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北碚歷史丨公園裡的三易清涼亭


北碚歷史丨公園裡的三易清涼亭

北碚公園火焰山麓,有一座紅簷翹閣、雕樑畫棟、小巧玲瓏的清涼亭,亭子依山傍水,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亭中紅柱兀立,彩畫斑斕。閣頂璃綠瓦,嵯峨壯觀。樓臺四周,臨窗遠眺,縉雲九峰,平列天際,嘉陵江穿峽而過。山光水色,使人心清神爽,有詩人遊人吟哦《清涼亭》,詩云:

千峰萬壑鬱蔥苊,

出峽春波宛似龍;

更情紅樓添一角,

江山頓覺太玲瓏。

北碚歷史丨公園裡的三易清涼亭

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舊址群清涼亭全景舊照

說到清涼亭,人們就會聯想起盧作孚,引出一段盧作孚三易清涼亭的佳話來。

1927年初春,盧作孚到北碚出任“江、巴、璧、合”峽防團務局局長,他一心撲在開發三峽、建設北碚的事業上,自己連住房也沒有一間。

1934年正月初三,是盧作孚的母親六十大壽。盧家的一些親友和北碚各界人士等,籌銀三千塊,作為壽禮送給盧作孚,為老夫人修幢別墅。盧作孚婉言謝絕,堅決不收:“眾親朋好友的心我領了,但這個禮我不能收……我沒有任何理由收下這麼鉅額的禮金!”但大家已經收起來了,也不好退還,一再勸說,要盧作孚接受這一次,下不為例。主客之間,一個不收,一個不退,僵持不下。有人從中插嘴道:“盧局長為了峽區建設,不辭辛勞,東奔西跑,到處化緣,籌集資金,我們這也是為了建設嘛!”這句話提醒了盧作孚,他靈機一動,對大家說:“感謝各位親朋好友,這筆禮金我收下了,但不能作為壽禮,權當是諸位的捐款。此款一定要用來修建房屋,但不能修私房、建別墅,我想在平民公園內建一亭閣,供遊人觀贈、登樓遠望。”

當即便宣佈,將這件事交由峽防局秘書黃子裳辦理,於是,盧作孚邀約峽防局同仁,多次到平民公園觀察,擇地定點,最後才定在這火焰山麓的“之字道“底端。

1934年春破土動工,歷時年餘,於1935年初夏建成。耗資3500塊,差額系盧老夫人貼補。

盧作孚改壽禮為公益事業建設資金、改私人別墅為公共亭閣的行為,得到了眾親及社會高度評價與讚賞,認為盧作孚一心為公的精神,真是難能可貴。因此,在建造過程中,捐獻者商議要為這個亭閣取名“慈壽閣”,以示這是用盧老夫人的壽禮所建。

恰好,這時四川名家趙熙正住在北碚,就請趙熙書寫了“慈壽閣”三個大字,準備刻匾於亭上。

盧作孚看到這“慈壽閣"三字,不斷叫絕,連聲稱讚:“寫得太好了,真不愧是名家。”並囑其弟盧子英將此字好好保存。亭閣建成後,好久不見“慈壽閣”匾掛上,黃子裳幾次找盧子英要字,盧子英回答得很乾脆:“好,我找找。”但總是沒有行動。黃子裳又找盧作孚,盧作孚委婉答覆:“以後再說。” 其實,“慈壽閣”字匾一直在盧子英箱子裡收藏著。原因盧作孚早已打招呼、他認為這個名字太狹隘了。所以,幾年過去了,人們只叫這亭慈壽閣,但就是沒見匾額。

北碚歷史丨公園裡的三易清涼亭

清涼亭題字匾額

1938年5月,慈壽閣上突然懸上了“清涼亭”匾。人們不知究竟,眾說紛紜。他們哪裡知道,盧作孚早就決定給慈壽閣改名了,1937年12月15日,盧作孚見到剛西遷來渝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他想到林森書法很好,便請他題了“清涼亭”三字,送回北碚,製成匾額,懸於亭上,從此,慈壽閣改名清涼亭。此舉既尊重了親友,又方便了遊人,還為公園增添了一處景點,可謂一舉三得,一時傳為佳話。

從清涼亭這一建築式樣來看,它既不是單純的閣,也不是單純的亭,而是容樓臺亭閣於一體的合壁建築,具有中國傳統建築格式。抗戰時期,陶行知設“曉莊研究所”於此,在此研究兵役改革,籌辦育才學校,發動北碚志願兵運動,動員了460名志願兵奔赴前線,為大後方北碚支持抗戰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北碚歷史丨公園裡的三易清涼亭

如今的清涼亭

清涼亭從落成至今已80餘年,它歷盡滄桑,又多次改變其功能,多次維修,最後完整地保存下來迄立於北碚公園火焰山下,嘉陵江邊,彷彿述說著北碚精彩而不朽的歷史。

目前清涼亭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昔日林森主席所題“清涼亭”匾額已重新懸掛於大門正上方。按計劃清涼亭將重新建成紀念館,相信不久的將來清涼亭必將發揮其歷史文物建築的有益作用。

(參考:李萱華《天籟北碚千古情》)來源:重慶市北碚區博物館

以史為鑑,但,不以史論今!

書寫北碚情懷!

書寫你心中的北碚!


北碚歷史丨公園裡的三易清涼亭

出 品 | 劉懿鋒

排 版 | 狙擊哥

策 劃 | 高晨露

講述人文故事 | 寫意生活印象

揭秘城市性格 | 鐫刻時代瞬間

新時代 | 新青年 | 新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