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益陽:回顧30年前沅江大通湖、茶盤洲等國營農場生活生產場面

老莫接著和大家說30年前湖南洞庭湖益陽下轄沅江過去國營農場的事情。當時湖南省內約十多個大型農場大同小異,生產發展模式相同。雖然地處沅江,但不屬於該縣。世紀之交以後農場破產倒閉,行政區域重組變化較大。(莫正德 圖文)

益陽:回顧30年前沅江大通湖、茶盤洲等國營農場生活生產場面

農場內部土地平整規範,可大面積種植


可以講,當時這些國營農場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至世紀末,發揮了應有的作用,解決溫飽,大量生產糧、油、棉、麻等作物。還是集中了許多人才,有行政管理方面的,也有工農業技術人員。移民佔多數,來自三湘四水,各種方言並存。我外婆就是一口地道的湘鄉話,我鄰居李秉瑞家就是澧縣話。

益陽:回顧30年前沅江大通湖、茶盤洲等國營農場生活生產場面

棄用的幾十年前機械殘骸

農場有了一定程度的機械化農業生產,大型拖拉機耕地,比如東方紅拖拉機,推土機,還有機耕船等等。因為在我讀小學時,大約是1979年場直小學借用修配廠的一棟平房做教室,那附近就是好大的車間,專門修配農機,多年後還可以看到棄用的機械殘骸。

益陽:回顧30年前沅江大通湖、茶盤洲等國營農場生活生產場面

湖區這些地貌很平坦,最高處是大堤


因為是從長江四個入湖口往洞庭湖流入形成的沖積平原,圍垸之後,堤內可能很好規劃,一條條道路和渠道筆直,兩邊栽上水杉樹防風,也是筆直向上。兩側就是稻田或者土地特別肥沃,堤外是楊樹防浪用途。最開始是以種植稻穀、棉花、甘蔗為主,還有玉米、黃豆、油菜。大堤外是望不到邊的蘆葦,成熟後砍倒送到紙廠加工紙張。90年代開始種植苧麻。價格火了一段時間,許多人蔬菜都不種了,全種苧麻,但後來也少見了。

益陽:回顧30年前沅江大通湖、茶盤洲等國營農場生活生產場面

優先發展農場,筆直的道路、渠道、防風林

益陽:回顧30年前沅江大通湖、茶盤洲等國營農場生活生產場面

八五年蘇湖頭內修熱火朝天的現場情景


當時,我娘雖然在場直單位的加工廠上班,但農場裡到處有標語,一切支援農業,連集體廁所的糞便都必須統一送下去做肥料。每個職工在雙搶季節必須下到各分場負責幾畝田間勞動。我記得我娘自我7歲時就帶著下到新華分場、鵝洲分場等處。凌晨三時許,上面各場直單位的拖拉機或者大貨車就將職工運送到各生產隊田間扯秧,趁著天亮之前要扯好。不然一天太陽曬下來會受不了。

益陽:回顧30年前沅江大通湖、茶盤洲等國營農場生活生產場面

洞庭湖區的田地一望無際

生產隊長帶著職工去田地指定任務,多數職工要完成插秧三畝左右,用架子拖出了四六寸的格子。把秧隔一定距離扔到田裡,再赤腳下到田中每人八列往後退著插秧。有人速度特別快,也有人慢。那些田好大,多數是十畝二十畝一丘。我也要幫忙在最田邊上插四列,實在是不得上岸。不舒服了,坐在田邊上休息一陣。插秧不合格不達標的會罵一頓,重新將秧苗滾進泥槳裡平整後再插。

益陽:回顧30年前沅江大通湖、茶盤洲等國營農場生活生產場面

蘆葦收割碼垛待生產紙張


年紀再大一點,我十多歲左右,就要割禾,掌握了技術後我的速度也能夠跟上大人了。就是覺得難得彎腰,搞一陣就痛,然後就說腰痛。大人總是笑話,細伢子有什麼腰?哎,不明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益陽:回顧30年前沅江大通湖、茶盤洲等國營農場生活生產場面

任務緊的年份,不能每天接送職工回廠,要呆在下面分場如新華學校的教室或者操場臨時搭鋪,架蚊帳。不完成支援農業的任務不得回廠。打穀從腳踩到機械脫粒,最開始用柴油機,或者小型電機驅動。我記得我們聯合加工廠廠長劉文斌(彬)支援農業生產時,腳踩泥水不慎滑倒在打穀機前,一條手臂被廢掉了。

益陽:回顧30年前沅江大通湖、茶盤洲等國營農場生活生產場面

我還在其他時間要到下面生產隊上的親戚家裡幫忙,大人不會讓小孩子閒著,在廠裡也是打打鬧鬧。不如送到農村搞勞動,或者是暑假,或者是秋季,要摘棉花,一個大布袋,用手捏住成熟後的裂開成四瓣的棉花一扯收集到大白袋中。再集中到坪裡的曬墊上面曬乾。農民長期在農田裡勞動,不是水田就是旱土,每戶幾十畝,做不完的農活,許多人曬得皮膚烏黑。

益陽:回顧30年前沅江大通湖、茶盤洲等國營農場生活生產場面

國營茶盤洲農場紗廠車間


送到場直單位的車間去籽成皮棉,鐵絲捆緊打成方包經輪船外運大城市加工。不過,90年代農場也成立了紡紗廠,對棉花進行精加工。甘蔗砍後去葉成捆,拖拉機送糖廠加工。那時甘蔗論質量高低一噸價格才40元上下。我們在上學路上也追著拖拉機,男學生能夠抽一兩根甘蔗來嚼。職工也不輕鬆,許多工廠是三班倒,機器不停,我娘講最不喜歡上零點班,睡得半夢半醒要起床去車間。

益陽:回顧30年前沅江大通湖、茶盤洲等國營農場生活生產場面

砍收甘蔗是很費體力的活


棉籽集中到隔壁的加工廠榨棉油,食用口感不好,用作工業。殘渣可做肥料。如果榨菜油倒是食用油,殘料可飼牛,棉籽殼是上好的燃料,每戶職工都分一點回家灶間生火做菜。還可以做人造菌的菌基。廠裡也利用一些陰暗角落生產一些鳳尾菌,職工都有分配。還有一個小收穫,榨油完畢,那些大倉庫空了,但牆角有一些洞,就是一些油老鼠長肥了,用水管灌進去,許多大老鼠就跑出來,大夥用竹枝撲打,最後加工絕對美味。不過,後來農場東方田鼠成災,只捕殺那小東西憑尾巴領獎,但沒人吃了。

益陽:回顧30年前沅江大通湖、茶盤洲等國營農場生活生產場面

我那時年紀小,真正也完成不不了多少勞動,更多的是一種體驗,很多時候就是泡在那些河裡、渠道里洗冷水澡,約10歲前後無師自通能夠游水自保,不至於淹死。或者到地裡摘西瓜、香瓜、菜瓜。有人可能不知道菜瓜,這玩意長相象小冬瓜,青皮,大的有5、6斤。水分足,產量高,但沒有香瓜味道好。之後也很少見了。

益陽:回顧30年前沅江大通湖、茶盤洲等國營農場生活生產場面

過去農場就用飛機噴灑農藥治蟲


那時,經常有飛機從上空飛過,是噴灑農藥治蟲,肯定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只是大量種植的田地居民較少。有一次,棉花田裡才噴灑農藥不久,當天下雨流到內河,結果河裡的很多魚全浮在水面吐泡泡,好多人去抓,或者用魚叉,或用網子。我雖然會游水了,但還是差點淹死,畢竟人太小危險呢。

2020疫情宅在家裡,零散回憶寫成,如果不準確的地方,請諒解並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