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這次疫情過後,什麼行業最好做,什麼行業最難做?

李小瘋20


這次疫情過後,我覺得電商行業會佔優勢,何出此言呢?眾所周知,過完春節後,大部分企業都延遲開工,許多銷售行業都採取線上辦公的模式。雖然說疫情是階段性的,但是短短几個月的時間,也是足以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的。例如,在疫情期間,大部分人不敢去市場買菜,那一日三餐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大家肯定就會尋找解決的辦法:京東到家,美團送菜上門……足不出戶就可以買到自己想吃的食材,既新鮮又安全,何樂而不為呢?並且上班族本來就比較忙碌,疫情過後正常復工,可能工作強度也會比較大,這個時候想必很多人也會採取線上採購的方式,省時省力!當然,不僅如此,許多電商微商在疫情期間也順勢而為,大力發展下線,停工在家的人自然有一部分蠢蠢欲動,與其在家無所事事,不如發展一份副業?無論何時都不怕沒有收入呀!所以,個人認為,疫情過後電商行業還會有比較好的發展趨勢![贊]

要說什麼行業最難做,我覺得是餐飲行業!許多人說民以食為天,疫情過後餐飲行業也會恢復往日的生機。但我個人並不這麼認為。前面我也說了,幾個月的時間足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習慣。那我們從這個習慣開啟說吧,疫情期間,絕大部分人肯定是宅在家裡吃住家飯,一來餐飲業沒營業,二來這種關鍵時候,就算有開門我相信大家也不敢出去吃呀,所以許多平時不做飯甚至不會做飯的朋友硬生生被逼成了一名優秀的廚子[大笑],我身邊就有不少例子哦!在持續了幾個月的時間,許多人已經習慣了上班自己帶飯,下班回家做飯的好習慣,健康又安全,你說外賣還會有如此好的生意嗎?餐飲店還會人群爆滿嗎?我認為不會😊除此之外,疫情過後,短時間內我認為大部分人還是不會選擇外出就餐,畢竟這需要一個時間過度,特別是大眾的心裡。所以我認為疫情過後餐飲業仍然不容樂觀。




90後澳門媽媽育兒經


疫情過後,我覺得,最不好做的就是衣服行業。因為,在疫情期,沒有人出去逛街,沒有人出去買衣服。想必大家都囤了很多庫存貨,那些貨賣不出去。現在已經是2月了,疫情過後,已經換季了。冬裝庫存沒有在最好的時間段賣出去,秋裝還沒有到時候,你說賣什麼好呢?所以,這場疫情對衣服行業損失夠龐大的。

要說比較好做的行業吧!應該還算是飲食界,民以食為天。可以不穿好的衣服,但是不可以不吃。特別是上班一族,中間休息時間短,所以很多人都去上飯店吃飯,而懶得自己在家做。所以選店面的時候要看地方。應該擁有天時地利人和。選在人流量旺的地方,工廠多的地方。

雖然都是飲食行業,但是那些大酒店。應該會比較蕭條一些啊!因為那些地方開支都是比較大,畢竟這場瘟疫。帶給人們的損失不會小。所以很多人當省就會省。省下一分是一分。

朋友們,這是我個人認為,也不知道對不對。請你們提出寶貴的意見。🙏🙏🙏


紫色楓林樂


這次疫情對經濟來說可以講叫"危中有機"。比如電商平臺的銷售額激增,人們被困在家裡,手機成為了打發時間的寶貝。加之電商平臺的各種讓利活動,先搶搶搶買買買,不管有沒有快遞送貨下單再說,反正早晚會送到家。正是因為這樣的心理,抖音直播帶貨、短視頻種草成為了當下主流趨勢。通過電商渠道購買食品、生活日用品、鞋服、美妝產品已經潛移默化為人們的習慣性消費方式,電商零售培養了大批用戶心智。

反觀受到暴擊的旅遊業。儘管全國各地景區在陸續開園,但是目前遊客量慘淡,並沒有到達基本預期。很多景區拿出了一元購門票、醫務工作者免票等政策。但是畢竟目前疫情還沒過去。心理學上講,創傷過後要有很長一段的恢復期。比如某人出過車禍,他在很長時間內會對汽車恐懼,對馬路恐懼。這次疫情給了全國人民一次心理上的重創,尤其暴風眼中的人們更是重新去審視生活和生命的意思。所以應該在很長時間內,人們不會去到人流量多的地方,比如景區。我預計如果疫情四月底可以過去,文旅行業的恢復和復甦最少需要半年時間以上。所以今年文旅行業應該是遇到了重創。

另外就是白酒業。眾所周知,白酒行業的銷售鏈主要依靠經銷商和代理商,今年春糖取消,各類線下展銷會涼涼,如果做不好線上轉型,恐怕也是白酒行業的熊市了。


生活家美糖


疫情過後,一切恢復正常,人們迫不及待的開始自己的工作、賺錢、生活的一套舊模式。無論做什麼工作,都離不開生活,生活是生命的延續。經過這次疫情,不得不承認生命的可貴性,重視生命就從生活開始,珍惜自己生命就以生活中的衛生開始,最基本的生活以從吃飯開始。吃飯一日三餐,一年四季。我覺得餐飲行業面臨這次疫情會發生巨大變化,人們會畏懼聚餐,人多聚集的場面會心生膽怯。我個人認為餐飲行業中的外賣這一行業會風生水起,如果衛生安全做到家,這一行業將會紅紅火火發展起來。



心有陽光340551108


很多人認為疫情結束後餐飲業最不好做,我卻不以為然,民以食為天,也是一個社會發展繁榮的體現,我相信每個人去到一個陌生城市必然會諮詢問詢的問題是當地的知名小吃,和比較特色的食物,所以餐飲不會走下坡路,當然我同意大家的想法,畢竟外面吃不衛生,不健康,但是正因為疫情的大背景下,使得每個人民對食物安全,環保,健康又了更強的要求,甚至是硬性指標,也讓食品安全重新作為一個企業和商家存活的重要指標,我相信,目前冷卻的餐飲只是暫時的,等疫情結束,規範的管理,和各種店鋪的健康升級必然是新的出路,而未來的餐飲更健康,更規範,也讓良心商家在公平的市場競爭中嶄露頭角,也更符合國家對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重要體現,所以只要未來按照規範,健康為主我相信餐飲業會是未來最好最持久最賺錢的行業


阿喆筆下


疫情的到來,餐飲業是最大的受害者,不是最大的罪人,所謂禍從口出,病從口入,不是所有飯店的錯,但事情總歸從餐飲而出。這次的疫情,都說野花輸給了家花,都把自己的老公圈在家裡了,可誰知道,中國有多少家庭是過著有名無實的夫妻生活,問錢重要還是健康重要,沒錢的時候,有人為了錢出賣健康的身體,有錢的人用錢來買健康,那個重要只有自己心裡知道


爨爨30


商機就在眼前。疫情過後旅遊業恢復最快,人們都快憋瘋了。一齊出去旅遊放放風。另外育嬰保育產業肯定是巔峰,興旺發達。眾多情侶閉門在家不上班,整天悶在家裡除了看電視和手機遊戲外,就是造人大戰。加之鼠年生辰大吉,疫情讓人絕望更讓人看到生活的希望。讓我們不留遺憾,一起迎接新一代吧。於是嘿嘿嘿。諸多商機由此而生。……


jsuee


疫情過後,估計選擇電商的比較多。畢竟不用出門嘛,這次疫情讓很多人都知道了,人一定要有副業,有存款[大笑]



Ai劉寶


這次疫情讓所有人都看到了,危機來臨時,實業才是根基。實業與其它行業的關係就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麼簡單。疫情過後,預計國家會加大對實業的扶持力度,所以,實業會迎來轉機。


這個問題如果從宏觀角度來看,各行各業既然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各行各業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既相互促進也相互制約。

兩件事物作對比,需要有相同的對比條件。而不同行業之間,無論是行業條件、規模、從業人數、利潤率、稅收貢獻等都不盡相同,所以,盲目對比恐怕不合適。


從微觀的個人角度而言,資金、社會資源等條件也是各不相同,對比起來也很困難。

“投資1個億,進入一個行業”,對一些人來講只是一個小目標。但“出資10萬元,開一個外賣小店”對有的人來說,已經是全部身家。因此,“最好”“最難”,都只是綜合了一系列條件之後做出的相對最優解,不是絕對最優選擇。


疫情過後,也許是個機遇。但是否能夠把握機遇,靠的是自己的實力。與其寄希望於外部條件,不如好好分析一下自己的實力是什麼——自己的優勢是什麼?有哪些可供使用的資源?是否對某個行業熟悉?學習力強嗎?願意花1-2個月徹底瞭解一個行業嗎?


最差的外部條件下,依然有行業蓬勃發展;最好的時候,依然有不少行業秋風瑟瑟。

總而言之,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和疫情無關。


喵妙妙


關於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2月份的製造業的PMI是35.7%,而過去三年,春節所在的月份——也就是2月份,其製造業的PMI三年平均數據是50.27%,所以說,疫情對2月份製造業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非製造業的PMI是29.6%,比上個月回落了24.5%。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應當承認疫情對2月份的製造業還是非製造業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

我們接下來看細項:大企業的PMI是36.3%,略高於製造業PMI 35.7%的數據。根據中國企業聯合會的調研,截止到2月底,中國製造業500強企業的開工/復工率達到了98%,整體來說是一個比較高的水平。

而中小企業的PMI是35.5%和34.1%,是低於我們整個製造業的35.7的。因此我們說疫情對中小微企業的影響是比較大的。

另外,金融業的商務活動指數仍然是在擴張期,但是交通運輸、住宿、餐飲、旅遊和居民服務這些商務活動都已跌破了20%,應當講,影響是非常大的,基本上像冷凍一樣。

拿北京鄰近的一個省的數據舉例,截止到2月28號,該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復工率是90.6%,而其4000多家超億元的企業,其復工率是94.5%,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大企業的復工率明顯好於中等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更明顯好於中小微企業。

從行業來看,該省的醫藥行業,規模超1億的企業已全部復工。食品行業超億元的企業復工率是96.2%。乳製品、糧油和方便食品相關企業的產銷形式還不錯。鋼鐵行業的復工率是92.1%,上游的黑色金屬礦的採選業的復工率是82.3%,下游是96.9%,企業產品的庫存現在是處於高位的。紡織業超億元的企業的復工率是90.5%,建材行業是是87.1%。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可以看到各個行業受影響的程度是不太一樣的。

現在關鍵的問題就是中小企業。

因此對這次疫情的恢復,我個人的看法就是:我們的疫情防控,如何能夠轉向風險點管理——即點對點的管理,也就依據大數據、專業的知識和判斷、依據輸出地和輸入地政府的溝通和協調。

從目前來講,中小微企業是非常困難的,他們的生產、經營、生活基本上都在停擺,而他們的房租、工資、利息和各種維持性的開支,實際上仍然是在發生的,比如:養雞場、養魚池、養蝦塘這些飼料的剛性支付。因此如何能讓中小微企業儘快復工復產,是3月份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從復工復產的角度講,國內其實有各種各樣的模式在被探討著。

現在引起我們全國關注的是:浙江模式!

2月18號,有15輛大巴從貴州前往浙江復工,由警車開道,由醫護人員陪護。另外,在浙江嘉善,則是包飛機復工,而且包飛機復工費用2/3是政府支付,1/3是企業支付;義烏政府則提出24小時內,什麼時候企業提出復工申請,什麼時候給辦理。

我們可以看到,浙江模式就是怎麼能夠把企業的積極性、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和全社會的積極性形成合力,來幫助中小微企業在疫情管控時進行復工復產。

另外,廣東模式也是積極復工復產的一個亮點。

廣東其實包含兩種模式:一個是東莞模式,其重點是招商引資。東莞在過去這麼多年為了招商引資,一直在努力營造好的投資環境,好的服務型政府,好的優惠政策。

雖然說東莞現在有一例輸入型新增病例,但我認為這是正常的,只要我們能夠進行風險點管理,把這1個確診病例以及他可能接觸的疑似病例,可能傳染的病例人群控制住的話,實際上整個東莞的經濟社會生活的秩序是正常推進的。

另外一個是佛山模式,佛山模式更多靠的是培養民營的、中小的、內生的中小微企業。所以說從這個角度來講,佛山模式更多的還是培養一個好的市場環境。政府更多的還是簡政放權和提供公共服務。佛山的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其工業產值在全國排名第6,在廣東排名第2。而且其GDP規模已經超過1萬億,有兩家世界500強的民營企業,一個是美的,一個是碧桂園。

現在對政府來講,還要思考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這次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對我們政府究竟會提出哪些值得下一步改進的地方。我相信我們政府下一步的職能、改革、政府的定位,也包括公共管理和社會治理方面會有一個巨大的進步。這個轉變核心的問題就是由政府的行政直接管理轉變到法制化、現代化和專業化的管理,我覺得這個轉變是最重要的。

那麼,有哪些行業是疫情過後最值得期待的? 排第一的當屬養老健康,排第二位則是醫藥,排第三的應該是旅遊休閒,第四到八位依次是人工智能、新能源、教育培訓、文化產業、節能環保。

經過疫情的洗禮,哪些城市和城市群將會崛起?

無論是復產還是疫情的防控,我們可以看到表現最好的是浙江和廣東。凡是市場能做的讓市場做,凡是企業能做的讓企業做,凡是市場和企業做不了的,社會有需要的東西,那麼政府要全力以赴。另外就是遵循科學的規律,然後通過國際合作,建立起一個更好的公共和衛生服務的管理體系。像廣東、佛山這樣的地方,過去也走過彎路,開始醫院都是公立,後來為了跟市場接軌,全部都變成私立,突然變成私立以後,發現醫療這樣的公共服務,不是掙錢的事,又迴歸公共。

所以,,就區域城市和城市群的發展來講,我覺得競爭就是五點:

第一、誰能夠在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40年,率先打造高質、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的新高地。

第二、誰能夠在這個時期打造開放的新體制,也就是說能夠與國際高標準規則相銜接。

第三、誰能夠率先打造科學、技術、人才、創新,這些高端優質資源的集聚地。

第四、誰能夠打造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綜合樞紐和戰略支點的跨境網絡。

最後一點,是怎麼能夠打造全球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支撐體系和生態環境。

總的來講,很多朋友擔心說全球產業鏈會不會從中國走?我個人認為是該走的留不住,該來的擋也擋不住。

這次疫情確確實實會給我們每一個人留下非常深的烙印。因為它是一個歷史的轉折,它也是國家、企業和我們每一個人的轉折。這種“慢生活”,也帶給了我們深度的思考,思考未來我們應該怎麼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