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上前線去,做人民的雙眼!成都戰“疫”一線新聞工作者素描

你或許見過“火神山醫院”開工建設時的直播畫面,你不知道的是,直播的成都商報記者,從成都逆行去武漢,在前線已堅守一個多月。

你或許習慣每天刷紅星新聞的微信推送,你不知道的是,50餘名記者活躍在疫情防控報道一線,採訪發佈近4000條原創新聞,小編每日超長“待機”,8次推送。

還有成都日報、每日經濟新聞、成都電視臺、成都全搜索……疫情爆發後,成都廣大新聞工作者不畏艱險、深入一線,奔赴抗擊疫情主戰場,報道疫情最新動態,傳播疫情防控知識,書寫抗“疫”一線感人事蹟。他們是新聞戰士,以筆為槍,打響疫情阻擊戰!

到一線去!

“如果你的報道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現場不夠近”,許多記者把這句話當座右銘,疫情爆發後他們把這句座右銘刻在了行動上。

1月20日,武漢疫情態勢急轉直下,確診人數激增,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在接受採訪時肯定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人傳人”的可能。也是在這一天,身在成都的紅星新聞記者任江波主動報名去武漢一線採訪。

臨行前,他給身在武漢當醫生的表姐打過電話,知道存在院內感染的現象,疫情情況很不好。但一頭是險惡的疫情,一頭是報道真相的渴望,任江波還是選擇了逆行。他在成都買了五六包醫用口罩和五六個PM2.5的口罩,背上一個雙肩包和小挎包就出了門。

上前线去,做人民的双眼!成都战“疫”一线新闻工作者素描

紅星新聞記者照片集

大年三十,任江波沒能和親人團聚,他拿著手機第一時間做了新聞直播,地點是在正在建設中的火神山隔離醫院。除夕夜,他和紅星新聞記者王震華在中南醫院的重症監護室的醫護人員休息室裡,與醫護人員一起吃年夜飯。這是一頓難忘的年夜飯,桌子上只有盒飯和酸奶,任江波記得,大家用酸奶碰杯,吃完飯後,又立即奔赴在各自的崗位上、各忙各的。

上前线去,做人民的双眼!成都战“疫”一线新闻工作者素描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監護室主任 彭志勇(左接受紅星新聞記者任江波(右)的採訪

推掉回家車票

一線接力賽一直有人接棒

疫情下,最可怕的除了疫情的傳播外,就是不實信息的流轉和擾亂。為此,無數媒體人毅然放棄與家人團圓的機會,冒著健康甚至生命的風險,成為了逆行者中的一員。每日經濟新聞駐武漢記者張明雙,原本可以選擇回家過年。但在武漢“封城”之前,他權衡再三,在1月21日退掉返鄉車票,最終選擇了滯留武漢,“這也是我第一次單獨在異地城市過年。”

上前线去,做人民的双眼!成都战“疫”一线新闻工作者素描

每經記者在一線採訪

上前线去,做人民的双眼!成都战“疫”一线新闻工作者素描

每經記者照片集

肺炎疑似始發地華南海鮮市場、肺炎收治醫院武漢市中心醫院、疫情防控的“熱點區域”武漢火車站……早在12月末,每經記者張明雙、紅星新聞記者王震華等人就已第一時間,冒著感染風險深入現場,發回大量及時的一線報道。武漢“封城”之後,逆行者接連馳援。

1月23日,紅星新聞記者王效,穿上全副防護裝備,進入武漢中南醫院重症隔離病房,直擊搶救危重病人現場,紅星新聞因此成為全國首個發出搶救新冠肺炎病人圖片與視頻的媒體;1月24日,在“火神山醫院”開工建設時,他首個抵達現場進行直播,為全國讀者第一時間帶來火神山的報道,人民日報等媒體均對他的報道進行了彈窗推送,全國20個直播平臺全部採用紅星新聞直播信號,關注度過億。

上前线去,做人民的双眼!成都战“疫”一线新闻工作者素描

“誰曾想,2020年開年的第二次出差是要去武漢,而且還要穿上防護服、戴上護目鏡。”成都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記者朱沛潔行駛1200公里、歷經21小時的長途跋涉,於31日晚22:00和都江堰市藍天救援隊順利到達武漢,將約20噸的蔬菜和生活物資送達到武漢倉儲中心。馳援武漢的接力賽一直有人接棒,武漢不是“孤島”。

上前线去,做人民的双眼!成都战“疫”一线新闻工作者素描

成都電視臺記者照片集

堅守不停!

溫情和信心由他們記錄

而在成都,疫情的形勢也讓市民們每日懸著心。打開報紙、刷公號推送,從報道中獲得公開透明的信息,是緊張氛圍中帶來慰藉的關鍵。

醫院裡新冠病例的治療情況怎樣了?糧油蔬菜能不能供得上?什麼時候才能逛商場?在北京、在成都、在全川其他城市,成都傳媒集團統籌抽調近500名採編人員,組成疫情防控宣傳報道團隊,書寫主流媒體責任擔當。

“正月初五回成都,我在高鐵上沒有睡過覺,11個小時全程用手機寫了5篇稿子,不能漏一條、不能慢一點。”作為一名女新聞工作者,紅星新聞記者王垚過年回了老家秦皇島,卻沒有一天在休息,每天對著電腦工作,保持著每天平均四五條的發稿量。王垚說,疫情集中爆發的時候市民普遍感覺慌亂,成都市的相關政府部門反映迅速,及時更新政策,記者必須保障第一時間向全社會發布,穩定民心。在城市逐漸恢復經濟社會運行秩序時,她又戴上口罩走進10餘個工地和多家科技企業,探訪企業防疫和科技戰疫的力量,記錄下城市從按下暫停鍵到快進鍵的全過程。

上前线去,做人民的双眼!成都战“疫”一线新闻工作者素描

紅星新聞記者 王垚

除了及時跟蹤信息,王垚注意到,疫情期間鋪天蓋地的碎片式的信息缺乏群體的共鳴,更多的人需要有情感的鼓舞和信心的支持。她寫下《戰“疫”,我看到一個真實的成都》 等多篇爆款,通過精心策劃為新聞事件賦予內涵,“這種感動不僅需要去採訪事實,還需要引領價值觀,用筆頭和思想為武器 ,去把成都人的共鳴調度起來。”

作為成都日報社長期負責醫療口線的記者,從1月20日起,王靜宇就放棄一切休假,全程、全天候奮戰在戰“疫”採訪報道一線。成都的醫院發熱門診、疫情隔離區、疾控中心、新聞發佈會現場、疫情防控各職能部門值班值守或檢查點……到處都能看見她的身影。

上前线去,做人民的双眼!成都战“疫”一线新闻工作者素描

成都日報記者 王靜宇

成都電臺新聞頻率記者別琹婧凌晨接到採訪任務,半小時內趕赴成都市公共衛生中心採訪、成稿,直到凌晨三點才回家休息,下午4點又前往醫院採訪出院的病人。

來不及吃飯、顧不上睡覺

寒風中完成消息推送

為了更及時全面地報道成都及全國疫情防控的有力舉措,持續推送權威信息、開展防護科普、回應公眾關切,生動講述基層一線的感人故事,疫情期間,成都發布、紅星新聞、成都商報等微信增加發布次數至一天8次,成都日報錦觀新聞微信公眾號每天推送次數也從平日的3次增加到了8次。這對後方編輯的工作有了更大的壓力。

上前线去,做人民的双眼!成都战“疫”一线新闻工作者素描

成都日報記者工作照片集

“從大年二十九上班到現在,一天都沒休息過。”紅星新聞編輯周霖說,疫情期間,常常這一時段剛推送完就得為下一時段得推送做準備。家人催著吃團年飯的時間,正是編輯工作最忙的時段,又要搶時間又要準確無誤,是壓力推動著周霖在前進。

“來不及吃飯、顧不上睡覺,電腦在哪人就在哪,一刻不敢離開凳子。”成都日報錦觀新聞微信小組責編唐元說,除夕夜,她一直站在老家的院壩裡等到凌晨12點,不顧寒風,只為信號好一些能儘快接收到及時消息推送錦觀新聞。雖然沒有在站“疫”現場,但唐元堅信,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也是為疫情防控做出自己的努力。

戰“疫”還在繼續,新聞戰士始終不下戰場。

紅星新聞記者 鍾茜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