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北大博士不願見母親最後一面,為何自己養的孩子卻對自己這麼狠?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在孩子的成長中,母子交往,總會有些是非得失,甚至恩恩怨怨,但是大部分都能母慈子孝親情仍在,也有少部分迷失在恩怨中。

01

江蘇常州有一位77歲的母親,彌留之際想見一下自己的小兒子,這個孩子是他最有出息、最小、最寵愛的孩子,這個孩子叫王永強。

北大博士不願見母親最後一面,為何自己養的孩子卻對自己這麼狠?

1999年北大博士後畢業,娶了一個教授的女兒,結婚時說由於路途遙遠,來往花費,沒有讓父母參與婚禮。家裡困難,母親電話裡問他要錢,不知何故,這卻成了母子最後一次通話。不過這個時期他還和他小舅保持聯繫,有一次和小舅通電話時,小舅說你父母也在,你跟他們也說說話,電話就此掛斷,20年來再沒跟家裡任何人聯繫,可見對父母怨恨有多深。

當家人通過媒體找到他時,他只回復了7個字“清官難斷家務事”,並拒絕見母親最後一面。

出現這種事,很多人都會埋怨這個孩子大逆不道,可也有很多人認為背後母子交往一定有問題,隱約中,王永強小舅也說出了另有隱情。

那麼北大博士後拒絕見母親最後一面,母子一場為什麼兩邊都委屈呢?他們的相處,母親的教育,孩子的成長都該注意些什麼呢?

北大博士不願見母親最後一面,為何自己養的孩子卻對自己這麼狠?

02

談到母子相處不好的例子,北大才子吳謝宇弒母算是一個。

吳謝宇是從小優秀一路走過來的孩子,母親謝天琴是一名中學老師,對吳謝宇從小要求嚴格,2012年考上北大,大學時吳謝宇還是非常優秀,每天還要給母親彙報當天的學習,回到福州實習後,母子交往開始出了問題。

據後來吳謝宇交代,父親2010年走後,母親情緒一直不佳,經常在紙條上寫著“我要去陪陪你”等字眼,自己想了很多種辦法,包括帶她出去遊玩,效果都不好,最後竟然想出個辦法“要幫她解脫”。

一天在母子出門的時候,趁母親彎腰穿鞋,他在背後舉起了啞鈴,後來辯解看到母親痛苦的狀況,自己取消一起自殺的念頭。後面的細節更是殘忍,他的冷靜細緻嚴謹的大腦全部用在畸形的人生軌跡上,實在令人不齒。

北大博士不願見母親最後一面,為何自己養的孩子卻對自己這麼狠?

03

母親辛辛苦苦養兒一場,省吃儉用供他吃喝,供他上學,真讓人寒心,如果前者只是希求見最後一面,而後者卻死於兒子的最後一面。

有的母親對孩子愛之愈深,便會恨之愈切,通常是失望。

有的母親對孩子愛之越深,便會期望越大,通常是孩子不負期望,不少母親對孩子期望越大,責之愈狠,便會口不擇言,辱罵便隨之而來,甚至毆打,造成母子漸行漸遠。

北大博士不想見母親最後一面,為何自己養的孩子卻對自己這麼狠?

我們不應該把孩子的地位看得太高,造成孩子任性,沒有責任心,唯我獨尊不把別人的感受放在眼裡。

一個沒有責任感的孩子,喜歡推脫自己的責任,喜歡搶功,自己的成功是自己努力得來,家庭就應該為自己服務,如果沒有,就記恨上,如果失敗,就推脫到家庭身上。

北大博士不願見母親最後一面,為何自己養的孩子卻對自己這麼狠?

04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哪些父母容易養出這樣的孩子呢?

一、不當的教育方式造成親子關係比較緊張的

例如由於打罵教育造成的逆反,部分孩子會記仇和大人生分,例如,口裡經常說別人家孩子如何好?信奉打壓教育的媽媽,造成孩子越來越自卑,心裡越來越脆弱,和父母心越來越遠。

二、親子相處中過於寵溺孩子而忽視感恩教育。

人世間確有不合格的父母,日本著名作家伊坂幸太郎說過 :“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大人和孩子相處,父子(女)也好,母子(女)也罷,都需要學會寬容和相互的理解。如果學不會寬容,一點小事都要揪著不放,只記住別人的“壞”,沒記住別人的好,一點得罪他就耿耿於懷,怎麼都不好相處?

有個研究生女孩在網上這樣吐槽自己的父親,大家討論涼薄無情時,想和父親斷絕關係,她這樣說

我爸算嗎?我在廈門讀研,中間肺炎住院沒有給我一分錢,我找他,他說我讀研了還找他要錢,是我男朋友一邊上班一邊照顧我度過了半個月。

這個吐槽也引起了很多網友的評論,有人說生病了父親是應該給點錢的。有人說自己都讀研了,父親已經付出了那麼多年,只有一次不給你,你就記仇了?當你伸手要錢時,有沒有想過家裡的老人或許也正是有困難的時候,只不過很多父母對子女都是報喜不報憂,男朋友照顧你半個月就能感激不盡,父母養育你20多年,因為一次伸手沒給就落得個無情?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能把孩子的地位抬得太高,這會養成孩子唯我獨尊,自私自利的習慣。

北大博士不願見母親最後一面,為何自己養的孩子卻對自己這麼狠?

在我們和孩子追求成績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不能為了追求成績,讓孩子變得自私自利,不知感恩的孩子永遠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對父母的付出視而不見,只顧得到自己想要的。

每個父母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精英,一定不能忽視品德的教育和孩子的良好相處,尊重孩子的感受,聆聽孩子的想法,加強溝通,多點勞動教育,讓孩子體會到自己的不易,就會少培養出那些精緻的利己主義,少些寒心,少些後悔,多點有出息又有情有義的孩子。

三、大人有重男輕女思想或者偏心,孩子心裡失衡,怨恨父母

就像《唐山大地震》中的方登,當姐弟兩個孩子被一塊板壓著只能選一個的時候,母親艱難選擇弟弟,對姐姐來說就是一種傷害。

《都挺好》中的蘇明玉,當家裡條件不夠,母親選擇支持二哥,而拒絕她,在原生家庭中女孩受到了不公正對待。

北大博士不願見母親最後一面,為何自己養的孩子卻對自己這麼狠?

四、父母和子女相處,由於性格、觀念、誤會等原因缺乏溝通,再加上孩子玻璃心,傷了孩子的。

有時候父母有他們自己的考慮,然而這種考慮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他們認為對你好的,不管你喜歡或者不喜歡都無所謂,不管你接受還是不接受,他們都會強塞給你。

上海流浪大師沈先生,沈父是六七十年代的大學生,學的是理科,不知是興趣愛好,還是認為理科重要,沈先生從小喜歡歷史文科,這讓沈父非常討厭。小沈想看喜歡的書都要自己拾廢品,賣了自己買,買書回家還要趁父親不在的時候回去,在家裡看書要鑽到被窩裡偷偷看,而這只是因為父子興趣愛好認知的不同。

因為這樣的讀書條件,造成了從小撿廢品的習慣,暫且不說拾廢品如何環保,光是大家的冷眼,為很多人所鄙視,這正是造成沈先生人生悲劇的開始。

北大博士不願見母親最後一面,為何自己養的孩子卻對自己這麼狠?

後來讀書選專業、選工作,父親也從來沒有聽他的意見,都是父親做主安排,因為父親認為是“為他好”。

“我生你養你,難道會害你?”,“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都多,聽我的,沒錯”。

最後被單位勸病退,流浪在單位和家門口附近,但卻從沒忘記讀書,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被人們發現,一個酷愛讀書的流浪漢,竟然講起國學頭頭是道。

父親彌留之際曾把他叫到床前,向他道歉,“你本可以有一番作為……然而……”,沈先生委屈痛苦不已,然而,已經沒有然而。

是的,父母和子女親子一場,誰不希望溫馨和諧,母慈子孝孩子出息,在大家都注意孩子學習的時候,學習好親子相處的藝術也是一項重要的內容,不要把親子之間的“本可以”,變成人生最後的“然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