。

2、讓孩子學會自主選擇、自主管理

其實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表現出各種主動嘗試的願望,都是一種責任感的萌芽。

比如要求自己吃飯、獨自穿衣、自己嘗試洗襪子,家長不要阻攔,應該給孩子鼓勵和欣賞。

另外,不要大大小小的事都替孩子做主,給孩子一定的自主選擇權。

孩子享受到自主選擇的自由,就意味著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和後果。

比如,零花錢是一定的,孩子非要買一個很貴的物品,家長可以跟孩子講好,你可以買,但是接下來的日子就要自己承擔沒有零用錢花的後果;你也可以選擇每個月存一點錢,等過幾個月攢滿了再買。

放學後孩子不願意寫作業,家長不必一直嘮叨、監督;提醒幾遍之後,可以告訴孩子,你可以不寫,只要明天能夠承受老師的批評就好,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

當孩子做出不恰當的選擇,面對令他感到難過和挫敗的後果時,必定會產生生氣、失落、沮喪等負面情緒,這時候,家長一定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不要被孩子的情緒所支配,做出妥協。

有些情緒需要孩子自己去體驗、領悟、消化。只有經歷過,孩子才能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懂得為自己做出的選擇負責,逐步學會自我管理。

3、家長捨得讓孩子幫忙

責任感培養從自己到他人,從小事到大事。

家庭是孩子從小感受責任的最佳場所。

生活中,家長要捨得讓孩子幫忙做家務,幫大人跑跑腿


用戶6052664939


中國父母合格的很多,還是有一些父母愛的方式最後成了壞。父母年少時經歷了生活貧困時期,就是一個簡單的願望,不讓自己的孩子生活得困難,吃好一點,多玩一點。誰知這些孩子不領情,將父母的愛認為是理所當然,變得好吃懶做,刁蠻任性,不認真學習。

對孩子溺愛不是愛是毀滅。三字經教育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叫,性來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多麼好的國學,長久不衰的古人哲理,淺顯易懂,人們都應該去理解一下理面表達的智慧。


意識24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題目叫《沒人替你買單》,原文是這樣的:

有朋友從美國回來。

大概有十多年,他沒有吃過正宗的家鄉菜。於是找飯店為他接風,相談甚洽,賓主盡興。但是到了結賬的時候,鬧得卻有些不愉快。

他拿出了錢,非要AA制,當著他妻子和孩子的面。我感覺他是給了我一個狠狠的耳光,當然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

但是一向隨和的他卻執意要如此。回賓館的路上,我很是不悅。他問我:“是不是覺得我AA制,是沒有給你面子。”

因為關係實在太好,沒什麼可以隱瞞的,我點了點頭。

他說,那我講個故事給你聽。

在康斯威星一所中學裡。有兩個孩子出去爬山,一箇中國孩子,一個美國孩子。他們選擇的山比較危險,因為風化,時常有岩石坍塌。

這兩個孩子很不幸的在要下山的時候遇到了坍塌。結果,兩個孩子分別被困在了巨大的岩石與碎石的兩邊,那個美國孩子被碎石砸傷了左腿,一動就疼徹心肺,他判斷,自己是骨折了。

天氣很快就要黑了下來,黑暗像個巨獸一樣要吞噬掉整個世界。如果到了夜裡,寒冷和飢餓,也許會讓他們眩暈,甚至奪去他們的生命。

於是,那個美國孩子開始嘗試著,用手支撐著自己的身體,慢慢的向岩石堆上爬去,他受傷的腿上的血跡染紅了整個岩石。快要爬上最大的那塊岩石的時候,他的傷腿碰到了岩石的稜角,劇痛讓他無法雙手繼續用力抓住岩石,他重新掉落下來,在岩石上滾來滾去,像個皮球一樣。

傷上加傷的美國孩子幾乎絕望了,躺在岩石堆裡,大口大口地喘氣。但是十幾分鍾後,他因為寒冷而開始感覺到麻木的身體提醒他,必須要出去,必須。

這一次,這個美國孩子取得了成功,他爬上了岩石,但是岩石距離地面還有兩三米的高度,這個孩子的腿無法讓他平穩落地,他乾脆閉上眼睛,選擇了全身滾落下去。

沒有人能想象,這個孩子是如何堅持爬回小鎮的。他向別人冷靜地講述了自己遇到危險的地點,時間,而且說有一箇中國孩子很可能還在那裡。

經過檢查,這個美國孩子左腿脛骨骨折,在滾落岩石的時候,肋骨受到撞擊,也折斷了兩根,身上碰撞出來的傷口和淤青不計其數。

大人們把他送到了醫院,然後去救援那個中國孩子。那個中國孩子被找到的時候,寒冷和恐懼已經讓他奄奄一息,再晚來一會兒,很可能就會失去生命。

朋友說到這裡,我忽然發現他的孩子已經羞得滿面通紅。突然,孩子像是下定了什麼決心,對我說:“叔叔,那個中國孩子就是我。”

“那個美國孩子為什麼比他堅強,你知道嗎?”朋友忽然問我。

我搖搖頭。朋友說:“其實說起來,原因簡單得讓人無法置信,只因為美國人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出去吃飯都是AA制,他們每個人都會告訴孩子一個必須AA制的理由,那就是無論什麼事情,人生裡沒有人替你買單,就算你的父母,摯愛,也不會。”所以,這個美國孩子知道,要活下去必須靠自己,無論有多麼危險。而中國孩子則受到過太多的幫助,遇到危險,哪怕是不行動就會喪失生命,他也習慣性地等待著別人的救助。

“沒有人替你買單”,這麼簡單的一句話,這麼AA制吃飯的一件小事,就塑造了美國人現在獨立拼搏的特性,我忽然想回去把這個故事告訴我的孩子聽,我要告訴他,雖然有些時候,錢不是問題,幫助他也不是問題,但是,沒有人會替他買單!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告訴更多的孩子,沒有人會替他買單這個道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中國父母與外國父母教育的差別,當然這種差別有時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所以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一定是無時無刻的,一定要讓孩子養成一種獨立人格,進入社會才會承擔起應有的家庭責任;大的來說,才會對社會有用,起碼不是拖後腿的人。

少年立則國立,少年強則國強!




語文向老師


現在孩子,從小在家裡爺爺奶奶溺愛,父母嬌慣,在物資條件豐富的條件下,不懂得責任和擔當的含義,造就“以我為中心”的思想,所以,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以外,我們做父母的改變一下教育方法,讓孩子們從小事開始做起,知道責任和擔當是一種美德,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的最基本的品格。


安克爾


父母買單,因為孩子的早期教育跟父母有關係,再說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