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鎮雄縣歷史大記事(一)

鎮雄縣歷史大記事(一)

西漢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犍為都,今鎮雄地域屬犍為郡所轄,被置為南廣縣。

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漢武帝派唐蒙修南夷道,夜郎乘機作亂,朝廷將犍為郡治由原駐鱉縣(今貴州遵義)遷駐南廣。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置郵亭,自僰道通南廣至平夷(由四川宜賓通鎮雄至貴州畢節)。

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犍為郡治由南廣北遷僰道了。

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二月,犍為郡之尚唐(今鎮雄、彝良)發生地震,山期壅江,江水逆流。21日中,共計發生124次地震。

東漢

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年)中原逐鹿,群雄割據爭霸,劉備入蜀,佔領益州(四川成都)派鄧方為朱提《昭通)太守、康降都督,駐南昌《鎮雄境)。以總懾南中。

蜀漢

昭烈章武元年(221年),鄧方卒,李恢繼任庲降都督,治所由南昌遷駐平夷(貴州畢節)。

昭烈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軍南征,途徑境內大草壩,芒部先祖夷帥濟火往迎,被收納隨軍徵孟獲。

後主延熙元年(238年),置南廣為郡。

西晉

惠帝建武元年(304年),改南廣郡為縣,屬寧州朱提郡。

懷帝永嘉四年(310年),寧州刺史王遜為防禦流民起義軍李雄,將朱提郡治設駐南廣。

永嘉五年(311年),王遜以“地勢形便”奏準分朱提郡置南廣郡。

愍帝建興四年(316年)五月,平夷太守雷炤,殺了南廣太守孟桓,率領平夷、南廣二郡人民3000餘家,歸附李雄。

東晉

明帝太寧二年(324年),王遜卒,尹奉繼任寧州刺史,撒銷南廣郡建制。

成帝咸和八年(333年),流民義軍李雄定寧州,復置南廣。

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南中爨部首領爨玩歸順隋朝,四年,朝廷在南中置州,以南廣為協州。

煬帝大業二年(606年),爨部亂,協州被廢置。

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復置協州。唐烏蒙後裔阿統與其子芒部同居於此,以後芒部子孫繁強大,又以其祖名號此地為芒部。

玄宗天寶十年(715年)四月,唐將鮮于仲通率兵8萬,分兩路征討南詔,一路由戎州(四川宜離)取道南溪,經曲州,靖州時,被芒部等地率部族伏擊。

天寶十三年(754年),唐將李宓率兵10餘萬大舉進攻南詔,沿途被芒部等部族伏擊,最後為南詔軍攻殺,全軍覆沒。

唐朝自發動天寶戰爭,與南詔不睦。原曲州(昭通),協州《鎮雄)逐屬南詔,改稱烏蒙部,芒部部,與朝庭僅具有羈縻關係,到五代及宋朝,烏蒙,芒部均與南詔,大理共存。

後唐天成五年(930年),大理段思平率領 農奴,反對當時在雲南的統治者楊幹貞,聯絡芒部等37部,於後晉天福元年(936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舉行起義,進軍大理。

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朝延令雄本率兵征討瀘(州)夷,芒部,烏蒙首領遂歸附宋朝,芒郎被置為西南番部都大巡檢使司。

世祖至元十年(123年),置茫(芒)部路軍民總管府。至元三十年(1293年),元朝在雲南開通烏撒徑芒部至筠連入川驛道。雲南行臺請朝庭於芒部設站赤。奉詣準行。

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芒部、烏撒,烏蒙、東川等地各族隨順元士官宋隆濟,水四土司阿里之妻蛇節,起兵反元。

大德八年(1304年)六月,芒部、烏撒、烏蒙,東川等地,發生飢、疫,朝廷下令辦賑。

文宗至順元年(1390年)四月,烏撒土官祿餘參與禿堅、伯忽反元。七月,聯絡芒部,烏蒙。東川土司,進攻順元,同年十月二十八日,四川行省平章塔出率兵由水寧,左丞孛羅由青山,芒部進軍,在周泥驛與祿餘大戰。十五日,又大戰於七星關,6日凡17戰,祿餘敗,後自請歸附元朝。

鎮雄縣歷史大記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