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秦惠文王贏駟的兒子是誰?其結局如何?

Adoptionist


提到秦惠文王嬴駟這個名字,或許很多不太熟悉秦國曆史的人會露出疑惑的神色,作為一個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十分著名的君主,他為秦朝最終一統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論起貢獻,或許能在秦國君主中排在前幾位。不過,他剛剛繼位不久就將功勳卓著的變法大臣商鞅誅殺,而且是以車裂的方式,這算得上是他所做的一件錯事。

商鞅雖然被誅殺,但秦惠文王知道變法維新的好處,於是將其法令全部繼承,讓秦國保持著穩定繁榮的發展。另一方面,秦惠文王起用了縱橫家張儀,並在其幫助下采取連橫的策略來與其它六雄爭霸,此外,秦惠文王的時代,名將公孫衍、司馬錯也應時而生,他們共同為秦國的霸業付出了自己的心力。秦惠文王在位二十七年,一共生有八個兒子,那麼,秦惠文王贏駟的兒子有誰?他們的結局分別如何呢?

周慎靚王十一年(前311),秦惠文王病逝,享年四十六歲,他死後,其第三子贏蕩因為是與王后所生,於是按照嫡子繼承製,成為了新任國君,史稱秦武王。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和父親的勵精圖治不同,天生神力的秦武王沉迷於對自己肌肉的鍛鍊和對力量的追逐,完全不理朝政。

秦武王荒廢朝政的一大體現就是,他任命了任鄙、烏獲、孟說等當時的大力士為高官,整日和他們舉重為樂。不過,最終秦武王也是得到了教訓,史載:“王與孟說舉鼎,絕臏。八月,武王死。”

因為舉重傷到了膝蓋,不久後秦武王便一命嗚呼,他死後,因為沒有子嗣,所以王位被四弟嬴稷所繼承,史稱秦昭襄王。

在繼承王位之前,秦國原本是一片混亂的,因為秦武王的突然離世,幾個兄弟都成為了王位的可能繼承人,而朝臣們則是各自站隊,支持自己看好的人選。其實這種情況下,秦惠文王的長子嬴壯、次子嬴雍是很有可能繼位的,而正在燕國當人質的四子嬴稷繼位可能性不大,但與秦國同處一源的趙國卻全力支持嬴稷。

最終,在趙國國君趙武靈王的支持下,嬴稷回國併成為了新君。這半路殺出的傢伙當然令其他繼承人紛紛不滿,於是嬴稷繼位的第二年,長子嬴壯帶領著次子嬴雍、宮中的大臣和其他諸侯,很可能還包括惠文王的另外二子秦通、秦惲一同謀反,準備將王位強行奪取,但當時把持朝政的宣太后和魏冉都是狠角色,嬴壯沒能翻起什麼浪花。史載:“庶長壯與大臣、諸侯、公子為逆,皆誅,及惠文後皆不得良死。”

此外,秦惠文王的兒子還有宣太后所生的次子秦芾和三子秦悝,他們二人因更受宣太后寵愛而原本應是國君的人選,嬴稷繼位後,宣太后還是明顯更偏愛這兩個小兒子,於是二人和宣太后一同執政,瓜分嬴稷的權力,最終,嬴稷將二人驅趕到了自己的封地。至於昭襄王本人,他在位五十六年,為秦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最終於七十五歲高齡去世。


鄧海春


嬴駟他一共生下了8個兒子。他的妻妾包括魏氏惠文後,熊式宣太后。後宮的爭權奪勢基本上在她們兩人之間上演。

惠文後生下了嬴蕩;宣太后則生下了嬴稷、贏芾和贏悝。

嬴駟另外還有四個兒子,具體可以看下圖。

秦武王嬴蕩

嬴蕩是嬴駟的接班人。起先宣太后還幫助嬴稷爭奪王位,但蕩兒畢竟是太后的親生兒子呀,駟兒一死,蕩兒理所當然的登基王位。這個時候稷兒和宣太后就被惠文後打包丟到燕國苦寒之地當人質去了。

大家不要笑嬴蕩這個名字,駟兒在取名字的時候取“蕩”,是蕩平天下的意思,高大得很。可惜姓贏,連起來有點奇怪。

蕩兒在位四年,其實也做了不少的事情,至少他評定了蜀亂,還設立了丞相,進一步割據中原的勢力。可是有一個毛病,就是以為自己力氣很大。有一天非要舉鼎,就這樣脛骨折斷、斷氣了。

贏壯、贏雍

嬴蕩一死,惠文後就懵逼了,她只有這麼一個兒子呀。就不知道該怎麼辦?惠文後一懵逼,駟兒的其他兒子就坐不住了呀,使著勁想要爭奪王位,但是他們到底是夢想大過才華,或者說才華撐不起他們的夢想。在爭奪王位過程中,宣太后和稷兒被趙武靈王送回了國,然後在魏冉的幫助下,稷兒登基為王,殺死了公子壯、公子雍還有惠文後。

到這裡已經出現了6個駟兒的兒子了,其中3個下場是個悲劇。

秦昭襄王嬴稷

嬴稷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君王,在位時間長達55年。在位前期一直在宣太后和魏冉的輔政下成長,後期不斷開大,在位期間的長平之戰,基本上奠定了其餘六強覆滅的道路。昭襄王的時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

贏悝、贏芾

贏悝在嬴稷繼位後,被分配到了高陵一帶,所以得名高陵君,後來又換封到鄧

嬴芾在嬴稷繼位後,被分配到了涇陽一帶,所以得名涇陽君,後來又換封到宛。

但是宣太后的兩個弟弟和兩個兒子都有封地,被合稱為四貴。後來范雎入秦,一語道破,讓心有不滿的秦昭襄王採取集權措施,立即親政,免穰侯相職,改用范雎為相,“四貴”則全部驅出都城到封地而失勢。

贏通、贏惲

嬴通和贏惲被任命為蜀候,估計負責管理蜀地的管理,歷史上沒有過多的記載。


駟兒8個兒子中,最突出的可以說就是嬴稷了,甚至比嬴駟還要厲害,誰讓人家在位久、乾的事情還多呢。

不務齋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嬴駟的兒子有8個:

1、秦壯\t公子壯,是庶長子。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因舉鼎而死,因秦武王無子,其弟爭奪王位,惠文後扶持公子壯,公子壯僭立,號季君。而在魏冉支持下,秦昭襄王繼位,魏冉擔任將軍,保衛都城咸陽。公元前305年,公子壯與惠文後遭誅殺。

2、秦雍\t公子雍,庶子 史書記載不詳

3、秦蕩,即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惠文後所生。秦武王身高體壯,孔武好戰。在政治上,設置丞相,驅逐張儀,結盟魏國,聯越制楚。軍事上,攻拔宜陽,設置三川,平定蜀亂。經濟上,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築堤修橋。秦武王喜好比武角力,任用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等人皆得大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大鼎脫手,砸斷脛骨,氣絕而亡,時年23歲,諡號為烈(悼)。

4、秦稷,即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宣太后羋八子所生。他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他早年在燕國為人質。秦武王去世,回國奪位,是為秦昭王。即位初期,宣太后當權執政,外戚魏冉處理庶務,任用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國、楚國,攻取魏國的河東郡和南陽郡、楚國的黔中郡和郢都(今湖北江陵市)。聽從范雎之言,奪取宣太后、魏冉的權柄,正式親政。文以范雎為相,武以白起為帥,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發動長平之戰,大勝趙軍。攻陷東周王都洛邑,俘虜周赧王,遷九鼎於咸陽,結束了周朝八百年統治,奠定了秦國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去世,終年七十五歲,諡號為襄。

5、秦通\t蜀侯 史書記載不詳

6、秦惲\t蜀侯 史書記載不詳

7、秦悝\t高陵君 宣太后羋八子所生,是秦昭襄王的親弟弟,前期受母寵愛權勢煊赫,後被秦昭襄王削權,仍是秦國貴族。

8、秦芾\t涇陽君 宣太后羋八子所生,也是秦昭襄王的親弟弟,前期受母寵愛權勢煊赫,後被秦昭襄王削權,仍是秦國貴族。

宣太后羋八子有一個能力出眾的同母異父的大弟弟魏冉,早在秦惠文王時期,就已經在秦國任職,只有他最有勢力,這時挺身而出,公子稷當時在燕國做人質,所以本來要擁立姐姐的兩個小兒子公子芾和公子悝兩人中的其中一人為秦王,後來趙武靈王讓燕國人迅速送公子稷回國,如此讓公子稷得以繼位成為秦昭襄王。昭王即位後,年紀還輕,尊母親羋八子為宣太后,讓舅舅魏冉執掌大權,並任命為將軍,衛戍咸陽,後來四次擔任丞相,封為穰侯,封地即穰(今河南鄧縣),後來又加上陶邑(山東定陶)。秦宣太后在助子奪位後,親自主持朝政,對親黨回報,大肆分封。在楚懷王的推薦下,宣太后讓自己母親的族人向壽擔任秦國的宰相。她的同母弟弟叫羋戎,封為華陽君,封地先是華陽,後又改封新城君,封地也變成了河南密縣。一個親兒子公子悝,封為高陵君,封地在陝西高陵,後來又換封地為鄧(河南郾城)。一個親兒子公子芾,封為涇陽君,封地在今陝西涇陽,後來又換了一塊封地是宛(河南南陽)。宣太后這兩個弟弟和兩個親兒子在秦國權勢煊赫,合稱“四貴”, 由於專權跋扈,人心不附,後來,范雎入秦,一語道破,讓心有不滿的秦昭王採取集權措施,立即親政,“四貴”則全部驅出都城而失勢。


跪射俑


秦惠文王作為一代帝王,膝下的兒子肯定是不少。

但最主要的兒子肯定只有兩位

一位是秦武王嬴蕩。

一位是秦昭襄王嬴稷。

兩代三位秦王,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秦武王在位期間,聯越制楚、假道伐韓、拔宜都,置丞相,平定蜀亂,更定田律,種種跡象都表明,秦武王也是一個英明強幹的君王。

只不過有一樣,秦武王此人,天生孔武有力,喜歡與人角力,因此孟說、烏獲、任鄙這樣的大力士,雖然沒有什麼功績,但都受到了武王的重用。

但也正因如此,武王進兵周都洛陽,欲舉九龍鼎來彰顯自己的武力。結果這個鼎雖然是舉起來了,但秦武王的氣力卻不能支持他舉多久。

這個鼎剛一起來,武王就沒勁了,鼎直接掉下來,給秦武王砸成重傷,當天晚上就死了。

可憐秦武王在位不到四年,死得時候年僅二十三歲。

武王猝死,沒有留下子嗣。

沒有辦法,就只能把遠在燕國為質的公子稷迎接回國,繼承了王位,是為秦昭襄王。

昭襄王即位初期,收其母宣太后與國相魏冉的制約,大權旁落。

魏冉啟用大將白起,東征西討,蠶食了許多三晉土地,甚至於把楚國的半壁江山都奪了下來。

昭襄王四十一年,昭襄王聽從范雎建議,圈禁宣太后,驅逐魏冉,並且起用范雎為相,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

昭襄王四十七年,長平之戰,秦國坑殺趙軍四十餘萬,從此橫掃天下,再無敵手。

昭襄王四十九年,信陵君竊符救趙,毛遂說楚考烈王,趙、魏、楚三國攻秦,秦國滅亡趙國的企圖瓦解。

昭襄王五十年,殺白起。

昭襄王五十二年,范雎罷相。

昭襄王五十六年,昭襄王於咸陽壽終正寢,享年七十五歲。

昭襄王死後,其子安國君嬴柱即位,是為秦孝文王。


盜帥夜留香YE


秦惠文王贏駟是秦孝公的兒子,就是在商鞅變法期間,被商鞅借題發揮,以太子不能受刑而用墨刑處罰其師傅的那位。前337年秦孝公死後,為平息權貴對商鞅及其法律的不滿,誅殺了商鞅卻保留商君法。在位26年,期間也算奮發有為,北邊打服義渠,聽從司馬錯的建議先平巴蜀,再東出函谷關與諸侯爭天下,騙取楚國商於之地等。惠文王有八個兒子,分別是贏通,嬴惲,嬴悝,嬴芾,嬴雍,嬴壯。還有惠文後魏夫人之子嬴蕩,即後來的秦武王,羋八子後稱宣太后所生的嬴稷,即後來的秦昭襄王。比較知名的是武王和昭襄王。


秦武王贏蕩是惠文王的嫡長子,繼位期間平蜀亂,設立了左右丞相,攻拔韓國的宜陽,設置三川郡,內政上更修田律,修改封疆。武王為人重武好戰,喜歡勇士,先王舊臣烏獲、任鄙因武力出眾受寵,齊人孟說千里入秦求官因力氣大也受重用。(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前307年,秦國甘茂攻破韓國宜陽武遂,贏蕩順道來到周朝都城洛邑,見到了禹王九鼎,決定與孟說比賽舉九鼎之一的雍州鼎“龍文赤鼎”,結果力氣不夠,雖舉起龍文赤鼎但不堪重負兩眼出血,一失手掉了下來,砸斷脛骨,當晚不治而亡,在位三年。


武王突然死亡,膝下無子,羋八子想立公子芾惠文後想立公子壯,無法調和,後宮朝臣因秦王之位開始爭鬥,羋八子得到樗裡疾等朝中大佬的支持勝出欲立公子芾。趙武靈王為了立威,迎回在燕國為質子的公子稷,以武力威脅秦國立他為王,羋八子等人屈服,公子稷成為昭襄王,即位初期,宣太后羋八子以太后身份主政,色誘攻滅義渠國,後來在範睢的幫助下,嬴稷廢太后、逐四貴親政,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陸續佔領和蠶食東方六國領土,使楚國國土縮小一半、魏國韓國國土縮小三分之二,趙國縮小三分之一。在滅東周國,降服魏韓後,前251年,在位五十六年的嬴稷去世,時年七十五歲。(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惠文王其餘幾個兒子結局:公子悝,是惠文王第三子,曾是羋八子儲君人選之一,封為高陵君。公子芾,封為涇陽君,公子悝和公子芾俱曾是羋八子儲君人選之一,昭襄王繼位得到厚報,權傾一時,是範睢驅逐的四貴其中二人。公子通,封蜀侯,人稱蜀侯通。公子惲,也曾任蜀侯,在昭襄王時造反,宣太后派人平叛,可能處死,有人認為這是冤案。秦武王死後,宣太后與惠文後為儲君位大打出手,經過長達三年史稱“季君之亂”的王位爭奪戰,持續到昭襄王繼位,兄弟們不服,先後反叛,被魏冉鎮壓,公子雍公子壯可能沒於此役。


南方鵬


秦惠文王贏駟有兩個兒子當過秦國國王:秦武王嬴蕩和秦昭襄王贏稷。


秦武王天生神力,喜歡猛士!麾下的任鄙、烏獲、孟賁,都因勇力超群,深得秦武王偏愛。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在出巡洛陽途中,秦國君臣一起參觀洛陽王城宮殿。秦武王以“一國之主”之尊,與孟賁、任鄙打賭要將雍州大鼎(天下九州,秦屬雍地)舉起帶回秦國。孟賁自告奮勇先上,結果勉強舉起,卻並未將鼎挪動半步,就被壓得眼珠迸出,眼角流血。秦武王自恃勇悍絕倫,要親自舉鼎,被任鄙勸諫,但秦武王是個喜歡逞血氣之勇的人,他喝退任鄙,將大鼎舉起後就氣力耗盡,任由大鼎砸到自己腿上,後傷口流血不止,秦武王當夜去世。


因秦武王沒有子嗣,故下遺詔將秦王之位傳給弟弟贏稷。

秦昭襄王在外戚魏冉輔佐下滅掉嬴壯(秦惠文王庶出子)勢力繼位後,宣太后與魏冉專政,以白起為將,在垂沙之戰(秦對楚)、伊闕之戰(秦對魏、韓聯軍)、鄢郢之戰(秦對楚)和華陽之戰(秦對趙、魏)中屢戰屢勝,消滅了上述諸侯國大量有生力量。白起因軍功卓著,受封“武安君”。後範睢入秦,因輔佐秦昭襄王奪取外戚權力有功,官拜秦相。秦國以範睢“遠交近攻”策略為國策,不斷蠶食周邊國家國土。公元前262年,秦趙長平之戰爆發,兩國均孤注一擲,以國運相賭。因秦國綜合國力強大,且邦交得力,趙國慘敗,降卒皆被秦軍坑殺,趙國元氣大傷。


秦昭襄王一代雄主,其在位五十六年期間,秦國一家獨大局面逐漸形成。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嬴柱繼位。

我是“才子八怪”,期待您的關注!


才子八怪


一位叫贏蕩,一位叫贏稷


分享到:


相關文章: